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的贪泉在哪里

历史上的贪泉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11 04:50:37

A. ◆山谷里的泉水从何而来

奇泉自有奥秘在

自然界有若干泉水,并不因为它的量大质佳而驰名,只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或特殊用途而富有魅力。

金线泉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着录。泉池石砌,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四字,系当代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李仲余书。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

该泉是济南着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泉池水面上南北方向有时会形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宛如一条游动的金丝,故名。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记金线泉曰:“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曾巩《金线泉》诗云:“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

明清两代,金线尚看得清晰,后来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

1956年扩建公园时,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个石砌雕栏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同治九年(1870年)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把原来的金线泉称之为“老金线泉”。这泉金线出现的原因和老金线泉相似。

毒泉

毒泉位于云南腾冲,名曰扯雀泉。相传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到此,战士们一路劳顿,口干舌焦,见此路旁有泉水出露,水色澄清,亦无异味,于是俯首掬泉而群饮之,不幸身亡,造成惨剧,自此,后人称之曰:“毒泉”。事情过去很久以后,人们看到这毒泉,将信将疑,但谁也不敢试饮,有人想了个办法,赶下几只鸭子,立即发现,鸭脚划了几下,不动了,不到三分钟,终于沉没而淹死,毒泉真毒!

水文地质工作者来到毒泉,发现当地有近期火山喷发的特征,毒泉所在处,与火山喷发有关。取水分析化验证明,许多有毒的火山气体,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氰氢酸等均有,含硫量特高,对动物有致命的危害。人畜接触,极易中毒。

自发面泉水

制作馒头时,谁都知道必须在面粉中加入酵母、食碱之类才能蒸出松软可口的馒头,而现在,有一种天然的泉水,用它来和面,不需要酵母、食碱之类照样以蒸出可口的馒头,所以叫“自发面泉水”。

这个奇特的泉水位于四川巴县红旗乡边尔村附近,出露在边尔河北侧溪沟的沟底。方圆数十里之内的村民都经常来此汲泉,回家做馒头、烙饼之类,备受欢迎。

这种“自发面泉水”的奥妙何在?林化岭等几位水文地质专家前往实地调查以后,终于揭开谜底。这个奇泉,出自当地泥盆纪地层的一条小断层,水温17℃,涌泉量每秒0.05升。当泉水涌出时,可见串串气泡逸出。水质无色透明,亦无异味。品尝以后,颇有喝汽水的感觉,应属于碳酸型泉水。

此泉水在地下高温高压的影响下,二氧化碳大量溶解于水中,所以利用此水和面制作馒头,当蒸热时,二氧化碳气受热膨胀,帮助“发酵”了。居民们长期在此取水,也总结出经验,取水的用具必须严格密封,不然,在运送途中,二氧化碳会大量逸散,待到家后,必须尽快和面,不能久置不用,不然,就失效了。

盐泉

属自然界罕见之泉。位于四川、湖北两省交界的巫溪县境内,大宁河西岸的宁厂镇上。

盐泉原名白鹿泉,据当地传说,有位狞猎者因追逐一只白鹿到此遇见此泉而得名。后来人们饮用时,发现泉水咸涩,不堪入口,于是就喊成咸泉了,或称盐泉。

盐泉的发现与利用,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永平七年(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即大铁锅)盛之。”大铁锅盛咸水做什么?用来煮盐,历代为之。据当地的县志记载,清代干隆时期(1736-1795年),当地有336座火灶,利用咸泉水煮盐,总计大铁锅有1081口,号称“方灶盐烟”。

咸泉从何而来?只要了解一下当地的地质情况就明白了。四川及其相邻地区,在距今两亿多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是一个残留海,天气比较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残留海的含盐量就随之增高,形成沉积岩层以后,含卤水相当丰富,每当这些地层受到后来地壳运动的影响,出现断裂时,卤水就可沿裂隙上升,露于地表,即成盐(咸)泉了,承压条件好的话,更能见到“喷流千尺雪”的奇观。村民们利用卤水煮盐,一本万利,“黄金走万里”的生财之道,也就不奇怪了。

能预报天气的泉水

此奇泉位于四川古蔺天堂,称为岩溶大泉。其周围分布有二叠纪的石灰岩地层,所以喀斯特地貌相当可观。涌泉量相当大,每秒达500~1000升,最大流量,每秒可达24500升,最小时,仅69升,相差很大,奇妙的是,水色多变,有浅蓝、蔚蓝、灰蓝、翠绿、暗红、橙黄、褐黄、泥黄诸色。凡出现黄褐色时,预报天就要下雨了。所以称为预报天气的泉水。

这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水文地质专家前往查看,并进行长期的观察以后,终于解开这个能预报天气的泉水之谜。

