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张学良
张学良同情中共,有正义感,有点良心。
但是是顽固不化的国名党分子,愚忠,丧失东三省,对日军的全面侵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点上时中国历史上的罪人。
② 怎样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功过
: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③ 该怎样评价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 “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在上述主要评价之外,张学良: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然而,他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兵谏”快要成功之时,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有跟任何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来),就匆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并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禁。他关心蒋介石,蒋介石却对他心狠手辣。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他的功绩大于过失。 总之,张学良不失为一个张学良青年时代的照片(9张)伟大的爱国者。
④ 在近代历史上,后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怎样的
没什么正面评价,大部分都是老子(张作霖)英雄,儿(张学良)混蛋
⑤ 如何客观评价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5)历史如何评价张学良扩展阅读: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⑥ 张学良的历史评价汇总 张学良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位朋友你好,作为历史人物,很难准确的说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考量,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的不作为使东北三省轻易的落入日寇手中,使日本在中国有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究竟是张学良服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放弃东北,还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撤出东北,到现在也无确切的证据,但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大片国土沦丧,东北人民痛苦的陷入长达十几年的日本残暴殖民统治中,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巨大污点
但在张学良的东北军到达陕西后,他同情工农红军,最后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为中国抗战达成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他人生中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很难简单的以好人坏人去区分,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希望他是个好人,好人多了,世界总会变的可爱一些:)
⑦ 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
⑧ 台湾历史如何评价张学良
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历史如何评价张学良扩展阅读:
张学良的相关情况:
1、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2、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3、。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⑨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张学良将军,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
张学良将军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张学良的失误,才导致九一八事变——其实其中因素颇多,张学良不战而退并不是不敢战,而是形势严峻——“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
九一八张学良的错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近在眼前的威胁,而是把矛头指向了苏联的“中东铁路”。从大民族主义来说,张学良没有做错——他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但从战时角度来说,他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大量的东北军死在了苏联的战役里,同时也彻底激怒苏联,使唯一有能力解决日本的苏联与中国反目。
当年张学良九一八撤退,从大君子主意上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而从战时情况上却可能是正确的(张学良当时秘密处决了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吴俊升杨宇霆常荫槐的死对当时士兵影响很大,如果迎战,士气低迷,可能会伤亡更加惨重。
这里不得不再次谩骂一下学良将军——人跑了,武器都留下了!这些从外国进口的一流武器全部沦为日本杀戮中国人的武器……此事实在不妥,确实是大错。
不得不说张学良的军事策略不如其父亲,做事优柔寡断,但后期也确实为抗日战争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民国四大美男,他的情史也是值得一看的。
In a word,他是一个爱国的,渴望和平的人,但他的优柔寡断和退让却又让和平之前的黑暗更为残暴。
⑩ 中外名人对张学良的评价
张学良将军的功绩是不容质疑的,他是民族英雄,为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周恩来总理说过,不要忘记我们在台湾的朋友,就是说的张将军,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就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