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建州历史上哪查
宋代建州即今南方福建。
建州:福建古州名,也是“福建”名称中“建”字的由来。
建州的行政管辖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闽北十个县市,以及闽中:泰宁县、建宁县、将乐县;闽东:屏南县、古田县,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市。
建瓯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其实刘克庄的庆建州叶守一诗便可看出建州的地理位置,而刘克庄本人亦是福建莆田县人。
其诗句里“曾游楚泽咏江蓠,亦向闽山品荔枝。犹幸早春茶未试,故应先取建州麾。”此一句便可看出建州乃福建地区,闽山地处福建,后一句春茶则是显示了建州贡茶的出名。
故此,宋代建州应是今福建。
2. 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就是清朝的发展地
南方的建州是指福建的建州府(后改为建宁府)。辖区从整个福建渐渐缩减至今天建瓯市范围。首府建州原址即今天的建瓯市。
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建州卫管辖的女真人分布区,西扩至今吉林市东南,东近日本海,北达穆棱河,南过图们江。
(2)历史建州是现在的哪里扩展阅读:
东北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并严禁内地汉人出关耕种。
康熙至干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
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
黑龙江、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
3. “建州”的来源是什么
建州女真,一直被认为是清之正系。然而“建州女真”中的“建州”一词究竟起源于何处,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史学家们一般从汉字字义理解,“建州”毫无疑问是地名。笔者认为,建州并非源于地名,而源于族名,建州即“句直”(ju-zi),即女真。
以往大凡研究建州女真族源的学者,多从探寻建州女真的迁徙、演变过程入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是元代胡里改(乌德盖人)、斡脱怜(斡朵里)二万户的部族族民,知名酋长为阿哈出(胡里改)、猛哥帖木儿(斡朵里)。明初,为了躲避东海地区兀狄哈部族的袭击,他们开始向东南迁移。至于迁移地点大致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另一说是明洪武年间,阿哈出率部从牡丹江口迁出后,几经辗转,到达了凤州(又称奉州,今吉林南部的回波江);也有学者认为,这次迁移来到了阿木河西部江左今和龙境内,这里也是后来建州卫的初设之地。
研究者们之所以特别关注胡里改部、斡脱怜部的迁徙,因为它是建州女真崛起的重要过程,也关系建州卫命名的问题。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赴京朝贡,明廷以其所部置卫,名建州卫。研究者们相信,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
着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认为,“建州固系明廷所设卫名,然建州女直之称,其由来已久。明廷因其原有之种别,以名其卫,非种别设卫而起也。”[1]孟森先生的观点是,建州女真早在建州卫设置之前就出现了。然而,在建州卫设置之前,明代资料中对女真人多以“外夷”、“野人”、“女真”称之,几乎找不到“建州女直”的相关记载。
历史上,很多研究者根据汉字字义断定“建州”一定是地名,于是千方百计在史籍中寻找地名“建州”,继而来考证“建州女真”的定居之地、称谓由来,结果却误入歧途,陷入混乱。
最早开始考证“建州”之地应属干隆皇帝下令编纂的《满洲源流考》。该书在[疆域三]“建州”条下记:“《明实录》永乐二年,置建州卫。”并按:“我朝肇兴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2]其依据是,《新唐书?渤海传》记:“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这是史籍中关于建州(北方)最早的记载。《满洲源流考》仅凭这一史料,得出“我朝肇兴之地”始于率宾府(今绥芬河)建州故地的判断,证据显然不够充分。
从唐代渤海国(698年)建立到元末明初,历史跨度长达六、七百年时间,之后的辽、金、元不同时期曾多次异地重置(或新置)建州。作为地名的建州在辽代即迁至凌河流域,并在凌河南北之间不断游移,后又出现在喀喇沁、土默特之间。要知道,明初置卫前,距离渤海国置率宾建州已经过去了数百年,这期间不同朝代各部族间经过频繁杀伐、迁徙、融合,人口流动性极大,所谓“(建州)故地相传,旧称尚在”[3]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便数百年后率宾建州的旧称仍在,那么,一个后迁入部族以此做为自己新族称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
有观点认为,“建州女真”出现伊始,不是女真自称,而是中原政权对后迁入率宾建州故地的女真人的称谓。但根据史料分析,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卢然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4. 建州是今天的哪里
“建州”是哪儿呢?
