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康熙帝治水在历史书哪里

康熙帝治水在历史书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04 09:56:17

㈠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治水名人

1、大禹

禹(约公元前21世纪),父鲧,姒姓夏后氏,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着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李冰

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修建了二王庙,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4、王景

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

5、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

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着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㈡ 治水始末是怎样的

在清代,屡屡酿成水患的有黄河、永定河、长江及浙江海塘。从顺治年间至干隆年间,清政府拨巨帑对上述水患进行治理。

治理黄河。

清代治河,必兼治淮、治运。

淮河在历史上很少为患,自从南宋绍熙年间(十三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在阳武决口,即奔腾而南,汇入淮河,从淮河入海。黄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剧增、水位迅长,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河水倒灌洪泽湖,暴涨的洪泽湖水时刻威胁着扬州、泰州、淮安、高邮等富庶之地。

自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从清口以上漕船在黄河中,行一百八十里后再入运河,漕运畅通与否又直接关系京师粮食的供应。

李自成行宫清初,黄河屡屡决口同明末战乱有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围困开封时,明守军决朱家塞口淹义军,李自成亦遣人决马家口淹开封,两口并决,泛滥成灾。顺治元年七月,清朝廷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杨方兴勤于职守,深入治河工地,指挥堵塞决口。继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督的是朱之锡(顺治十五年上任),朱之锡上任不久,河决山阳,朱之锡随即率河工堵塞决口,“疏浚堤渠”,“驰驱南北”,“及至积劳成疾”,死于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泛滥,从砀山至海口,两岸决口七八十处,洪泽湖上的高堰大坝,决口三四十处;翟家坝被冲成四段,山阴、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州县已被洪水淹没。沟口运河因河水四溢,反淤为陆地。

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视察灾区后提出:“沟口以下不浚筑,则黄、淮二水无所归;清口以上不凿引河,则淮水之流不畅;高堰之决口不尽封塞,则淮水派分无刷河之力”;“黄河南岸,不筑堤防,则高堰危险,北岸不加防闲,则山东必受冲击,故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但有先后,而无缓急。”并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两岸筑堤,修浚连接洪泽湖与黄河之间的运河,加固洪泽湖东岸高堰一带堤防,修复周桥闸至翟家坝被冲毁的堤岸,加深淮阴清口至高邮清水潭段运河等具体建议。

康熙十七年,靳辅的治河方案付诸实施。在十年的时间内,高堰、王家冈、武家墩等处决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云梯关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筑堤一万八千丈;在清水潭以西筑堤九百二十丈,以东筑堤六百余丈;在徐州、宿迁筑减水坝十三座,建毛家铺减水闸、王家山减水闸、大谷山减水闸,又在归仁堤、拦马河、清口建石闸。靳辅还组织挖掘一段运河,自骆马湖凿渠,经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山口,名曰中河,全长三百里,使得漕船不必再经黄河入运河。

在疏浚下游的过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转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为患”,靳辅受到郭绣等人的弹劾,并因此被夺官。此后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途中,巡视高堰、洪泽湖、徐家湾、翟家坝等治河工地,实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游、使河水尽快入海的有效办法。

康熙年间的治河,虽未从根本上解决黄水水患,但在一定时间内还是减轻了水患的程度。干隆即位后,黄水为患又日趋严重:干隆七年(1742年),黄河在丰县石林、黄村决口,“民田俱被淹没”;干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在铜山张家马路一带决口,江苏、安徽数十州县“数百里内,皆成巨浸”;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又在老坝口决口,板闸、淮安俱被淹;自干隆四十三年以后,更是连年决口,甚至一年数决。大规模治河再次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屡屡决口,堵塞决口已成为经常性的事务,从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仅仪封决口就堵筑五次,耗帑五百六十万两。青龙冈决口,屡堵屡塌,只得另开引河一百七十里,导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九百万两。

