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学好历史的10种方法
1、历史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❷ 香山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香山拥有千年历史。东晋时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炼丹,有“丹井”于香山,唐代出现了寺院景观,《宛署杂记》记载:
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即今东方丈处。
辽金时期,帝王投资进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园林,1186年,金世宗完颜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并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
山多名迹,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胜,有香山八景和碧云十景。明代宦官擅权禅林逐胜,兴修了洪光寺、玉华寺,扩修了香山寺、碧云寺等,出现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禅林盛况。清朝康乾盛世,西山开发进入颠峰,形成着名的“三山五园”和西山大园林区。
几经建设,香山已成为集不同朝代之风格、禅林与自然山林景观完美结合的风景区,为日后香山静宜园的形成和西山园林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香山寺位于香山南麓,原名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干隆时改称香山寺。寺门东向,前有牌坊和古松掩映,有“听法松”的景致。
山门内有婆罗树,南北设钟楼和鼓楼,上为戒台坛,内正殿七开间,殿后厅堂名眼界宽,后有六会楼三层,后山上有楼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势而建,层层而上,正中百步石级串联着五座大殿,很有气势。
以香山寺为中心,周边有陆陆续续建造了很多建筑,香山寺北为观音阁,后为海棠院,院东为来青轩,西为妙高堂。北有无量殿。来青轩西南为欢喜园,东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为唳霜皋。
香山寺西北,由盘道上为洪光寺,山门东北向,内建毗卢圆殿,正殿五楹,左为太虚室,又左为香岩室。
清康熙年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1745年,建龙皇帝在行宫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经干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
静宜园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内垣在东南部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
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着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包括有见心斋、昭庙两组建筑。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
碧云寺是香山的一部分,与香山寺、昭庙等同属佛教道场。故有“西山苍苍,上于云霄,重冈叠翠,平朝皇阙,中有道场四香山”的说法。
碧云寺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元朝,原名为碧云庵,后来,太监于径在寺后建生坟,并重修寺院,更名为碧云寺。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寺前设有城关,入关百步达山门,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共六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干隆游碧云寺时,称这里是:
试参山水秀,果占画图全。
衣履如沾润,林峦益逞妍。
一弘天半澈,百道润边悬。
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间大小不一。最后一进院落,空间着意扩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刚宝座塔。塔座上有两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塔。整个金刚宝塔满布精致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风狮象和云纹等。
南跨院内有仿杭州净慈寺的罗汉堂,堂内有贴金罗汉五百尊,还有神像七尊和济公的造像。堂北为普明觉妙殿
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山石流出,汇集池中。因水得景,开辟水泉院园林。园林西倚硝壁,东临山谷,古木华盖,十分幽静,由台座、叠石和古树划分空间。
香山碧云寺牌坊
❸ 历史形成的过程
历史形成的过程???
原始社会,分母系氏族公社,到新石器时代,分为了父系氏族公社,男性开始占主导地位.蓝田人,北京人,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代表吧.人物就是三皇五帝.这是初级公有制社会,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大禹建夏,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了商,周两个阶段.然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其中东周分为了春秋和战国,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是最开放的时候,百家争鸣,先秦散文,出现了很多思想家,文学家.比如孔子,左丘明等等.科学上,夏历,易经,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还有中国正式的纪年也是从这个时期的共和之制开始的,是前841年.
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浦仪亡清,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吧,期间经历的朝代有秦,汉,三国,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这其间有很多并列的朝代,如辽,西夏,大理了,等等.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都很发达,我个人认为,中国最辉煌的时候是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唐玄宗时期,康熙时期也算可以的.政治上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文化上经历了,汉乐府,魏晋玄学,唐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科技上最着名的四大发明,在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在明朝,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中国传统上一直是重农轻商的,所以没有发展起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又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杂文家,如鲁迅,钱钟书,等等一批伟大的作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就到了我们现在的时期.期间,有文革,有大跃进,都是负面的,但是也有两弹的爆炸,等等等等.
历史进程大体就是这样的,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中国历史.
