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学好历史与社会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上课认真听,不是开卷考试就不需要认真上课,和课后认真复习了。而且材料解析题在书上是找不到完整答案的,它往往要结合前前后后的许多内容,综合起来,再佐以自己的思想与理解,就可以分析好了!
做材料题有个小窍门,就是要细读材料,有时候答案就隐藏在材料里,结合材料中的关键点,回答问题,很容易踩到得分点哦!
在考试前最好要把把教材,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一遍,要记住大概的内容。我考的时候还是闭卷,而且也没有社会,就用历史举例吧!我们那时侯教授的历史,初一的时候是中国古代史,初二是中国近代史,到了初三就是世界史。历史都有他的脉络,拿古代史来说,最开始是原始社会,你就要晓得原始社会有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哪些种族的人类。然后在先秦史里,你就要开始记中国的朝代循序,从夏商,西周,东周时代的春秋和战国。因为是开卷,所以你不需要把每个时代详细的情况死记硬背下来,但是主观脉络要记清楚,这个阶段容易考材料分析的,一般是战国的变法,和秦的统一策略,这些都容易和后面的各类变法,统一之类的相似的历史情况做比较分析。当然,他也很可能拿出古文中的一段话,比如史料记载的商鞅变法中的一项条文,然后问你,这段话出自谁,答案当然是商鞅变法,然后要你把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写出来,再去评价。也可能借题发挥,问你商鞅变法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情况,对日后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或者让你评价商鞅这个人物!(我对中考的印象很模糊了,上面说的这些类型了,是高中常常出现情况,你们的考试应该不会这么难~~呵呵~~)
P.S,如果你喜欢这些科目,那么学起来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喜欢,对某个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很好的!
㈡ 历史与社会问题。
可以说,任何交流都是以自己的标准为前提的。自己有什么,缺什么都是建筑在自己的标准之上的。文化交流不是基于用自己标准看待自己,也等于是撤销了文化交流的前提。从本质上到形式上都不可能是交流。在网络上曾读到一位名叫老田的学者指出:"从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中华文化,在今天反而成为一个独特的角度。应该说这是所谓'现代新儒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源流均与西方文化决不相同,而且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现代新儒家却热衷于去'会通'中西文化,甚至怀着'小妾争宠'的心态,试图用西方来证明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幸的是,中华文化所主张的人生道路与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人生道路针锋相对,刚好无法从西学得到任何程度和性质的证明。" 老田指出三点,一是看待中华文化不以自己的标准看待自己;二是用西方证明中华文化问题上出现的"小妾争宠"现象;三是"仁义道德"的中华人生道路与西方的"丛林法则"人生道路的意义和价值的无法互相证明。本人认为是有深度的。因为他简洁地说明了基于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适度思维,至少西方丛林法则的人生道路不会比儒家主张的人生道路更可取。仅此就可是发生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点,文化自觉就至少没有理由引导到非抛弃自己人生道路,而采取丛林法则的人生态度和由它派生出来的西方好坏、利弊、正面与反面的标准和价值体系。如果非要刻意抛弃中国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情境?设想一个追求与社会合谐相处的人生坦荡胸怀,换成一颗伺机抢掠别人,时时提防别人剥夺的心态,不是如同丢掉了的灵魂又能是什么?而老田那种"小妾争宠"的比喻,不也是一个灵魂上失去自我状态的形象写照吗?
进行文化交流首先需有自己的立脚点,而克服简单逻辑,看到文化传统的长处,产生文化自信和确立从自己文化派生的好坏、利弊、正面与反面的价值体系标准,也就是有了文化交流的立脚点。从立脚点出发,会产生文化平等意识的诉求,进而开始寻找具体实施交流的平等条件或均衡势态。因为文化间如没有平等和均势条件,则不会有真正意义的交流。寻找交流的平等与均势包含确定交流的对象问题。交流对象最好是思想开明者、心怀善意者。如果交流对象是个狭隘、偏见的种族主义者,交流很难发生,甚至出现的会是冲突。
文化的交流目的包括两个,一个是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一个是让其他文化了解自己。两个目的实现了,两文化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就有起点。所以确定了交流的对象,更要确定向对方了解什么和让对方了解什么。确定向对方了解什么是为了确定向对方学习什么。而最根本的是了解其他文化传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实践,以及一整套价值体系(或说判断是非、好坏、正反的标准)。然后与中华文化的体系对照,以中华文化与这些对应的方面比较,在比较基础上加深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从而确定对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确立了交流的接近点,找出如何让对方文化了解自己的作法。这样的交流又反过来深化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例如,作为了解西方文明的关键问题是理解:一种科技发达,高度民主化的国度,为什么对外总是穷兵黩舞而显得毫无民主可言?其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而这种社会文化是否真的可以用"科技"、"民主"的概括?它科技发达和民主概念产生的复杂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到底如何?它一百多年前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行径今天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如果真的改变了,是如何改变的,它改变的背景和过程是怎样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表现与中华文化明显差异的问题。直到搞清了这些文化问题的时候,我们才算是达到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觉也很深刻的地步。除此之外,我们任何所谓"自觉"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
人类永远是生活于矛盾之中的。中华文化所面临着的一个矛盾,就是要强大起来。这还是一百多年前那个夙愿,那个被残酷的竞争国际环境逼迫出来的一个夙愿。因为不强大,在这个丛林法则主宰的世界,就没有立身之地。
一百多年后,今天国际环境的竞争仍然是激烈的。激烈竞争的背景造成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必然是个的复杂的过程。而文化交流是比贸易更具深度的交流。交流总是与竞争交织在一起的,竞争之中存在交流,交流中贯穿着竞争。这种情况也确定了交流与竞争之间寻找不定模式的难度。然而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前途是充满希望的。尽管根据现时国际的情况,似乎依靠经军事的强大可能会支撑一个文化上的战略强势。但是从长远观点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化本身,在于文化上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合谐、追求平衡。它把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它是个开放体系,最少保守、最能与时俱进。它包容、自重。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确定了中国不会把任何民族当作对手,不愿意同任何人出现对抗,也从来想不到树立心理上的假象敌人。中华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了国门,仍然没有西洋文化那种时刻准备政治上出击的企图。这是中华文化的固有优势不需要这样做。它的优势也确定了从不会接受任何的压迫和奴役。世界需要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必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更显现中华性,也因此更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一定会通过交流,在全球的广阔舞台,展示自己的精华,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有所贡献。
