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桃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桃原产我国黄河上游海拔1200~2000m的高原地带。在河南南部、云南西部、西藏南部都有野生桃分布。我国《诗经》、《尔雅》等古书上都有桃的记载,估计远在4000年前就已为劳动人民所栽培利用。
桃向外传播,是在公元前140—前88年汉武帝时代。通过中亚细亚最早传到波斯,以后相继传入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各国,16世纪哥伦布第二次到达新大陆时传到美洲,公元1世纪传入印度,19世纪传人日本。
我国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西自新疆库尔勒、西藏拉萨,东到滨海各省和台湾省都有桃树栽培。其中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陕西、甘肃等省(市)栽培为多。山东的肥城、青州,河北的深县,甘肃的宁县、张掖,江苏的太仓、无锡,浙江的奉化、宁波等地是历史上着名的桃产区,北京的平谷、河北的乐亭和临漳为桃的新兴产区。
② 苹果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细亚至我国新疆。欧洲在纪元前300年,M.P.Co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种。其后,古罗马人开始栽培,并用嫁接繁殖。18世纪J.B.蒙氏(1765-1842)及T.A.奈特氏(1759-1838)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了苹果,乃传入亚洲。此后,澳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都先后有了苹果栽培。
原产我国的绵苹果,在汉代已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于柰和林檎的详细阐述。柰就是现在的绵苹果,包括槟子在内;林檎即沙果。故苹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苹果的繁殖、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甘肃河西走廊成为绵苹果的中心产地。现绵苹果在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仍有广泛分布,并有100~150年生的老树。新疆还有苹果原始森林,它是可供利用的苹果自然资源。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外大苹果品种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引入我国,经过当地群众的选育、繁殖、推广,已有一定的规模,尽管栽培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很快。1952年,我国苹果产量只有11.8万t;2001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206.62万km2,产量2001.5万t,分别占到我国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5%和33%。1984年国家放开水果市场以后,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1984-1994年10年间,年均增产苹果80万t,1994-2000年年均增产苹果150万t。
从1997年开始,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老劣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苹果面积稳定发展。到2001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的298.68万km2调减为206.62万km2,5年间平均每年减少84000km2。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
③ 中国茶树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饮料作物。饮茶、艺茶始于中国西南。战国以前,饮茶和茶业主要在巴蜀和汉中的部分地区。秦汉统一中国以后,饮茶和种茶由巴蜀首先东传到荆楚广大地区。汉代,茶的饮用和栽种传播到了湘粤赣毗邻的茶陵一带。至三国和两晋时,饮茶不但流行于中原官宦人家,在长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带,饮茶之风也非常盛行。并出现了一些
“弥谷被岗”的茶园。唐代,茶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的一种饮料,其产茶的区域,已遍及长江流域和河南、陕西等地。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陆羽《茶经》。《茶经》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篇,讲述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茶的药方等。书中对于茶树形态、茶园的择地和采摘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如:“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对不同生态环境所产茶叶的质量,也作了评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又明确提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对于“茶之笋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选“中枝颖拔者”采之;天气则“其日有雨”或“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陆羽总结的这一采摘经验,直至明清的有些茶书中,仍奉为经典,井作为某些名茶的采摘要求在运用。
但《茶经》中对茶树的栽培方法的叙述却很简略,只提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一句。只是到了韩鄂的《四时纂要》中才有详细的记载:“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㔉着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又载“熟时收取子,和湿土沙拌,筐笼盛之,盖穰草,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这是中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也是清以前所有茶叶文献中关于茶栽培的最完整记述。
北宋茶区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继唐朝顾渚(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相界处)之后,福建建瓯的北苑成为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书最多的地方。蔡襄《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均以建瓯或北苑贡茶为主要描述对象。从茶书的数量和内容上看,宋代建瓯贡茶代表了中国当时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的技术水平。宋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茶树品种分类和茶园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中,根据茶树的外形、叶形、叶色、芽头大小和发芽早晚等不同情况,将北苑一带的茶树地方品种归纳为七类:一“白叶茶”,其特征是“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二“柑叶茶”,叶厚芽肥、状类柑叶,是乔木型的良种茶树;三“早茶”,发芽较早,一般都用其作“试焙”;四“细叶茶”,生沙溪一带山中,“叶比柑叶细薄”;五“稽茶”,芽叶细小厚密,呈青黄色,发芽也迟;六“晚茶”,特点近似稽茶,但较诸茶更晚;七“丛茶”,也称蘖茶,是灌木型茶树,一岁“发者数回”。这是古代对地方茶树品种最早的分类记载。关于茶园中耕除草,《四时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据《北苑别录》所引的《建安府志》载:“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畲。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园冬管和茶树越冬保护方面,有了“挚稻糠入茶园培壅根株”的措施。