原来,水色由蓝到绿,再转为黄的过程,是水化学的变化过程,也就是硫酸根离子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比如浅蓝色时,其硫酸根每升为96.104毫克;翠绿色时,硫酸根每升为145.608毫克;到褐黄色时,每升硫酸根319.054毫克,当久旱无雨时,水中的硫酸根含量到达最高,水色也变得黄褐了。俗语说:久晴必有雨,故发现黄袍的水色时,预报将有雨来临了。

那么,水中的硫酸根又源于何处?原来当地的岩石是二叠纪的石灰岩层,其上部有一厚约3~5厘米的黄铁矿层,许多底流或潜流都通过这黄铁矿层,溶解了黄铁矿,将硫酸根带入水中,由于硫酸根的多少会使泉水量现出不同颜色,因此,水色变化就起到了预报天气的作用。

喊叫泉

1982年9月6日,一个地方广播电台播出一条新闻报道称:湖南新宁万峰乡发现一个喊叫泉,只要人们对着一个山洞洞口齐声呼喊,来水哟!一会儿,水就从小山洞洞口一滴一滴流出来,越流越大,越流越急,发出哗哗的响声,不久,流水渐渐减少,直到完全停止。然后,再呼喊,又流出来,如是往复不止。

类似的新闻报道,也提到广西兴安白石乡三友村蒋家屯一座马鞍山形的山下也有一个喊叫泉,一闻人声,碗口粗的水柱便会自四个泉口溢出,数小时后,泉口干涸。再呼喊,水复出,如是反复。

自然界真有由声音“诱导”出来的泉水吗?几位水文地质专家带着解谜的心情前往查看,原来都是间歇泉,也就是说,这种泉水的涌出,是有间隔的,不是连续的,并不是喊叫的结果。

含羞泉

含羞泉位于四川广元境内龙门山东北段。情况颇似间歇泉,但与喊叫泉的特点相反,当你向水中扔石头,发出震动的声音时,泉水就不再流动,俨然如含羞的姑娘。而当静下来时,泉水又源源外流,而且水量也随之增大。如再振动,泉水又“缩回”去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奇特现象?经专家考察以后认定:原来这里的泉水是从细小的孔隙中流出,受到毛细管现象控制,当振动时,会产生一种压力,很快将要流出的泉水压回去;静一会以后,岩石与土层中的毛细管现象又能将泉水吸引出来!因此出现“含羞”现象。

贪泉--警世名泉

唐代早期,号称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句说的是人们饮了贪泉之水以后,便会萌发起贪心的念头,从此丧失正直的志气。

这个贪泉,确有出处,它位于广州市西北约15公里的石门。当地是出入广州的古道必经之处,水绕山环,风光幽丽,行人到此,驻足休息,是远近闻名的好地方。路旁有一口水井,水味甘美,吸引了许多过路的人群都要舀上一碗解渴,莫不感到清凉提神,因此远近都闻名了。在诸多旅行的人中,不乏历代去广州赴任的封疆大吏,他们每到此地,也同样要下马下轿在井边的树下休息一会,饮上一杯井水再上路。可是当地老百姓对这些官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官员之中,十之八九到广州或其他地方以后,不到几年工夫,从两袖清风变成腰缠万贯的贪官了,人人对他们无不切齿痛恨。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要保持廉洁奉公的本色,多为人民办点实事,于是就在这口井之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两字,成为警世名泉了。

东晋时,新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路过此地闻“贪泉”之来历,大有感慨,竟连饮三杯,随后即提笔题诗于碑上: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纵吏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当他上任以后,时刻记住石门村民的叮嘱,洁身自好,正气凛然,赢得清官的美名,为万民所拥戴。

随着年代的流逝,原来的那块石碑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与剥落,到明代时,已荡然无存。但乡人们警告当官者的一片善良之心未泯。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重刻了吴刺史的《贪泉诗》,并移置到越秀公园内的望海楼之旁,让更多的当官者看看,借此时刻警惕自己,向吴隐之学习。
好运!!!

B. 现实生活中勿忘本心的反例子与历史中名人贪婪的实例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将来如何如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多,在追梦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的本心。
有个地方曾有一处泉水叫贪泉,据说喝了这里的水的人都会变得很贪婪。

