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国灭齐国 详细情况
公元前221年,在秦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攻势下,在五国相继被秦灭亡之后,初为春秋五霸之首,继为战国七雄之冠,立国长达845年的东方大国--齐国灭亡了。齐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虽然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点事看,统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齐国曾一度称“东帝”,与秦分庭抗礼,政治经济文化在列国中均占优势,是有条件统一全国的。苏轼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齐国不是因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事灾上也确实如他所说。
一、齐国衰亡的过程
齐国自太公封齐立国以来,尊贤上功发展经济,便利农桑渔盐,建立国本,后经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后,威王、宣王励精图治,再振大国雄风,在战国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说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齐宣王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经常躬听有识之士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齐国的王业得到快速发展。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为齐国闵王。闵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余烈,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为追求,以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为要务,故齐国保持了强于天下的地位。他扶韩制楚,攻燕灭宋,合纵抗秦,使当时通过商鞅变法而崛起的强秦闭关多年“不敢窥兵于山东”。《史记·田完敬仲世家》记载:齐闵王三十六年,秦国派使者魏冉到齐国,传秦王旨意,尊齐闵王为“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的齐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强大,齐闵王正犹豫不决,恰好这时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见到齐闵王。齐闵王就问他:“好啊,先生来了,我正有一个问题问您呢?秦国派魏冉让我称帝,您以为这事如何?”苏代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请求,但不要准备真的称帝。为什么呢?秦国称帝,天下会很安在地接受,大王如果称帝,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况且让出帝号,以博取好的名声,有好处没有坏处。秦昭王称帝,天下人厌恶他,大王您不称帝,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是大的好处。试想天下两帝,大王以为各国尊齐呢还是尊秦呢?闵王说:“尊秦”。苏代又说:“如果大王放弃帝号,天下人爱齐呢,还是爱秦呢?”“闵王说:“当然是爱齐而憎秦了。”苏代又说:“两帝立约伐赵与伐桀宋,哪一个更有利?”闵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苏代又说:“与秦共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放弃帝号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有好处,所以我劝大王放弃帝号来收取天下的信任。愿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在苏代的分析劝说下,齐闵王放弃了“东帝”称号。当时如果闵王能够沿此思路继续发扬威王、宣王遗风,积极进取,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保持好与五国的关系,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是有望得以实现的。
然而晚年的齐闵王,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不听谏言。《盐铁论·论儒》说他:“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战国策·齐策六》则记载了齐闵王不听谏言而杀死谏臣的事情:“齐负郭之民有孤�者,正议闵王,斩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可见,威、宣时代所形成的悬赏纳谏、尊士贵士的良好政风,被闵王破坏殆尽。
晚年的齐闵王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破败而百姓不堪。《大事记》云:“齐之伐宋也,苏代实启之。秦之救宋也,苏代复止之。代为燕反间,骄其君,劳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说燕曰:‘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余兵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齐闵王因诛士拒谏,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国说客苏代的阴谋离间之下,中计败国,使齐国国弊民竭,而这一切的结果,也导致了齐闵王自己的鼓里杀身之祸,拉开齐国衰亡史的序幕。
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齐,败齐师于济西。闵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很客气地收留他,但闵王仍然以“东帝”自居,摆架子。卫国人也就不再优待闵王,于是他再逃邹国、鲁国,两国都不收留他;最后逃到莒,终于被楚将淖齿杀死于鼓里。乐毅大军长驱直入临淄,将泱泱大国之都六七百年来所积蓄的财宝珠玉劫掠一空,攻占齐国七十余城。战乱之中,闵王的儿子法章化装成仆人躲进莒太史敫家中,与太史敫的女儿私订终身。战乱过去,莒地和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商议立新君,到处寻找闵王的儿子,法章于是自己承认了是闵王之子,众臣于是共立法章为齐襄王。襄王即位后,即封太史敫女为王后,王后生建。
