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清朝扣为人质的吴应熊,最后是因为啥被杀的
公元1634年,吴应熊出生在辽宁省的兴城,他是着名将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从小就生得很是英俊,他走路时步伐稳健,透露出将门之子的风范,其父吴三桂很喜欢这个儿子,吴应熊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父亲吴三桂还亲自教授他武艺,其实,吴三桂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吴应熊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位置,让吴家一直兴盛下去,吴应熊还只有10岁的时候,其父吴三桂投降了满人,并将清军放入关内,吴三桂帮助清朝灭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清廷为了“感谢”吴三桂而将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实质上是通过政治婚姻将吴应熊扣留在京师当人质,因为清廷对于吴三桂时刻存有戒心,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效忠”清廷的决心而同意吴应熊娶建宁公主,这样吴应熊只得留在京师为人质了。
吴三桂派人去清廷喊话,他希望清廷交回儿子吴应熊,而与清廷半分天下。吴三桂的想要回儿子而与清廷议和的目的简直是妇人之见,清廷是绝对不可能答应他的,吴三桂的目的落空了,他一直没有命令吴军渡江北上中原而攻击清朝的心脏地区,这是巨大的战略失误,公元1674年,吴应熊被康熙帝下令处死了,吴三桂得知儿子吴应熊遇难的消息后,他悲痛万分,吴三桂命令吴军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击,但吴军已经失去了北渡长江,以进中原的战机了,由于吴三桂偏安南方一隅之地而不积极的北进,吴军最终于1681年被清军彻底消灭,吴三桂也于1678年病死,他直到死也没能灭亡清朝,其子也惨死在清廷的屠刀之下!可见,吴三桂没什么政治谋略,他顶多是个军事上的悍将,如果其当初不将吴应熊留在京师,吴三桂的吴周帝国在其死后由吴应熊接替,这个帝国或许能存活更长时间。
②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最后怎么死的
1673年(康熙十二年)因父三桂反清被捕,次年与其子世霖一起被处以绞刑。 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祖籍江南高邮。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廷,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作媒,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并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要留在北京,实际是把吴应熊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 吴应熊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仍然被后世人所熟悉,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吴三桂,另一个就是因武侠巨着《鹿鼎记》中有他这么一个人物。
在吴三桂决定起兵反清的时候,曾经暗中派人到京师,准备接回儿子回家。但是吴应熊拒绝了自己父亲的安排,只是让密使把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而他自己还是留在北京。不仅如此,他还通风报信,把康熙的提前削藩之策告诉吴三桂,让父亲早做安排。 吴三桂起兵反叛后,作为反清叛兵的儿子,即使吴应熊娶了清朝的和硕公主,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公元167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吴应熊和其次子吴世琳赐死以此来鼓舞士气。后来吴应雄儿子吴世璠即位吴周皇帝,追谥吴应熊为周太宗孝恭皇帝。历史上的吴应熊绝不是金庸先生笔下那样不堪,至少他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留在京城,给自己的父亲做掩护,也称得上是一个铁血汉子。
③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是怎么死的
真实历史上是吴应熊一直在北京做人质(他娶了顺治的同辈姐妹,不是鹿鼎记中康熙的妹妹),康熙力主削三藩逼反吴三桂后,吴应熊就被康熙杀死示众,吴三桂只有这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年幼孙子吴士藩,自己年纪也大了,本来不想反叛,康熙逼迫太紧,也就不得不反
④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是怎么死的
吴应熊 (1634- 1674年5月18日)
多尔衮为媒,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长留在北京,实际是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吴应熊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仗着父权为非作歹。 反清前夕,吴三桂曾派密使到京,准备接回儿子。不料吴应熊不肯回昆明,并把康熙将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吴三桂,还让使者将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故而1674年四月十三日(5月18日)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均被康熙诛杀。史书记的明明白白。这个是正史!
