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做好历史的材料题并有效地提取信息!
绝对原创,严禁转载
如何做材料型历史选择题
做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清题型结构。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结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第二种是题干里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第三种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审题。材料型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强,迷惑性大,认真审题,对材料型选择题尤其重要。
(1)审题时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要求回答内容。
(2)注意细节,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3)找出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
第三步:解答。
(1)进行定位,联系所学知识,找出课本上与试题对应的具体知识点,把材料与教材相联系。
(2)知识迁移,按题目要求,根据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得出答案。
【例l】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即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引者注),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
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B.日本“速战速决”诸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
【解析】B 本题主要是针对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这一史实而提出的设计,目的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题题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引者注,一个是时间,都是时间上的限定条件,特别是“从1938年到1941年”。根据这一时间可以排除A和C项,“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是在1932年;D项中“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但与当时历史特征不相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于1938年被迫改变对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进攻为主。
【思维误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认为“和平方案”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这一内容相符,误选D项。这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和对历史背景把握不准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解析】D 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这种习题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题干中的条件限定语和中心语。在“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这一要求中“抗战”是中心语,“八路军”和“正面战场”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思维误区】学生会误选C项,没有注意“正面战场”。
② 确立历史学习主题的技巧
你好
1、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
2、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3、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概况能力,整理出套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的模式、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模块▪历史知识▪古代国号由来
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 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满意请采纳
③ 如何命制初中历史试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④ 历史材料论述题怎样提取论点
历史论述题分为多种类型,有倾向于叙述、分析的,也有倾向于比较、论证的,每一种题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点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种题型之间的区别,针对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例1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局势造成哪些重大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偏向于叙述分析型的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有关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解题重点在于叙述和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需要从日本、西方列强以及清政府三个层面对战前背景进行准确叙述,由此分析得出甲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再分析其具体影响。
抓住重点。
抓重点就是明确试题提问的方式、角度及侧重点,然后确定回答的重点。比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两道题的考查重点便有所不同,学生在回答第一题时,应重点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表现的不平衡,并分析这种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而在回答第二题时,应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演化。
明确范围。
问题的范围可以根据题目给定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进行确定。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准确地选择论点和论据,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以免出现跑题或遗漏~
⑤ 怎样做历史材料题
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x0d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x0d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⑥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这个为主题如何写题目
历史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出历史的智慧,适用于自身。近代史纲要给我们讲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演变的过程。学习近代史纲要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我们身为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更要了解中国的昨天,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它可以激起我们维护祖国的情感,给我们易学习报国的动力。自从英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就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领土被不断的瓜分,主权被不断的侵犯,沦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的猎物。泱泱大国却沦落到如此境地,难道不叫人揪心吗?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些时代有许多的仁人志士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出路出计献策,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使我们这些后辈们不得不被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而感动。前辈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当代中国已经得到了主权,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肩负着重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责任就落到了我们身上。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得到了一份责任和学习报国的动力。
对于国家而言,学习历史可以知兴亡。在近代史纲要里,众多的国家性大事件都透露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习近代史纲要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经历了多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但是辛亥革命最后还是失败了。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的观念得到了革新,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性的认识,在这种新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先富带动后富,建设小康社会等国家发展的策略都是经过对近代史的学习,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后所指出的国家发展道路。学习近代史纲要是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更使中国的未来一片光明。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句古话就是对学习历史的意义的简练概括。
⑦ 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主题,提出论据,归纳,得出结论等等。
文章三段法,背景 原因 过程 结果 解决方法
⑧ 如何做好历史与社会的大题
历史问答题的测试功能近年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掘,这一题型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而这一题型恰恰是考生最易失分之处。究其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历史基本理论修养不够是其根源,但应试能力(考生将自己具备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考试分数的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呢?依次做到"审准题目"、"找齐材料"、"理清思路"、"规范作答",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
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的结构弄清,把握住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了试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础知识,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认识?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
二、找齐材料
在"审清题目"之后,考生的思维应立即转向对答题所需材料的收集上来。找齐材料是解好问答题的关键。只有找齐了材料,才能保证回答问题时不漏要点。换言之,就是不漏得分点。由此我们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答题所需材料搜集的齐全与否,将决定着问答题的最后得分。
"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收集"当然是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
对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过与题目有关的任何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解决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做到"简明",对材料的搜寻只能是纲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规范答题的必要条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
完成前面所述两个步骤以后,考生的主要精力应立即转到对答案的总体规划上。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试题要求仔细推敲,然后从前面选定的材料中精选出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组成答案要点。
2.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理所当然是解答的重点。
3.理清试题本身并未明确指出思考方向的问项的解答思路,突破难点。这些问题虽然难以把握,但它们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原因"、"评价"、"体会"等等。下面探讨一下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都必须明确找出历史的承担者--题中所述历史现象所涉及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逐个分析它们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它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它们与题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联系。由此,就不难找出它们对题中所述历史现象的发生所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上述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②"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
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一般是一句话)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
③"体会"(启发、启示、反映出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这类问题,考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许多同学在考试时,干脆放弃这些题目。
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们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第二,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第三,题中所述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们能从题中现象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第五,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后,我们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出"体会"类试题的答案。再加上此类问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比较宽泛。这类"难题"反倒能够成为易于得分的题目。
4.打破思维定式,严格按照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
引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改变教材和社会造成的思维定式,是高考检测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历史,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命题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特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同时,也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是考生易于失分的试题。如:1995年高考第38题第3、4问:"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为:"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许多考生却基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成就为全世界所注目,我们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维定式,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条件,对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等现象视而不见。结果他们的思维方向与试题要求南辕北辙,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确定解题思路时,一定不能先回顾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不能机械照搬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表述。应是坚定地依照审题的结果,果断地从教材相应内容中提取与试题有关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保证把审题的成果转化成答题的正确思路。
5.编制提纲。
大家普遍认为,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许多考生在应试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省略这一步骤。这主要是由于考试时间紧与试卷题量大的矛盾所致。综合利弊,较为恰当的做法是:提纲一定要列,但必需简明扼要。
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第二,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层次在卷面上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提纲字数不易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规范作答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
1.答题格式规范。解答问题要严格对应试题的提问方式,采用历史教学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与历史阅卷教师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出便利条件。按照规范化的格式答题,能有效地减轻评卷老师负担。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
2.语言规范。组织答案必须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这样做的优点主要在于:能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同时,还能充分地显示出考生的历史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3.书写规范。书写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字体规范、用字规范。答题一般应使用楷书,字体虽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答卷时用字也必须注意规范,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更不能自己随便造字。第二,布局规范。答卷时要尽可能按照"编制提纲"时设计的版面书写,考生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为易。做到了以上两点,考生的答案就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就能保证考生书写的答案的所有要点,不因辨识不清(或者是因为书写的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找出所需要点)而不能转化成得分点。
⑨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怎么提炼观点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实事求是”,就想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既要分析其积极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极影响。既要分析其内部情况,也要分析其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