明清时期,在茶园管理方面有所发展,认识到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与茶叶质量和产量的关系。如明程用宾在《茶录》中指出:“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蘖丰腴,香味充足”,罗廪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种茶基本都采用种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瓯一带的农民,发明了压条繁殖茶树的方法。明末清初还出现了茶树台刈技术,使用的方法有伐、烧和刈等。晚清时还出现了一种与茶修剪有关的光绪时的“种理茶树之法”,据《时务通考》记载:“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具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
④ 我国栽培山楂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据古文献记载,原产我国的山楂属植物,早在2500年前劳动人民已开始利用,其栽培发展史大体可划分为晋隋、唐宋元和明清至民国三个阶段,栽培历史1700余年。黄河中下游和渤海湾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山楂栽培中心。
记载我国山楂利用历史最早的古籍是《尔雅》,以后有《广志》、《西京杂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植物名实图考》等,这些古籍从不同程度上对山楂的树性、适栽地域、种类及品种、栽培管理、医药应用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做了记载与阐述。
1949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山楂的发展经历20世纪50年代和70-80年代两个时期,到1990年全国山楂栽培面积达到35万h平方米,年产量45万t。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繁荣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内外医药界研究发现山楂属植物富含多种防治心血管等疾病疗效显着的物质,被誉为营养保健果品。因此,自70年代中后期,山楂生产和科研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到80年代末期,山楂科研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果。查清了我国山楂属植物的种类和品种资源,建立了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圃,编着出版了《中国果树志山楂卷》,选育出了一批优良新品种,掌握并依据山楂生物学特性,总结出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山楂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等。山楂生产发展当时受一时价格因素的左右也掀起过一股热潮,这对推动山楂产业的发展、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着重栽轻管、栽植时不注意当地资源条件、盲目扩大面积、不注意严格选择优良品种等问题,加之加工和综合利用严重滞后等原因,90年代初期,山楂生产陷入困境,出现价格下降卖果难、大面积砍挖山楂树的局面。今后要稳定栽培面积,调整产地布局和品种结构,做到适地适栽,着重发展适于加工的品种,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普及,提高果品质量,实行规模化栽培,促进产业化进程,加大山楂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的力度,为山楂稳步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保证。
⑤ 樱桃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樱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就有记载,除青藏高原、海南省和台湾省外,北纬35°以南各省均有分布。我国的大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通过西方传教士、侨民、船员等引入烟台开始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恩斯引进首批10个品种的大樱桃栽于烟台的东南山。1880-1885年烟台莱山区樗岚村的王子玉从朝鲜引进那翁品种,1890年芝罘区朱家庄村的朱德悦通过美国船员引进大紫品种,很快又传播到芝罘、福山两区。到民国初年,已推广到牟平、龙口、蓬莱以及威海等地。
除山东烟台外,1920年前后,德国传教士将甜樱桃品种带到费县的塔山林场,后传到蒙阴、沂水、临沂等地。1930年前后,泰安原耶稣家庭果园(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二果园),自日本引进300多株那翁等甜樱桃品种。1935年原青岛果产公司又直接从美国引进大紫、那翁、高砂等品种。新疆塔城的塔塔尔族人于1887年从俄罗斯引进甜樱桃在当地栽培,后推广到阿克苏、喀什等地。辽宁旅大地区的大樱桃可能是在本世纪初随同西洋苹果由日本引入。1920年前后侨居丹东市的丹麦人瓦利森自欧洲引入杂种樱桃栽种在自己的庭院及原三育中学。此外,河北的昌黎、秦皇岛等地早期亦有引入。
1995-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陆续从乌克兰灌溉园艺研究所(乌克兰东南部梅利托波尔市)引进早、中、晚熟大樱桃品种20余个如:乌梅极早、早红宝石、极佳、维佳、抉择、胜利、葡萄干、庄园、宇宙、友谊、巨丰等。这些品种共同的特点是:抗寒、抗旱,早实、丰产;在肥沃的沙质壤土条件下,每667m2产樱桃1000~1500kg;冬季1~2月气温下降至-22℃条件下,第二年仍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乌克兰大樱桃品种的引进,无疑将使我国大樱桃适栽区向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大幅度地推进。
⑥ 苹果栽培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苹果树起源地在北纬34°-42°的欧洲中部、东南部和中亚细亚以及我国的新疆一带。据记载,苹果在欧洲栽培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但是,在纪元前300年时,已知的栽培品种仅有7个。后来,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作用下,苹果的品种变异百出。特别是近代,人们采用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和辐射育种等先进育种方法,创造了许多新品种。目前,在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达到1万个左右。其中,生产上常用的栽培品种有20多个。
