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讲好历史人物故事
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要挑选好要讲的历史人物,然后要挑选好要讲的历史故事,这个都是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说,最主要的就是自己要讲的是什么人物?讲的是什么故事?或者说是自己讲的故事是哪一方面的,比如说是像品德方面的,应该挑选哪些人物哪些故事,这个都是比较重要的。
‘贰’ 用两三句话简单介绍一个历史人物故事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一次理发师为周总理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不用着急,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美德——宽容。
5、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书,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着的伟大领袖。
‘叁’ 如何讲解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知识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讲好历史人物的活动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应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做法是:一、讲解历史人物,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和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联系起来这个联系是指联系主要的,决定人物本质特征的方面。
‘肆’ 如何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遭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
‘伍’ 历史人物故事该怎么讲
历史人物故事的讲法和普通故事一样,都要交代清楚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还可以适当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启示。
‘陆’ 中学历史课堂上怎样讲历史人物
一、以事带人
这是历史课讲授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方法。因为中学历史课本是通史体裁,这种方法可以便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以事带人。
历史中的每个历史事件都要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其中既有积极地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也有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人物。教师应考虑各个历史事件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其中应重点地突出哪几个人,要起什么样的教育作用。例如:以《中国历史》第四册讲到的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谈判的问题来说,必须涉及的历史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及蒋介石、张治中等人。前三人中,对王若飞同志是点到即可,重点应讲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及蒋介石、张治中等人。前三人中,对王若飞同志是点到即可,重点应讲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在这两位历史人物中,又应突出毛泽东同志,因为他是双方谈判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之,而且,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活动,紧系着中国四万万人民未来的命运,中国的前途。讲周恩来同志,则要突出他是毛泽东同志最亲密、最得力的助手。后两人中,要重点讲出蒋介石的假和谈、真备战,阴谋与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借谈到掩护他的备战,或者把发动内战的罪责转嫁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险恶用心。至于张治中先生,则使学生了解他是愿为实现国共合作而奔波的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即可。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这样的“以事带人”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加以研究。一方面认真地考虑为了讲透该段教材应突出哪些人的哪些思想和活动;另一方面要深入地挖掘这些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中的教育因素。既不要由于学习,钻研不够而舍掉这些人的重要思想和活动,而把历史讲成枯燥的、空洞的结论;也不要离开该史实中的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和活动,只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大讲其他方面的思想和活动;更不要把次要人物的活动;更不要把次要人物的活动讲得过多。总之一,一切都应由教材的中心思想出发。
二、以人带事
虽然,总的说来历史课堂教学中讲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以事带人,但是,如果遇到某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与这一段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作用十分重大时,也可以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来讲授。例如,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中的马克恩、恩格斯、列宁等人物就可以这样讲;还有许多文化史中的人物。例如,孔子、屈原、华佗、张仲景、张衡、王充等,也可以这样讲,这种讲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只要所讲的比重与该人物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得当,取材又很典型、精炼,教学时间又允许的话,教师就可以较多地采用这种方法。例如,以《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商鞅变法”来说,它本来是以事带人的,但我在教学中却是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来讲的。