C. 卢龙的古迹

历史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卢龙所在的辽西地带属于多事的边关。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日渐强大,后一直成为中央王朝的北方之患,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问,中国古代的军事争端形势一直是北军南侵。元灭宋,清灭明,两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一统天下,推翻汉人的中央政权。自古征战在边关,沙场白骨无日还。卢龙地域,自古为边关战场,边地多战事。战争一起,征尘滚滚,战旗猎猎。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狼目虎眈,弓弩齐张。金鼓合鸣,马嘶人吼,阵前肉博,遗尸漫野,血流成河……那是何等凄惨悲壮啊……皇宫大内的歌舞升平,是前方将士浴血拼杀换来的。历代不少有志的诗人,游历边关,以战事为题材,写出气吞山河,催人泪下的描写边塞古战场的诗章。唐代诗人屈同仙的《燕歌行》写道:“……此时天气尘埃飞,瀚海龙城皆血战。两军鼓角暗相闻,四面旌旗看不见……”唐代诗人崔国辅诗曰:“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供前锋斗。”李白《出自蓟北门行》五古诗曰:“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忙。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从上面几位诗人的描写来看,古卢龙塞当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这里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劫难,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涌现出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将卒。

三、故四遥遥乡女恨

在历代涉及卢龙的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内地乡’女思念远在边关戎边守城的丈夫的。卢龙塞内有一段古长城,由喜峰口至山海关一段,比较重要的关口就有九门口、界岭

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有龙井关、青山营、建昌营、刘家营、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等边关城垒,守城士卒多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的兵丁。这些兵丁远离家门,来到边关守城戎边,寒来暑住,日月穿梭,与亲人一别十载数十载。古代的交通通讯又很困难,妻子儿女守望在遥远的家园,而戎边亲人的音讯杳无,就是亲人战死于疆场,家人也无从得知。这种妻离子别,骨肉分离的生活是何其凄惨。而空守闺房,独向烛台的红颜女,在月残星疏、万籁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漫漫长夜,四野如漆,遥望远山不见,只闻秋雁孤鸣。诗人自古多情种,风流潇洒善解人,诗人们是可怜那些红颜女的,对她们抱以同情。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一诗中写道:“重柳覆金堤,蘼芜叶校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此诗就是写夫妻别离之情的。郎去边塞守边,妻子故园采桑织锦。郎在边城空叹月,妻在桑园泪沾裳。在古代战乱年代,这种情景是司空见惯的。唐代诗人崔硅《孤寝怨》诗曰:“征戎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唐金昌绪的《春怨》诗曰:“打却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跑枝头啼叫的黄莺鸟,不要叫它惊醒小妾的梦。要是妾梦中断了,小妾就不能在美丽的梦境中奔赴辽西去见亲人了。这是一首神形灵动,画意鲜活的诗作,诗句简洁明白,通畅易懂,诵之上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厌得殊方久离别,秋来愁见捣衣声。”(唐·屈同仙·《燕歌行》)“春衣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小妇不知春未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唐.卢弼·《边庭怨》)“卢龙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芜晓不飞。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着春衣。”(唐·卢弼.《边庭怨》)以上三首,均是写男女别离之苦之怨的。战争使人流离失所,有家难归。而家乡的亲人是要天天爬上山头,朝遥远的边塞方向张望,盼望亲人归来。但只见白云悠悠,山野苍茫。连音信都不得相通,哪里可见亲人的面?

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以士卒的流血牺牲为代价去实现其目的的。古代帝王每发动一次战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为战争而捐躯。帝王头上的皇冠是无数将士的鲜血浇灌培育的“金顶戴”。前方战死的是将士,后方悲痛欲绝的是亲人。战乱之中,“妇人出门随兵乱,夫死眼前不敢哭,”(唐·张藉)是何等凄惨的情景。“赤心报国无片尝,白首还家有几人?”守边的将士,虽然精忠赤诚,守土保国,但能得到什么报尝呢?能白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又有几人呢?

唐于贲的《边游禄戎卒言》一诗,则是一首采访录似的作品,他写的是一个守边士卒的生活,作者模拟士卒口吻:“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年客鬓改,知学弯弓错。赤肉疼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廖廓。”

唐代诗人戎昱诗句:“铁衣霜雪重,战马岁年惊。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自今。”卢龙古塞,在唐之前就从未有过安定的岁月,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卢龙古塞这片苍茫之地,是岁有其变,时有其变的。江山易主,但河山是永恒的。敌人暂时占领了这里,王师北上,当有光复之时。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闻知王师光复蓟北大地后,表现得近乎疯狂,亦是表达了同时人民大众的心声。

四、孤竹清圣四海瞻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读古史》诗云:“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豢豕非不饱,所忆意为牺。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写古代出现在孤竹大地上的两位贤德清圣、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的。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伯夷列传》讲的就是这弟兄二人的故事+历史年代虽然久远,但伯夷叔齐的故事,仍在古老的孤竹故土上被人们广为传颂。伯夷与叔齐,逊让君位,深明礼教,忠诚仁义。二人叩马谏劝武王不要伐纣。商纣行将灭亡,弟兄二人双双逃到首阳山采薇而存,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采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尸不久,弟兄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这悲壮的故事,发生在古燕赵大地,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和人文根源的。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虽然,历史传说中的伯夷叔齐有许多不同的面孔,史家学者对其二人的形迹亦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我们且不去与人争论短长。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来是虚史,真实的历史时空是无法还真的。就今天口头传诵的伯夷故事,我们不能不承认是个流传于民间,并被载人史册,仍将千古流传下去的动人的历史故事