在砀山县毛城铺建减水坝,开凿引河,使一部分黄水流入淮水,经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泽湖,此段引河全长六百里。黄水分流减轻徐州段河道的压力(徐州段河道狭窄多弯),黄水在分流后在洪泽湖内可得到沉淀,再从清口流出汇入黄河。

屡次修筑、加固高堰,自武家墩至蒋坝的一万七千余丈,全部改建为石堤。为了控制洪泽湖的水量,干隆在第三次南巡时(干隆二十七年)“阅清口”,提出“大扩清口”,“于五坝设立木志,如增长一尺(指水位增长),即将清口之坝拆开十丈,递长递拓,永成定式”。自行此法,“十余年来,高、宝遂无水患”。为防止黄水倒灌清口、淤塞清口,干隆坚持开凿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全长一千六十丈,宽三丈,深一丈余,“永免倒灌之患”,“为一劳永逸之计”。

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被泥沙堵塞,自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干河四条——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又疏浚支河三十四条。该省每州县“所开沟自十数道至一百数十道不等,长自里许至数十里不等,宽深自数尺至丈不等,皆足以资蓄泄”。山东境内疏浚河道亦取得可观成就,鲁西南疏浚河六十余条;胶东疏浚河三十余条;江苏省疏浚石羊沟、董家沟、廖家沟、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浍河、睢河。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直隶总督孙嘉淦在干隆十八年(1753年),就曾提出引黄河北上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的建议,孙嘉淦认为“大清河东南皆泰山基脚,其道亘古不坏”,不会发生决堤、改道,所经“只东河、济阳、滨州、利津四、五个州县,即有漫堤,不过偏灾”。此后二十八年,河决青龙冈,经赵王河入大清河归海。然而干隆认为大清河不能容纳黄河全部水量,又恐黄水北流运河受阻、影响漕运,驳回改道入海的建议。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证明孙嘉淦等人建议的合理、可行。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又名无定河、浑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河水中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床上,致使下游经常决堤、改道。正像干隆在一首诗中所描绘的,“永定原无定,千古冲帝京”。

康熙时期,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永定河进行治理。筑永定大堤,固定下游,并把河水引入三角淀,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淀。至雍正时期,因三角淀积沙过多,河水不能及时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严重,至干隆中叶,永定河已“六改道”。

为治理永定河,干隆多次视察永定河,他认为“永定河之所以为患,独以上游曾无分泄,下口不得畅流,经行一路,中梗磅礴”,提出在其上游蓄洪拦沙,中游疏浚分流,下游改移下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干隆初年,采纳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议,在永定河上游的宣化黑龙湾、怀来和合堡等地修拦洪滞沙大坝,“就近取石,堆叠玲珑水坝,以勒其凶暴之势”,“层层拦顿,以杀其势”。

对中游的治理,则采纳鄂尔泰、方观承等人的建议,修建金门闸减水坝,改建其他草坝、土坝,疏浚河道,分流减水。

在对下游的治理上,意见最为纷纭:顾琮主张筑堤、散流、匀沙;鄂尔泰主张建闸坝、开引河;孙嘉淦主张引河南行,复其故道;方观承则主张改移下口,另寻沉积水中泥沙的处所。直至干隆二十年(1765年),干隆才作出大规模改道的决策。当河水流经永清县贺尧营后,折向东流,挖引河二十里,把永定河引入凤河,再流入沙家淀,沙家淀方圆百余里,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淀中沉淀后流出,使得下游不致很快被淤塞。

治理长江。

在历史上,长江很少为患。迨至干隆中叶,由于人口的剧增,对上游森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游又由于围湖、沿堤造田,水道日益狭窄,致使长江自干隆四十四年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三次决堤,其中尤以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为严重,决堤的江水冲入洪州城,衙门、兵营、民房、仓库俱被淹没,城内积水近二丈。此次决堤酿成湖北三十六个州县被淹,“死者以数十万计”。酿成此次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富户勾结官府在江中沙洲上种植芦苇,芦苇环洲而生,芦根固沙,使沙洲面积愈积愈大,侵占江道,阻塞江流。

