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历史意义

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2-04-23 16:48:04

㈠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勇于进取,又贪图享受。他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这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一生,贯穿着批判现实精神和辨证精神。他与恶的化身靡非斯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种辨证哲学的体现。

㈡ 浮士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㈢ 《浮士德》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3)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里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

向崇高的境界飞升无疑是他主导的方面,但他那“沉溺于爱欲”,亦即贪图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去干镇压起义的勾当。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习气的一面。正是存在着这一面,那善良、纯洁的葛丽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牺牲品。

浮士德身上的这些阴暗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固有缺点,预示着这个阶级必然走向反面,而与劳动人民尖锐对立。

《浮士德》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

他不局限于从书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去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为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所没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气质。他一生的精神发展经受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程。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和情欲,追求过美,他为了有所作为不惜与封建统治者妥协,造成了悲剧的结局。但每一次失败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

最后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

㈣ 《浮士德》五个阶段及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五个阶段及意义:

第一阶段:知识悲剧,描写浮士德的双重活动。

通过浮士德从精神到肉体复活,深刻而细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征,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封建意识形态,反映了这个时期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闷。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少女玛甘泪是歌德精心塑造的形象,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柔弱的牺牲者,玛甘泪的悲剧十一处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爱情的时代精神和传统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造成的悲剧,悲剧表现了浮士德既渴望精神自由也追求官能享乐的矛盾,表达了浮士德既想获得爱情,又想摆脱欲望的痛苦抉择。

第三阶段:政治悲剧,描写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通过这幕戏,歌德展示了整个德国封建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腐朽和资本主义世界金钱势力的泛滥,表达了通过思想启蒙为德国寻求出路的愿望。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描写浮士德对美的追求。

这是歌德对社会改革途径的一种探索,但是由于脱离社会现实,以审美启蒙变革社会的理想终究破灭。但古典的美促进民族文化的建立,起到教育人民的思想启蒙作用。

第五阶段:事业悲剧,描写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实现。

表达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但浮士德事业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础之上,同时浮士德事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掠夺性。

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3)这个巨人形象还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形象:最初的时候,人的庸俗性还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随着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诱下的一次次失败与悔悟,浮士德终于摆脱了旧的自我,在为征服自然和为人类造福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4)浮士德这个形象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

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

㈤ 谈谈浮士德的形象及意义

  1. 人物介绍

    浮士德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2. 形象和意义

    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㈥ 歌德《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是什么,以及浮士德是怎样的形象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嚐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6)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

㈦ 浮士德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浮士德》的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进步性和深刻的进步意义。
象征意义:《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他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正如在《歌德谈话录》中说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

㈧ 歌德小说《浮士德》中浮士德有什么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㈨ 何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五个悲剧有怎样的思想内涵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思想内涵: 诗剧《浮士德》是由两个赌赛和五种追求构成的。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总之,《浮士德》的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进步性和深刻的进步意义。 象征意义:《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着。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 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 正如在《歌德谈话录》中说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它不是人类沉思的产物,而是天生的内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灵里大道很高的水准,这些人通过伟大事业或为大学说显现他们的神圣天性,然后以这种天性所展示的美赢得人们的热爱,强有力的因达人们敬重和效法。”“对道德的美与善的价值的知觉可以通过经验和智慧获得,因为丑恶已经证明自身是个人和集体幸福的破坏者,而高尚正直则是产生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为教义,作为一种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传播开来。” 《瓦尔普吉斯之夜》这一场中是在玛干泪接连遭遇误杀母亲,哥哥被杀,自己疯癫,私生子被自己溺死而被判死刑,囚在牢狱这样的背景中进行的,但是尽管最初浮士德受到魔鬼的诱惑而赴宴,而且他对群魔夜会上放纵无度的淫欲有所追求,但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经过了灵与肉的冲突,善与恶的斗争,欲望与道德的矛盾,唤醒了他对春天的感应,从溪流中谛听到“亲切的爱的呻吟”,在群魔乱舞中爆发对玛干泪的思念和不安。而在明白了她的处境之后,就愤怒的指斥梅菲斯特“我为了这个唯一的姑娘的苦难就觉得痛彻骨髓,而你却无动于衷地对千万人的命运狞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的道德里是善良的,有良知的,但是在魔鬼的作用下却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后来还有出于对情敌的妒嫉,使得帕里斯的精灵爆炸;为占有海伦,他用武力驱逐她的丈夫;为创建海边王国,他以人为畜,死人无数,最后导致了不愿迁居的老夫妇的死亡,尽管他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灵的境界”和实现“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社会理想。彩虹般的人生中本来就存在着人类感情的多层面结构这种”多声”现象,正如俄国着名作家格林卡在其《札记》中所说:“生活中一切都是对位的,也即互相矛盾的。”而歌德也发现自己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泛神论者;作为自然研究家,他是多神论者;作为有道德的人,他倾向于相信一种神性的人格。这样对于浮士德的这种矛盾性格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这种善恶冲突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带上了时代的色彩和意义,价值观念的尚未成熟,多种价值取向共存,没落的封建势力与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的斗争与冲突等等,这些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正如歌德所说的“他不是让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让人在内在的法则中看到心灵生活的统一性,这种法则把这种统一性的各个生活瞬间结合在一起,好似结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这让我们对付使得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摧残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我们不禁要说:“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尔是美的画家,莫扎特是美的音乐家。”

㈩ 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形象表现出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可见,浮士德首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但是,浮士德在赌赛中取胜,以及灵魂的得救,主要是由于他的不竭奋斗的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可见,浮士德又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探索者形象,歌德对浮士德人生经历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历史的概括,因此,浮士德又是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给好评哦~谢谢!)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