对伯夷叔齐,历代文人墨客,诗人词家,留下不少歌颂其的诗篇。卢龙古城留有古迹夷齐井,其水甘冽,爽甜可口。相传为伯夷叔齐饮用。唐吴隐之《贪泉》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元代卢执《采薇图》诗曰:“服药求长年,孰与孤竹子。一食西山薇,万苦犹不死。”明代方经《孤竹故城》诗曰:“何年孤竹改卢龙,一生荒城宿莽中。独向夷齐祠下拜,山河犹自起清风。”孤竹古城西有夷齐庙,庙后有清风台,古人登庙临台,吊清圣留诗言,以志怀念。明刘达已诗云:“孤城遗迹尚依然,一吊风生万里天。薇老空山闭暮雨,祠荒故国锁塞烟。”这些产生于不同年代的诗歌,从不同角度颂扬夷齐的清风高节。

另外,还有部分古诗是专门描述卢龙古城风光景色的。卢龙古城,是个座落于山上,又傍水丽筑的十分美丽的1lJ城。古代卢龙城内,古迹多处,闪烁着占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辉,卢龙,是我国古代东北方的重镇。昔日古城四周曾有迷人的八景区。历代游客游于古城,足迹踏至墨迹亦挥就,留下许多赞美古城的诗句。明王世贞的《卢戊署中有寄》诗云:“山城小雨鹧鸪啼,杨柳辞寒绿正齐。我梦春归独不见,怕乘云雨到辽西。”明王好问《孤竹怀古》云:“镐京商邑总蒿莱,千载何人吊墨台。啼鸟似伤人世故,野花还向故人开。荒城隐隐小声去,古殿岿岿山势来。一望凄然成旷感,尘车欲发更徘徊。”又《秋日登钓台暮宿沙渚》云:“仙槎遥望斗牛边,娟娟高风荇蒂牵。水浴矶头时隐现,云横雁字任翻翩。数献棋韵杂歌扇,几点鱼灯起暮烟。榻下主人能款客,疏星犹挂子陵川。”明代高弟诗云:“树下荒城古庙幽,千年遗像肃悠悠。采薇高节首阳在,孤竹清风濡水流。香火山翁频伏腊,沧桑世代几商周。我来瞻拜增伤感,不为登临览胜游。”这是一首游记诗,诗人游夷齐庙,见夷齐神像肃立,叹其高节万古长存。诗人来此不是为游山玩水,而是慕清圣之名,前来瞻拜的。明韩应奎《登钓台月白楼》曰:“载酒过滦江,登歌兴欲狂。台朝天北极,人在水中央。月白芦烟淡,楼高海气凉。一竿垂钓罢,清梦到羲皇。”这是一首很漂亮的游记诗,诗人轻舟载酒,登高狂歌,但见天水浩淼,芦烟浩荡。海气微凉。乘兴垂钓,而后醉卧楼宇,一梦成眠,真是仙人佳境,甚为潇洒。

D. 贪泉的历史故事

依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城外二十里外,有水曰贪泉,人饮其水起贪心,即廉士亦贪。因此,过去那些赶路人,即使口干舌燥,望泉而过,也不敢妄自饮用。
但是东晋新升任的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路过贪泉时,却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当时的广州虽不如当今这么繁华和富庶,但也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地方。自东汉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和通商口岸。来自南洋、天竺、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数次运来大量的珍奇异宝、海外洋货。当权者只要随意“捞一把”,洋财、横财便发定了。诚如《南齐书·王琨传》有言:“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然而饮了贪泉并放歌唱誓的吴隐之破了这个例。他在广州刺史这个肥缺上,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任期满后,他从广州乘船返回建康时,与赴任时一样,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与前后刺史离任归还时“船载洋货,车装珍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 镇海楼的起源

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着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俯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气象万千。

镇海楼的西侧,是刚介绍过的古城墙,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来广川州上任的官员唱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东晋元兴初期(402~404年)、吴隐之为广州刺吏。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时,听了这个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特地酌易水饮并写诗一首,云:“古人云此水,一款()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以诗明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1963年移于此。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0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器。鸦片战争失败后,这些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狰狞面目与色厉内荏的本质。

五层楼顶层高悬着一个“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以兵部上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 “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五层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陈列着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共4000余年的历史文物。一楼容千载,两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驳陆离的铜器和古陶瓷,还有发黄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让人们了解2000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历史。

