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如何看待历史的话题的作文
一楼关于崇祯的评论,我不能赞同,我看过有关明末的史书,是明朝的那些事的参考文献,诛杀忠臣、自毁长城是说袁崇焕吧。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阴谋2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贰’ 如何看待历史和未来高中作文范文800字
今天,我坐在书桌前,脑子了想象着:未来人们会怎样生活?我绞尽脑汁,想象不出来。于是,在昏昏沉沉中,便睡着了。蒙蒙胧胧中,直觉呢一声巨响,我穿过时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等一切都平静下来了,我再看这个屋子,整个都变了样,我穿着特别的外星衣,脚上套着个一层一层的外星鞋,一使劲儿就会跳得老高;周围还挂着许多电子装饰,我定眼一看电子钟,啊!现在已经是2050年了!这是,一个全身钢铁的机器人走了进来,他有一对会闪光的眼睛,胸前有发声音的喇叭,他很有礼貌的对我说:“先生,该走了”我第一次听到了机器人在对我说话,不免有些害怕,随后又发现,机器人说话不像我以前想得那样磕磕巴巴,而且还很流利,和人一样!我跟着他,看见爸爸妈妈也穿着我一样的衣服吃饭,对我说:“走吧!
今天去外面吃饭。”我只好跟着去。最后,我扫视了下房间,简直太美了。我们走到门口,门像长了眼睛,立刻就开了,而且还发出圆润的声音:“您走好”,哈哈,真没想到,这个还门会说话。我们被电梯送到了楼下,上了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只见汽车的一切装备都是全自动的,连司机都不用,只要输入简单的程序,想上哪里上哪里,真是又方便又安全。
马路上都变宽敞了,变得洁净了,而且路边有花坛,里面是红红绿绿的花草树木。一路上,有好几个花园。指挥交通的民警,不再是昔日的人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智能机器人了。他们站立在交通岗上,还有一些机器人在市内操纵。人们都非常守交通规则,很少有交通事故发生。
想着想着,汽车缓缓地停了下来,我下了车,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前面是一栋几十层的大高楼。他金光闪闪,外身镶金,银,铜各种雕刻。
我步入大厅,哇,楼内真亮啊!我走进换服装,脱去了外星衣,虽然它能防治病毒危害人体,但却有点不方便。此时,我轻松了许多,身上穿了意见粉色的体恤杉,哎怎么不决的冷呢?原来墙壁上空调呼呼的放着热气,真温暖啊!吃饭了,人们吃的是西餐,食品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吃完饭,机器人把剩菜剩饭收拾好,一按桌子上的按钮,桌子上立刻出现一个个洗碗池,盘子等餐具进入统一的高温蒸气消毒模式,保证又干净又不浪费水资源。而且这一切都是太阳能的帮助我们做的。来到了大厅,客人们都到了大厅里休息,这时,一阵优美的钢琴声从乐队中想起,使客人们都陶醉在欢乐之中。
我正美美的想着,忽然,妈妈把我叫醒。啊,原来是个梦。虽然是个梦,但是我真希望孟能够变成现实。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比蒙中的更美好,更会出乎人意料。
‘叁’ 如何破关于学会面对历史的作文
学会勇敢面对
灾难,不幸,常 与我们不期而遇,困难,挫折,也总是相伴我 们左右。懦弱的人想方设法逃避,无法逃 脱也只会怨天尤人。而强者,他们不会奢 求灾难不幸离他们远去,也不会祈盼困难 挫折绕他们而行,更不会退缩逃避,他们会 选择勇敢面对。学会勇敢面对,将不幸变 为幸运。张海迪是不幸的,她过早地失去 了自由,她体会不到奔跑在田野里的快乐, 她能体会到的是病痛的折磨,是在死亡边 缘挣扎的恐惧。但她没有因此放弃生的权 力,她努力让自己活下来,并且要好好地活, 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人 生。命运的不公平使她不幸,而她的勇敢 面对让她变得幸运,展示了她人生的辉 煌。同样不幸的桑兰,原本在木马上跳跃 的桑兰,因为一次意外,永远地告别了体操, 与轮椅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她是多么 的不甘心。尽管命运之神如此捉弄她,她 仍勇敢面对,在不幸中寻找幸运,开辟出一 条不同于体操之路的人生路。学会勇敢面 对,将困难变为动力。邓亚萍勇敢面对自 己身材矮小的缺陷,将这个困难转化为动 力,实现了乒乓球界的大满贯。而当她幸 运地成为国际奥组委成员时,巨大的困难 又摆在了她面前,她的英文基础几乎为零, 就连26个英文字母她都写不会。但她没 有满足于每天有翻译帮助的生活,在进入 清华大学读书时,她是最差的学生
,而四年后她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并出国深 造。人生路上有喜悦也有坎坷,面对困难 时,退缩不是最好的办法,勇敢面对才是将 困难变为动力的法宝。学会勇敢面对,将 挫折变为机遇。爱迪生一次次地更换灯 丝,一次次地由希望到失望,很少有人能承 受这么大的挫折,而他乐此不疲,这就是他 的机遇所在,因此他成功了。勾践在倍受 侮辱之后,勇敢面对,卧薪尝胆,终于积聚能 量奋力反抗,将这次挫折转变成了另一次 爆发的机遇,因此他成功了。每个人都会 遇到荆棘小路,在路程中发现升华自己的 机遇才更可贵。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挫折 定能变为机遇。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无 论未来怎样,只要学会勇敢面对,就没有什 么可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像那个军 人并不奢求一条新腿,他只希望自己可以 学会勇敢面对一样。
