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
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
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
1、“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
2、“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二、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
‘贰’ “一带一路”是风口吗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机遇和机遇有很大的差别,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滑雪。我听一个朋友亲自经历的故事,他特别喜欢滑粉雪,有一次在前面看到一个人,跟他滑的技术差不多,他滑得非常好。他敢去的地方我肯定能去,看他穿的板子就是滑粉雪的,然后特别开心,终于能找到一个当地的滑粉雪的。这就是他所谓的机遇。走到前面发现这个人不见了,他到了悬崖边上,到了悬崖边上,那个人背着降落伞跳下去了,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只好叫人把他救回去。
机会是给有能力的人留着的,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不是给投机者准备的。所以“一带一路”涉及到很多的国际战略,它的确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中国公司在国际化领域一直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除了像东生可能少有的,像联想几个比较成功的,当然也经历过很多惨痛的教训。比较成功的企业以外,一直不是自己最擅长。我们追这个机会的时候要问自己有没有背降落伞,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讲这个问题。
‘叁’ 我们应该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一、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肆’ 来帮帮我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势发展,对我们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和推动我区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扬长避短,提高“走出去”的成效。东盟各国充满商机,但是“走出去”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我国农业、林业、机械制造、制药、农副产品加工、采矿、水产养殖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中小企业有一定基础。因此,根据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应以我国的优势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
发挥友城渠道的作用,为拓展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出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工作。
我们应该更好地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增加对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了解,利用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的各种友好关系,为“走出去”多办实事。
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我国是进入东盟的前沿;开中国-东盟博览会,我国是永久举办地;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我国也有优势。
我们应当以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梦想,不失时机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大家好好学习,让国家组织企业尽快“走出去”。这样,我们才能抓住历史机遇,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是广西走上国际经济舞台的一个序幕,因此,广西应把举办南博会看成是一次重大机遇。
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高起点、高水准地办好南博会,以此推动广西新一轮发展。
南博会不但能促进广西—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给广西带来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而且能促进我区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度的南博会将使南宁加速成为—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广西和东盟以及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企业家、投资商打造贸易、投资合作、研讨对话、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东盟国家企业进入广西和广西企业“走出去”架起桥梁,促进双方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使双方企业共同分享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南博会逼着我们必须把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新成果转化、标准化水平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整个产业水平包括会展业的整体水平都提高升级。
在进军东盟的征程中,广西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目前受到有来自国内和国际的竞争。云南凭借澜沧江———湄公河这条“黄金水道”也有意成为进军东盟的“桥头堡”;广东虽然与东盟的地缘优势不是很强,但其拥有湛江等优良港口,拥有—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贸易机制,拥有—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此外,而同样处于东亚经济中心位置的越南,率先建立了新清自贸区,实行了相当于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时不我待,广西应及早应对,迎接这一挑战的到来,政府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品牌,从而形成自己区域发展的一种影响力。南博会的市场化运作实质就是政府经营品牌,要想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会展业中脱颖而出,长久不衰,就必须在打造强势上下功夫。—是要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和经营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强强联合,借力造势,在招展招商工作中积极争取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及名牌会展企业参与,借助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南博会的档次和知名度。
—个城市像企业一样是需要经营的。
南宁要想成为现代物流中心枢纽,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在规划理念、内容、方向、政策、机制和法治等方面求真务实。国际上物流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不伴随着制造业和商业的繁荣,没有制造业作支撑,贸易、物流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南宁要想获得超常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于前来转化成果的企业,给予优惠的政策,提供最好的条件,构建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服务“特区”,加速产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转移,把南宁打造成“世界级制造中心”。
加快城市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政府对此应有超前的目光与规划。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作为大南宁都市圈里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北部湾地区是广西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应积极经营和营造“钦州湾—北部湾发展系统”,吸引东盟和广东、海南、港澳台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到桂东南和环北部湾地区投资,使“临港经济”成为我区招商引资的大热门,把桂东南地区建设成为“南海发展系统”在北部湾的物流港和物流区。
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东盟(也称亚细安)国家协会是于1967年8月8日于曼谷成立,当时的成员为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过后,汶
莱于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与柬埔寨于1995年7月28日加入。寮国和缅甸于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个成员国。为加强化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东盟于1992年的峰会中,采纳了强化经济合作关系架构协议,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于2003年建立东盟
自由贸易区 ( 简称AFTA ) ,关税从0到5%,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效益,生产力和竞争力。一旦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实,东
盟区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因为东盟区域拥有约5亿人口,从面积450万平方公里。在贸易方面,东盟提供庞大的经商机会,
在2000年首三季,东盟贸易增加保持强劲的成长趋势,贸易总额达到5千413乙美元,与1999同期比较,成长了26.5%,其中出口额
为2千999乙美元,而进口额为2千4944乙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举足轻重,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之后,虽然彼此之间带来竞争,但是在全球化贸易趋势下,竞争无可避免,只要东盟于中国互相取长补短,都会对东盟,中
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展望10年后的东盟博览会和广西怎么样
‘伍’ 大学生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不辜负好时代
比如:RCEP签署,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亚洲诞生,这在我们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是举足轻重的,作为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可以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一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可以抓住机会,顺应时代,努力奋斗,对国、对家、对自己都是好事!
