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阅读历史书
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2. 历史怎么读
lishi。
3. 历史这么读
li四声,shi三声
4. 想读通历史,应该怎么读,读的方法有哪些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里说凡一国之国民,需熟其国之历史。读历史需知历史是表,熟悉其文化才是本,政治,经济,学术思想都是文化共相下的分题,但每一分题侧重与所依附材料仍有不同,因此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亦有差别。
如果要读历史,应先读通史,中国历史不像西方,中国各时代联系紧密,非通读不足了解。读通史建议读取几家之言,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台湾学者傅乐成则从其他角度阐述,而像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中国历史了。读完近人作品,则可阅读古人原着,推荐读≪史记≫与≪资治通鉴≫,这是接触第一手资料了。
熟悉了通史,就可以按照自己兴趣选择想深入研究的领域了。比如喜欢某朝代或某领域,则可按照自己兴趣读下去。
把自己放到历史之外,尽可能客观的去看待历史,对于历史书的记载辩证的去看去揣摩,不要刻意去探求历史书记载的真实与否,历史无所谓真实与否,差别只在于角度立场导致的叙述结果。
另外,在读通史前建议看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算严格意义上学术着作,黄氏写史自有其独特之处,这本书可做引子,相信读完这本书,再读通史就不觉得是难事了。
5. 如何读好历史
首先你要对历史感兴趣,之后再选一部分历史时期入手.比如三国时期,
那么你就专找关于三国历史任务的书看看,之后再看看关于三国的电视.
百家讲坛这些,都很有帮助,边看边听更易与了解吸收!
6. 怎样读好历史
.用眼看,用嘴读,用脑记卅,!!!!
1、要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2、就要多看书,注意书本中的细节部分
3、要多看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4、对整个历史要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要清楚每个时间段的历史事件,对某些重要的历史史实要牢记
5、做题时要审清楚题目,不要学会举一反三
7. 如何读历史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8. 历史书怎么读
如何阅读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9. 历史的读音是什么
历史拼音:
[lì shǐ]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10. 历史两个字怎么读
历史 lì shǐ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事件的一门学科
历史 lì shǐ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事件的一门学科
历史 lì shǐ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事件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