中国各个省份的名称中,有些是以省内两个重要州府的合称而形成的,比如说江苏,这便是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个字的合称,“江宁”是南京,苏州便是现在的苏州;此外还有安徽,这便是安庆与徽州各取一个字。
以这种规则起名的省份还包括了福建,可是福建有些怪,说福州,大家都知道,现在都是福建省的省会;可这“建州”是哪里。
“建州”,现在如果稍微懂得历史的人听到这个名词,第一个想到的是“建州女真”,这是满清王朝的核心部,当然,福建的“建州”和这个“建州”一点关系都没有。
可是,现在的福建并没有一个叫建州的地方啊,福建的“建州”到底是哪里呢?
其实这个“建州”不是明清时期的建州女真,而是唐朝时设置的建州,根据《新唐书》记载:武德四年(621年)置建州,这个地方大概在现在的福建省北部的建瓯周边地区。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设置了福建经略使, “福建”一词开始在史书中出现,管辖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等地区,治所闽中,大概就是现在的福建省。
那福建的“建州”后来哪里去了呢?这个“建州”的行政区划后来在五代十国时期经过了一定了混乱,到了宋朝又恢复了(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恢复建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和瓯宁县各取一字)。
在古代,福州和建州就是福建境内最重要的两个州府了,现在通常叫福建叫“八闽大地”,便是因为宋朝的福建路下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注意,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划是路,福建路就是取福州和建州的各一字合称的)。
但是建州后来变成了建宁府。这个名称一直用到了民国初年,1913年,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建瓯”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说,这个福建的“建”字现在还没有消失,其指的就是现在的建瓯市,只不过相对于福州成了省会,光鲜亮丽外;“建州”的继承者“建瓯市”只是一个普通的闽北小城而已,其甚至连“地级”的身份都没有了,而只是个南平下属的县级市而已,大家想到福建,一般也只会想到福州,泉州,厦门而不会想到这个闽北小城,不过虽然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这个闽北小城经济仍然很发达,人民依旧很闲适。
5. 明代未年的建州是现在的哪儿
南方的建州是指福建的建州府(后改为建宁府)。辖区从整个福建渐渐缩减至今天建瓯市范围。首府建州原址即今天的建瓯市。
历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十大进士县之一。理学家朱熹、“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5)历史建州是现在的哪里扩展阅读:
一、位置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
而、地貌
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
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
6. 请问女真建州城在哪个省现在还在吗或者改名了吗
“”建州三卫“”中的“建州”不是正规地名,而且卫所的名字,和大宁卫、虎山卫一样。不是地区名,建州没有具体的地址。但是建州卫的驻扎地是有的。建州卫的驻地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数量也是逐渐增加的。开始正题。------------------------分割线----------------------永乐元年,设建州卫,驻扎绥芬河流域,即黑龙江省大城子(或俄罗斯双城子),“阿哈出”(后赐名李思诚)为指挥使。
永乐十年,设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
永乐二十一年,建州卫西迁至今吉林省浑江。
正统三到五年,建州卫、左卫迁至辽宁省新宾自治县。
正统七年,分设右卫,董山之弟凡察为指挥使;在今吉林省辉南、柳河县。
后董山继任建州左卫,董山即努尔哈赤父。
至此遂有“建州三卫”之称。
总结:1.建州卫从一个卫增加到三个。2.建州三卫在今吉林辉南、柳河县,辽宁新宾自治县。--------麻烦题主采纳一下,不能白忙活------
7. 建州在哪
女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代的黑水。五代时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北宋末(12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以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部分,元代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明廷在当地设立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后来,东海女真时常侵袭海西和建州。建州与海西,为了躲避东海女真的侵扰,并加强与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向南迁移。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女真散居于开原以北。
名称来源于其初迁到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详后),成员主要为元代胡里改、斡朵怜、托温三万户府管辖下的女真人。但建州女真的形成,不是这三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的简单地联合到一块,经历了一个由分散迁徙,几经变迁,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外部压力的驱使,最后南迁到同一新地区后才形成的。这一分散迁徙和重新集聚的过程,既反映了这支女真人从14世纪上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即明前期)住地的变迁,也说明了建州女真大联盟集团形成的历史过程。