五层楼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1996年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楼”之名被评为广州旅游十大美景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陈列已不能满足需求,广州市政府拨专款在楼的东侧兴建了一座二层的古建筑。这座新陈列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和五层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那蓝天、那白云、那红花、那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怎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F. 清代时期镇海楼为什么会被摧毁

清代初年,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因遭战火而损坏。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镇海楼靠近平南王王宫,所以禁止州人登临,并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

1661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

这是清代时的第二次修葺。当时的镇海楼虽未得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齐享我国四大名楼的美誉,但在五岭以南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楼”。

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着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楼、岳阳楼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

镇海楼气宇非凡,清代时曾以“镇海层楼”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诗人政客每登临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是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

其中,以清代初期的着名诗人、广东佛山人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影响最广:

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陈恭尹此诗写登楼的观感,特别是“五岭北来”一联,精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广州一带的地理特点,而绝不能移用于他处,故历来为人传诵。

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两年后,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计费巨万,壮丽坚致。”

在康熙年间,当时的着名学者沈元沧曾登临镇海楼眺海,并赋诗《登镇海楼》:

凌虚白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

半壁玉山依栏崎,一泓珠水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

黄云紫气消皆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后来,镇海楼曾再度重修,重修工程仍然按照明代旧基垒筑。在镇海楼两旁仍然有长约170米的明代古城墙。重建后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

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在登镇海楼后,曾赋诗感叹道:

如此江山,对碧海青天,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撙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在这种形式简练、细节繁琐的传统建筑形象中,对称是其最突出的形态,其中蕴含着自然美的形象象征以及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

从风水角度看,这种奇特形状也寓意深刻: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

在色彩搭配上,镇海楼的红墙绿瓦和谐统一,也显得非常气派,大胆红黄色调的基本搭配是我国古建筑一贯的风格,只是到了明代,规定除皇家城门楼可用黄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门楼只能用绿色。

因此镇海楼外墙就用了红色,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红墙绿瓦是对比色,红墙不反光,绿瓦反光,这样显得既对立又统一。

镇海楼的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方。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据传,他之所以写此诗,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

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到广州上任的官员一旦喝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

后来,吴隐之做了广州刺史。当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听说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后,他特地酌泉水饮并写了《贪泉诗》。

吴隐之以诗铭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后来才移到此处。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4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

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部分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

在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着“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间,以兵部尚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

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蓝天、白云、红花和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G. 历史问题:玄武门

我觉得你提的问题好象跟一个电视剧有关,那多半都是假的,真实的历史在下面,对应你的问题从上到下:
1.李建成(589~626,37岁)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人。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义宁二年(618),李渊即位,立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
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建成被世民所杀,时年三十六岁;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建成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贞观十六年五月,又追赠“隐太子”。

〖妻子儿女〗
太子妃
郑氏

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
次子安陆王李承道
三子河东王李承德
四子武安王李承训
五子汝南王李承明
六子钜鹿王李承义

长女李氏
次女闻喜县主 李婉顺 字尪娘 嫁刘应道为妻
2.常何原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后因功升为玄武门守将。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授意下,极力与常何结交,使其成为自己一系的心腹。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李世民暗访常何,常何看出其中厉害,决定助李世民成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门后将玄武门关闭,使二人的手下无法进入救援,使李世民顺利的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了大唐太子。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中郎将
3.很多人只知唐朝高祖武德年间的玄武门之变,大概是秦王李世民打败其兄太子建成、其弟齐王元吉,以夺得皇位的继承权。其实内里仍有许多细节可堪回味,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好像冯立本身智勇双全,才兼文武,原是太子建成部属,他既忠于故主,但后来又成为李世民的贞观名臣,其间的机遇也很传奇。其实,李建成作为大唐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经营有年,向来网络人才,善待贤人,在唐建国前后,早就招揽不少谋臣猛将,为其出谋献策,其时东宫府内有文武二人最受信任,分别是谋臣魏征,太子建成“甚礼之”;以及武将冯立,也被视为心腹“托以心膂”,此外还有韦挺、郑善国、李纲等。
话说说在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相继死于李世民之手,弑兄杀弟者不久又将登基为帝,正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原先追随太子左右的文武官员都四散逃跑了。这是,冯立却不以为然,非常感慨的说出:“岂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难!”(难道可以接受太子在生时的恩德,见他有难时就只懂得逃跑?)于是,在太子建成大势已去,眼看李世民将是天下真主的时候,仍率领本部人马进攻玄武门,斩杀了李世民麾下将军敬君弘,之后才对其部下说:“微以报太子矣!”(我已略微报答了太子生前待我的恩德)说完就逃遁了。
冯立成为朝廷钦犯沦落天涯,但可能已登大宝的李世民爱才,将其抓捕而不杀,更让他有机会单独自首请罪,皇帝说:“杀我将士,汝罪大矣,何以逃死?”(你带兵杀我将士,实在罪大恶极,试问有什么理由可以令我不杀你?)冯立回答说:“屈身事主,期于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忌。”(我侍奉主公,就是为他效命,所以当时一心一意跟你的将士作战,不曾想到其他事。)说完,冯立想起当年太子李建成对他的恩德,“悲不自胜”。
冯立的忠诚与朴厚的认罪,再加上他高强的武艺,使得李世民感到冯立是个人才,便宽宥了他。此后,冯立对人说::“逢莫大之恩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受了这么大的不杀之恩,一定要以死相报。)后来,突厥人来犯,冯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再之后,冯立出牧南海(今广州),此地前后任太守均贪渎成风,致使当地百姓暴乱特多,情况混乱,摆明是难啃的骨头。 但冯立自上任后,从不收取不义之财,只靠薪俸度日。他曾到过着名的贪泉(今广州市石门),贪泉是因官员饮过泉水即起贪念的泉水,传说晋代清官吴隐之,曾喝过此地一杯贪泉水而不贪,为后世所颂。冯立却说:“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一杯算什么?我要喝下整桶贪泉也不贪!)结果真的喝下大桶当地泉水,当然也没因此改变其廉洁习惯,打破所有贪官因喝贪泉而贪的借口,成为贞观年间一代名臣。

