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奉新历史多久

奉新历史多久

发布时间:2022-01-22 15:34:44

Ⅰ 江西安义县有多久的历史

建置沿革
安义县风景
安义县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按《禹贡》九州之说,属扬州之域)。 春秋战国,境地与武宁、修水、铜鼓、永修、奉新合称为艾,迭属吴、越、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属秦。至秦统一,分中国为三十六郡,境地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豫章郡领十八县、安义、永修、奉新、靖安、武宁为豫章郡海昏县属地。 东汉,改海昏县为海昏侯国,仍属豫章郡。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置建昌县。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又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吴二县。安义为永修属地,隶豫章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永修、豫宁、新吴、艾四县入建昌县,属洪州。安义为建昌县属地。炀帝时,废州为郡,建昌县属豫章郡。 初唐,改郡为州,安义属南昌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永修县,又析建昌地设龙安县(今安义境内,龙安故城在今安义县北15公里新民乡乌溪村境内)。龙者山势起伏,安者安稳适意,龙安取地缘、人缘吉祥貌。龙安,即最早的安义县,距今1384年,武德八年(625年),属洪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安义属南康军,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县为州,安义属南康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改南康路为西宁路,次年复改为南康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昌降为县,仍属南康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名安义县。 清代,安义仍属南康府。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制,安义县属于省。 民国三年,划全省为豫章、庐陵、赣南、浔阳四道,安义属浔阳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安义复属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划全省为13个行政区,安义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改为8个行政区,安义仍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改划为11个行政区,安义属第十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9个行政区,安义属第九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义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年12月,专署迁往宜春,改称宜春地区行署,安义县为其所属。1983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安义县划归南昌市管辖。 1984年,万端口公社分设万端口镇、长均乡;石鼻公社分设石鼻、乔乐乡(赣府厅字[1984]346号)。1987年,撤销石鼻乡,设立石鼻镇(赣民函[1987]107号批复)。 1993年11月17日,撤销鼎湖乡,设立鼎湖镇(赣民字[1993]164号批复)。1995年12月12日,撤销东阳乡、长端口乡,设立东阳镇、长端口镇(赣民字[1995]249号批复)。 1997年,全县面积656平方千米,人口22.3万。辖6个镇、6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20358人;其中:龙津镇42174人、万端口镇16391人、石鼻镇29957人、鼎湖镇32122人、长端口镇20625人、东阳镇17729人、黄洲乡14953人、乔乐乡12825人、长均乡12387人、青湖乡9513人、新民乡8825人、峤岭乡2857人。 2001年11月15日,撤销峤堎乡,划归新民乡;撤销青湖乡,划归(不含马源行政村)万端口镇;马源行政村划归东阳镇(赣民字[2001]520号批复)。2002年6月11日,撤销黄洲乡,设立黄洲镇(赣民字[2002]119号批复)。2003年底,总人口24.9万人。 2002年底,安义县面积656平方千米,人口2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万人。辖7个镇、3个乡,11个居委会,11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龙津镇。[1]