元末明初,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火儿阿)、斡朵怜(怜一作里,又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明赐姓名李思诚,朝鲜文献作于虚出)、猛哥帖木儿(清文献作孟侍穆)等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一带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斡朵里部南徙,初与胡里改部走着同一路线,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进入图们江流域,几经变徙,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1406年初(永乐三年十二月),因阿哈出推荐,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居在建州卫管辖下。
1408年(永乐六年)三月,居于忽的河、法胡河、卓儿河、海刺河等处的“女直野人头目哈刺等”朝明,明“遂并其地入建州卫”。忽的河疑为今辉发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至此,建州卫管辖的女真人分布区,西扩至今吉林市东南,东近日本海,北达穆棱河,南过图们江。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图们江北、珲春河流域把尔逊所领的胡里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怜卫,作为建州卫的子卫。胡里改部虽分设两卫,但明廷常委任建州卫或毛怜卫的女真头人到对方卫分任职,因而后来史书称居建州、毛怜等地的均为建州女真。
建州卫设立后,朝鲜认为是明朝扼制其向北发展,为了抵制女真人归明,关闭庆源集市贸易,引起女真人愤怨。1406年(永乐四年)女真人“入庆源界抄掠”。结果被朝鲜军击退。数月后,阿哈出率部众西南徒至回波江(今辉发河)流域的凤州(亦作奉州、方州、坊州、房州,疑在今吉林海龙县境)。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毛怜卫的居民。猛哥帖木儿所统斡朵里部人世与胡里改部为婚,两部关系密切。所以猛哥帖木儿当因在“庚寅事变”中参与“寇庆源府”,畏朝鲜卷土来攻,亦于1411年(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住在从凤州通往开原的地方。
1412年(永乐十年),明朝将猛哥帖木儿所部从建州卫中析出,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时建州卫首领阿哈出孙李满住,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率“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婆猎江即今鸭绿江支流浑江。李满住等领400余户住在浑江中游之兀刺山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之五女山城)南麓瓮村,距鸭绿江只一日程。同时迁到婆猪江流域的,还有猛哥不花所统西毛怜卫部众。猛哥帖木儿未一同南迁,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200余名还阿木河旧居地,“随率正军一千名,奴人、小儿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又返回到阿木河地区。猛哥帖木儿所以能再回阿木河地区,是得到明太宗同意回“原久居去处住坐”的。
李满住等迁居婆猪江流域后,屡受朝鲜军袭击。李满住等被迫于1433年(宣德八年)率部又迁到婆猪江支流富尔江上游的“吾弥府”居住。由于朝鲜方面误以为李满住于1432年袭击朝鲜江界、阎延等地,1437年(正统二年)又欲发兵攻吾弥府。李满住闻讯,举部再西迁,于翌年到达今浑河支流苏子河畔,史称“移住灶突山东南浑河上”。(满语称灶突山为“虎拦哈达”,意为烟筒山)。其遗址迄今尚存,即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靠近烟筒山的苏子河上游之旧老城。
跟随猛哥帖木儿迁回阿木河居住的建州左卫人,在1433年前已有零星迁往婆猪江地区,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儿向明钦差谈及,他的“族亲在婆猪江等处”。次年,猛哥帖木儿因积极协助明钦差裴俊刷还被杨木答兀从开原引诱叛逃到牡丹江、绥芬河一带的“漫散军官”及兵丁,冲突中,杀死“野人”头目阿答兀。同年闰八月,原为安乐州(治今辽宁省开原)千户的杨木答兀,“纠合各处野人(即所谓“七姓野人”)约八百余名人马”,袭击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及长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权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仓(董山)被俘,房屋被烧毁,弟凡察等“俱各失所”。事件发生后,朝鲜借机派兵进驻阿木河地区。凡察向明廷求救,明廷只下诏令“野人”放还童仓,却不发兵问罪。凡察在归途中往会李满住,满住力劝凡察迁来同注。童仓被放回后,与叔凡察讨论今后大计,都有南迁之意,遂于1440年(正统五年),不顾朝鲜兵的阻截,率百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与建州卫都指挥使李满往会合,住在三土河(今三统河)、婆猪江以西至冬古河(即董鄂河,今大雅儿浒河)地区。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东毛怜的部民。凡察、童仓迁到婆猪江流域后,1442年(正统七年)叔侄发生建州左卫“卫印之争”,即争夺领导权。明廷为了平息纷争,析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童仓为猛哥帖木儿正嫡,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自此,便有了历史上着名的“建州三卫”。建州三卫中,据朝鲜史籍 1451年的记载,时建州卫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才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以建州卫人户数最多。如按每户5人计算,时建州三卫共有人口还不到12000人。不过应当看到,无论是阿哈出迁出绥芬河流域,或是童仓和凡察南迁婆猪江时,史有明文,建州卫和建州左卫都有部分部民未迁走,1440年童仓等南迁时,左卫部民“留居者过半”。