《大唐新语》有语:冯立有武艺,略涉书记,事隐太子。太子诛,左右悉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难。”乃率兵犯玄武门,杀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而遁。俄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间构阻我骨肉,复出兵来战,杀我将士,汝罪大也。何以逃死?”对曰:“屈身事主,期于敕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歔叹,悲不自胜。太宗宥之,立谓其所亲曰:“逄莫大之恩,终当以死奉答。”俄而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人力战,杀获甚众。太宗深嘉叹之。出牧南海,前后牧守,率多贪冒。蛮夷患之,数为叛逆。立不营生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毕饮而去。

H. 广州旧羊城八景之“石门返照”在哪里

地址:石门返照 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的小北江与流溪河汇合处的石井镇内。

是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 小北江为西江、北江总汇,水量大,流速急,而流经这里时,要横穿西南走向的岩石山岗,河道收束,石门两岸群山对峙、壁石如门。每当朝阳升起和日落时分,满天霞彩与云蒸雾蔚的江水组成了一幅奇丽的景观。因此,人们称之为“石门返照”。
石门是寻幽访古、夏日游览的好去处。在石门下游500米处原有一眼泉流,传说汉后南下广州的官吏多贪污即因饮此泉水,故而此泉也就称为贪泉。贪泉在五代时湮没。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操守廉洁,认为贪污与否,在于个人品行,与泉水无关,为此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广东右布政使李凤在此立碑,并刻“贪泉”二字,后又有人在碑上刻录了吴隐之的赋诗,以警世人。如今石门已成为广州重要的风景旅游点,附近建有长堤、码头、楼亭、曲涧,此外还建有环境优美的金沙度假村,成为着名的避暑胜地,游船及公共汽车都可通达广州城区,交通极为便利。

I. 羊城八景(旧)是哪些

宋代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色)、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在宋代八景中,除光孝菩提外,都与水有关,可见当时重视水文化的特色。景点多在郊外。其中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珠江秋月(色)、光孝菩提4景仍存在,现在还是着名的旅游景点,其余4景则已烟凤或消失了。

扶胥俗日。景在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今仍存南海神庙、浴日亭和“海不扬波”石碑坊。每年农历2月11-13日是波罗诞,今天还是热闹非凡,为广州最大的庙会,赶庙会的人多达十余万人。

石门返照。景在白云区江高镇石门村。为广州的千年胜景,历来都是游览胜地,今天仍是着名旅游点。这里是古代进入广州的门户,南北往来之要冲。石门的出名许多是与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石门沉香的故事和作贪泉诗有关。现在仍存吴隐之祠、贪泉亭、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对今天的反腐倡廉教育也很有意义,正如宋代古成之《贪泉》诗云:“贤良知足辱,为尔戒贪名。一酌不能惑,千年依旧清。”

珠江秋月(色)。指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的珠江景色。古代这里有海珠石(又名走珠石),为旅游圣地而出名。民国后修马路时被埋入地下,今年初被挖出部分(30-60米)而惊动政府首长和社会各界,最后决定保护起来开放参观。

