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用历史知识看待今天的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现在的问题,在历史上是有史可查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B. 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着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着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干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C. 怎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相信谁也不能说自己可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本身身处历史长河中,那么渺小。只能说,多看历史,多读历史,多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用一个跟宽广的角度看待问题,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博大的胸怀。你积累的多了,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你看待问题的眼光就在悄悄改变···
D. 什么叫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回答多一点
就是要用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
所谓全面的眼光,是指既要看到问题本身,更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主流和趋势。如何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主流和趋势?这要跳出问题本身,不能单就问题谈问题,要把现阶段的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分析,找出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所谓历史的眼光,是指要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中来分析。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一定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每个时代的问题,不同时代则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会贯穿于不同的时代,但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问题本身和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所谓发展的眼光,是指要把问题放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问题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必然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性质和特点。要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认识、去解决。
E. 如何用历史唯物观点解决现实问题
(一) 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二) 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不应将它归入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范畴。
(三)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在新时期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一次关键性的机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出场路径。
那么,为什么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呢?
因为,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发展观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它是以人类社会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社会系统的发展现象、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社会历史哲学,社会发展问题,都遵循于或者受制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诸如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划分,社会进步,等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必须建构于上述哲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虽然包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思想,但其理论主题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现有的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都无法从基础理论的高度全面驾驭科学发展观,都无法担当使命。因此,若忽视甚至反对从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考察科学发展观,必将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维,缺乏理论思维。
但是,科学发展观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现有体系中的一个小问题或分支问题,不能简单插入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能简单当成一个局部问题,一个原有体系的具体应用问题。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受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模型,没有面对过社会主义稳定发展时期的种种现象、矛盾和问题。若简单将科学发展插入原有理论体系中,既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也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不负责任。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之后的150多年里,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成功地指导了世界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实践,同时150多年来社会巨变,在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涌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预见到的一些新知识、新现象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生态、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适当引入当代的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理论,进行全面创新,综合探索。因此,仅仅是原来理论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是不可取的;与其小修小补,不如大胆独立出来。
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1、深刻的哲学问题、历史问题、经济问题;
2、政策问题、政绩问题、社会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3、科技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全球化、网络社会、能源、生态环境、生物工程问题,等等。
科学发展观体系既具有很强的思辩性、逻辑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体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它带有某些当今时代其他哲学概念和哲学课题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科学发展观很容易同当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着眼于大思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框架内做大、做实。
如果运作成功,理论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历史性机会,努力将新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新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涵盖原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学科子系统。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并将深刻影响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F. 什么叫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回答多一点。
简单说,历史是过往事件的总和。历史的眼光则是历史性地看待事物与事件。历史的眼光是总结性地看待过去以及预见性地看待未来,其中间则是选择性地评价现在。历史事件环环相扣,即使小如亚玛逊河一只蝴蝶搧动翅膀,也会导致大洋彼岸的一场风暴。研究过去的事,可以明白今日的处境,不尊重历史,对今日的事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认知。如果以历史眼光看今日处境,人人都应欢呼雀跃,庆幸活在二十一世纪。很可惜,二十一世纪的抑郁症和失眠病比任何一个世代都多。因为人只和身边的人比:为什么他有我没有?却不懂和古人相比:为什么我有的,古人没有?所以读史不但为着知兴替,更知道我今日为何活在此时此地。历史长河,不是包袱,而是莫大祝福。
G. 中学生怎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请老师讲解谢谢!
很简单。
唯物,就是把一切发生的事情看做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自然发生的,不是某个人神机妙算。
历史,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按照当时的条件来考虑。
例如,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有人就说,有什么了不起,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圆周率,祖冲之真笨。
这里看问题就要看,一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祖冲之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现在计算圆周率当然简单了,可当时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所以祖冲之不会比初中生差,甚至更伟大。这就是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了。
二是,圆周率的发现,不是因为祖冲之的聪明,而是科学技术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到了祖冲之这个朝代,已经具备发现圆周率的条件。如果不是祖冲之,可能是张冲之、李冲之发现。可以说,那一代的人具备了发现圆周率的必然条件,而祖冲之则是这批人中偶然因素。
H. 如何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是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二是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概念 历史材料 历史思维
【正文】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天京变乱”这一史实时同学们比较熟悉。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尝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同:(1)假设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政权?(2)假设没有“天京变乱”,洪秀全的“天国”理想会实现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牵涉到“天京变乱”,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败因、教训等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如“太平天国变成了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太平天国割据南方与清对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国理想变成梦”,“洪秀全成为民选总统”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学生兴趣很难提起。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外援的对比表,同时出示国民党的碉堡工事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图片。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
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同学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天京变乱”和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教材讲的很明确,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较分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了侵略扩展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3、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至此问题就已基本解决。但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稍加点拨,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国家统一,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比较,将“史”与“论”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
I.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
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一个事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但注意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首先判断这件事对历史、对社会所产生的主流作用,即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要去强调其主流的一面。还有的历史事件,其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作用,也需要指出来。
J. 什么叫从历史角度回答问题
从历史角度,就是需要综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当然也是指历史)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事物或事件,是需要客观的去了解事物或事件的本质,从而根据接下来的发展结果来判断事物或事件的影响.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情感和想法,这样会影响分析结果的.
相对的,从现实角度,就是对我们今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