襄王于公元前265年卒,其子建立为最后一代齐王,史称齐王建。齐王建懦弱无能,胸无大志,一切国家大事悉决于君王后,君王后听政掌权,慎微谨小,勉强维持局面,《战国策·齐策》:“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鲍彪在注释中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而齐国也乐得暂时安宁,因此齐国事秦谨慎,这只是没有明白秦国的计策而矣。”至于说齐“与诸侯信”恐怕未必然是这样。《史记》说秦国当时日夜攻打三晋,燕、楚、五国各自相救,因此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兵燹之灾,这倒是实情。如果齐国真与诸侯信,怎么能不助五国呢?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先攻韩魏。秦相范睢对秦王说:“我们说齐国的君王后素称贤能,我要试探她一下。”于是命令使臣带了玉连环给齐国,并且说如果有人能解开此至连环,秦王愿意甘拜下风。君王后知道秦王是在试探她,使拿了金锤在手,照玉连环一锤打去,玉连环顿时断碎。君王后对秦使者说:“回去告诉秦王,老妇已把玉连环解开了。”范睢知齐君王后也是女中豪杰,于是与齐国结盟。
齐君王后死,王建更是没了主心骨,听任贪财好色,昏庸糊涂的相国后胜摆布。后胜是君王后的弟弟,由于君王后的威望和影响,齐王建对后胜过分地依赖,可谓言听计从。秦国看到了齐国的这种局面,派人行反间之计,用大量金帛贿赂后胜,后胜接受贿赂,秘密与秦国往,派使者入秦,后来再让这使者夸说秦国如何强大,多么愿意接待齐王去访问。后胜常常为秦国侵灭各国开脱,当时秦大将王贲攻魏,魏王假派人与齐结好,共抗强秦。但后胜由于受了秦国贿赂,于是劝齐王建:不要答应与魏的联合,不要惹恼了秦国,以免引火烧身。胆小怕事的齐王建听信后胜的话,果然没有答应魏国的请求。王贲很快消灭了魏国,立为三川郡。
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赵、齐与楚出兵相救,但赵国无粮可继,向齐国借粮,齐国没有答应借给他,可见这次与楚救赵也是做做样子而已,结果长平一役,赵军大败,秦将王翦坑杀赵国降率40万人。秦国不断进攻韩、魏、赵、燕、楚等五国,齐国不但不救助五国,秦每灭一国,齐还派人到秦国表示祝贺。王建十六年,秦国灭掉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齐国在昏君王建、奸臣后胜统治下,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这与当年齐国先君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时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秦国为了瓦解齐国,派人给后胜送了大批金银财物,后胜就派了很多人到秦国的客卿,这些人接受了秦国的贿赂,都为秦国的利益说话。
齐王建二十八年,齐王建要入秦国朝拜、雍门司马问道:“扶立君主,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君主本人?”王建说:“为国家”。雍门司马说:“为国家而立君主,君主为什么抛开国家而去朝拜秦王呢?”王建只好还车返回齐宫。即墨大夫听说雍门司马劝止住了王建去秦,于是进谏说:“齐国地方数千里,战士数百万。韩、赵、魏的官员多不愿降秦,他们聚集在阿、鄄之间,大王可以招收他们并给他们配百万之众,使之收复三晋故地。这样,临晋这个关就可以收入。鄢郢的官吏不肯降秦,他们聚集在城南之下。大王可以招收他们,并给他们配以百万之众,使之收复楚国故地。这样武关可以收入。这样,齐国的威强可以再立,而虎狼之秦可以消灭。抛弃南面称王的尊严而甘心西面事秦,我想大王是不会这样做的。”但是齐王建不听,终于入秦,秦王在咸阳置酒招待齐王建。
齐王建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齐王建三十八年(公元前228年),秦灭了赵国。齐王建三十九年,秦国破燕,燕王逃亡到陈。四十一年秦灭楚。四十三年,秦王拜王翦的儿子王贲为大将,兵渡鸭绿江,围平壤城,虏燕王喜,灭燕国。接着移师西进攻代国,代王嘉自杀。代王是承赵氏统绪和守赵氏宗祀的唯一宗嗣,代王嘉自杀国除。
王贲灭赵之后,飞书报捷至咸阳,秦王赐王贲手令说:将军一出兵,就荡平了燕、代两国、横扫两千余里,与你父亲王翦将军的功劳,不相上下。但是从燕到齐,是回师的顺路,齐在、秦国的一统江山就象人缺一条臂膀。愿将军奋其余威,一鼓灭齐。王贲于是挥师南下,取燕山,望河间一路南下。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击齐,齐王建由于听相国后胜之言,相信齐秦交好,秦国不会灭齐,等到听说五国全部被消灭时,心中恐慌,才开始发兵守西界,防止秦兵侵袭。但是想不到王贲大军从北方顺势南下,兵过吴桥,直犯济南。齐国自王建即位,四十多年,不受兵戈,军事战略全无,士兵久不操练,全无战斗防守能力。王贲虎狼之师由历下取淄川,直达齐都临淄。所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听后胜之言,只得束手投降,全城百姓虽怒,但也无人敢出来争斗。王贲兵不血刃,两个月之间,全部占领了齐国领士,秦王闻捷大喜,传令说:齐王建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现在将士拼命征战。齐国被我消灭,本应把齐国君王全部折首,姑念王建四十年来对秦的恭顺,免王建死罪,可与妻子迁往共城,每天供应一斗粟,让他活命。后胜误国,就地处斩。”王贲接命令斩了后胜,这个贪贿误国的奸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战国策·齐策》中《齐王建入朝于秦》记载:秦使陈驰,引诱齐王建到秦国去,并答应给他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而听信陈驰的话,于是西入秦,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
被迁共城的齐王建,住处偏僻,只有茅屋数间,四围松树森森、无人居住,王建上下也带了几十口人,只靠斗粟不能吃饱,于夜间又饥又冷,听四周松涛阵阵,更感凄凉。想当初为齐王可等富贵,悔不该听信后胜之言,成了亡国贱俘,受此饥寒,生死难料。不数日郁郁而死,从人俱逃。齐地人听说王建被俘寒饿而死,编了一首歌唱道:
松树啊,相树啊!