光孝菩提。景在今光孝寺。

元代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

元代八景都在城外,全是山水之景。除保留宋代的前四景为水景外,新增的4处全是山景。而这4景中的灵洲鳌负景在今南海官窑之灵洲山,今已全部消失。景泰僧归也已坍毁。

明代羊城八景——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静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明八景除保留越秀山和珠江外,其余全为新景点,而且全部集中在城内,连白云山也没有选入,正好与元八景相反。反映当时重视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明代重视对外贸易,当时已有定期外贸集市,出现了许多商业行会,反映了贸易的繁荣和活跃。

粤秀松涛。泛指越秀山上各岗峦。

穗石洞天。景在惠福西路五仙观。

番山云气。景在中山四路、文德路一带,今天只余番山亭(在市13中学),云气则没有了。

药洲春晓。景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古代为南汉的皇家园林。刘岩在此凿湖500余丈,聚方士炼丹,故称药洲,为广州最早的人工湖。今仍存药洲遗址(九曜坊),内有古碑刻、太湖石、水池,是古药洲的一部分,虽小巧玲珑,但名气很大。

琪林苏井。景在今中山六路北侧,现已完全消失。

象山樵歌。景在解放北路西侧的象岗山。今天这里已是高楼大厦,只余山顶上一棵古榕树和双井街的地名。

荔湾渔唱。景在荔湾湖公园。古代荔枝湾比今天的公园大,是一片水乡泽国,荔枝火红,渔夫晚唱,甚有诗情画意,故有荔湾渔唱之得名。相传西汉陆贾大夫出使南越国时在此种下荔枝而闻名。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而着名的荔枝湾是广州历史最长、历代延续,今天尚存在风景名胜之一。唐代是“十里红尘,八桥画舫”,晚唐诗人曹松称之为“南国名园”。南汉时为御花园,刘王花坞的“红云宴”古今传闻。明代仍是宫苑垂柳,花色醉游人。清代的十三行富商在这修筑了“广约百亩”的海山仙馆。现在荔湾区政府已在荔湾湖内重建海山仙馆,还计划清泥治污,再现“白荷红荔”的景色。

清代羊城八景——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两樵云瀑、东海渔珠。

清八景选景内容较广,包括神话传说、山水美景和建筑景观,地点涵盖城内、城外甚至远郊,可见择景之全面周祥。

粤秀连峰。景指越秀山诸峰景致。清《羊城古钞》有木刻图,群峰高耸,云雾飘绕,突出了择景都的意境。

琶洲砥柱。琶洲古时是珠江河上的江心洲,上有20-40米高的小山,形似琵琶,故称琶洲。明代在岛上建有海鳌塔,八级九层,俗称琶洲塔。旁边有海鳌寺、海鳌庙,并有文人题词勒石。据说今仍有遗迹遗物,宗教界有人提出要修复海鳌寺。琶洲一带是古代广州的古港口之一,琶洲塔成为导航塔。今琶洲岛已与陆地连接。

五仙霞洞。景在惠福西路五仙观,同明八景“穗石洞天”。

孤兀禺山。景在中山四路以北忠佑大街到儿童公园一带。《羊城古钞》有木刻图,禺山高耸,云雾飘迷。此地有禺山书院、关帝庙、城隍庙,林木茂盛,为城中一景。今只剩城隍庙,而在这一带近年来则陆续发展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御花园和宫殿遗址,现仍在继续进行考古挖掘。

镇海层楼。景在越秀山顶五层楼。

浮丘丹井。景在西门口中山七路。古代这里是海中的浮丘石岛,今天已不复存在,变成高楼密集的繁华市区。

西樵云瀑。景在南海西樵山,离广州百余里。

东海鱼珠。原景在黄埔区鱼珠,与长洲岛隔海相望。

1963年羊城八景一一白云松涛、罗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东湖春晓。

1963年新羊城八景继承了旧八景的传统,既重视山水择景,又增加了人文景观,反映城市发展的新面貌,有一半是全新的。

白云松涛。景在白云山摩星岭至明珠楼一带的林海。在明珠楼景区有一黄腊石刻有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手书的“白云松涛”四个大字。

罗岗香雪。景在白云区罗岗镇罗峰寺一带。文革前,罗岗尝梅是广州人的传统,每年“冬至”,人们成群结队到“罗岗探梅”、“尝雪”,坐汽车的,骑单车的,络绎不绝,车队一直排到罗岗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梅花不值钱,农民都改种水果了。罗岗镇已有规划,计划重现“罗岗香雪”。

越秀远眺。景在越秀山高处,主要是五层楼和中山纪念碑,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全城景色在望。在这里不但可以发思古之悠情,而且可以尽览广州城之新面貌,看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气息,感慨今天变化真大。

