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认识傀儡戏的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

如何认识傀儡戏的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2-04-22 06:27:07

⑴ 傀儡戏是怎样诞生的

到了明末清初的一个夜晚,在福建兴化地区的莆田县县衙大院内,人声鼎沸,灯火通明。莆田县的各级官吏以及知名乡绅都坐在院落之中,兴致勃勃地看着眼前高大的戏台,谈论着今晚的演出。

莆田县可是福建省的曲艺之乡,在这里不仅仅有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宋江戏”,而且还有从闽中地区气势汹汹而来的过江龙“儒林戏”。

人们禁不住开始猜测今天晚上,知县老爷究竟是准备让他们欣赏哪一个戏种呢?

随着一声锣鼓之音响起,原本安安静静的戏台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在一扇格挡布后面,出现了几个人的身影,之间这几个人手臂抬起,在格挡布前出现了几个用丝线连接在一起的木偶。

随着格挡布后面人手臂的动作,这些木偶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演出的曲目是《平城之围》。

知县与当地的乡绅们惊奇地看着台上的表演,一个个都被深深地吸引了。精彩绝伦的演出,惟妙惟肖的木偶,给他们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在一台戏演完之后,知县老爷身边围拢过来了很多人,他们纷纷向知县老爷打听这究竟是什么戏?

知县老爷轻抚颔下长须,四平八稳的说道:“这叫傀儡戏,刚才台上表演的那出名叫《平成之围》。讲的是汉祖刘邦与匈奴决战,但是却在平城为匈奴冒顿所包围,城外无援兵,城内的粮草也快消耗完了,就在这个时候刘邦手下的谋臣陈平为解危困,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平城四处探访,有一次在城外探访过程中他得到了冒顿甚为好色,其妻阏氏对此十分嫉妒的情报。”

知县老爷说到这里,端起茶杯,浅浅地喝了一口茶水,吊着其他人的胃口,在众人迫切的注视中再一次缓缓说道:“于是陈平利用匈奴冒顿与妻子之间的矛盾,用雕刻的木偶化妆成美女,日夜在平城城头上翩翩起舞。”

“终于这个消息传到了冒顿的耳中,使得冒顿看得目不转睛,而他的妻子阏氏则是大发醋意,她担心平城被匈奴攻破之后,冒顿必然会纳每日在城头跳舞的“美女”为妾。于是她逼迫冒顿退兵,刘邦遂解平城之围。由于木偶退敌有功,汉高祖便将它珍藏宫中。”

众人听到了知县老爷的讲述,一个个纷纷夸奖谋士陈平足智多谋,同时赞叹陈平所制造的木偶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足以以假乱真。

众人接着感叹着说道:“陈平的功绩盖世,试想如果没有陈平急中生智制造了木偶,汉高祖就会兵败平城,后果将不堪设想,没准日后就不会有汉武帝的“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豪迈之言。”

知县老爷听到众人的话频频点头,这时戏台上再一次开始了表演,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台上的表演吸引过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所有的动作,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台上的演出。

《伐子都》、《征东》、《征西》、《三国》、《封神榜》等剧目纷纷上演,让院落之中的所有人都大呼过瘾。

时间渐渐到了深夜,演出终于结束了,包括县官老爷在内的所有人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一些乡绅甚至立刻赶到了后台,找到戏班子的班主当场下了定金,请戏班子到他家去演出。

在闽南兴化方言区,有一个古老的曲艺,当地人叫它“傀儡戏”。傀儡戏即是木偶戏,是我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我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傀儡戏剧源于汉代而盛于唐代。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城镇乡村,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因此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莆仙戏早,后来一直称木偶戏为“戏兄”。

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

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

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

又道:

