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彪是功过参半还是过大于功
过大于功;
1:都说他是战争天才我不否认他能打战,但那是毛泽东给他的机会,原因他是井冈山嫡系,元帅里那个差了。
2:在他的反动下中国面临又一次的武装内战。
3:在那个时期使中国错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就是这10年我们和日本乃至后来的亚洲4小龙有了明显的差距。
功是有的,可那么多的将军谁没功。
B. 想写一篇关于林彪的历史论文,给个提示!
论文,就是议论文的一种。
先介绍对象
再列举评论
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独到的
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得有一部分是自己驳斥自己
作一个结论
列举引用书籍资料
文史类论文格式不是很严格,不像理工类
可以上网参考下别人的
C. 对比林彪与陈赓谋略:谁才是第一猛将
对林元帅和陈大将在勇略方面做一个分析 最后,我对林元帅和陈大将在勇略方面做一个分析。 首先,在这里特别的说一下,我要说的勇略不是单指一般的勇敢,更非匹夫之勇,而是大智之大勇也!对于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来说,勇略与谋略一样是评价其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这一智一勇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可谓智以勇为胆而行之,勇以智为谋而行之,两者既各自分立,又紧密地互为依托、互为影响。 说起林彪的勇略,用难以及格来形容也为之不过。林彪生性多疑,患得患失,喜独自算计,却固执已见,虽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到时却难以接受别人的正确主张,做事过份谨慎求稳,往往会丧失难得的战机,甚至是埋下失败的隐患,他之所以这样,与其勇略欠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体现林彪勇略欠佳的例子很多,如在井冈山打黄坡伏击战时,没有果断的扩大战果。在陕北时,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保守建议。在东北时,不敢力主坚持南满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不敢南下北宁线等等,都很说明问题,我就不一一找出来列举了。最广为人知的是其率领优势之兵南下北宁线的途中,一听说国军增兵葫芦岛,竟又开始犹豫不前,认为是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殊不知做饭的却有三桌人,难到还怕这两桌客人不成?!幸亏罗荣桓和刘亚楼在身边多次提醒,才不至于贻误战机,酿出大错(想想关内各战区的我军长期以少打多的情况,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1949年部队南下后,发起海南岛战役时,林彪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总是过为谨慎的搞小部队潜伏,在战役准备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还不敢果断的发起总攻,此举,引起了韩先楚将军的十分不满,导致中央的直接干涉,海南岛战役才如韩先楚将军之愿,在谷雨前发起了总攻,若不然的话,我军在海南岛上又会上演一出金门之败的惨剧……凡此种种,无比体现了林彪的勇略欠佳。 与师弟林彪欠佳的勇略相比,师兄陈赓却有着过人的勇略,这与他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四方面军大智大勇的亮剑精神,铸就了他的勇略之魂,为他以后的指挥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时的土城之战中,面对敌众我寡且援军未到的不利局面,陈赓果断的率领红军干部团发起反冲击,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榆辽战役中,指挥部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区的敌人,而且还一举攻克了榆社县城,为我军在抗战中收复县城的少有壮举。解放战争时期,他以过人的眼光和超人的胆魄,率领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中,果断的指挥部队,在南坪集背水为阵,顽强阻击黄维兵团,为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宝贵战机。1949年率领部队打过长江以后,果断的实施远距离大迂回的策略,进军广东,直插雷州半岛,切断了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为我军彻底歼灭白崇禧集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必备条件。 今天,我们追忆军事历史,重新省视林彪与陈赓的军事能力,通过多方面的祥细对比发现,林彪的军事能力显然不及陈赓,网上有些文章将林彪列为我军的五虎大将之一,对于这样的提法,我认为有些不妥,做为我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林彪显然是合格的,可是与优秀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彭德怀、徐向前、粟裕、刘伯承和陈赓才称得上是我军真正优秀的五虎大将。