我国是苹果的原产地之一。现在,在新疆新源县的交托海山区、巩留县的莫库尔山区、霍城县的大西沟山区等,还分布着大片的野生苹果林,湖北江陵战国时代的古墓中还发现了苹果及其种子,这说明我国苹果栽培的历史也相当长久。据古籍记载,原产我国的小苹果类,如沙果、槟子、海棠等小苹果和大苹果中的绵苹果,早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在古代,我国人民称苹果为“柰”。据公元三世纪《广志》写道:“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蓄积,如收藏枣栗”。这表明当时在我国的西北,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等地,苹果栽种已相当盛行。公元六世纪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也谈到“柰”和“林檎”。这里所指的“柰”,就是今天的绵苹果(包括香果、槟子);“林檎”就是指现在的花红(包括秋果、红檎等)。书中还详细记述了当时苹果栽培、繁殖、贮藏和加工等技术。到了明代,《群芳谱》中载有:“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还记述着苹果的收贮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晒干,过岁食亦佳。”明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也说:“柰,即苹果”。从上述可见,我国古籍中所论述的“柰”、“频婆”等就是今天所说的苹果。它在我国的栽种历史,至少已有1600年以上。
现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所栽培的苹果树,除了原产我国的绵苹果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这些品种的栽种历史,最长的只有百余年的时间。就地区而言,山东烟台是我国最早引入国外苹果品种的地区,大约于1871年由美国传入,最初引种的品种有绯之衣、伏花皮等,后来又引入青香蕉、倭锦、元帅等品种。在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繁殖、推广下,烟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我国苹果的主产区之一。其次,是青岛,于1893年前后由德、日引入,输入的品种有伏花皮、红魁、黄魁、红玉等。再则,是辽宁南部的旅大市,于1905年从日本、朝鲜引入苗木栽植,主要品种为国光、红玉、鸡冠、倭锦等。此外,四川成都栽培的西洋系苹果,是1920年由英、美、加拿大引进;云南昆明所栽培的苹果,是1926年从法国输入;新疆伊犁地区栽种的大苹果品种,则是由苏联引入。由于西洋系苹果具有果形美观,色泽艳丽,风味甜香,特别是易运耐藏的优点,因而传入我国以后,迅速传播开来,现已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温带水果之一。
⑦ 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自古栽培姜,从湖北江陵战国墓葬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葬(西汉初期)中发现完整的出土姜块,表明从战国时代已用姜作为陪葬品。
西汉司马迁着《史记·货殖传》(公元前1世纪前期)有“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江南出姜桂”、“蜀亦沃野,地饶姜”等记载,表明姜当时已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西汉《别录》说“姜生犍为(四川)山谷及荆州、扬州”。
上述的发现和记载还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姜已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其栽培史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
北方栽培姜的历史较晚。
据考证,明代时各府州县地方志中仅有少数物产卷中有姜的记载。
清代北方的姜栽培已相当普遍,如干隆年间安徽霍山县、山东兖州府宁阳县等所需姜主要贩自南方,道光末年有人开始引种试种,到了光绪年间,所生产的姜产品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可以供应邻近各县。
山东省《莱芜县志》(1922)记载,清朝宣统年间已把姜作为课税对象,可见当时姜的栽培已相当普遍。
姜的种植自南方向北方发展与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有关,说明种姜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⑧ 葡萄在世界上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人类利用和栽培葡萄的历史悠久。考古研究表明,早在5000~7000年前,在古埃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外高加索、中亚细亚等地即有葡萄栽培。里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是世界葡萄栽培和酿酒最古老的中心地区。葡萄栽培遍及世界五大洲,全世界葡萄栽培面积接近1000万km2,年产超过6000万t,居世界水果产量第二位。世界上葡萄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是:意大利(973万t)、法国(800万t)、美国(594.6万t)、西班牙(496.9万t)、中国(367.97万t)、土耳其(365万t)、阿根廷(250万t)、伊朗(231.5万t)、德国(164.8万t)、智利(157万t)、南非(155.4万t)、罗马尼亚(142万t)、希腊(120万t)、澳大利亚(109万t)。多年来,世界葡萄的发展趋势是稳定栽培面积,着重提高产量和品质。
⑨ 中国农作物种植有哪些历史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先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到现代作物生产已近万年。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漫长的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时被北方居民所驯化。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均以种植粟黍为特征,北部辽燕地区的红山文化也属粟作农业区。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驯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而在湖南彭头山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遗存。刀耕火种农业和迁徙式农业是这个时期农业的典型特征。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犁耕工具的出现,以牛耕和铁耕为标志的古代传统农业才开始逐渐成形。从典籍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国古代作物生产发展演变的脉络。例如,在《诗经》(公元前11—前5世纪)中频繁地出现黍的诗,说明当时黍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他粮食作物如谷子、水稻、大豆、大麦等也被提及。同时,《诗经》还提到了韭菜、冬葵、菜瓜、蔓菁、萝卜、葫芦、莼菜、竹笋等蔬菜作物,榛、栗、桃、李、梅、杏、枣等果树作物,桑、花椒、大麻等纤维、染料、药材、林木等作物。此外,在《诗经》中还对黍稷和大麦有品种分类的记载。《诗经》和另一本同时期着作《夏小正》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开花结实等的生理生态特点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并且这些知识被广泛用于指导当时的农事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加深,对适宜特定地区栽培的作物和适宜特定作物生长的地区有了更多了解。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少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