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大教授批郭德纲讲三国过于娱乐化,老郭讲的是评书,对此你怎么看
郭德纲再次发挥了新的技巧,并打开了一个名为老郭有新番的新程序,该程序谈论了观众喜欢的三国故事,它刚刚开始广播讨论了曹操和桃园的三个结这个新节目虽然在现场和录像前赢得了欢呼,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微博上说,郭德纲处理了很多历史事实与易中天相比,这种教学是否太有趣了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刚西人的强烈不满,有人指出易中天在学术研究中并不严格。
㈡ 历史不该娱乐化 求一篇作文 急
历史不该娱乐化 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着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网络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人类认识过去的镜鉴,走向未来的基石。历史题材创作固然可以宽松些,不必严格考证某些历史细节的真伪,但艺术的虚构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只能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寻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以无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要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提供前行的借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开拓一方新的天地。历史走向大众,国学受到热捧,是我们承继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但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的手段,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引向歧路。历史和典籍当然要走向大众,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必须坚守。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以钓名谋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更应刹车。面对商品时代复杂多变的大众文化消费,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
㈢ 什么是娱乐化
娱乐化是指将娱乐性放在首位,以吸引住观众眼球为目的,把历史、新闻、体育等进行娱乐性的修饰,重点突出娱乐性,人为降低了严肃性和真实性。
例如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或在题材选取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或在新闻表达方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相关解释
现代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给予受者喜悦、放松感的形式。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娱”字在古代又通“悟”,领悟的“悟”。“娱”是一种领悟之后的情绪 ;而“乐”, 在甲骨文中是成熟的麦子的意思,所以娱乐是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 我们应该把自己在生活当中的情绪,通过自己的节目传递给大家,这才是真正的娱乐精神。此为汪涵在《天天向上》中对娱乐一词的新解。
㈣ 历史真实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从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炮轰“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中国历史随各人喜好而转变,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历史感之重。于是,当今天历史遭遇“戏说”甚至“恶搞风”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中国人历史感的丧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与赵文卓结婚”的笑话,也让人们怀疑,当“历史和娱乐联姻”之后,“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的忧虑会不会成为现实?
正方:“戏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着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
专家观点: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方:“戏说历史”会误导观众
历史与娱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娱乐就一定要背离历史真实呢?史书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野史遗闻也不足以支撑起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剧的虚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是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虚构的原则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虚构要合情合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应该根据已有的现实真实来虚构。如果超越真实来虚构,又要打着历史剧的旗帜,那未免让懂历史的人倒尽胃口,不懂历史的人了解错误的历史。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帜而远离历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远离了历史真实,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也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也就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学者观点:葛红兵:“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钩心斗角的智慧,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内在于人,它更朴素本真。
认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此言之前提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准确的历史,是基于正确的历史观的历史。
㈤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事实上,电影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㈥ 如何正确看待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现如今,中国的电视媒体行业己经进入一个争收视率的竞争时代。作为给观众传达严肃新闻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也开始逐步为此改变。电视新闻类节目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而果断的创新尝试。其中,娱乐化手法的运用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并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一股潮流[1]。为了满足观众普遍对娱乐消费的需求,电视媒介大量制作、播出娱乐性节目,甚至将电视新闻也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制作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也是电视媒介进入市场竞争的阶段性选择。不可否认,电视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㈦ 如何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来看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㈧ 国家广电局面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该作何处理
在电视剧层出不穷的时代,抗战题材电视剧也一直受到各个拍摄公司的热爱。然后,从最初铁血铮铮的战争片却最终逐渐成为披着抗战外衣的偶像剧,面对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国家广电局应当做出一些措施。
㈨ 将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在娱乐文化里进行改编和重新塑造有错吗
没有错,但需注意手段和程度。比如《王者荣耀》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有不少还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认知,如李白设计为“刺客”,说明设计者对少年李白的故事有所了解;鲁班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因此“鲁班七号”所喊出的“相信科学”的口号或许也不无道理,这种变化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㈩ 历史娱乐化怎么解决
人人都拿历史说事儿,所有的历史都在成为当代史,这就是当下历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首先作为一种镜子,宫廷争斗与政经权术被用以借古鉴今,其次做为一种工具,或警世,或励志,历史被节取,被放大,足以经世致用,最后,上升到日常层面,经过影视剧编导、草根学者、家庭主妇们的共同加工与一致想象,历史终于被娱乐化了。
历史是中国人的最高宗教。在历史话语从来都有着意识形态显赫地位的中国,以历史的名义发言——也就是拿历史说事,早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性格乃至宗教性习惯。
历史的大热,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特有与共有的文化景观。易中天成了现象,清宫戏垄断荧屏,仿古建筑、饮食、服饰成了主流,“国学”疑似复兴……在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历史背后,历史正在遭受一次来自消费主义最强劲的解构。
诚然,历史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历史研究由今人之兴趣引起,用的是今人之方法,服务于今人之目的,每代人都觉得有必要重新书写历史的缘故。但把历史作为武器,是对历史的滥用,把历史作为救世良药,则意味着对历史本身的亵渎。
事情的真相是,人们越拿历史说事儿,他们就离历史真相越远;到一切上升到消费主义的畅销状态时,我们已不能从对历史的阐述中观测未来,那么所谓历史,还有什么价值?……
唉…………
说到解决~仅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可谓是:杯水车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