D. 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分别是谁有什么功绩!
这个是在网上找的资料,对林彪的评价很不公平!唉~
1、朱德(红军之父)
是中共军队中从军资历最深的,虽然早年朱在滇军中已打出了名声,但朱能成为总司令有其偶然性。南昌暴动后,打剩的部队由朱德、陈毅带上井冈山。其实部队是贺叶的,此前朱只是南昌公安局长兼教导团长,手下人马实在可怜。朱的军事才能不及刘是肯定的,在滇军时,朱曾与刘伯承的川军交手,朱为刘所败。朱上了井冈山,红军初创,军事指挥、打仗、选拔培养将才主要是靠朱,以后成了中央,朱成了总司令也是必然。但如果上了井冈山的有贺叶任何一人,总司令一职都轮不到朱。但以朱德的个性才能,总司令一职也确难旁落他人。
2、彭德怀,人称张飞。
单凭率军出兵朝鲜,与联和国军一战,就可以不朽于中国军史矣。尽管主要打的是韩国军队,但毕竟也算是和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交了手。勇于挂帅出征,且是对外作战,在元帅中是独树一帜的经历了。红军时期本要以彭部组建红三方面军,但彭拒绝这么做,可见彭是淡泊权力势力、无野心的。彭德怀与贺龙有些类似之处和关联,在后面会说一说。
3、徐向前
以几十人十几条破枪为起点,独立发展创建了最强大的红军。红军时期的最强壮的红军的总指挥,时林罗等人皆差其远矣。后来的八路军,三个师中一半都是徐的旧部,129师不必说,委屈徐作了副职;115师中的徐老虎旅即为徐旧部。徐后来显得黯淡,只是一直受压制之故耳。十大将(徐海东、陈赓、王树声)、上将中的十之其三皆出自其麾下,上千将军出自徐手下的更是数不胜数,翻翻《解放军将领名录》就知道了。可以说,徐为当时的中共军队培养了最多的优秀将领,四方面军的影子在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各派别呼之欲出,出自四方面军的有特色有性格的名将太多了,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4、贺龙,人称岳飞。
北伐时,贺龙当时已是一师之长,后升为军长,叶挺那么NB,那时也不过是个师长。当时后来的其他元帅是什么角色呢?多黯淡无光矣~~~所以说,没有贺龙,就没有20多年后的十大元帅,实不为过。南昌暴动是以贺的名义进行的,因为当时贺部势力最大,士兵皆以贺为神。毛当时都搞不惦张国焘,而张最惧的人就是贺。贺曾说过,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对自己人狠不起来,这也为几十年后他的悲惨下落埋下了伏笔。
延安保卫战时,彭德怀就是靠贺的部队打出的威风。当时部队对彭并不是太服气,不服从命令、不服从指挥的事件时有发生,常常得靠贺去作工作,要部队服从彭。彭德怀与贺龙,是5、60年代遭到整肃的两位元帅,晚景悲惨。彭德怀拘而作的交待材料,后来以《彭德怀自述》出版。其实贺拘时亦作了许多交待材料,不知为何不见贺的自述出版……当然贺的文化水平是个缺憾,写出来的东东可能比不上彭。但贺是极聪明的人,据说在延安比赛背诗,那些出名的文人作家个个都不是贺的对手哩......与岳飞一样,皆死于莫须有也~~~
5、刘伯承
由川军起步,在军阀混战中打出了名声,川人以为神也。刘军事素养高,又进过苏俄的名牌军事院校,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正规职业军人的楷模。曾对毛的军事不以为然,二人曾有龃龉,从此为毛所忌,反教条时趁机打了刘几闷棍。但刘辉煌的军事业绩并不多见,多为小打小闹。陈寿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也许可以用于刘吧,刘的学究气可能重了些。刘伯承与叶剑英也有些类似之处和关联,后面会谈一谈。
6、聂荣臻
军事上没有太辉煌的经历。军史上说,要作聂传,得先作好林传,意谓不写林就无法写聂,聂总是附着林,此言大致不谬。但聂后来放了北京市长不当,致力于军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军力,将中国的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的军事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仅凭此即可以名垂青史矣。不战而屈人慑人,这一点通过聂实现了。
7、叶剑英
与刘伯承二人有颇多相似之处,简直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尽管二人年龄相差5岁)。历史上,二人的职务常常互换,体现在参谋、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方面,二人可说是如影相随,与刘不同之处在于,叶只是没有独当一面地指挥过军队。49年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主要是叶与刘二人搞的,创办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化的高级军事人才、制定军队条令等。叶剑英长期从事军队参谋工作,国共皆称其"参座",军队参谋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吧,所以叶绝对够得上元帅,代表军队参谋界在元帅中占据一席之位。
8、林彪,人称韩信。
最辉煌时,最好的兵、将、地盘都给了他,再不混出名堂来,那还不是白吃一个啊。他打仗水平怎么样,据我所知不如上将陈明仁。掌管军队时,曾鼓吹军队骡马化,只突出政治,无论出于何目的,都是毁我长城矣!中国军队在对越之战中露了羞,也有林一份功劳。林彪曾被人称为韩信,喻其足智多谋,始料不及其下场竟与韩信如出一辙……
