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曾经繁荣的荣耀,历史留给我们是祖先的辉煌。历史留给我们是屈辱的教训。历史还留给我们自立自强的民族品格。
Ⅱ 纵观中国历史,有哪些历史需要吸取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就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言,曹操就范了大意的错误。在当时,曹操虽然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也有弱点,他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打水站,来到这里水土不服,有很多士兵生病,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手下也有很多能争善战的猛将,更有周瑜和诸葛亮这样的奇才。这也就罢了,他至少打了胜仗,但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就有点飘了,他认为东吴的鲁肃已死,没有什么人才,就抽调了荆州兵马,以至于先被曹魏击败,后来后发现老窝都被端了,但凡他不那么骄傲,或者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也不至于如此。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小觑了天下英雄,哪怕你非常厉害,也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道理。与此同时,多听取他人意见,适当的做出一些改变,才会让自己越来越强大,别人也无法轻易的找到你的弱点。
Ⅲ 我们该如何汲取历史教训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仔细分析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意义
并把它运用到实际中来
Ⅳ 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来加强我国国防建设
一是全民支持国防,可以发行军企股票,可以让军民企业合一发展;二是政府全力发展国防,包括搞创新、培养人才、理顺制度等方面;三是加强军队反腐败,清朝败于日本,腐败是最大原因;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锁国,要紧跟时代步伐、勇敢地走向世界前列。五、重视海防。
Ⅳ 我们该如何汲取历史教训
最简单的是看到过去,看清未来
Ⅵ 高中课前三分钟演讲 如何从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历史中学习可靠经验的方法
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宋·无名氏《五代汉史平话·汉史》。蹶:失败,挫折。便:熟习,此指教训。这两句大意是:经过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经过一件事情,便增长一分智慧。此二句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失败。在作者看来,经过一次挫折,事业受到一些损失,并没有什么可怕,只要能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相反,未经过风雨,未受过挫折,其感情必然脆弱,其能力必然低下,其经验必然缺少,这种温室中的花朵,是难以成为栋梁之材的。可以此劝慰那些暂时受到挫折的人。
二、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 经验教训名言
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鉴: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以水作镜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镜,可从前人或他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测知自己作为的正确与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善于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鉴戒。
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以铜为镜:古人把铜磨亮作为镜子。这几句大意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这几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理,使人易于接受,现在可用于说明要以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作为鉴戒。
Ⅶ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从磨难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筑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堡垒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年轻人手中,只有少年强,中国才会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而去努力。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作为当代有志青年的我们,我们必须秉承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方针,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去精益求精,才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生活阅历,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磨练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大学里,我们以知识来强化自己,为自己梦想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兴趣爱好和专业,合理的去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大力的培养自己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7)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扩展阅读:
如今国际形势,国与国之间还是以合作为主调,中俄、中美、中非、中欧战略合作关系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并不断的加深中。虽然中日政治关系这么多年来还是因为二战和领土争端上得不到较好的缓解,但相对于民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客观的看出中日民间基础关系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是局部问题所能左右的了。
Ⅷ 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共谋两岸中国梦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对海峡两岸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是真正认识和切实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分裂势力,加强对地区控制,支持亲共党派,通过政治渗入
Ⅸ 1、从唐朝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中,能够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唐朝由盛转衰经验教训在于吏治用人,用人得当则国家兴旺,用人失当则国家衰亡。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事例史不绝书,这里仅对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用人得与失导致国家兴与衰的史实略加剖析,即可明察其理。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位44年(712~756)。统治前期,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唐朝继“贞观之治”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大治之世——“开元之治”(713~741);统治后期,他浑浑噩噩,任人唯亲,开元盛世随即变成了天宝衰世(742~756),乃至发生了安史之乱,险些亡国。
唐玄宗当初壮志凌云,一心要重振大唐雄风,牢记太宗遗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时时处处注意观察人,研究人,不断提高“识人之明”,重用姚崇、宋景等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治国高手共谋大计,防范、打击蝇营狗苟之徒。后来他只顾享乐腐化,不管天下治乱安危,将“圣人之教、祖宗遗训”统统忘掉,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贪暴奸邪、阿谀奉承的祸国元兇同恶相济,憎恶、疏远光明正大之人。显而易见,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完全是由用人者的一定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用人目的决定用人标准:干好事,用好人而不用坏人;干坏事,用坏人而不用好人。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所以,从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一点上马上就能看出用人者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而统治者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官风吏治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用贤不用奸则群奸远遁,官风清,吏治好;用奸不用贤则群奸麇集、群贤远离,官风浊,吏治恶。玄宗晚年不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而且也陷于群小包围之中不能脱身,根本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以致怨声载道充耳不闻,贪官遍地视而不见,吏治大坏,民不聊生,制度法规破坏殆尽,昔日盛世踪影全无。而腐朽透顶的统治集团内部仍在一边享乐一边争斗,遂使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了一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无辜百姓横遭涂炭,大唐帝国差点覆灭。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愈演愈烈,若干年后唐朝便被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埋葬了。
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我们从唐玄宗这个史称“前明后暗之君”用人得与失导致国家兴与衰的史实中,一定可以引起深思,得到启迪,汲取有益的教训。
Ⅹ 从中国近代史中吸取的教训和经验
闭门锁国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所以,中国人民必须振作起来,万众一心,强国强民,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