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题如何做

历史题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2-04-18 10:17:16

① 历史大题应该怎样去做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

② 历史题怎么做

首先历史题中的选择题应该主要看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同时要认真查看题目可以采取排除法。大题的话就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了,答题时应该既有材料又有课本上的知识。多做几套真题就可以大致把握其中的规律了。

③ 如何做历史简答题

历史简答题:审清题意,答出要点,有时想不起的话,就根据题意像做政治题一样答题其实历史最主要还是背,比如说历史事件的大概经过、原因、意义之类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参考书上对课本上有些没有详细说明过的一些事件的补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个印象;
还有,最好在看书的时候自己把同类历史事件都作个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比如说可以比较两个朝代中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的相同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周边环境的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轻徭薄赋、中外交流的增多之类),或者是两次变法或改革的相同与不同点之类,这样可以锻炼做题的思维,同时加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考试的时候也经常会出这类要进行比较的题目;
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要清楚,即使有些难记也要尽量记,至少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一道题目做过以后,把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对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补充上之后再作个标记,复习的时候把错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④ 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做题技巧
1、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新情境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判断,论证或者评价,解答此类试题一般的人要求是:
(1) 读懂材料的核心思想。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一般采取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不解其意,而造成错答。
(2)对号入座。任何试题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将试题中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挂钩”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
(3)对照设问。它的意思也就是明确试题的问题,根据问题寻找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
例题:《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这段记载说明了什么(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图片材料型选择题
该类试题主要以李世图片、照片或绘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分析李世问题的能力
(1)审图:必须弄清楚审图的三要素:人物、器物和文字
(2)审注:“注”对图起到补充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很多是试题设计者为降低试题的难度或者保证答案的唯一性而加注的,对于解答试题起到关键作用
(3)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4)在认真审图的基础上,建立与教材知识的链接,左后确定答案。
3、概念性选择题
概念性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丽水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识和理解阐释能力。此类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解答概念型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间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例题:《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
A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4、评价性选择题
此类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
(1) 坚持正确的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如国际主义的立场、爱国主义立场、民族团结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改革探索、勇于创新的立场。
(2)坚持正确的标准。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时间标准,即一切历史活动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
(3)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题: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成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收成也不过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片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5、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就是考察历史事件或历史显现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最为常见。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基本法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时间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时间在后才有可能是“果”
(20运用基本原理判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时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
例题:《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yi)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这体现了()
A唐代政治民主的进步性 B决策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C统治之道贵在外儒内法 D君主专制政令不够通达
6、组合型选择题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类题型四个备选题枝是由多个小选项排列组合而成,这类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特点,每年的高考选择题中,该类试题是选择题中得分率较低的一种。
排除法是准确判断组合型历史选择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有戏、以下几种方法:
(1)排“错”法:就是从题目提供的选肢中直接排除错误选肢,只要能够确定组合肢中的一个错误选项就可以把凡是有该组合肢的备选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排“正”法:即在众多的选肢中,确认一个或几个正确选肢,从而在四个备选组合肢中排除不含有正确备选项的组合肢。
(3)排“异”法。即排除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缘的选肢
(4)存同辨异法:在经过上述三种排除法之后扔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可以将剩下的备选题肢中相同的小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再进行辨析。
(5)自相矛盾排除法:备选的选肢存在表述相互矛盾的,排除组合肢中同时含有相互矛盾的选肢,最后判断两个矛盾选肢进行作答。
7、表格材料型选择题
表格材料型选择题是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学生从定量分析道定性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1)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所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2)选项要“二思”:一思每一个备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二思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总之,要将材料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例题:《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请指出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市坊界限被打破3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4商业发展的推动
A12 B24 C 14 D 23
8、否定性选择题
否定性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唱出现的人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无”“没有”“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有:
(1)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和见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北宋着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段材料里欧接错误的是()
A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B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D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9、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最突出的”“主要”“直接”等。
(1)排除法: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更具有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几种毛病: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3)基本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i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如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主次矛盾、共性与个性,发展观等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答案
(4)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选项。错误选项常范围过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0、排序式选择题
排序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将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意见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即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
(2)尾端判断法:原理与上面相似
(3)两者比较法:在众多史实中能够判断两个或者三个事件先后顺序,可以根据他们先后顺序排除选项,以减少判断难度。
11、比较性选择题
比较性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比较性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区别”等词语出现。解答此类选择题主要分四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角度,看题干考查的是二者间的联系还是区别。
(2)联,联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知识,并进行对比。
(3)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的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角度。
(4)查,审查备选项,只是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例题: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建议:“为全国 之脉络,通则无病焉”1874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二者的直接影响()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于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D方便了中国百姓日常出行