㈢ 历史与社会 请问你是怎样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
人类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人口增长)需要消耗资源,影响环境,不能超过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环境、资源能够承受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的。
㈣ 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
如何学好历史与社会?
1.首先历史课和政治课在上课时要注意听讲,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要理论联系实际,遇事多思考,要看到问题的本质,要有自己的见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基本的知识点。把全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好列一个图标,把其中的知识点都归纳进去,这样简介明了,而且提纲挈领,自己复习起来也方便。同时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注意总结一下答题规律,找一下高分答案的技巧。
2.历史与社会(History & Sociology)包括历史与社会,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思想品德、社会和地理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
㈤ 怎么学好历史与社会啊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记得给高分啊, 我查的那么辛苦!!~~
㈥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跟历史学科有什么区别
一、学科内容不同: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
二、学科性质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
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
三、学科侧重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侧重于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主。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学习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
㈦ 历史与社会
朝鲜战争,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雷德利说的。
个人认为:
错误的时间: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刚刚创造了军事奇迹;而且二战刚刚结束没几年,全世界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
错误的地点:朝鲜半岛,中国的邻国,自古那里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当时苏联也在朝鲜半岛和美国争夺势力范围。
错误的对手:中国,经过百年的被侵略历史,中国人民终于当家做主了,全中国人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就像醒来的雄狮,战无不胜。
错误的战争:全世界人民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已经厌倦了战争,世界的呼声就是和平。而且美国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干涉了别国的内政。
㈧ 历史与社会论文摘要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
要论文是没有现成的给你的,我只能给你一点思路!!
对于“认识”的方面,首先你要明白“发展”的意思!!“发展”是指变化的趋势~~好了,你可以抓住“变化的趋势”的思路进行书写啦!!近现代中国历史社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趋势:比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等等历史事件!!这个趋势就是把中国的历史改变了,封建社会终于灭亡了,是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对于“思考”方面,肯定是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咯,所以答案就不一样啊!!但是也可从这些方面写起啊!!比如;对近现代的社会和现在的社会之间的对比;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以及自己以后能做得事 ;通过“认识”,自己能得到怎么样的感悟~~~
呵呵~~希望对你有用!!
㈨ 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怎样学好历史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转摘 点击数:381 更新时间:2005-7-2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特别是面对文科综合卷对能力的高要求的时候,想要把历史学好,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探讨。
我认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你要对历史课有兴趣你才会主动地去学,不要抱着一种如果不考历史我才不去学的心理。兴趣是种很微妙的东西,你有了兴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历史规律,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如若反之,无异于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苦苦煎熬,但却炼不出火眼金睛。
那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这么培养呢?首先你要试着摆正你的心态,不要老是抵触。如果这样,神也救不了你。然后,想想你以前看过的历史剧,让历史好一点的同学,甚至可以找历史老师,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谈谈这个历史剧,你就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你能发现历史并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最后,你再认认真真地去听几节历史课,你就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历史老师上课都还不赖。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爱上历史,但我起码相信你对历史课已经产生兴趣了。
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学认为学历史要诀就是背,错了。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基于课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个方便你理解的历史结构。其实这也很简单。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因为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
对于这个话题,我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在历史学习的道路上走好。
'
㈩ 初中的历史和历史与社会两个学科有什么不同
1、学科性质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而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两者是不同的。
2、学科内容不同
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而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
3、学科侧重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侧重于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主。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学习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