饥饿时不能当饭!
谁使齐王建到了这种地步啊!
可叹的是他自己用的人不贤!
二、齐国衰亡的原因探析
本来有条件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帝国的齐国,在最后一代国君齐王建的昏庸和奸臣后胜的贪贿谄媚之中灭亡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谁来统一中国,齐国为什么从春秋五霸之首,战功七雄之冠的泱泱大国被强秦所灭,是应该从各方面探讨其历史原因和教训的。
《淮南子·泰族训》云:“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这说明前人早已从政治上探讨齐国灭亡的原因了:较为直接的近因就是齐王建不任用贤人,又昏庸无能,一味听从奸臣宾客的诡言诈计,所以造成了齐国政治上两方面的失败:一是对外迎合了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破坏了合从亡盟,失去了其他诸侯国的支持,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二是离间了君臣关系,涣散了内部的战斗力,使堡垒从内部不攻自破。更为间接的远因则是齐国自闵王晚年,自己破坏了历代先君的尊贤尚功、兼听广纳的优良传统,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致使国贫民弊,贤士外流,使国家从政治、经济上强大而迅速跌入谷低。襄王嫉贤妒能,使破燕复齐,功盖千古且忠勇刚直的安平君田单无法安于齐国,不得不避祸赵国。西襄王死,王建立、君王后掌国事,也缺乏远见卓识和振兴齐国的胆略,所谓“事秦谨,与诸侯信”实际上是一种苟求自保的错误政策,为王建的先降后亡埋下了祸根。
其次,前人还从军事上探索了齐国灭亡的原因:“后胜相齐……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不修守战之备,不助五国抗秦,无疑是齐国最终灭亡的军事方面的原因。
再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还会发现,决定政治、军事因素的根本在于文化观念的差异。
(一)齐俗尚侈西秦作尚朴。
《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公以齐地负海澙卤,少五谷向人民寡,乃劝其女工之业,通渔盐之剩面人物辐辏。后四十年,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齐国在创业之初,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产不发达、民风尚为俭朴,后来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齐国成为“泱泱大国”,奢侈浮靡之风,渐及全国,这个奢侈之风的源头,可能就是“身在陪臣而取三归”的管仲。《列子·杨朱》篇中说:“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在管仲的推波助澜下,齐国的奢侈之风一步步升级,到战国时期,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在民间也有了广泛的市场。张仪说齐王时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而《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由此可见当时的齐国到处弥漫着一派玩物丧志,不思征战的风习了,这种民风直接影响到国防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国君“不修守战之备”、老百姓则完全丧失战斗性,当秦国大军压境时,就出现了“民莫敢格者”的结果。
而秦国的情况与之相反。据《苟子·强国》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因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力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孙卿子所见到的秦风民俗,质朴清雅,穿着从容有常无奇装异服。这样的民风就会使“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就会使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 (同上)。这样,也就会使老百姓形成“修习备战,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出·地理志》)的风习。朱熹说“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诗集传·秦风》注)这就无疑会大大增强秦国的兵员素质和在战场上的战斗力。齐、秦风俗民习对其在统一中战斗力的不同影响于此可略见。
(二)齐人贪利与秦人好功。
齐人立国之初,太公首封,治齐以尊贤上功为尚,对齐国的立国施治起了重大的作用,也形成了尊贤上功的优良传统。但到中后期,由于经济发达,奢侈之风的影响,又加上地处中原东陲,不诸侯各国互相攻伐的形势下。“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齐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齐人的重功传统逐渐被趋利所代替,并向私利和唯利发展。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胜过了对军功的向往。朝野上大形成一种追名逐利之风。“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荀子·强国》),而卖国求利之徒直接断送齐国的命运。后胜受金误齐,齐不贷粟于赵使赵败亡都说明了这一点。