迁居婆猪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时虽只有1万多人,但由于他们在长期迁徙中患难与共,而聚居在一地后,因来归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集团。原来人数较少的建州左卫,当猛哥帖木儿后裔清太祖努尔哈齐登上政治舞台后,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东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后被他统一起来。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为:苏克素护(亦作苏护或苏浒)河部,因居地临水得名,今称苏子河;哲陈部,哲陈为满语,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女真区域西北角得名,地在今苏子河与浑河合流处一带;完颜(一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北的浑江上游地区;浑河部,以水得名,约分布在今抚顺市东南的浑河流域地区;栋(一作董)鄂部,以水得名,居今称大雅儿浒河流域;鸭绿江部,居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有人认为该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从图们江流域来投的毛怜卫人;讷殷部,以水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珠舍里部,分布在朱色冷河(今二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图县境。前人常称前5部为满洲5部,后3部为长白山3部。表明建州女真区域,东至鸭绿江,西抵抚顺市,南有辽宁县桓仁县境,北达图们江的广大地区。
http://ke..com/view/250244.htm
8. 福州和建州是福建名字的原型,其中的建州去了哪
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人文历史。每个省份的名字,都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换句话说,每个省份的名字都不是随便取的。
比如福建。
福建在远古时代,属于百越的闽越部落。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福建一带创建了闽越国。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后,派大军平定了百越,在今天福建一带设置了闽中郡。在汉朝、三国、晋朝时期,福建一带被置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但区划的级别不高。到了南北朝时期,陈武帝在福建设立闽州,这是福建第一次设立省级建制。
建瓯市
今天的建瓯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市,下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面积约4233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约54.9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91亿元。
综上而言,昔日为福建省贡献名字的两个州里面,福州依然存在,建州却变成了建瓯市。
9. 我想知道清朝时期建州这个地域现在是什么地方
建州三卫
中国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的合称。明初,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女真人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开始向东南迁移。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 ,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此置建州卫,委该部首领阿哈出(明廷赐名为李承善)为指挥使;斡朵里部迁至图们江流域,九年又迁至绥芬河流域,依附建州卫住牧。后明政府在其地置建州左卫,委该部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两卫辗转迁徙。正统三年(1438),建州卫在阿哈出的孙子、袭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的率领下迁至浑河(辽河支流)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以今新宾县老城镇为中心住牧。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正统七年(1442),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委猛哥帖木儿子董山掌左卫,委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由此形成。自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初隶属于奴儿干都司,但实际上多受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其首领受明政府册委,晋升官爵、更换敕书、迁徙住牧地区,都须呈报明政府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至京师(北京)朝贡。三卫还通过互市,以其马匹、人参、貂皮、松子等土特产换取内地的服饰、粮谷、铁锅以及耕牛、农具等。三卫首领世代承袭。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群雄争长。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古楼)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万历三年(1575)被擒,死于京师。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恒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万历元年,明朝边将李成梁展筑宽奠六堡(今辽宁宽甸一带),危及建州女真的生计,招致王兀堂掠边。十年,王杲子阿台重据古勒寨,数次犯边,翌年又被李成梁击杀。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