Ⅱ 谁能告诉我宜春市的历史大事记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颖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历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邓王番
邓王番,字韫玉。高安市筠阳镇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乐从事。唐僖宗时,各地兵荒马乱,官吏无能,独邓王番有政声,朝廷据民愿再度正式任命其为袁州刺史,处士彭蟾有诗称贺。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桥梁广济桥为邓王番修建。邓王番任袁州刺史时,见宜春县白芒山(今属分宜)山清水秀,遂举家留居白芒。第6代孙邓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后裔辗转迁徙至四川广安。广安后裔中出了个历史伟人邓小平。
郑谷(848-911)
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着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在晚唐,郑谷诗名颇盛。列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鹧鸪》诗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成语"一字师"出自郑谷逸事: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郑谷将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胡仲尧
胡仲尧,字光辅,奉新县会端口镇吟村人。南唐时为寺丞。入宋后,官洪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大建华林书院,集书万卷,一时云游者常数千人。宋太宗特诏旌表,事载《宋史》。奉新县学宫亦为其创建。奉新华林胡氏为世家大族。胡仲尧兄弟8人。五弟仲雅,字维常,宦居吉水。仲雅之孙胡汪又定居乐安龚坊之浯塘。明末,浯塘23世京贵之次子允钦为避战乱,从浯塘徙居湖南浏阳文家市。其后裔中出了个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的奉新华林先祖为仲尧、仲雅之父胡元凤,胡元凤卒葬砚峰石下。
刘恕(1032-1078)
刘恕,字道原。高安市灰端口镇均山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皇佑元年(1049)举进士,官和川翁源知县。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马光自择英才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荐刘恕同修,转着作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凡遇史事纷错难治,则交刘恕。其时协助司马光的副主编共有三人,一为刘恕,一为刘攽、一为范祖禹。汉代由刘攽分修,三国至南北朝由刘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为成都人氏外,其余两位均为宜春籍人物。
刘 攽(1023-1089)
刘攽,字贡父, 号公非。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着有《东汉刊误》等。刘攽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刘攽与其兄刘敞为同科进士。刘敞为北宋着名学者,官终集贤殿学士。刘攽、刘敞与敞之子刘世奉尝合着《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刘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教子女传承。
惠洪(1071-1128)
惠洪,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着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着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着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揭傒斯(1274-1344)
揭傒斯,字曼硕。丰城市杜市镇大屋场人,元代着名文学家、史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木亨(樟树市人)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延佑元年(1314)由布衣授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至元六年(1343)为奎章阁供奉学士,升侍讲学士。乃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绾。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书法。朝廷典册、元勋铭辞,多出其手。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着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况钟(1383-1442)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着名清官。永乐四年(1406)为靖安县吏员。后荐为礼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赋重,要朝中大臣荐举贤能,况钟被举荐任苏州知府。上任后,况钟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呼为"青天"。治苏任满,苏州一万三千余人联名乞求况钟连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苏州。况钟为官清廉,卒于苏州任上。归葬时,十里长堤站满哭祭人群。古代传奇小说中载有不少况钟办案故事。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经毛主席、周总理推荐观看,况钟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邓子龙(1531-1598)
邓子龙,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从伍。万历四年(1576),率兵镇压宁州大沩山农民起义,次年于宁州铜鼓石设铜鼓营,任铜鼓营守备。筑垣垒城,是为今铜鼓县城建城之始。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军犯云南,邓子龙率部平定。升副总兵。后戍边云南。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鹭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邓子龙善诗着有《横戈集》。今铜鼓城东的铜鼓石上留有邓子龙题刻。
袁继咸(1593-1646)
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弘光元年(1645),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成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以纪念袁继咸而命名。
宋应星(1587-1661)
宋应星,字长庚。奉新县宋端口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后屡赴京赶考,未中进士,逐渐冷淡功名。崇祯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谕期间,写成《天工天物》一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的巨着。此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权威着作"。编写《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以编写《网络全书》而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学者)。中国科协纪念的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中,宋应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应星纪念馆曾在奉新落成。
张自烈(1597-1673)
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着名学者,宜春北厢上水关(今市区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带)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博物洽闻。家中藏书36万余卷。明亡,闭门着述。晚年隐居庐山,累征不出,主讲白鹿书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龙山,墓今存。张自烈着述颇丰,尤以《正字通》影响最着。《正字通》是一部字书,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区秀江中路西段,国民时期曾名岂山路,即以张自烈字号而命名。
朱轼(1665-1736)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干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为官清廉刚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干隆时所创。
张勋(1854-1923)
张勋,字少轩,号松寿。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人。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僮。光绪五年(1879)当兵,时年26岁。光绪十年(1884)随部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 中战功卓着,越级提拔。后官升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率马队为前峰入辽东参战。后随袁世凯,升总兵。宣统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率部驻徐州,禁其部率剪去发辫,人称"辫帅"。民国6年(1917),张勋率兵入京,拥护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后寓居天津。死后归葬奉新陶仙岭。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披素,号介荪。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兰书室"读书。1907年考取瑞州中学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钧所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复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讨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投入"护国"、"护法"运动,先后在李烈钧的滇军和程潜的湘军中工作。1920年初,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转至德国,与周恩来等筹组旅欧少共,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受党派遣与聂荣臻等一同入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为主任。在党内,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党团书记。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牺牲。
吴有训(1897-1977)
吴有训,字正之。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人。现代着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与美国着名物理学家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光谱研究。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奖。其研究成果,因吴有训作出过重大贡献,故国外称之为"康一吴效应"。1926年,吴有训回国,任教清华大学。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是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着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恒武、钱三强、何泽慧等,都出自吴有训门下。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一组四张,纪念人物分别是:吴有训和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既今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除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也是为了纪念韩愈的这一功绩。
易安华(1900-1937)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字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肄业。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后因寡不敌众,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是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

Ⅲ 靖安的潦河有多少年的历史

春秋时靖安隶属于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靖安地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并越,靖安地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海昏县。东汉属建昌县。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杨吴,皆沿其旧。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立靖安县,“析建昌、奉新、武宁三县之地以益之”。春秋时靖安地属吴。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靖安地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并越,靖安地属楚。

Ⅳ 奉新是古代的什么地方

奉新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称为海昏县、建昌县、新吴县,南唐时期改名为奉新县,一直保留到现在。