干隆在得悉长江三次决口的原因后,谕令地方官对沿湖、沿江围田者进行清查,以保证江水的畅流无阻。不得“狃于目前之利”,“与水争利”。并要求地方官员“间一二年,即将有无占筑情形,详悉具奏,永以为例”。

疏浚各省河道。

清统治者对疏浚河道非常重视,各省水利工程纷纷修建:

干隆三年(1738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凿自都匀达常德、自独山至广西怀远的水道;

干隆四年(1739年),发帑修巢湖一带堤堰及六安、滁、泗一带溪壑;

干隆六年(1741年)。在河南中牟开凿一条六丈五尺长的新河,以分贾鲁河水势;

干隆九年(1744年),在冀中开挖河道;

干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直隶庆云、盐山一带的河道;

干隆十四年(1749年),利用万泉庄、云泉山水系,疏浚通惠河;

干隆十八年(1753年),用木槽引南山之水,灌溉巴里坤一带屯田地亩;

干隆二十四年(1755年),加固都江堰及大渡河、金沙江堤坝;

干隆二十八年(1759年),疏浚吴淞江、东江娄江,清理河身,铲除河中所植芦苇;

干隆三十一年(1762年),筑子牙河堤;

干隆三十三年(1764年),筑正定新堤;

干隆三十五年(1766年),疏浚常熟白茆塘、徐六泾河;

干隆三十六年(1767年),在北运河筑减水坝,解除天津水患;

干隆四十年(1771年),在武昌筑濒江石岸;

干隆四十一年(1772年),修陕西四十七州县渠堰;

干隆四十五年(1776年),在长沙筑新堤,以防止湘江泛滥;

干隆四十七年(1778年),治理云南弥苴河、龙川江、清水河、浑水河;

干隆五十年(1781年),在宁夏疏浚汉延、唐来、大清、惠农四渠;

干隆五十三年(1784年)浚漳水、卫水;

干隆五十九年(1790年)建沙市大坝。

治理浙江海塘。

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筑有五百里的堤塘,亦称之海塘。钱塘江出口处系海塘工程的重点。在钱塘江出口处,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靠近上虞)、北大亹(靠近海宁)以及在南北两大亹之间的中、小亹(门,山峡中两岸对峙如门)。康雍时期,南大亹因沙滩淤积被堵塞。干隆初年,中、小亹相继被堵。自干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宁一带塘堤被冲,“海塘之内,皆属寸土寸金之地,一有冲决,民命攸关。且卤水一入,数年之内,必致颗粒无收”。

干隆下令加固海宁一带海塘,从浦儿兜至尖山头鱼鳞,筑石塘六千丈。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干隆亲至海宁视察,因该地沙土浮活,决定修缮柴塘。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干隆拨款五百万两,“着将柴塘上土之后,顺坡斜做,并于其上种柳,俾根株盘结”。

海塘工程,历时久、耗资大,石料来自绍兴、武康及太湖的洞庭山;柴料来自富阳、建德;木材来自钱塘江上游及长江上游。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㈢ 康熙帝六下江南都去过什么地方

康熙帝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泼江而南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是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

康熙皇帝玄烨为了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到东南一带作了六次南巡。

康熙为了要把这个“南巡盛典”记录下来,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的平民百姓中间,征求并选拔绘画能手来绘制《南巡图》。在首次南巡的第三年,王翚于60岁花甲之年带了学生杨晋,到北京担任侍诏,主持《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

(3)康熙帝治水在历史书哪里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成就

1、中华版图奠定

在东南,统一台湾,金瓯一统;在东北,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在正北,多伦会盟,善治蒙古;在西北,三次亲征,败噶尔丹;在西南,进兵高原,安定西藏。

2、民族关系稳定

在东北,打败俄国的侵略,解决并巩固了自辽河到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问题,东北的广大地域,前代所谓的“边徼”之野,清朝则成为“龙兴之地”。在西北,对南北疆统一。在西南,进兵安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3、中华文化承续

