① 三国时期的汉中现属于哪个地区
还叫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
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历史上的勉县是现在的哪里扩展阅读
汉中郡最初设置于战国时期,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其地处汉水中游而得名“汉中”。西汉王朝统治时期,把它的郡治移动到了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到了东汉王朝开国后,又将它的郡治移动回了南郑。
三国时期的汉中郡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的秦岭以南,留坝县和勉县以东,干佑河流域以西;湖北省的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区,因此在益州的北方。
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当时的汉中郡属于益州(四川的古称)管辖,同时也是益州北部的门户。
《三国志》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之股臂也(三巴:益州的巴郡、巴东郡、巴西郡)。可见,汉中郡对于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郡与关中盆地隔着秦岭,与四川盆地隔着米仓山与大巴山,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版块。在历史上,四川盆地得到汉中,可以仰攻关中;关中盆地得到汉中,可以俯冲四川。
当年的汉高祖刘邦被分封到蜀地,也是从汉中郡北上,最终平定诸侯、克定天下。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和曹操要激烈争夺汉中的原因了。
② 历史上的“汉中”是今天的哪
陕西汉中
汉中
城市概况
区号:0916
邮编:723000
位置:位于陕西省南部
人口:51万
区划: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
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有国家级生态景区(点)7个、省级16个。
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开汉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文化遗迹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着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褒斜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二、石门
石门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石门石刻,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农民战争一场风暴推翻了秦王朝后,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并用张良计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了,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项羽个无备,出奇制胜拿下三秦。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自汉而降,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代有修葺。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
望江楼正南,昔建有桂荫堂,现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成为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楼东侧的石马,风格古朴,是人们评论三国蜀将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阁内造型精美的铜钟,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凝视铜钟,耳边似乎回荡着护国禅林里悠扬的晨钟暮鼓,素有汉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苍玉”,是楚汉时期的古物,也是汉台现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谓“刘邦上马石”、“试剑石”,或谓“石鼓”、“宫廷柱础”。
古汉台如今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台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遥相,杂以碧池内繁盛的荷叶,竟有江南水乡之感。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弥补了史书的缺漏,校正了史书的讹传,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镌刻的《襵君开通褒斜道》与《石门颂》摩崖为一级中的甲品,更体现了《石门十三品》的价值。
自然环境
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游历汉中,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佛坪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着名,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关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见;午子山山势险峻,壑幽林密,素有陕南“上华山”之称,其山中2500余亩世界珍稀白皮松蔚为壮观;褒谷口石门景区高峡平湖,仪态万千,仿建的石门栈道依山傍水,凌空飞架,再现了秦汉栈道的宏伟风貌和形制特色;红寺湖烟波飘渺,山水交融,恬静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南湖天灵地秀,林茂竹修,曲径通幽,是一处集锦式的水上园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还有百万亩油菜、五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
③ 古代汉中是现在的哪个地区
古代的汉中指的是陕西省汉中市。
汉中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汉中的历史发展如下:
1、约120万年前,在汉江沿岸的今梁山镇龙岗寺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龙岗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超过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公园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岭中期前段,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较早的阶段。
2、夏代,境内有褒国。《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3、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
4、西周先后属梁州、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国务院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5、春秋战国时,汉中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
