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江路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B. 平江路的历史故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手摇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的路,就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平直通达,中无杂树,更难得的是,路上竟然连一个商铺都没感觉到,只见左右穿插的精致水巷,阡陌交通,处处散发出娇美幽雅的苏州美人的气息。
平江河的水不但碧玉般的绿,还多了层娴静的味道,如果把丽江的水说成是动如脱兔,她则是静若处子,看不出一点流动。在这里,就连孔夫子也不会心生伤逝之感。只有当雨落平河,或有小船划来,扬起的波纹,方才感到静止中唯一的动态,正如汉爱德华·吉朋在一片静寂的教堂中发现钟摆一样,让人感受到生机。
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巧,平桥可以通车,不过对于行人还挺隐蔽,有时一路走过,可能尚未发觉脚下一涓细水,已然越过。拱桥通常坐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柔美的曲线仿佛紧身的毛衣覆盖下女性胸部的轮廓。站在顶端,凭杆欣赏脚下的碧水,划来的蓬船,过往的美女,真是难得的美事。在这里,船和桥不只是人们看风景的工具,而是风景中不可或缺的鲜活器官,也正是由于船和桥的存在,使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如果一定要给这诗画加个名字,那只有借用昆曲《牡丹亭》的一句唱词:“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水乡的风景画固然美丽。但是如果少了人的活动,总觉得单调了些。这就是寻常百姓的人家尽枕河~~~
平江路是位白发的长者,趟过岁月长河的老人,见多了赋予更多的理性,他总是把自己经历的过去和知晓的东西娓娓地告诉你;平江路是本史书,有形的丰碑,无形的流传共同记载着近千年平江和两千五百年古城的历历沧桑;她是位朋友,算是忘年交吧,我们时常碰碰头,聊聊天,叙叙旧;她又是位恋人,从不失浪漫的情怀和悠闲的雅兴,有时同行在春天的细雨中,有时相约在秋天的月色下,有时牵手夏天的黄昏后,有时逐戏于冬天的薄雪里。
C. 苏州平江路历史 (详细介绍上千字) 在线等啊!!!
山塘街历史
D. 苏州平江路很古吗
是啊,它的历史很长,很古啊!不过,真要去玩,如果你不是考古学家,你会失望的,还是去苏州的园林还有古运河玩吧!
E. 平江区的历史沿革
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吴王阖闾授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地记》)所建大城即今苏州古城,今平江区在城之东北部。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置会稽郡,郡下领县,时苏州始称吴县,今平江辖区属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会稽郡东北地另立吴郡,领13县,苏州一带仍称吴县,今平江辖区亦属此。东汉兴平二年(195),孙策部将朱治逐吴郡太守许贡,入郡领太守事,自此吴地属三国孙吴,苏州仍称吴县,平江辖区亦属此。晋代,吴郡属扬州,苏州仍称吴县,平江辖区属吴县。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废郡为州,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二级,九年二月隋破吴州,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名称始于此,当时苏州领5县:吴县、常熟、乌程、昆山、长城。今平江辖地仍属吴县。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以东置长洲县,今平江辖区属苏州的吴县、长洲部分。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苏州改为吴郡,领6县: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海盐。今平江辖区属当时吴县、长洲部分。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从此,苏州地名被作为通称。二年,废长洲县,置长洲军,平江辖区属长洲军。唐大历十二年(777),废长洲军,仍为长洲县,苏州领7县: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今平江辖区仍属吴、长洲2县。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二年(924),敕升苏州为中吴军(军为当时军事要冲之地所设的地方行政建置),领常、润等州。宋开宝四年(971),南唐去国号改为江南国。开宝七年,宋谕吴越伐江南。八年,中吴军改称平江军。同年,宋以吴越孙承祐为平江节度使,意在平定李煜江南国。今“平江”两字,即当时平定江南国之意。自此,苏州历史上始有“平江”之称。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降北宋。宋政和三年(1113),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平江”作为苏州地方行政建置由此确立,一直沿用到元末。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改平江府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苏州后,建都金陵,国号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领吴县、长洲2县与吴江、常熟、昆山、嘉定4州。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苏州城内出现三县建制,三县各辖苏城之一部分及郊外农村地区。今平江辖区由三县分治,大部分属长洲、元和县境。城内南以干将路为界,东、西向范围属吴县部分为今人民路以西至永定寺弄、河东巷一线;属长洲县部分,大致为人民路以东至临顿路一线;属元和县部分,为临顿路一线以东至娄门、相门一线。城外今北寺塔街道和娄门街道所属地区分别归长洲及元和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州府领9县2厅:吴、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9县;太湖、靖湖2厅。今平江辖区分别属于吴、长洲、元和部分。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四,裁苏州府及长、元、吴3县,设苏州,置苏州民政长署,管辖原长、元、吴3县县境。其余原苏州府属各县、厅均由苏军都督府直接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各地废府、州,并县、厅。裁苏州府,苏州改称吴县。原属苏州府的长洲、元和、吴县同时并入吴县,今平江区属吴县部分。11月,吴县城厢自治改称苏州市。“市”是“县”的下级行政建制。民国16年7月1日,苏州市政筹备处正式成立,所属苏州城厢及附郭暂分7区32段,今平江辖区大致涉及当时的东区(一至七)7个段,南区(五至七)3个段,西区五、六段,北区一、二、六、八、九、十、十一、十六、十七段。民国17年11月27日,县、市分治,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民国19年3月27日,撤销苏州市,并入吴县。20年1月,吴县将原苏州市7个市政区划为3个城厢区:城厢第一区在城北半部,城厢第二区在城南半部,城厢第三区在阊门、胥门外附郭地区。今平江区大致处于当时第一区的东南部与第二区的东北部。