而秦人重军功,上耕战,立法度,修战备已成共识,本来秦地处西陲其风俗就有浓厚的戎狄特点,“其人不让,皆有斗心。” “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思。” (《吕氏春秋·高义篇》)是其特点。特别是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秦国统治者用军功,物利鼓励人民作战生产的办法,激励了秦人勇敢杀敌的热情,使秦军成为当时作战最勇敢,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使秦国在战国末期那样列国纷争的局面中,具有了取胜的优势。
(三)齐贵黄老、阴阳之学与秦重法制。
黄老之学崛起于齐威王、宣王时期的稷下。最初它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宣称田齐是黄帝的胤胃,为正名分作为维护田齐统治的思想武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提出“因道全法”的思想,指出“道”是“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的静因之道,宣扬效法天地,因任自然作为至高准则。这种学说对战国后期当时处于列国纷争。一切效胜于战场的社会环境中的齐国,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是涣散民心,衰败士气的毒剂,直接影响到齐国地综合国力维护。
在战国后期齐国还有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它讲求“五法始终”、“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兹。”(《史记·封禅书》)邹衍之语,多为“怪迂之变,”是些“闳大不径”的话,距现实较远,使人们往往难于推诚置信。同时,他的“五德始终”之说,把朝代交替,统一的成功,看成上天的安排。这在当时,群雄竞战、列国纷争的形势下,实际上是涣散了齐国的军心和民心,对齐国的统一事业是大有其害的。黄老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更直接的是大量神仙方士的产生给齐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 (《盐铁论·散不足》),大量迂怪、阿谀之徒的产生和国人都放下锄头,不事农桑,专务空谈神仙之风,使齐国在群雄争霸中,从思想上自我解除了武装。
而秦国的社会思想却呈现另一种景象:他们君王专制、中央集权、重势尚刑。在思想上主张排斥百家,实行文化专制,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表现出强烈的轮伦理,重实利的倾向。这种倡专制,重法术、尚功利、提倡严刑峻法的思想,在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那种军事胜负压倒一切的情势下,无疑是一种极合时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地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步调的一致,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基于上述分析,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先灭掉韩魏燕赵等五国之后,再来攻打孤立无援的齐国,齐国又是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就只有先降后已的结局了。
Ⅱ 苏秦灭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替燕国报仇。
齐国曾在齐宣王时短暂灭了燕国,苏秦作为燕国间谍,所以为了替燕国报仇想方设法灭齐。
Ⅲ 历史上的苏秦是怎样死的
苏秦是被人刺杀而死的。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
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兇手,没抓到。
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 齐王照计行事,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
人物生平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
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Ⅳ 苏秦是合纵抗秦的,后来是怎么变成反间灭齐的
说到合纵连横,那么大家肯定不会放过两个人,那就是张仪苏秦。张仪提倡连横,苏秦提倡合纵。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更是将张仪和苏秦这两个人放到了同一个时代(现在已经证实苏秦出现的时代比张仪出现的时代晚),使得这两人的故事性大大增加。