6、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前451年,秦国进攻南郑,蜀人一时手忙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供应不上,丢失了南郑,秦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蜀人在其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将南郑艰难夺得。
公元前387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蜀国,夺取南郑,但不料,蜀国再次反攻,占据南郑。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东汉初郡治复还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
7、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8、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9、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10、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11、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12、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
14、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即“峡路”,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川峡四路之一)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16、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
17、元代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19、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府、兴安府(今安康市)。
(3)历史上的勉县是现在的哪里扩展阅读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着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④ 三国演义上的汉中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时的汉中就是现今的汉中地区。汉中,位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一块狭窄缓冲地,北靠秦岭山脉,南连大巴山脉。过去,这里依凭着几处坚固的关卡和地形凶险的山谷牵制各方,因而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就有“得汉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
⑤ 三国时期的汉中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曹操占据汉中期间,汉中郡只辖四个县,分别是南郑县、褒中县、成固县、沔阳县,郡治南郑(今天的汉中市),其辖区大致与今天的汉中地区差不多。
公元219年,刘备军黄忠部于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之后曹操势力退出汉中,汉中郡由刘备集团占据,当年,刘备称汉中王,建汉中国,以巴郡、蜀郡、汉中郡、犍为郡为汉中国领地。而这个时候的汉中郡被刘备增加了3个县,共下辖7个县,分别是: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
刘备时期的汉中郡略小于今天的汉中市地区,大致少了今天汉中市的略阳县和宁强县,位置与今天的汉中地区大致相同,汉中位于秦岭及陕西宝鸡以南,今略阳县及阳平关以东,安康市以南,米仓山以北的地区。
三国时期的南郑县就是今天汉中市的南郑县;三国时期的沔阳县是今天汉中市的勉县;三国时期的褒中县是今天汉中市的汉台区;三国时期的成固县是今天汉中市的城固县;三国时期的南乡县是现在汉中市的西乡县,三国时期的兴势县和黄金县是今天汉中市的洋县地区;三国时期的蒲池县是今天汉中市的佛坪县东部及宁陕县西部地区。
⑥ 勉县在哪里
勉县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全县辖30个乡镇,372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勉县辖17个镇、8个乡:勉阳镇、武侯镇、周家山镇、同沟寺镇、黄沙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褒城镇、长林镇、金泉镇、定军山镇、温泉镇、元墩镇、阜川镇、新铺镇、青羊驿镇、茶店镇、二道河乡、镇川乡、小河庙乡、漆树坝乡、土关铺乡、小砭河乡、长沟河乡、张家河乡。
勉县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发展潜力。这里生物资源独特,气候温暖湿润,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渠网蛛织,土地肥活,物产丰饶。境内盆地珠串,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达 58%,自然风光旖旎, 生态环境良好,素有“西北小江南”、“陕西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矿产资源贮量大、品位高,位于“勉略宁”金三角,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亚洲的“乌拉尔”。现为全省全市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人民争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风,自力更生,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农业基础进一少稳固、农村经济更加活路;全县工业初步形成人造板、化工、有线电视电览、金属冶炼、建材、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阳安铁路、108 国道横绩全境,地方道咯四通八达,电力充裕、通讯便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现已形成“三国”蜀汉文化为特色的定军山、武侯墓、武侯祠、温泉“四点一线”的旅游黄金线路。随着境内汉中飞机场、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航通车,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目前,全县人民下心崭新精神风貌,按照“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描绘的蓝图,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前时,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兴县点略,为把勉县建设成为经济昌盛、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旅游文化大县进行不懈努力。
县内生物矿产资源丰富,比较优势明显。勉县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带,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渠网珠织,物产丰饶。境内有常见树种54科140种,其中有旱莲、银杏等国家保护树种10余种。中药材1611种,尤以天麻、杜仲、猪苓产量最大、品质最佳。茶叶、木耳、核桃、桐油等土特产品初具规模。现为省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水保生态治理重点县、全省药源基地建设重点县。境内已探明的金、铜、铁、磷、石灰石、白云石、蛇纹石、大理石等金属非金属矿藏有23种,是省市重要的冶金、化工工业基地和石材加工业基地。