9、罗荣恒
政治元帅。军队设政治人员,是学苏俄的。作战斗动员,发动平民支援战争,也是个创造。罗在军事上也并非没有建树,林打了一次仗就走了,后来的支撑,罗是起了大作用的,也发挥体现了军事才能。
10、陈毅
陈的元帅主要是周恩来给争取的,当时陈已转到了外交。说到陈,不能不提粟裕。陈于军事上实在乏善可陈,陈本人也说过,他是党内最善于打败仗的人。抗战结束后,在山东打不开局面,中共中央当时是准备以徐向前取代陈的,因徐当时病重无法成行,也曾欲以粟取代陈,因粟推辞而罢。只所以将元帅授予已转向外交的陈,主要还是粟裕不够格。
粟裕毕竟还太单薄了些,威望资历太浅。作战打仗时,许和尚敢在电话里冲着粟裕吼叫,骂粟裕瞎指挥,骂完了还敢甩电话,但很难想象许和尚敢冲着徐向前、徐海东这么做。尤其最让吾不能容忍的是:张灵甫乃抗日名将,为其所毙,殊可惜哉!
E. 为什么林彪排名比彭德怀低
应该说,这个排名对林彪是十分准确的。
1、林彪在十大元帅中年轻最轻,却能位居第三,排名在刘伯承之前,对他来说,已经足够高了。
2、在55年授衔之前,彭德怀的职务一直比林彪高,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彭德怀虽然为八路军副总指挥,但实际行使的是总指挥之权。而林彪却在抗战初期中枪后,在苏联放了好几年的假。
3、林彪的指挥水平固然高超,但也并没有到化境的地步。而且要说解放战争的贡献,在下倒认为栗裕应该为全军第一。况且那时共党对东北的投入是其它地区无法相比的,林彪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他一个的人功劳,这其中,陈云,高岗,萧劲光,刘亚楼等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4、抗美援朝战争前,林彪托病辞印,彭德怀临危授命,纵观历史,彭老总往往都是在最危险的时刻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解放战争中,彭总以区区几万人独抗胡宗南数十万精锐,力保中央安全。其艰苦程度不是其它地区能想象的。陈毅曾经说过:以前他对中央电报中经常表扬西北野战军颇为不满,后来他亲自去实地考察,才发现西北军的条件有多艰苦,从此对中央的表扬一直都很支持。
综上,在下认为彭德怀位居第二,实至名归,如果不是朱老总的历史地位,光说贡献的话,彭老总排第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F. 林彪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应如何
实际上并不太大,因为平型关战义后不久,林彪就因枪伤到苏联治病养伤,一去就几年。林彪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最为突出。三大战义指挥了两,为国家的解放做出了具大贡献。
G. 关于10大开国元帅的生平…介绍…并写你对他评价
【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
【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盘点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授衔简介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着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О苁保��谖>持新柿臁疤��庇嗖拷��私�朐帘薄⑾婺希�?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着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开国十大将军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着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H. 林彪的 军事才能怎样
林彪的军事才能十分强悍,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
(8)历史将如何评价林彪扩展阅读:
林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组建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飞机坠落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
I. 林彪算不算是遗臭万年-
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完全否定他的功劳。我认为林彪还是不错的,新中国大部分是林彪的功劳,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是有错误,但是他也不愿意这样做,主要是受到了高层的压力,对于林彪不能把功劳和罪过混在一起,而是功劳归功劳,罪过归罪过 弄过四人帮。但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
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J. 历史上林彪有哪些厉害之处
会打仗,足智多谋,是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