Ⅳ 江西有多少年的历史

翻开历史,明清以前,江西从来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时候应该是唐宋: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见当时南昌确实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朝时江西出了两位着名的宰相:一是变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时江西人在科举考试中更是了得:以吉安来说,吉安历史上共出了18个科举状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揽了那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分别是胡广、王艮和李贯。科举前三名同出一地,这在中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此时候,吉安府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永乐二年科举,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揽全国前七名!从此,天下读书人闻吉安府色变,当真个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说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时“隔河两帝相,十里五状元”,甚至“一门五进士”都并不少见。明朝的吉安,共出过12名状元、11名榜眼、10探花,并且有10位帝辅、22位尚书。明成祖朱棣创设的内阁中,七个内阁成员(和现在的中央常委一样),解缙、胡广、杨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属吉安。其中解缙是《永乐大典》主编。杨士奇更是为四朝帝辅,称他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点都不为过。而正德年间的的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华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说了点)
另外说点题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华,为什么现在不见得怎么样了?
江西一省为全国贡献了多少文人,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作出的贡献恐怕连山东都要退避的,没有江西就没有古典文学,哲学的高度繁荣,长征路上三个亡灵中就有一个兴国人,而兴国只是江西的一个县。
“ 京广线的一次选择就让湖南湖北繁荣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华旧梦。这不仅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包容。江西没有错,但是江西却当作后娘的孩子养了将近50年。翻开历史,明清以前,江西从来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说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种环境。 ”

Ⅵ 奉新的历史事件

一座百丈寺、一部《天下清规》,百丈寺开山之祖怀海大师创立的“禅门规式”为天下僧众所遵循,故又被称为“天下清规”;
三位历史名人,写进宜春政府工作网的宜春历史名人有:宋应星、张勋、胡仲尧。其中,宋应星、张勋已写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
四个中国十大竹地板品牌,其中“康达”更是蝉联十大品牌之首;
九代毛竹王,自1979年首代中国毛竹王在该县发现,并经中国林科院专家鉴定认可以来,在该乡已连续出现了九代毛竹王。2002长出一株周长63厘米,高达25.1米的中国毛竹王,经测定,该竹胸径(高1.3米处) 19.54厘米,胸围61.4厘米。该竹在同类中实属罕见,由该乡和林业部门向上海吉尼斯总部申报吉尼斯纪录并获批为--毛竹王。

Ⅶ 奉新县人文历史方面怎么样

奉新县是江西省的七个“千年古县”之一。奉新县,取“弃旧迎新”之意,
佛教禅宗“天下清规”和中华华林胡氏发祥地,明末着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曾名海昏、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大
元年)为表“弃旧迎新”之意,改县名为奉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奉新
县域山川秀丽,建县历史悠久,历代人才辈出,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众多,形成
了奉新灿烂的地域文化。在有文字记载的2500年历史长河中,凝结形成了诸如
“农耕文化”、“禅宗文化”、“书院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

Ⅷ 奉新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土匪

您好哦 不清楚 望采纳
土匪是指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地方非法势力。土匪类似强盗,但是有强大的地方武装势力,军官不敢取缔。土匪如有妻子,或是强抢民女为妻,妻子被称为压寨夫人。民国初年,盗贼遍地。白崇禧称广西:“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土匪组织,的确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中最为放荡、最散漫、最不愿受约束的一种。但是,这是指他们不受正常社会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众规则的约束,一般说来,多数土匪队伍内部是有约束的,有的土匪队伍的纪律还相当严厉。

Ⅸ 江西奉新县

人口30多万吧,冯川镇人口快到10万了冯川镇好的KTV场所都在沿河南路那边,比较贵,都是领导公费和有钱人去的地方县里面KTV的话去解放路的皇朝不错,二层才20元/小时,买两小时还送两小时。小吃有步行街头的烧烤,夜宵到夜宵一条街去吃值得去的地方有很多在下面的乡镇,如九仙汤温泉,百丈山等县里面的话去看看圣殿,宋应星纪念馆。。。。

Ⅹ 奉新一中的历史沿革

二战期间的1943年2月,为了培养反法西斯的后备力量,当时的政府在离奉新县城100多里的山区澡溪澡面里创办这一学校。后来,6迁校址,6易校名 ,抗战胜利后迁址城郊赖家地,1949年8月迁址县城西门。1958年增设高中部,学校易名为“奉新中学”。“文革”期间,校址先后迁往罗坊(现罗市)胡楼坪、县城张家地等处,1972年迁回县城西门。1978年8月改名为“奉新县第一中学”,并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98年8月,奉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奉新县第一中学、奉新县第二中学的高、初中分离,高中部合并组建成现在的奉新一中,校址由县城西门迁至县城西北的城西路146号。

阅读全文

与奉新历史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0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