旅游资源独特,人文自然相宜。境内共有文物古迹景点330多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侯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马超墓祠,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阳平关遗址、诸葛亮读书台、刘备称汉中王设坛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万寿塔、张鲁女墓、南宋禁盐摩崖、云雾寺、皇姑坟等十二处。定军山、古阳平关、天荡山等三国遗迹驰名中外。城东南凤凰山的天然温泉为全国少有的高热医疗矿泉水,被誉为“陕南第一汤”,沐浴者络绎不绝。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的古代文化,给勉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现为全省对外开放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定军山及武侯墓风景区为全省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名优特产:
1、优质稻米:
我国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断言世界上最适宜水稻种植的地方在陕西南部。勉县地处汉中盆地最西端,是生产绿色食品A级甚至AA级的理想场所,生产优质、绿色稻米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县上坚持提高品质与保持总产稳定相结合;发展高档优质米与中档米相结合;发展优质常规稻与优质杂交稻相结合;发展基地与发展龙头企业相结全,立足当地现实,显示地方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先后引进筛选了一批丰产好,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强,符合国家优质米标准的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基地1.7万亩,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优质米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
2、定军茗眉:
勉县是着名的古战场,也是着名的茶乡,以“定军茗眉”为代表的“定军牌”系列名茶,带着醉人的馨香,走出秦岭,扬名天下。成其是80年代以来,勉县历届县委政政府把茶叶产业化列为农业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在汉江源头海拔800-1380米的古战场定军山域建立了无污染的良种生态茶园,茶区常年雾气潦绕,气候湿润,漫射光,短日照,土壤肥沃,微酸,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品质。
“定军茗眉”以其“外形匀齐显毫,细秀如眉,色泽嫩绿,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茶叶完整”曾多次获奖,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名优茶评比第一、“陆羽杯”奖、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陕西名优茶金奖、汉中市优质产品奖,96年被中央办公厅选为国宴用茶。
3、中药材:
勉县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国家公布的34种珍稀中药材,勉县出产17种。境内天麻、猪苓、西洋参、杜仲、附子、元胡等名贵中药材分布广、数量大、质量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离母、鬼督邮等,为名贵的传统中药,属兰科多年共生草本植物,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天麻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无叶无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靠同化浸入其体内的一些真菌获得生长营养,其生长、繁育的奥秘一直没有破译,因而千百年来药用天麻只能靠野生,数量极其有限。勉县作为全国天麻人工繁育、栽培技术发源地,有天麻生长的良好环境,有发展天麻的丰富资源,有悠久的种植传统,有成熟的技术,发展天麻天时地利人和。近几年县上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天麻生产,已使其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
历史文化;
勉县是三国时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三国志》中的故事,如空城计、木牛流马,都发生在这里。勉县城南,越过汉江大桥,前面有12个并列的山峰,就是定军山。诸葛亮当年在这里驻军镇守,并大败魏军,所以得名定军山。京戏《定军山》描述了蜀、魏在这里相争的故事。魏将夏侯渊镇守定军山,蜀军前来进攻,蜀将程芝被夏侯渊擒获,而魏将夏侯尚被老将黄忠所获。夏侯渊闻知侄儿被俘之后,焦急异常,后听人献计,派兵送信给黄忠,约定次日走马换将。当时黄忠苦于破敌之策,看了书信计上心来。遂告诉前来下书的旗牌官:“修书不及,照书行事。”翌日,两军阵前交换战俘时,黄忠提出先放程芝,后放夏侯尚,夏侯渊照办。就在释放夏侯尚时,黄忠却用“百步穿杨”的箭法,将其射死,随即撤兵。夏侯渊大怒,率兵追赶,结果中了黄忠缓兵之计,死于黄忠刀下。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位于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
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围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后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墓区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60余间,汉桂2株,汉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龛上诸葛亮塑象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书童侍立左右,龛下张苞,关兴分立两旁。殿后墓冢高6米,周长60米,呈汉代覆斗式,庙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诸葛敏睿才智,墙上丹青绘着诸葛亮当年的故事。武侯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名的文物旅游胜地。
⑦ 三国演义上的汉中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中的“汉中” 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在三国时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自立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章武元年(221)称帝,以巴、蜀、汉中、犍为蜀汉国。设汉中郡,隶属益州,郡治南郑,辖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其后,增设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杨晨《三国会要》)。蜀汉武都郡辖有沮县(今略阳县),梓潼郡辖区含今宁强县地。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着,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