‘陆’ 作为项目经理要如何认清形势抢抓历史机遇
作为项目经理,要有高瞻远瞩,胸怀若谷。运筹帷幄的特性。有善于从市场经济市场中抓住商机特长。
‘柒’ 中国应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使民族强大
这个命题也太宏伟了……也只能泛泛而谈
首先现在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际环境下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内环境下是民主法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民权民主意识不断增进、国民身体、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要抓住这些机遇,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在政治上坚持加强同各类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沟通、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政治、军事等问题上的影响力。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但也不能过于软弱,要在关键问题上展现自己的强大。积极同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合作,多交朋友。
经济上应当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下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充分利用好wto这类国际组织的规则,为我国的国际贸易等对外开放增强实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能永远只做世界工厂,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利用好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合作等区域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经济上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环保、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保障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和外贸拉动型转为消费拉动型。调整我国生产模式,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总之通过改变自己来融入世界,同时通过增强自己的实力,来保证融入世界时我国成为收益一方。
在文化上要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并创新的基础上海纳百川但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全球化背景下,涌入我国的外国文明。以文化来壮大令国家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社会建设上,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我国的制度建设,完善各类诸如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中的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体系,从社会制度建设上为我国融入世界,抓住开放的机遇提供相对公平、民主、积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教育,少年强则国强,不仅应该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至少应该达到多年前即提出的4%的目标,更应落实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山区的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令教育真正为社会输出健康、积极、智慧、勤于思考、拥有较深厚文化素养的建设者。同时也应在社会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使我们的人民真正有主人翁意识地参与社会建设。
‘捌’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仔细分析,慎重考虑,正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1、大力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力。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4、我们中学生应认真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遇和挑战并存,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抓住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旦丧失战略机遇期,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
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是挑战的结果,只有妥善应对和处置挑战,勇敢地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才会变挑战为机遇。相反,就会带来厄运、灾难。挑战是机遇的前提条件,没有挑战就没有机遇。
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未雨绸缪、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抓住机遇、化挑战为动力;有利于正确对待和解决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玖’ 怎么样抓住机会
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如何,往往就看其是否善于抓住迎面而来的机会。善抓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夺得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否抓住这样的时机,是一个人一生事业成败的关键。没有机会,纵然才华横溢的人,也未必能够登上成功之巅;因失掉于载难逢的好时机而遗憾终生的也大有人在。善于抓住时机。是伟大人物成功的奥秘,学会抓住时机,是自我训练的精华所在。
1.寻找时机。寻找时机,既要敢于冒险,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可能。日本一位青年心理学专家指出:“青年在不能确认自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活动和实践,只能足一种逃避和消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所谓“确认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认识机会的先决条件: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青年人,都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日常所说的确定奋斗目标,实际上就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考察自身价值到底在哪一领域中才得以最充分的实现,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这一考察过程当然需要学识与经验,然而,更需要的却是勇气——有敢于面对人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勇气。
人的一生,总是有儿个大的转机的。大的转机,必有大的变化。没有大变化,也就没有大的发展。而要有大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哲学家培根说过:“造成一个人幸运的,恰是他自己。”
培根说过:“幸运的机会好像银河,它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只有抓住一爪一个“不显眼”的时机才能获得光辉灿烂的成功。
2.看准时机。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时机问题。运动场上,抓住时机,则金牌垂胸;疆场对阵,抓住时机,则赢得战机;科坛夺魁,抓住时机,则独占机会鳌头。国际知名管理学家哈洛尔德·康茨和西里尔·奥登纳尔在其颇有影响的着作《管理学精华》中特别强调要“认识机会”,并指出:“认识机会是规划的真正出发点”。只有认清机会,才能“建立起现实主义的目标”。提出可行性方案。人才是时代的产儿,但是在同一时代、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发挥的作用有时会有天壤之别,除了其他条件之外,关键在于能否认清时代,抓住机会。只有当人们不失时机地认识和利用这种历史条件,才能取得成果。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认识时机,学会抓住时机,是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走向成功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看准时机是成功的真谛。美国学者阿瑟·戈森曾问着名演员查尔斯·科伯恩:“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大脑?精力?还是教育?”
查尔斯摇摇头:“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成功。但是我觉得有一件事甚至更为重要,那就是:看准时机。”
阿瑟·戈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多少牛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
3.把握时机。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往往会导致伟大而深刻的发现,使科学家因此成名;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使有的人大展才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从而名垂青史;甚至一次意外的事变,竟影响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涯,对他的发展起着转机作用……凡此种种,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常有的。
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弱者等候机会,而强者创造它们”。时机虽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个人的努力,时机是可以把握的。美国有位学者曾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总经理、宇航员、政府首脑以及其他获得成功者的多年追踪探访,逐渐认识到成功者绝非是特权环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异常天赋的结果,同样也不是一时走运,而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作为负责。他们认识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标,迎接挑战,适应生活。他把这些称之为“成功者的优势度”,是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微妙的差别。有的人天赋甚高,却恃才自傲而短于行动,丧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业的良缘。有的人在一时走运、初建成果后,便陶醉于快乐而忘记自己面临更多的机会,难成大器。唯有那些创造奇迹之后,忘记快乐,清醒地面对和选择无限的可能性者,才终成伟业。而所有这些,无不是为生活态度所决定。
‘拾’ 结合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提示:
一、联系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多增长知识,全方位发展,相互促进
二、发展观 坚信发展,涉入新兴的、具有生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行业,踏实工作,积累量变,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质变
三、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抓住重点积极解决遇到的矛盾,促进自己的发展
四、培养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否定,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