珠海丹心。景在以广州解放纪念碑为中心的海珠广场及周边景色。威武雄壮的解放军塑像,象征着解放军的一片丹心,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这里在50年代建设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大楼和华侨大厦,60年代建设了当时的最高建筑——广州宾馆(27层)。海珠广场和海珠桥是城市传统中轴线和珠江风光线的枢纽景点,是山水相连、气贯长虹的历史中轴线的亮点,她不仅见证了广州近百年变化的历史,而且可以感受到城市现代化建筑的伟大气魄,正在地下建设的地铁2号线在这里穿越珠江,开辟了从地下贯通河南、河北交通的历史。

红陵旭日。景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有山有水,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寓教于游的旅游景点,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双桥烟雨。景在城西的珠江大铁桥。这是通往粤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中间跨越大坦沙岛和东西两个航道,故称“双桥”。1960年建成通车。东有青年公园,中有双桥公园,周边绿树掩映。若是细雨纷飞的时候,无边的白鹅潭,浩渺的珠江,烟雨迷蒙,是最好尝景的时候,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就很难品味其中的朦胧之美了。

鹅潭夜月。景在沙面南边白鹅潭海面。古人称白鹅潭为“巨浸”,形容其辽阔浩瀚。清代竹枝词说:“白鹅潭水连天,望入城象万千”,“十里楼台千顷月,几曾歌舞让姑苏”。在“月涌大江流”的夜晚,你到白鹅潭边的沙面岛,坐在古榕树下的石凳上,放眼远处海面,水上渔船灯光点点,衬出水下一轮明月,闪光粼粼,霓虹广告灯闪烁,映出水下火海,此景只应天上有,地上那里能寻找!回忆白天鹅救黄萧养(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神话故事,广州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孙中山为革命奋战白鹅潭的英雄气慨,看看今天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感到对珠江河的可敬!祖国的可爱!正是:沙面岛上忆古今,百年耻辱满胸襟。风云变幻翻天地,鹅潭气象已更新。

东湖春晓。景在东山区东山湖。该湖占地3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20多万平方米。柳堤、绿岛、曲桥,花草环湖,景色影趣。每当太阳初升的清晨,晓霁雾霭,百花盛开,迎着满天的朝霞,人们顿觉清新写意。欣尝此景的同时,会想起50年代市民用自己的汗水挖出市区的四大人工湖(其他三个是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的劳动热情,当时的主政者为改善城市环境和给市民一个休息游览好去处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居民是何等地从内心感激人民政府,如果今天在市区能营建多几个这样的湖景,老百姓肯定是会高兴的。

1986年羊城八景——红陵旭日、黄埔云樯、云山锦绣、珠海睛波、黄花浩气、越秀层楼、流花玉宇、龙洞琪林。

这次评选的新八景,除保留两山一水的传统山水景点外,增加了革命史迹“黄花浩气”和城市现代景观“流花玉宇”。反映评景者注重了八景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的进步。

黄埔云墙。景在黄埔港(包括新沙港)。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全国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繁荣发展二千年,为中国外贸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州港古代就是世界贸易大港,现在是我国两个亿吨大港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在世界上排第14位。广州港现在的码头岸线长达十多公里,有46个万吨级泊位,可同时停靠几十艘万吨海轮,海上船桅林立,高大的龙门吊车象一条钢铁长城,大片的集装箱象一座七彩的城市,这就是黄埔云樯的巨大形象,她就是广州商贸之都的象征。

黄花浩气。景在先烈路的黄花岗公园。

流花玉宇。景指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楼和广州火车站为中心的周边现代建筑,这一带是广州最具规模的商务、旅游、购物中心和交通枢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对外窗口,是广州商贸之都的一个缩影。

龙洞琪林。景在龙眼洞的华南植物园。该园占地面积315公顷,是我国最大的亚热带植物。它既是一个以科研为主的科普基地,也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游览公园,其最具岭南园林特色的湖畔水松林和椰林风光照片,人们不难从挂历、画册中看到。

J. 寻找巧妙回答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也有个巧妙答对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

南北朝的时候发生过一个“廉泉让水”的巧妙对答故事,宋明帝年间(465—471年),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州治南郑。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进京觐帝咨事。来到京城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没有?” 关于广州贪泉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晋时,广州石门有一奇泉,谁饮了此泉之水 ,就会视钱如命,贪得无厌,故人称“贪泉”。那时广州弊政猖獗,均传与此有关。后来朝廷命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让他除弊兴利。吴到广州首先喝了贪泉之水,并说:“为官贪廉与泉水何干?”同时呤诗一首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意思是说前人道饮了贪泉之水就会思念千金之财。如果让伯夷、叔齐这样的清廉者饮用,他们是绝对不会变得道德沦丧的。吴任职期间,从严治吏,为官廉洁,广州风清弊绝。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前者为今南郑县濂水,后者为今汉台区武乡镇。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他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这就是“廉泉让水”典故出处。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贪泉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