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椰榆。

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

郭郎线断事都休,却了衣冠返沐猴。

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个愁。

明清期间,莆田秀屿、黄石、华亭和仙游榜头木偶戏班颇有盛名。

⑵ 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你都知道有哪些

中国的木偶戏要比人戏更早发生,追朔其历史时间,现阶段学术界认为“来源于汉,盛于唐”,已经有二千多年之历史时间。《搜神记》载:“汉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有一个在老艺人中世代相沿的相关木偶的传说故事,汉代谋士陈平制做木偶立身城头,恰当摆脱匈奴人围住。唐《通典》:“作偶人以戏,善歌舞表演。”《封氏闻见记》也记唐大历年里,艺人“刻木为尉迟鄂公,匈奴斗将之戏,行政机关姿势,不异于生。”《拾遗记》则云:“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转变 ,或于掌上备万兽之乐,婉转曲屈于指尖,人型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转瞬,玄丽于时。”这种记述充分证明了唐代时南方地区木偶造型艺术早已非常广泛,而且方法非常精湛。

那时候,南京夫子庙的木偶戏常用演出舞台娇小玲珑,只一人藏在用蓝布缝起来的帷中,手,脚,口并且用表演:双手控制一个,或好几个木偶,技巧变化多端,方法熟练;传统乐器是鼓,锣,钹固定不动在一木架子上,脚踩脚踏板,触动绳子,击响三件,节奏感有音;嘴里还念白,唱曲。但见台子上木偶披红戴绿,摇头晃脑,看热闹许多人仰首踮足,喜不自胜。木偶戏普遍曲目有《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兰从军》等,艺人演出到精彩纷呈处,通常嘎然而止向观众们要账。在哪缺乏游戏娱乐的时代,木偶戏带来大家的快乐,迄今仍让老南京们记忆犹新。

⑶ 木偶戏的发展史是什么你知道吗

杖头木偶戏是孝义木偶戏的一种重要木偶戏形式,其特点是以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的形式演出,用中心木杖(又称作命杆或手枪棒)支撑木偶身体的重量,用两个侧面的手签支配木偶双手的运动,使得木偶做出类似真人的动作,并配以真人演唱来表演戏剧。传统社会里,杖头木偶戏不仅是纯艺术的戏剧表演,它还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仪式戏剧,木偶戏是美化民众生活、定义族群边界、强化社会秩序、传承民族记忆的文化展演。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性,现代性在颠覆传统民间社会的同时,抽离了杖头木偶戏的仪式内涵,让木偶戏只剩下外显的“木偶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权力话语”介入孝义木偶戏的发展,围绕重构木偶戏“辉煌前景”的各利益团体也相继建立。因此,孝义木偶戏被作为“文化产品”且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被建构。

⑷ 木偶戏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它主要发源于什么世纪

木偶戏主要发源于17~18世纪,木偶戏不仅在中国流行,同时在日本也非常的流行。日本的木偶戏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史料中可以看到中国木偶戏传进日本的一些资料。 演员使用木偶演绎故事,这也是戏剧中的一种。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站在幕后操纵着木偶,边操纵边演唱,并且还要配上音乐。根据木偶的形体以及操纵技术的不同,主要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以及铁线木偶,每种木偶的方式都大不相同。

独特的表演方式

也有些人觉得木偶戏特别的新奇,所以会特意前去观看,这样说来木偶戏的独特性还是非常强的,更重要的是里面的表演方式也很精彩。相信这个独特的戏曲文化在不断的演变之下还会有新的改变,而且后续还会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

⑸ 木偶戏的文化历史是什么

木偶戏的文化历史: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至前11世纪),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木偶戏的传承意义(于文化历史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木偶戏

⑹ 水傀儡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傀儡戏历史极其悠久,早在汉代已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书》所载之“丧家乐”之“魁槿”。唐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艺术文化的发展,傀儡戏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仅傀儡戏就出现了悬丝傀儡(即提线)、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和水傀儡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的迁变,有些傀儡艺术形式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式微,甚至不为国人所识,如其中的水傀儡于明代之后即消失了。 至宋代,水傀儡才代替了“水饰”的名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之“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有明确的记载,该书云: 驾先幸弛之临水殿锡燕群臣。殿前出水棚,排立仪卫。近殿水中,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又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辽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② 其中还有许多有关水傀儡表演形式的描述,可见这一小巧玲珑的水傀儡戏,已成为宫廷娱乐中的重要形式。其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亦载水傀儡事。至元代,水傀儡戏在京都还有流行,而明代水傀儡以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之最详。该书述: 水傀儡戏,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阔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抄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白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座向南,则钟鼓司官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顽耍。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导喝彩。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幔,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局也,乍观之似可喜,如频作之,亦觉繁费无味。③
由上记载,可窥中国水傀儡戏之大概。但因这一只见于宫廷戏剧艺术形式,于清代才式微。所以,自近代之后,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学者的文章中也不再见到它,水傀儡到底是怎样的艺术形式,以及它如何的操作与表演,在中国戏史界中,依然还是个谜。