其一,兴文重教,编纂典籍。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六十余种,两万余卷。

其二,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康熙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雍正、干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其三,引进西学,学习科技等。

4、经济恢复发展

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重视耕织,恢复生产。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培育新的稻种,取得很大成绩。康熙朝强调藏富于民,普免天下钱粮共达545次之多,其中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一亿五千万两。

5、社会秩序安定

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之后,虽然社会矛盾也有,民族纠纷也有,但没有大的、严重的社会动荡。康熙帝很有幸,他生命的后40年,中国社会处于由乱到治、由动到静的历史时期。原有的社会冲突噎释放,新的社会冲突还没有积聚起来。

㈣ 大禹治水历史在哪里写的

《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

㈤ 历史上治水的故事

大禹他爹鲧,以堵的方式治水失败被舜杀啦。
禹接班接着治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成功由此得到天下拥戴后受禅让做王。
春秋时代,有孙叔敖开发芍陂(安丰塘)和兴修湖北沮漳河、云梦泽水利,伍子胥在江陵开渠的说法。
后来是秦国的李冰治水,用竹筐装鹅卵石做成世界上最早的活动水闸都江堰。
秦始皇挖“郑国渠”使关中成良田——水利专家郑国。
沈括参与太湖治理。
欧阳修、苏辙对治理黄河。
白居易、苏东坡先后大力整治杭州西湖,保证50万人口城市的用水,留下白堤、苏堤。
明代,海瑞治理太湖。
太多啦,中国历来重视水利,皇帝再无道就算做样子也要治水,治水才能兴农才能国稳,治水几乎就一直没间断过上面的这些只是有故事被传播开了而已,喜欢你用这些关键字自己搜吧。

㈥ 康熙和干隆为什么称得上是治水专家

在康熙“剿灭三藩”、“统一台湾”、“北拒沙俄”之后,开始专心治理黄河。让我有感而发的是康熙的科学管理理念和项目管理方法,我对这段历史其实不了解,靳辅这个名字听着也陌生,但是同为项目管理工作者,我确实对康熙管理黄河工程的方法感兴趣。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康熙聘请了一位国家技术顾问(NTA),也就是靳辅。这个人算是个技术人才,上来先做了几年的沿河调查(site visit),公众参与(public awareness),和数据整理(info collection)。有了基础之后,给康熙报了几十个治理方案(proposals)。皇帝的职能属于行政岗,对技术不是非常专业,但是在清朝是“家国天下”(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皇帝对自己家的事特上心,于是就组织了专家评审会( ),不同意见的辩论会(argument session),以及邀请各个利益方(stakeholders)在一起的协调会(consultation session)。

之后,治理方案定了,就开始执行了,皇帝也没闲着,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于成龙的角色相当于今天的监理(他对靳辅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我们今天也常说失去了监督的权力,就是犯罪的开始。康熙早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只是几百年后的中国,还在重复上演类似的故事。除此之外,康熙还每年做一次年审),而且是御驾亲临,做着小船到河道边上看着。出现什么情况,还能开个现场会治水过程中也发生了“中国式冤案”,这种故事听着总是似曾相识。那就是靳辅治水有功,大家嫉妒他,于是找小鞋给他穿。各种各样的罪名,什么都有,但是都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康熙开始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总是在关键时候护住靳辅,但是时间长了,皇帝难免心里犯嘀咕,毕竟治理黄河前前后后20年,可谓工程浩大,不可小视,若是靳辅真的有“情况”,那可不得了。于是在经过一整年的艰苦思想斗争之后,康熙还是就着于成龙的一份签报,把靳辅的官给罢了。于成龙最终接替了靳辅,成为河道总督,继续治水。

不过,在后来的一次中,康熙又来了一个回访,问于成龙,当年靳辅的方案对呢?还是你自己的那个对呢?好在于成龙非常诚实,坦言说还是靳辅方案更可行、于是康熙立即让靳辅恢复名誉,官复原职,只不过靳老头年纪大了,禁不住这样折腾,不久就去世了。