民国23年(1934)6月,吴县划为13个区,苏州城厢3个区合并为一个区,称吴县第一区。第一区下辖11乡60镇,今平江区域内当时建有6乡22镇。民国31年3月,苏州城厢改为第八区。
抗日战争时期,伪吴县知事公署划定下属乡镇区域,建立3个城厢公所,今平江区域主要在当时的第一公所管辖范围内,余及第二公所、第三公所。
民国36年(1947)2月16日起,实行新制,扩并乡镇,吴县全境设9区137乡镇,苏州区下辖14乡镇。今平江区域内涉及6镇1乡:中山镇、北街镇、西城镇、娄江镇、中和镇、齐溪镇及宁南乡。次年12月,苏州城区调整为13镇。撤区署,各镇由吴县县政府直接领导。今平江区域内除宁南乡撤销外,其余6镇未变。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30日,划苏州为市。5月3日,苏州市军管会宣布苏州市按原13镇区划建立13个镇人民政府。9月1日,撤镇,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5个区公所。东区区公所辖娄江镇全部,中山、齐溪、北街3镇的一部分。1950年5月,区公所撤销。1951年10月18日,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苏州城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人民政府。今平江辖区涉及当时东区、中区、北区。
1955年10月1日起,苏州市各区改名,东区改称平江区,北区改称北塔区,中区改称观前区。“平江区”政区名称始于此。观前、北塔两区分别于1956年7月与1958年7月撤销,所属街道一部分并入平江区,另一部分并入沧浪、金阊两区。
1958年11月5日,成立平江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0年6月,平江人民公社所属平江路、观前街、北寺塔、东北街4个街道分别成立人民公社分社。1960年7月,撤销分社建制,原北寺塔、东北街2个分社从平江人民公社划出,合并成立北塔人民公社,办公地址在西北街。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1963年3月22日,撤销北塔区,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平江区。
1966年11月,平江区改称东风区。1979年6月1日起,恢复平江区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同意的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与苏州市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
F.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苏州平江路有什么历史呢
说起街道,很多人都会想起苏州的平江路。
在苏州,有着:“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的美誉,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如如今的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活跃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城市的最核心地带,依然保有着小桥流水的古朴补风貌,可见这不仅要留住乡愁,也让城市有不灭的灯火。
G. 平江路的介绍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 1》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H. “平江路”有何历史韵味
平江路曾有过多次细致保护和改造,但却只是修复原有旧牌额。沿街很多老旧的住宅已经失去了原来居住的作用,只是外表看起来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的门板之下,乍看起来和一般的民宅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还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息,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俗风情,述说着平江路的风华。
I. “平江路”有何历史风味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道路,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J. 苏州平江路的简介
从平江路向南,走几步便能听到古琴悠扬,是一琴馆,据称请了吴派传人来讲授琴艺。取道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赶得巧,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得神采飞扬。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又见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招摇,挂着大红灯笼,似与一般仿旧的建筑相似,也没什么稀奇,却要走进去才觉得好。庭院里花木承仰有致,石板荒凉,全应和着正中的一个古戏台。
此处博物馆的原址大有来头,正是当年的全晋会馆,由清末山西寓居苏州的商人所建,还不专为生意洽谈,仿佛喝茶听戏才是正经。戏台也要走近看才知分明,天花板上不辞繁复地用藻纹装饰出窟窿形顶,状凹如井,顶端置一枚大铜镜,周围数百只浅雕黑色蝙蝠与数百朵金黄色云头圆雕相依相绕,色泽鲜丽异常,蝙蝠与祥云盘旋而上,直送到那铜镜片上去。藻井的设计却别有妙用,它仿佛一个共鸣箱,演出时,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这个“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的“精妙绝伦的戏台”,也要惊叹“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此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走平江路,会注意到一个好像条船一样的房子,叫做“船屋”。去年上海一个建筑院的设计师陪我看他们在平江路的一栋古建筑的修复改建工程,我们顺着平江路走,建筑院的几个设计师指给我看一栋形式象船的房子,就是路上着名的“船屋”了。这“船屋”坐落在一座有200年历史的老宅子里。在平江路钮家巷33号,走进这座庭院深深的老宅。老宅面积 700多平方米,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雕花门窗、木质地板。老宅内一幢形状宛如一艘船的屋子,就是“ 船屋”了。由于历史价值高,苏州文管会给老宅挂上了编号147号的“控制保护古建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