⑺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是怎样的

关于皮影的发展,一般认为起于汉代而兴于唐代。

至唐代时候,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运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表述。

在当时,曾有人把绘画改为带有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着,以此用来更加形象地传经和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记载。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映照,还把要讲的故事进行“装屏”演出,这就相当于后来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和摄像了,也被称为耍人儿。据有关史料记载:

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具体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皆模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在那时确实已经具有了皮影,但实质就是皮影了。

在唐代,僧人有一种俗讲的“变文”。“变文”是俗讲的底本,是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讲时有图像,犹如一幅幅变幻的画,这种佛经画被称为“经变相”。

僧人在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时,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这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

道教也有类似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名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变文”、“俗讲”、“道情”虽有图画,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又后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唐代校书郎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诗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此诗虽然是描写木偶演出,但其描写的木偶戏人物刻木造型、操纵牵线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皮影戏的演出。

唐代敦煌遗书也有关于影灯、影灯像的记载。敦煌文书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的记载。虽然不能证明影灯就是皮影,但皮影戏的雏形已经出现。

至宋代的时候,皮影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阶段。据记载,北宋时期的京城“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有专门的皮影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着名皮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后来,南宋时期的官员仿照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召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在当时,着名皮影艺人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

南宋时期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在那时,皮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单调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皮影戏的戏路也越来越宽了。

皮影戏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硬度的考虑,换成了皮革,出现了“绘革社”的影戏组织,还出现了“镞影人”这样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并以皮影戏为中心,形成了相关的演出业。

在明代,是我国古代皮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内的皮影戏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继成熟;二是皮影的对外传播加强。在那时,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戏在河北滦县一带迅速发展起来了。

后来,至明代的永乐、万历年间,由于江南、湖广、四川等地的兵勇驻守边疆的原因,皮影戏也流入了云南等地,并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唱腔、脸谱和美术制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清代,由于满族人非常喜爱看皮影戏,在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影戏道具,艺人常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中进行表演,这叫做“宫影戏”。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另外两种班社:一是王府戏班;一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后期又产生了影戏茶馆等。其中,光绪年间成书的小说《干隆游江南》第八回对潮州的纸影戏进行了这样描写:

趁着漆黑关城的时候,两个混入城中,在街上闲看些纸影戏文。府城此戏极多,随处皆有,若遇神诞。走不多远,又见一台,到处热闹。有雇本地戏班者,有京班苏班者。盐分司衙门,时常开演,人脚虽少,价却便宜。

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戏在当时的兴盛和流行,以及受到人们欢喜的程度。这时,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并且,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里,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甚至要通宵达旦或连演10天或半个月不止,一个庙会还可能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出的情景,热闹非凡。在那时,我国的皮影戏不但在艺术上趋于成熟,进入了繁盛时期,而已经传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

台湾的皮影戏是随郑成功的军队传到台湾的。据说,郑成功军队中有一位广东潮州兵,名叫“阿万师”,在军中表演皮影戏,后来,阿万师定居高雄县,组班在喜庆活动或迎神赛会上演出,皮影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之一。

另外,皮影戏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早在南宋宁宗嘉定时期,由于海上商业发达的原因,皮影戏由海路向东南亚诸国流传,至爪哇和暹罗,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接着,又传至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国,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木偶戏木偶戏木偶戏

⑻ 傀儡戏的由来是什么样的

由来:
傀儡戏也称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枣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补充: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 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⑼ 木偶戏的文化历史是什么

木偶戏的文化历史:

1、普遍的观点是: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2、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3、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唐(618--896)文化繁荣异常,歌舞戏、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4、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5、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⑽ 皮影戏的发源以及发展...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华县皮影 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 老腔皮影 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中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该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称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现状 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认识傀儡戏的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