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学好历史的10种方法
1、历史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⑵ 怎样学好历史
学习历史不能仅仅只记,要学会理解它们。我自己是学文的,感觉这些方法还不错,下面就说说:首先你要建立学习它们的兴趣,感觉你学它们不是仅仅为了学习,更为了自己的爱好。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达到这一步很重要。第二,要每天抽时间去看,不要想着你是在看书,象看历史你大可以把它当作故事,推荐一种看书的方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这些比较有效果。不过这依个人情况而定。注意的是,这一层你不必想着你要怎么样去记它,只要你把书看好熟就行了。第三,课前课后工作要做好,这里指的是课前你一定要把书看一遍,就是第二步,只有把书看了上课才会轻松一点。不过这一步你要多做一件事,那就是你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这些书上的东西,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要是你你会怎么样。这是课前,至于课后,那就是你要即使复习上课讲的东西,想必你上课应该有笔记,找出来看,看看老师是怎么讲的,有没有与你想的不一样。第四就该讲下上课的事事了,有好多学文的包括有一段时间再内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文科上课不重要,关键靠课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有些问题也不是我们做学生就能解决的,所以文科上课同样重要.至于上课,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认真,而且要做笔记,这是学文的一大方法,因为你当时记得不一定过段时间你还记得,所以要做笔记,把重点难点作上记号,这样下课后你复习起来就方便了,也不会有一种盲目感,学习起来有一种方向感.第五那就是做题目,文科其实和理科没多大区别,因为你在做题目中才能了解到自己有哪些还不会,这样就有侧重点,学习起来轻松些,也容易些.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些课外书籍,这对学习也蛮有用的
⑶ 如何学历史
首先你得对历史感兴趣,死记硬背那只是应付考试。我从小就喜欢历史,通常就是自己看一遍课本,就像读故事一样,具体的事都了解了。当然,年代啊那必须得死记硬背的,但是也有窍门的,有些年代可以结合自己的电话啊生日之类的,联想一下的记。我背政治就背部下来,总愿意忘,但是历史其实是就是一个故事,把它钻透了,就不需要背了,看几遍就哦了。
⑷ 如何学习历史
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列个时间轴之类时东西挂墙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边写同时代的中国史大事(只放你觉得对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无巨细地都写下来),读书过程中不断补充。比较好的世界史书推荐全球通史,尽管有些错误,但难得在视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识。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在学术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较严重。另外极简欧洲史脉络清晰,有史识也好读,可以看看。中国史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配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看。你做的时间轴是否精彩不是关键,对比地把中外通史读完才是关键。
拓展资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参考资料:历史-网络
⑸ 文科学霸谈:我是如何学习历史的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知识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是想要学好历史靠死记硬背很难,历史更需要理解,脱离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被动听课做题或者“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只会造成自我感觉良好、考试成绩不佳的结果,想要学好初中历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2.“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注意力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4.注重新课的导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讲述文艺复兴一课时,我作了简短的《蒙娜丽莎》和的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蒙娜丽莎只是一位普通的世俗人物,画作摆脱了以神为题材的传统,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感。
5.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日本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日本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6.要有扎实古文基础
这很好理解,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如何能认识那些生僻的字,如何能理解《史记》、《汉书》中那些晦涩的词语。
7.最后想学好历史还得是地理的发烧友。谈历史还必须将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将时间和空间割裂开谈史完全是空谈。就像我们谈一场战争,比如赤壁之战,操军兵发几路,长江集团军战略意图从赤壁渡江,歼灭周瑜部队;汉江集团军沿汉江而上,指向武汉地区;支军臧霸自淮阴出发,进攻孙权吴郡,陈登进攻丹阳郡,李典自合肥进攻庐江,李通自信阳攻击江夏之北。这些问题不懂得地理没有空间概念如何能理解。且古代地理和今之地理差别很大,无论地名地域都有很大差别。
8.解题的思考。
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
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
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
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⑹ 怎样学好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历史 (第一周)|中国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国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ppt|世界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pptx|如何进行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例谈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进行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例谈.ppt
⑺ 我该怎样学习历史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后,掌握年代与世纪换算法。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介绍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国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这件事,凡发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汉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后的都是公元后;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罗马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后的都是公元后。如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而汉代班超出使西域则在公元73年。
一个世纪是100年,有些同学以为年代与世纪的换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对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1994年不是19世纪,而是20世纪;同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为公元1年是1世纪,101年则是2世纪,1001年是1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依次类推。所以,若将世纪换成年代,就应该将世纪数减去1再乘100,同样,把年代数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纪数。
第二,联想记忆法。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第三,对比记忆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A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C.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D.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发展犹如一条长河,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里,时间是构成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固而准确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年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悠悠历史长河,年代既多又杂,单单一个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就足以让大多数学生头疼了,若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国家,岂不让学生更是谈“史”色变。即使靠死记硬背记下来,但时间一长,也往往会弄得张冠李戴、笑话百出。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国家,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年代,应当如何记、如何背才能更有收效呢?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现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顺口溜记忆法