于是,在燕昭王的怂恿下,燕、韩、魏、赵、秦五国伐齐,几乎灭亡了齐国。而苏秦的间谍活动也完美地完成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Ⅳ 大秦帝国苏秦史上最强无间道灭齐,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实力悬殊,战局动乱,孝公、卫鞅等更认识到护法的重要,决定全面铺开变法,推行法令,且新军与新都城也要加紧建设。魏军战况频频传来,齐国出兵救赵,却行军怪异,卫鞅与孝公均不明其意,但卫鞅笃信齐国定有后招,因其军师正是庞涓所惧怕的孙膑。
Ⅵ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
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并韩灭赵(秦始皇十八年);灭魏(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灭楚(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灭齐(秦始皇二十六年)。
1、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2、灭魏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3、灭楚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4、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前227年。
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5、灭齐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6)历史苏秦如何灭齐扩展阅读:
1、意义: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评价: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Ⅶ 苏秦是如何改变战国的历史走向的
一 头悬梁锥刺股让青年苏秦摆脱了贫困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刻苦努力,奋发向上。这个目标或是爱情的激励,或是世事的讽刺,或者许许多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挫折……
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一个平民的穷困阶层一越成为六国的相国,身佩六国相印,相当威风。而在此之前,苏秦只是鬼谷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徒弟,长相普通,才华普通,跟他同为师兄弟的几个人早已成名,而他很久以后依然不为人所知。
在他的师兄们展露头角以后,他才开始尝试出山求取功名,但初次便出师不利。他向周王游说自己的雄心壮志,治国大略,遭到周王的拒绝,然后游说秦国,依然遭到拒绝。在六国走了一圈,竟然没有一个君主识得自己的大才。
苏秦回到家以后,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正眼看自己一眼,嫂嫂甚至连饭都不做给他吃了,都怪他:这么大个人了,连份工作都找不到。
如果换做其他人,或许就开始家暴了吧,在外面不行就在窝里斗,总能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吧。但苏秦没有,此刻的苏秦有着清醒的头脑,他深刻分析了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如果是一个君王不接受自己,说明这个君王不识才,可是现在天下各国君王都不识得自己的才华,那就绝不是君王的问题,而是自己确实没有才华。所以我应该更加发奋让自己拥有才华,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经此分析,苏秦也顾不得嫂嫂母亲的轻视了,他开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发奋读书,学习纵横之术,分析世界格局。
他每天早早起床,晚上很晚才睡去,为了不让自己犯困,他就用绳子挂在大梁上,下面打一个圈套住自己的脖子,只要自己犯困,头低下来,就立马碰到绳子,把自己勒醒;甚至在深夜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他还会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
苏秦这一年的付出就相当于过去所有付出的总和。而他的奋发努力也为他带来了后来事业的成功。
二 佩戴六国相印,苏秦走向人生巅峰
经过一年刻苦奋斗,苏秦再次踏入江湖,开始搅弄风云。此时的苏秦远不是一年前的苏秦了。他的说辞不再那么浅显乏味,而是字字珠玑,都能够击中君王的心坎儿。
他首先到了当时弱小的燕国,但是燕侯等了一年才见了他。苏秦向燕侯游说:你知道燕国为什么不受侵犯吗?那是因为燕国的南面有赵国。如果秦国想攻打燕国就必须穿越千里,而赵国攻打燕国,不出半个月就能攻占燕国的都城,所以说对百里内的忧患不重视反而忧虑千里之外的敌人,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策略。所以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与其他各国联合抵抗强秦,这样燕国就不会有危险了。燕侯一听觉得有理,就给了苏秦钱财前往赵国,并且把燕国的相国之位给了他。苏秦便依此前往赵、韩、魏游说结盟。
最后来到齐国:对齐宣王说:齐国四面皆有天险,土地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为什么要讨好秦国呢?齐秦相距甚远,秦国是不可能轻易攻打齐国的,齐国应该与赵国结盟,六国结为联盟互为救援。