‘肆’ 审视历史关注当下的作文600字左右
摘要 历史是什么?中国的古代史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历史为鉴。前人用血汗与生命换取的经验与教训,组成了后人看到的历史。它是不容更改与轻视的,因为它是最客观、中立的事实,是应该被记住的事实。
‘伍’ 高中作文800字以正确的对待历史为题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陆’ 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500字作文 求解答
写作思路:把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写下来,写作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
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
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柒’ 作文,我是怎样看待历史的
“书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这是余秋雨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内心的写照。书是拉近了时间的省略号、是缩短了地域的逗号、还是那一段又一段的分号,总之,书将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鸟瞰古今中外,仔细研究历史的价值,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较肤浅的人会认为历史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童话书;稍微知识渊博的人会认为历史是一本“四库全书”;而我却认为历史是一瓶香槟,一颗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师益友。贯穿历史的时空,意大利的政治风暴让我明白了政坛的残酷;中东的战火教我明白了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巴巴罗沙”德军的闪电战更让我牢牢记住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是的,历史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照妖镜,是前辈给我们检讨书。你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们哪个不是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才成功的。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汉武大帝等等。而相反,像纣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千古讨骂。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其中的情节,而是要仔细地琢磨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兴亡的原因和规律。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在所读的众多历史故事中,请允许我摘抄一幅我情有独钟的片段。这幅片段的名字叫《犹太王国的劫难》。话说爱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圹张的脚步踏上了以色列国土,他们占领了撒马利亚城,以色列遭到了第一次灭国。公元前583年,尼布甲尼二世大军再次将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犹太人的抵抗并没有起到作用,三年后,犹太民族惨遭第二次灭国,巴比伦军队血洗了耶路撒冷,并且还将全部战俘一同运回国去,着就是有名的“巴比伦之囚”。虽然这样,几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实现了复国之梦。这个故事看起来是简短的,但是他给我的启示却是宛如那一江春水一样,留之不尽。每当我心情低落或是想放弃时候,我总是会暗示我自己,不要放弃,犹太民族那么艰难的处境都能走出来,我这点处境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在读完这个历史故事后,我始终保持一种乐观上进的心态。
历史,古文明的殿堂;历史,天涯海角的回音。让我们品读历史,研究历史,欣赏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