这还没完呢,项目完成了得有个总结)啊,这时候有个小官,要拍康熙的马屁,起了一份签报,说皇帝你治理黄河这么有思想,有作为,不如把自己的思想体系总结一下,写本“康熙治水重要思想”或者“康熙治水心得”什么的,让全朝全国人民学习一下您的重要理论,也让后人能够像我们一样治理河道,造福百姓。想不到,康熙一看这个签报,就大怒,说“河水无定,不可一法”。就是说呢,河水每次泛滥地方都不一样,原因也各不相同,怎么能用相同的办法治理呢?尤其是皇上,随便写本书,后代子孙哪敢不按照我这个理论做啊,只怕到时候不是帮了他们,倒是害了他们。(是啊,当皇上怎么能随便着书立说?!)

听到这,我不禁想说,康乾盛世有这样的明君,哪有不富足的道理?其实,清朝那会儿没有“科学”二字,倘若有的话,真的要赞一句“这才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从项目管理来说,康熙重视项目设计,也没有放任项目执行,而是委任靳辅,权责明确;之后又派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定期总结;遇到问题集体决策,而不是独断专行。泱泱大国,若是官官都如此,何至今日?

㈦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治水先人

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㈧ 治水的大禹是什么地方人史书上有什么记载

作为上古风云人物,大禹一生充满了传奇,治水英雄、禹征三苗、开启夏朝等,但也留下了无数谜案,比如大禹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大禹是华夏人文始祖,自然与尧舜一样出自中原地区,但颠覆我们认知的是,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故乡大约有五个版本,而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四川竟然占了三个!


第五版,大禹故乡北川

《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所谓石泉,其实就是北川。北周564年,置北川县,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唐朝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直到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

令人头疼的是,与汶川一样,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也刻有“石纽”二字,据传是汉朝杨雄所写。

所以,北川、汶川、都江堰紧挨着的三地(见上述地图),都可能是大禹故里。但对这三座城市而言,大禹故里只有一个,自然要争破头。

㈨ 哪些书是有关康熙年间的历史

孟昭信的 《康熙皇帝》:关于康熙朝的大事如锄鳌拜、平三藩等都有很细致的记载,并且对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都照顾到,康熙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做法也描写的很到位,没有夸大也没有偏颇,是很客观的一本介绍康熙历史的好书
杨珍的 《康熙皇帝一家人》:对康熙的家人进行的详细的介绍。上到他的祖母,下止外戚,甚至是和皇家关系密切的苏麻拉姑,剖析了康熙和他的家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还有流露出的亲情爱情。大家比较关注的康熙的宠妃爱后,以及名声比较响的几个夺嫡的儿子们,都有精彩的描述。了解康熙的家人,此书是第一等的不可或缺
徐广源的 《清东陵史话》:清东陵的景陵是你绕不过去的。本书对于清东陵中的没个皇帝陵、皇后陵和妃园寝都有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既有关于这些人物的基本介绍,还有他们死后的哀荣耻辱以及安葬位置,并对一些迷团类的问题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捷先的 《康熙写真》:题目看起来很时尚,文章也是耳目一新。看起来仿佛是一本随笔小品的东西,却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个多侧面的新鲜的康熙,一个圣君和自然平凡的康熙,一个有着再普通不过的喜怒哀乐的康熙,深入浅出,大学者的历史漫步,清新有趣。另:大陆版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颇耐探讨的一本好书

㈩ 清朝康熙靳父治水

是清朝康熙靳辅治水。康熙为皇帝。靳辅为安徽巡抚,靳辅(1633~1692年),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康熙时治河名臣,参与平定三藩。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卒,赐祭葬,谥文襄。三十五年,允江南士民请,建祠河干。四十六年,追赠太子太保,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雍正五年,复加工部尚书,入祀贤良祠。

阅读全文

与康熙帝治水在历史书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