最终成功说服六国君王结盟,自己身带六国相印出征秦国,这对一个曾经的平民来说无疑是无上的荣耀。
而在苏秦之前,齐秦是当时的两个强国,在秦国连横的国策下,秦国准备与齐国结盟,共同伐赵。这对赵国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结果苏秦让当时的齐闵王断绝了与秦的结盟,转而与赵结盟。世界格局由此改变,齐秦结盟伐赵转变为齐结赵伐秦攻宋。这一巨变直接导致了某些国家由强到弱直到消失。强秦自此也不敢窥视山东六国,各个国家相安无事多年。
三 灭齐,却是苏秦的终生之志。
每个人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作为纵横家的苏秦也不例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的欺骗手段不亚于他的师兄张仪。苏秦在忙着六国合纵的同时,还在帮齐国侵略当时最富庶但是地盘最小的宋国,并且不让其他六国知道,此举表面上看是在帮助齐国扩大地盘,实则在消耗齐国国力。
此时的苏秦实则是六国的无冕之王,以他的口舌,稍用手段就可以让其他五国矛头指向另一国。齐国就成了这样一个冤死鬼。
齐国竭力攻宋,并且顺利的拿下宋国,防御在函谷关外的其他五国立马就不干了。我们在此辛苦防御,你却偷偷去吃肥肉,首先不服的就是赵国。再由苏秦从中拨弄是非,很快就引发了五国伐齐的局面,此时的齐国国弊民竭,根本无力反抗。齐国自此一蹶不振。
然而苏秦并未看到齐国的灭亡,被齐王发觉,被处以车裂之刑。苏秦的一生就此结束,但拨动了战国历史的走向,乃是大才之人。
苏秦没有善终,究其原因在其选择的人生道路,他能左右各国君王的决定,同时也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他选择这条坎坷充满艰险的道路时,或许,或许他就已经为自己设想好了结局。故事刚刚开始,他就已经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只不过不知道何时会到来。
Ⅷ 苏秦为什么要灭齐国呢
燕易王刚刚即位,就爆出苏秦和燕易王之母有染的绯闻,或许真有其事,或许是政敌的故意中伤。
让人意外的是,燕易王不仅没有惩罚苏秦,反而对他更加优待。苏秦十分忐忑,请求出使齐国,认为自己对燕国毫无作用,去齐国可以搞破坏活动。
《史记》有记载,“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于是,齐国的厄运来临了。
可以说,苏秦的成功起源于燕国的赏识,得益于六国合纵抗秦的平台。因此,苏秦灭齐国就很容易理解,一是为了报答燕国,二是个人恩怨。
苏秦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六国合纵的基础上,齐国却破坏联盟,这无疑是打掉苏秦的饭碗。
(参考文献:《史记》)
Ⅸ 苏秦为什么要灭齐国
苏秦之所以想要灭掉齐国,是因为他想要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
当年燕国差点因为齐国遭到灭国之灾,此后燕王为一雪前耻,韬光养晦,而苏秦就是他安插在齐国的卧底,也是苏秦从中挑拨策划,成功让五国联合伐齐。
主要成就
合纵思想
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苏秦提出合纵战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其相应对策则是通过六国联盟遏制秦国,以求维持以崤函、河西为界线的东西两个战略区域的力量均衡。
Ⅹ 大秦帝国之崛起苏秦为什么灭齐
苏秦在历史上,与张仪齐名,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更为戏剧化的是,苏秦与张仪居然还是同门师兄弟,同是鬼谷子的徒弟。
不过苏秦的合纵谋略并非无懈可击,最后秦国通过盟齐攻魏,成功化解了苏秦的合纵之谋,后来苏秦投靠燕国。
而苏秦之所以会选择间齐这条路,与燕国有直接的关系。下面老猫就和大家说一说,齐国和燕国到底有什么血海深仇?
燕王哙想要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别人,思来想去,想去思来,那就禅让给燕国的丞相吧,于是这就出了问题,燕王想把王位禅让给大臣,这立即引发了燕国内乱,没办法,为了平定国内战乱,只好求救兵,求齐国来帮助自己,但却没想到,齐国虎狼之国,竟趁着这个机会,发兵侵略燕国,烧杀抢掠,差点没灭亡了燕国,于是燕国和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
在这之后,苏秦就来到了燕国,当时的燕王为燕昭王,非常有抱负,平生什么都不相干,就是想要报复齐国,于是,他便和苏秦商量好,派遣他去齐国,作为燕国间者,暗地里行灭齐之事。
这就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所描绘的剧情,基本上符合史实,但关于苏秦为何会死心塌地的去齐国当间者的原因,却有些戏剧化处理,真实的历史上,苏秦之所以会答应去间齐,是因为私生活问题。
苏秦这个人的私生活不太检点,与燕王的母亲私通,后来事发,燕王不但没责罚苏秦,反倒是以礼相待,这让苏秦非常惶恐,为了避祸,或者说报恩,苏秦主动要求去齐国当间者。
苏秦来到齐国,劝谏齐王大兴土木,以消耗齐国国力,后来又怂恿齐国攻打宋国,被其他诸国记恨,共同起兵伐齐,苏秦的间齐之策终于得逞,齐国差一点亡国。
在齐国亡国之前,苏秦曾被刺客刺杀,齐王依旧对他信任有加,而苏秦则建议齐国把他自己五马分尸,并且说他是燕国间者,这样刺客就会自己跳出来,真相大白。
齐王按照苏秦方法,果然揪出了刺客,并且当场诛杀,不过在苏秦死之后,他真实的身份也马上就暴露了,原来他真的是燕国间者,所作所为,全都是为了灭掉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