我基本上是按照《史记·商君列传》的内容进行叙述的。我讲了秦国落后于东方各大国,各国看不起秦国,秦孝公发愤图强,下诏求贤。我讲了商鞅入秦求见,商鞅和秦孝公几次谈话的情形。第一次,秦孝公打盹发愤,到第四次,商鞅提出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方法,秦孝公才和他促膝而淡,而且谈了几天。我又讲了变法实现以前和贵族的辩论,商鞅的“立木为信”。我讲了第一次变法内容和变法后公子虔的犯法及受处罚;而人民则从“三年便之”至“十年大悦”。讲到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讲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贵族处死商鞅的过程,最后指出,商鞅虽然被贵族杀害了,但是,旧法已经不能重复,贵族的势力在变法过程中已经被打了下去,封建地主的经济地位已经巩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为以后秦灭六国,开始奠定了物质的基础。有意思的是,这种讲法,不仅在当时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的秩序,气氛好,而且后来在这个班和别的不用这种讲法的班级进行测试比较时发现(即在事先不通知学生,都未做考试的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同试题的测验),这种讲法的新知识遗忘率低,而用通常的“砸死知识”的方法讲授的新知识的遗忘率却是短时间内显得低,长时间看显得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但是,在讲授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讲出时势造英雄的内在联系,而不要讲成孤立的历史人物。如果孤立地讲一个个的历史人物,不仅不能说明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而且很难使青少年理解这些杰出的人物是时代的产儿的道理,会有意无意地使学生们唯心地看待历史人物。
2、要注意历史的情节。无论是以人带事还是以事带人,都应以叙述法为主而辅之以讲解法等方法来讲授。在叙述的过程中,应注意抓住典型的情节,以突出重点、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谈判。这在当时是一件影响中外的大事。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在西安事变后的狠毒手段,是举世皆知的。这时,他忽然三次电邀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谈判,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为了争取国内和平的一切可能的时机,也为了争取和教育人民,党中央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派自己的领袖亲赴重庆进行谈判。这是党中央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如果在讲课时加上,范文澜夫妇赶到延安机场劝毛泽东同志不要去重庆,以及毛泽东同志到重庆机场时,重庆的女工们打出“人民的救星”的标语来迎接自己的领袖和当年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一些国民党元老激动得热泪横流的情节,学生们就会这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所感染,加深对党的认识,并为自己的领袖在谈判中的所取得的胜利而高兴、自豪;与自己领袖的安全共呼吸,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不讲这些,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这些人物虽也都按时出现了,教学效果却会很一般的。
3、要适当地引用历史人物在当时的语言和讲述当时的具体行动,这也是好历史人物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讲到《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指挥西北野战军粉碎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主动撤离延安时,我是这样讲的:“在临走前,毛泽东同志作好了一切部署,又让身边的警卫员在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摆齐,说:“让他们(指胡宗南的官兵)看看我们都是看什么书的。”这时,警卫员报告说:“胡宗南的军队已经到了城门口了。”大家都为毛泽东和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的安全担心时,毛泽东同志仍镇定自若地走出窑洞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之后,就开始领导同志们转战陕北了……”这样一讲,学生们就会具体地意识到:这不是逃跑,是有计划的撤退。而且他们会为毛泽东同志的超人的军事胆略而高兴,也会满怀胜利信心很有兴味地学习后面的内容。
4、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服装、发式等特点。这对把历史人物讲“活”,发展学生们的想象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例如,讲到《中国历史》第二册中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闯王进北京时,我形容说:“李闯王头戴毡笠,身穿蓝布箭衣”。学生一听就觉得这是一位很威武,又艰苦朴素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又如,只是由于说明发式的不同,同学们就能想象出明朝和清朝时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5、讲述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讲述法和展示图片、照片等直观教具。这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北美独立战争”时,结合教材内容展示华盛顿的照片,康华利向华盛顿投降的照片,就很有益处。这样做时,要注意对图片、照片的选择,宁缺勿滥。在一节课的重点部分没有图片、照片的情况下,次要部分有照片,不能用。还要考虑到一节课中使用图片、照片的数量,一会一张,弄得同学们眼花缭乱,反而会冲淡重点部分的印角。选用什么,选用多少,都要服从,服务于自己的教学目的。
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勇于追求真理,建立远大理想。
‘柒’ 讲历史人物故事怎么写
具体如下: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捌’ 怎样才能讲好历史人物
1.生动具体。讲述人物的具体事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着作、衣着打扮等,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在讲述人物活动、思想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人物的画像、与人物有关的文艺作品等资料,使一个个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2.褒贬功过。在建构人物形象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物的功过是非,做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
‘玖’ 用自己的话说一个你自己认识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庄子的故事
庄子很贫穷,有一次,一个富人想要侮辱庄子,就对他说:“喂。先生那么贫困,我有一千金,你像对待长者一样尊敬我,好吗?”庄子说:“你有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富人接着说:“我给你五百金,你能尊敬我吗?”庄子说:“你给我五百金,咱们两个人各有五百金,我和你一样了,为什么要尊敬你呢?”富人无奈,说:“我把一千金都给你,你尊敬我好吗?”庄子说:“你把钱全部给了我,我成了富人,你却没有钱,你尊敬我还可以,凭什么让我尊敬你呢?”富人无言以对。
孙叔敖打死双头蛇
孙叔敖小时候打死了一条双头蛇,然后坐在地上哭。他母亲问他,他说:“圣人说过,见了双头蛇的人会惹来灾祸,打死双头蛇的人会很快死掉。我看见了一条双头蛇,担心其他人再见到惹来灾祸,所以就把它打死并埋掉了。我死定了,因此痛哭。”他母亲说,你为了别人不再看到双头蛇惹来灾祸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有济世的人,这样的人老天爷是不会让他死的。孙叔敖后来果然成了一个很有名望并且体恤民情的人。
‘拾’ 怎么演讲一个历史人物,主要从什么方面介绍
1介绍出生年月,祖籍
2介绍一下年少的经历事件,归纳几个出来
3详细说一下这个人物的重大历史活动
4介绍人物的功过及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