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宇霆恃才傲物,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他
杨宇霆为人诡计多端,这一点连张作霖都佩服,他曾说:
杨宇霆的功绩咱们就不在多说了,那么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凭什么甘愿屈居张作霖之下呢?
张作霖能够压住杨宇霆,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两人性格所决定的。张作霖性格豁达,粗中有细且足智多谋是适合做老大的。
杨宇霆相比就不具备这些能力,他更适合当一个二把手。事实上杨宇霆本人也常以宰相自诩,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张作霖。他对张学良的态度也是以保护人的身份来管理,他劝张学良要多关心政事,不要去XD。所谓忠言逆耳,有一个天天在你耳旁教训你,可见年少的张学良对杨宇霆有多么的厌烦。
实际上,张作霖和杨宇霆更是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两人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事实上杨宇霆也曾离开过张作霖两次,想要独自去创业,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张作霖不仅能压住杨宇霆,在东北不服张大帅的人还真不多,当然除了另外一个猛人郭松龄外。郭松龄在1925年倒戈,确实让张作霖喝了一大壶。郭松龄失败后,张作霖大摆庆功宴,这时部下抬来一个大箱子,是当年军政要员们给郭鬼子的机密文件。
很多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下可真要完蛋了。谁知张作霖却说道:
“郭鬼子死了,可就算完了,其余人等一概不追究,快把这些信件拿出烧了,我们该吃吃该喝喝,再不要叫这件事败了我们的兴!来呀,我再敬大家一杯!”
要计谋有计谋,要手段有手段,谁敢不服张大帅!当年的“东北王”张作霖可真不是吹出来的。
② 杨宇霆,一生战功卓着,为什么却被张学良处死
随着电视剧《少帅》热播过后,引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热议。作为张作霖的得力干将,被称为奉系“小诸葛”的杨宇霆威名响彻天下,他为东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猜测?在张作霖之后接替他位置的是足智多谋、战功赫赫的杨宇霆,而不是人们眼中的软弱无能、一身不良嗜好的“官二代”张学良,那么可能东北就不会轻易地被日军攻陷。
最后,是由于张学良自身的性格特点。张学良自出生以后,张作霖对于他的这个“小六子”就十分的重视。作为当时有名的官二代的他,从小就争强好胜。在张学良接替父亲的东北军后,对于居功自傲的杨宇霆等人感到十分的不满。他曾说过:“虽然他知道杨宇霆的确很有才能,但是他不相信东北离开了他们就不能过下去了”。这也是张学良自身性格中的固执和骄傲的体现。最终导致了杨宇霆被其下令处死的结局。综上所述,为奉系军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宇霆被处死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在“杨常事件”爆发不到两年后,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最终导致东北彻底沦陷。
③ 杨宇霆是好人还是坏人
坏人。
认为杨宇霆是一个坏人,当然这都是站在了张学良的位置上来看,张作霖去世了之后,杨宇霆以自己是张作霖的心腹,是张学良的长辈自居,对张学良很多的政策都是指手画脚,而且还不停的挑战张学良的权威,导致张学良想要控制东北军,就不得不必须杀了他,结果当然并不是太好。
可是实际上杨宇霆忘了新君初立,需要杀鸡儆猴的道理,张学良能够登上东北军最高首领,这其中缺少不了张作相和杨宇霆的支持,在刚开始的时候,杨宇霆是一个以长辈的姿态,想要帮助张学良,守护好张作霖留下的东北军家业。
人物关系:
在剧情中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替了父亲的所有职务,但是杨宇霆等人难免对年幼的张学良有所看轻,而在许多决策上杨宇霆都对张学良大家干涉,完全不给张学良留下面子。
而在之后张学良准备东北易帜,并且让杨宇霆等人处理此事,然而对于这点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大为不满,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秘密扩充兵力,并且对张学良步步紧逼,想要慢慢夺权,忍无可忍的张学良,最终以阻挠国家统一的罪名,处决了这两个人。
杨宇霆比张学良大十岁,他们的年龄差其实很尴尬,不像长辈也不像同辈。杨宇霆既不能与张学良善处,张学良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位尾大不掉的父执,所以是历史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这个结局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④ 杨宇霆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好还是坏啊
是好的。杨宇霆是个烟酒不沾,没有嗜好的正统军人,一生自负好胜。年轻时,为练骑术,半夜偷着骑马被战马咬伤。
(4)历史上如何评价杨宇霆扩展阅读: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遭日本人暗算身亡。杨宇霆的处境更为复杂。12月29日东北易帜,杨宇霆坚决反对,他认为不应该服从蒋介石,因此与张学良酿成新的矛盾。