⑤ 如何做历史论述题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⑥ 怎么做历史题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
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的结构弄清,把握住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了试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础知识,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认识?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
二、找齐材料
在"审清题目"之后,考生的思维应立即转向对答题所需材料的收集上来.找齐材料是解好问答题的关键.只有找齐了材料,才能保证回答问题时不漏要点.换言之,就是不漏得分点.由此我们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答题所需材料搜集的齐全与否,将决定着问答题的最后得分.
"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收集"当然是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
对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过与题目有关的任何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解决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做到"简明",对材料的搜寻只能是纲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规范答题的必要条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
完成前面所述两个步骤以后,考生的主要精力应立即转到对答案的总体规划上.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试题要求仔细推敲,然后从前面选定的材料中精选出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组成答案要点.
2.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理所当然是解答的重点.
3.理清试题本身并未明确指出思考方向的问项的解答思路,突破难点.这些问题虽然难以把握,但它们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原因"、"评价"、"体会"等等.下面探讨一下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都必须明确找出历史的承担者--题中所述历史现象所涉及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逐个分析它们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它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它们与题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联系.由此,就不难找出它们对题中所述历史现象的发生所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上述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②"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
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一般是一句话)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
③"体会"(启发、启示、反映出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这类问题,考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许多同学在考试时,干脆放弃这些题目.
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们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第二,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第三,题中所述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们能从题中现象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第五,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后,我们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出"体会"类试题的答案.再加上此类问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比较宽泛.这类"难题"反倒能够成为易于得分的题目.
4.打破思维定式,严格按照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
引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改变教材和社会造成的思维定式,是高考检测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历史,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命题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特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同时,也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是考生易于失分的试题.如:1995年高考第38题第3、4问:"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为:"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许多考生却基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成就为全世界所注目,我们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维定式,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条件,对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等现象视而不见.结果他们的思维方向与试题要求南辕北辙,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确定解题思路时,一定不能先回顾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不能机械照搬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表述.应是坚定地依照审题的结果,果断地从教材相应内容中提取与试题有关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保证把审题的成果转化成答题的正确思路.
5.编制提纲.
大家普遍认为,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许多考生在应试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省略这一步骤.这主要是由于考试时间紧与试卷题量大的矛盾所致.综合利弊,较为恰当的做法是:提纲一定要列,但必需简明扼要.
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第二,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层次在卷面上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提纲字数不易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规范作答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
1.答题格式规范.解答问题要严格对应试题的提问方式,采用历史教学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与历史阅卷教师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出便利条件.按照规范化的格式答题,能有效地减轻评卷老师负担.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
2.语言规范.组织答案必须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这样做的优点主要在于:能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同时,还能充分地显示出考生的历史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3.书写规范.书写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字体规范、用字规范.答题一般应使用楷书,字体虽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答卷时用字也必须注意规范,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更不能自己随便造字.第二,布局规范.答卷时要尽可能按照"编制提纲"时设计的版面书写,考生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为易.做到了以上两点,考生的答案就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就能保证考生书写的答案的所有要点,不因辨识不清(或者是因为书写的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找出所需要点)而不能转化成得分点.

⑦ 如何做历史选择题方法

明确选择题基本构成

     任何一道历史选择题都包括三个要素,即题干、题肢和正确答案。题干就是题目的主干部分、设问部分,它限定了答题内容、确定了答题思路和隐含了答题信息,正确答案必须以此为依据。题肢就是选择题的备选项,一般以A、B、C、D体现,四个选项中一般要把握三个层次,即此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此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此题肢是否最符合题意,第三个层次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明确了这些我们解题才会有方向,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⑧ 历史大题 应该怎么做 好难写啊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阅读全文

与历史题如何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