即借助于某些通俗押韵的/顷口溜,将历史事件记住。以中国古代史朝代的更替为例,可将朝代顺序编成顺口溜:“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短短的二十八字,就把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概括进去了。又如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二个字记录了清朝十二个皇帝,这方法既记得牢,又不会颠倒顺序。
二、特征记忆法
即在熟悉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出具有特征数字的重要年代来加以记忆。它可分为两类:
(一)一肩双挑数字:即中间一个或两个相同的数字,它的前后两个数字相同组成的年代。如: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灭亡埃及。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383年,淝水之战。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二)重复数字:即两组年代数字相同重复出现。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818年,马克思诞生,德国十一革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三、顺序记忆法
这种记忆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利用自然数顺序排列记忆。如: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宁。
1234年,蒙古灭金。
1392年,高丽建立李朝,改国号为鲜朝。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
1592年,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莱克星顿枪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独立宣言》发布,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四、间隔(跳跃)记忆法
即根据中外数千年的历史事件,通过掌握重要历史年代间隔若干年的特点来帮助记忆。如间隔两年的: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运动,省港工人大罢工。
192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等。
又如间隔五年的:
1487年,迪亚士航行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又如间隔十年的:
1901年,《辛丑条约》。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41年,皖南事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以上这些年代数字的排列,虽然是硬性编排在一起,缺乏意义。但是由于经过排列组合,也有巧合之处,可以掌握年代的间隔特征,易于记忆。
五、对称记忆法
即指将公元前相对称的历史年代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如公元前476年,春秋结东战国开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王灭亡,西欧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开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221年,后蜀(汉)建立。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六、对照记忆法
即将发生在同一年的中外历史事件,系起来记忆,这样可以引起联想记忆。如
公元前594年,(中)鲁国实行初税亩伦改革。(外)雅典梭伦改革
1689年,(中)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外)英国通过《权力法案》。
1861年,(中)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4年,(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外)第一国际成立。
1937年,(中)“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外)德日意轴心国形成。
1941年,(中)皖南事变。(外)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七、上挂下联记忆法
即把握住一个历史年代加以上挂下联,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如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上挂一百年1689年,是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下挂一百年是1889年,是第二国际的成立。
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上挂五百年是1351年至1364年,元末红巾军起义。
八、归类记忆法
即把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归类记忆。如中国共产国党领导的三次统一战线: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又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武装起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792年8月,巴黎人民攻占王宫。
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推翻吉伦特派统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次突然袭击。
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
1941年6月22日,德国袭击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九、颠倒式记忆法
即把历史年代的数字颠倒次序记另一个年代。如:184年,黄巾大起义,颠倒年代数字481年,法兰克王国建立。
1271年,元朝建立,颠倒过来为1721年,彼得建立俄罗斯帝国。
十、推算年代起迄记忆法
即将一般历史事件划分成历史阶级,只要记住一个年代,即可推算出另一个年代。如我国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大约经历五百年,记住夏朝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向下推算五百年即是商朝建立于十六世纪,再向下推五百年,即是西周建立的年代。又如太平天国运动长达十四年之久,只要记住1856年金田起义,即可推算出)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除此以外,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求多记多练,才能牢固地掌握住这些重要的历史,也才能不混淆历史年代
⑻ 怎样学习历史
历史是我们的前辈一步步走出来的,当我们回望历史,学习历史,其实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当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可以说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so我们要如何学好历史呢?
⑼ 初中生怎样学好历史
初中历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历史 (第一周)|中国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国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ppt|世界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历史复习策略与方法.pptx|如何进行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例谈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进行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例谈.ppt
⑽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列个时间轴之类时东西挂墙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边写同时代的中国史大事(只放你觉得对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无巨细地都写下来),读书过程中不断补充。比较好的世界史书推荐全球通史,尽管有些错误,但难得在视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识。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在学术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较严重。另外极简欧洲史脉络清晰,有史识也好读,可以看看。中国史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配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看。你做的时间轴是否精彩不是关键,对比地把中外通史读完才是关键。
拓展资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参考资料:历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