野史上的吴应熊足智多谋,因为吴三桂反叛,被急于鼓舞士气的康熙凌迟处死于午门。
⑤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最后的结局怎样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最后的结局:
1673年(康熙十二年)因父三桂反清被捕,次年与其子世霖一起被处以绞刑。
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祖籍江南高邮。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廷,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作媒,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并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要留在北京,实际是把吴应熊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
吴应熊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仍然被后世人所熟悉,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吴三桂,另一个就是因武侠巨着《鹿鼎记》中有他这么一个人物。
在吴三桂决定起兵反清的时候,曾经暗中派人到京师,准备接回儿子回家。但是吴应熊拒绝了自己父亲的安排,只是让密使把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而他自己还是留在北京。不仅如此,他还通风报信,把康熙的提前削藩之策告诉吴三桂,让父亲早做安排。
吴三桂起兵反叛后,作为反清叛兵的儿子,即使吴应熊娶了清朝的和硕公主,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公元167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吴应熊和其次子吴世琳赐死以此来鼓舞士气。后来吴应雄儿子吴世璠即位吴周皇帝,追谥吴应熊为周太宗孝恭皇帝。历史上的吴应熊绝不是金庸先生笔下那样不堪,至少他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留在京城,给自己的父亲做掩护,也称得上是一个铁血汉子。
⑥ 历史上的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1612~1678) 明末辽东总兵、清初藩王。原籍徽州,由高邮流寓关东,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人。字长白,一字月所。父吴骧任参将军职,后任京营中军都督。舅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后降清。认总监高起潜为义父。崇祯末,受命出镇,任宁远总兵。在京城得名妓陈圆圆(一作沅沅)纳为爱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进京师,崇祯帝封其为平西伯,令率军“勤王”。兵抵丰润,北京已攻陷,知不可阻挡,留家书于骧,率军回程,攻占山海关。受李自成招降,第二次南下,“朝见新主”,至永平沙河得悉京城“拷掠”明官,陈圆圆为刘宗敏所掳(实被扣押),重返山海关。与李自成东征军先战于永平,再战于石河,败守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伪装议和,与自 成订立和约,返身即开门迎降,与多尔衮所率清军袭杀义军。随清军南下,五月初一兵抵京师,清廷不准其入都,令率军继续追击西撤的李自成义军,得爱妾陈圆圆。清封为平西王。率军随英亲王阿济格由大同北绕边墙腹背攻击自成陕北守军李过等。李自成撤出西安后,又随阿济格紧紧追踪义军,配合多铎主力兵进江南。南明桂王(永历帝)政权建立后,于顺治八年(1651)率兵入川,先后攻取成都、重庆、叙州等地,又于次年击败刘文秀于保宁(今四川阆中)。清为笼络,于顺治十年()嫁太宗第十四女与其子吴应熊。受洪承畴节制,率兵入云贵。击败李定国,十六年(1659)桂王走缅甸。受清命镇云南。十八年,胁逼缅甸交出桂王,次年(即康熙元年)杀桂王父子于昆明。兼辖云贵两省,坐镇10余年,日练士马,安置私党,俨然有割据之势。时朝廷有撤藩之议。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举兵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贵州提督、四川巡抚提督纷起响应。一度攻占湘黔赣诸郡城,耿精忠、尚之信相继叛清。十七年(1678)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同年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立为帝,兵败自杀。
⑦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简介 吴应熊最后是怎么死
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同意将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
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
1674年5月18日,“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⑧ 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公元1678年8月,衡阳的酷暑让人倍感煎熬,吴三桂也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先是突然中风,不能饮食,吃什么吐什么,后来又开始拉肚。
这样的病症别说是放在一个年近70的小老头身上,就是放在身强体壮的大小伙子身上,也是绝对够喝一壶的了。
吴三桂没能挺过去,他付出声名狼藉的代价换来的富贵权势在他死后也仅仅撑了三年,就如泡沫一样湮灭了。
他始终在选择,似乎每一次选择都是被逼无奈,可是不管做出这些选择时,内里有多少纠结的爱恨情仇,有多少恼人的迫不得已,人们始终也不能原谅他。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更何况吴三桂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过,就算后来在朱由榔墓前伏地痛哭,说什么“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干坤”,其实也不过是为了煽动人心罢了。
说到底,他不过就是一个反复自私的小人而已!
⑨ 新鹿鼎记中吴应熊是怎么死的
《鹿鼎记》中,吴应熊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没有太大的能耐,却是父亲手中的一枚棋子,一直被朝廷扣押。直到自己父亲造反时候,吴应熊才被康熙皇帝杀死。而且在吴应熊死之前,已经被建宁公主阉割,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公公。
吴应熊有过一次逃跑的经历,不过凑巧的是韦小宝,给吴应熊的马匹吃了巴豆。在吴应熊逃跑的路上,因为马匹拉稀,导致自己逃跑失败,最后又被韦小宝抓了回去。
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中的吴应熊,历史上的吴应熊,并没有这么悲催。最起码和公主成亲,还有了两个孩子出生,虽然最后都被康熙杀死,可过程却是完全不同。
⑩ 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是病逝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
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的恋情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
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
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
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