至于外国历史.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开始,到后来的古罗马,古希腊文化,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以至于后来的三次工业革命,外国也由奴隶、封建、资本主义还有苏联的社会主义,都是构成历史的要素,世界历史我不太熟悉,不能做太多的说明了。呵呵。
总之,世界历史加上我们的中国历史,就是我们学的历史,而这些历史,我自己认识是有很大的主观性的,很多都是记录历史或者是回忆历史的时候带着很主观的意愿甚至是缺少客观的去分析,解释历史的,所以,应该说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也带着自己的看法,不要盲从别人,呵呵~~~
❹ 什么是历史过程
小时候政治课里经常说,事物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当时只觉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话,现在明白它的涵义了。什么叫历史过程?就是有代价有牺牲,无法避免。
曾经见过报道,贵州某山区群众都在搞有色金属冶炼的家庭作坊,不仅青山绿水成了黑山污水,而且重金属离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现畸形和智力低下。国家三令五申要关闭,总是关而不绝。因为关了,那里的人就没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干。最近几年,有色金属价格暴涨,中国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毁掉。可是没有办法,这就叫历史过程。
同样的,小煤矿每年死这么多人,为什么降不下来?就是因为众多的县乡级财政都依赖采矿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决心关;而矿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沦落为流浪汉。这也叫历史过程。
进一步说,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就是依靠强制低收入来实现工业化积累。我们的父辈下乡、支内、进国有工厂,不就是在用他们的一生为国家的原始积累做贡献嘛?他们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牺牲掉的呢?这就是历史过程。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过:“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大不列颠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
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变,生命无法避免痛苦。唯愿我们始终记得那些为历史做陪葬的人生。
❺ 中国历史发展过程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❻ 历史过程从哪几个方面归纳它的特点
我个人认为一般从以下几点归纳,而所有点都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政治层面(是否有新的阶级团体等、制度出现。什么样的统治阶层)
第二:经济层面(当时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是否有新生的产品、服务)
第三:文化层面(是否有新的思想、新的学说、新的派别。新生了哪些领袖人物)
第四:军事层面(有哪些重大的历史战场,对边境格局是否有影响,以及促发了哪些相关事件等)
每一个层面之间都有联系,同时我想应该在着重于几个小点:
第一:核心事件 ——转折点
第二:重点任务——推动性
第三:新衍生物——影响性
❼ 怎样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有怎样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中国史独一无二的时代,这期间,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家争鸣,合纵连横,各式各样的改革,变法。有论语、孙子兵法等着作,长平之战、围魏救赵等着名战役。出现了秦始皇,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孙子,商鞅,吴起,白起等传奇人物。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屌的不行的时代。东周列国,听起来很屌的名字,为啥呢,因为根本记不住啊,太乱了。
郑国,宋国都地处河南,郑国曾仗着自己协助杀敌有功,目无王室,和周王打过一架,还射中过周王的肩膀,当时可谓是气焰嚣张,但是后来自己不争气,越来越怂。宋国(帮齐国处理过家事)虽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国一顿揍,学乖了!最后两个国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边讨好,苟延残喘!(陈,曹,卫,滑,蔡,梁,随,申……等等)
❽ 学习历史的方法过程是什么
【以下是我整理的历史学习的精华】
***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数理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和掌握、运用;而历史、政
治等学科没有定理和公式,只能死记硬背。特别是高考对历史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
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而且还要把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 因此,在
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分析方法和“公式”,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对提
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历史的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影响或意义诸方面,对高中中国古代
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进行概括。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
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
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
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
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
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
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
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
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
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
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
朱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
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
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
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
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
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
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
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
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
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
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
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
的必然还是一种蘧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
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
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
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
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
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
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
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
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
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
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
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
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
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
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
》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
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
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
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
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
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
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
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
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
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
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
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
,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
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
,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
,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
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
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
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
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
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
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
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
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
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
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
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
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
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着”图
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
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
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
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
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
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
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
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
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
;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
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着,因《中国古代
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着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
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
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
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着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
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
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
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
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
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
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
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
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
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
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
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
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
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
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
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❾ 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上古尧舜禹之后,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
传到夏桀,商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
到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发动政变,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军队,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到周幽王被少数民族所灭,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末年,秦灭六国,始皇帝建立秦朝。
秦末刘邦于项羽四年争霸,最后刘邦获胜,建立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不久以后,刘秀打败王莽,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国争霸。
最后魏灭了蜀国,又被司马家族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后西晋灭吴国。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司马睿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在此时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比如北魏和前秦,南方东进灭亡之后,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
陈后主被杨坚打败,杨坚建立隋朝。
传至其儿子隋炀帝,被北方的李渊所击败,后者建立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大周。
武则天后期,张柬之带领太子夺回政权,唐朝继续发展。
唐末,节度使朱温杀了唐哀宗,建立后梁,开始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方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又叫契丹。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后灭辽。
宋徽宗和宋钦宗不理政事导致亡国,徽宗之子赵构逃亡南方建都杭州,史称南宋。
成吉思汗在北方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灭宋,改国号为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脱颖而出,最后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北方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传至明思宗朱由检,被闯王李自成所灭,后者建立大顺。
后金摄政王多尔衮辅佐顺治皇帝入山海关,灭了大顺,改国号清朝。
❿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着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编辑] 神话传说 主条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 秦汉时期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着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着——《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