对张学良他俨然以保护人的身份自居,经常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诩,规劝张学良戒毒,批评他不问政事。虽出好心,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却不买他的账。
日本人也趁机利用正友本党和混迹东北的中国流氓处处诽谤杨宇霆,离间张杨关系。他们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传》,将张学良比作日皇丰臣秀吉,将杨比作篡位的日相德川家康。
暗示张学良,杨宇霆是他身边的隐患,要及早除掉。张学良中了奸计,但仍犹豫不决,三次掷银元问卜后才下了杀杨的决心。
⑤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郭松龄和杨宇霆曾被奉为奉军内部最能干的人才,他们都是奉节军阀内部的新派系人物,都有一定的实力。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和平相处过。即使年轻的指挥官张学良尽力维持他们,他们的关系也无法调和。那么,郭松龄和杨宇霆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
郭松龄和杨玉婷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为了争夺奉军的领导权那么简单。相反,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⑥ 历史上的杨宇霆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1、作为军中最年轻的参谋长他不仅精通谋略也和擅长心计,有着一副让人看不透的心,他的能力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但是同时他也常常容易太过目中无人,将很多人都不放在眼中,对于张学良更是瞧不起,而他也是一个亲日派的军官,这在张作霖遭到日本人暗害后引得别人怀疑。
在张作霖还依然活着的时候,杨宇霆主要针对派系内的斗争,以及内战的战场上表现出自己的才坏,而在张作霖死后,可以说杨宇霆在很多东西上跟张学良都有些冲突,而对于张学良坐上总司令的位置,杨宇霆多少有些不服,也常常在一些问题上勾结其他的地方官员,独断专权,因此两人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张学良决定对杨宇霆下杀手,最终将他抓获,并处决了。
2、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为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一代豪杰。奉天法库(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出生,祖籍宋道口镇代岭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
3、杨宇霆的四大军绩:
一是建立东北海军,增强了部队实力;二是制定田赋制度,发展生产,增强东北经济实力;三是修筑战备公路,交通运输不受日本挟制;四是督办奉天(沈阳)兵工厂,自制武器弹药,增强防卫能力。
⑦ 杨宇霆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作为军中最年轻的参谋长他不仅精通谋略也和擅长心计,有着一副让人看不透的心,他的能力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但是同时他也常常容易太过目中无人,将很多人都不放在眼中,对于张学良更是瞧不起,而他也是一个亲日派的军官,这在张作霖遭到日本人暗害后引得别人怀疑。
⑧ 民国时期,他是东三省的支柱,奉系的顶梁柱,让日本人不敢入东北,他是谁
东三省沦陷后,胡适先生曾发出这样一声叹息:“倘若杨宇霆不死,东北不至于丢得这样快”。这句话,我个人理解为,这是对杨宇霆个人能力的认同。
杨宇霆究竟有何作为,竟让胡适先生这样的人都称赞尊敬?
故奉天城内流传起“大帅身亡,杨常而去”的说法。
由于杨宇霆死于非命,原因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法库县当时名士陈丹林对杨宇霆之死曾作一首《五律·无题》诗:“壮士挽天河,中流起恶波。长城檀道济,返日鲁阳戈。有泪挥知已,无词上挽歌。欢迎曾几月,舆榇此回过。”颔联以檀道济、鲁阳相比,足见其对杨宇霆的推崇。
⑨ 杨宇霆是好人还是坏人
杨宇霆不是坏人。杨宇霆是上个世纪北洋军阀混战的时候,奉系军阀之中主要的将领,被人称之为小诸葛,是张作霖的总参谋长,是张作霖的军师,被张作霖所非常的信任,也为奉系军阀的强大做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侧面上他是好人。
相关历史记录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杨宇霆是一个坏人,当然这都是站在了张学良的位置上来看,张作霖去世了之后,杨宇霆以自己是张作霖的心腹,是张学良的长辈自居,对张学良很多的政策都是指手画脚,而且还不停的挑战张学良的权威,导致张学良想要控制东北军,就不得不必须杀了他,结果当然并不是太好。
⑩ 杨宇霆号称奉系“小诸葛”,为什么被张学良处死
随着电视剧《少帅》热播过后,引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热议。作为张作霖的得力干将,被称为奉系“小诸葛”的杨宇霆威名响彻天下,他为东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猜测?在张作霖之后接替他位置的是足智多谋、战功赫赫的杨宇霆,而不是人们眼中的软弱无能、一身不良嗜好的“官二代”张学良,那么可能东北就不会轻易地被日军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