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这一历史过程,简要回答
1、经济上,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分工造成的,经济全球化使分散的国家相互储存。
2、交通(飞机、远洋运输等、通信(电话、电报、互联网)手段的不断更新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3、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各国政治、文化一体化逐步进行,如欧共体等。
世界越来越小,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政治差异越来越小。
⑵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西方人与东方人对世界的起源、物质的运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等问题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把世界的物质运动和意识运动绝然地分开,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进行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长期争论。唯物主义者把一切事物归结于物质之中,认为物质是先于意识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先有了物质的内容,物质的基础和条件,才能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和行为,物质是决定一切的力量,他们反对任何超物质的或先于物质的东西存在。唯心主义者却截然相反,认为早在物质产生之前,就已经预先有了一种存在的意识,在这个意识的驱使之下,才形成了意识想要形成的物质。然而这个即意识必然有一个主体,即产生和承载意识的载体,正象信息图象必须有电波来承载和传导一样。这个主体是什么呢?就是冥冥中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因素或者叫规律,事物的产生消亡都是由这个因素所支配的,这个因素想要你亡,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事物,促使你逐步地走向死亡,想要你兴,就总是意外地产生许多有利的条件来帮助你走向兴盛。因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似乎是冥冥中的意识的安排,故只能把它当成一种“神灵。于是有了基督教的“上帝”、“耶酥”、“女神”等等。使一切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意识主体,完全归结于“上帝”和各种“神灵”。
直到i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才试图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统一起来,虽然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但人的意识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然界的冥冥之主宰,并不在神灵之中,而在人的意识本身,故而提出:
“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口号。他的最大功劳就是把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
继康德之后的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大丰富了西方哲学,他们都肯定了物质与意识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其唯物和唯心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不过已经把物质和意识先后的争论之范围缩小到只论证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才有意义;离开了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能说谁先谁后。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没有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而把它们看成是自然有要整体,自西汉以后直到明清时代,中国哲学一直就是以儒家所推祟的《周易》文化为主干,以道家和家思想为辅枝,其对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就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的东西所组成,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谁也离不开谁,在对待物质和意识的问题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天入合一”的思想。所谓的“天”,就是整个宇宙包括一切物质运动的内容.所谓“人“,就是专指人类群体,它包抱一切人的思维、意识、文化等内容.天和人、物质和精神是合一的,决不能把它们分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董仲舒也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也。”这就是说:天也和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如果把天理和人理结合,实际上天和人是一回事,他们是同一的。所以我们用自己的心去理悟人的性格、感情、思维、意识。
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实际上就是把—切物质看成是有精神意识的,这种物质与箱钟意识的同时存在,叫做“体”和“用或者叫“命”和“性”的统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体,(物质实体)和用(功用和精神观念意识等内容),有体就有用.用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系列关联的事物.—那么,古人们根据什么来认为天和人是同一的呢?宋代的程颐、程颢两兄弟说: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王夫之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巳,故道一也,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天与人“唯其—本,故能合。”这就是说:天与人是来源于一个同一本源的,所以才能合一.这个本源化成“天”的因素,就成为命,“命”就是物质的全体;化成‘人”的因素,就成了‘性”,性是灵性、性格而推衍为思想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这个源就在人的心中。故命、性、心,实际上都是同一的.这个同一的“源”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气而已”.这就—语道明,万物之源都在一“气”之中。天和人的源是统一的,它们就理所当然也是统一的。故心乃万物之源,而人心则为天地之心。因此人们常说:“天地无心,以我为心”。
这些思想,虽然难免有点唯心的成份。它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的中心又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人“心”.是可以主宰“气”的运动的。由于天人的合一,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心的不自觉地运动,与天的运动(万事万物的物质运动),有看极其密切的关系。天道的运动,可以通过人心的运动反映出来,天道和人道是同一的.而人心的自觉运动,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天”的运动.这就是天与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和事物都有“命运”,命就是“天命”,它代表了一种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运就是时空的变幻,命在不同的时空中,就有着不同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式.在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连续发生和叠加,就形成了“命运”,而维持“命运”发展和变化的中心不在天,也不在地,而在于人的“心”中,这是一个超乎常理的,让人不可思议的命题。
然而,真正学会了数术学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命题是极为正确和无比的重要,这也是数术学与一切科学不相同,又不容易故人们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们无任何依据:而仅仅只凭着当事人的一句话或摸几堆数就可以得出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现状和发展结果,甚至无任何当事人在场也同样可以提出准确的预测结果时,常常使人目瞪口呆。这时又有谁会想到数术学对事物判断的来源和依据,就在预测者或被测者的“心”中因此,当我们学会了数术学以后,我们一切思想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就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观察和判断事物的敏锐程度,就会远远地超出常人。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进入到了第二维甚至至第三维的空间,通过对自己“心性”的调整和训练,事物的直观感觉就会突破一切思维障碍而显得异常灵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或“超思维现象”。
由此,我们得出,真正认识世界在我们自己,真正改变此界也在我们自己。朋友,不信你试一试!
⑶ 怎样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20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盛顿体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逐步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并与意大利法西斯结成了三国轴心,疯狂扩张侵略。面对法西斯的进攻,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最后也实行自保政策,企图保住自己利益;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反法西斯的斗争未能联合起来有效地遏止法西斯的进攻,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1939年,历时六年,世界人民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认识:与近代史上的其他殖民战争一样,两次世界大战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整体世界形成后发生的,因此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与以往大不相同。
①整体世界形成后,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局部地区的冲突容易转化为全面对抗,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世界性大战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明了越洋电话、电报、汽车、飞机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为远距离、跨地域及时指挥和迅速调动军队提供了条件,使得战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这样,现代战争涉及的范围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近代战争。
③战争的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或者削弱对方,但是,在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协约国最终获胜,削弱了同盟国,可是战争给它们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也非常巨大,几乎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特别是对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来说,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它的衰落。世界大战的方式已经很难达到战争的目的,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趋势的战争使挑起者自食其果。
可见,世界大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战争认识的深化,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两次世界大战也有不同之处,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深化人类对战争的认识。
①人类对战争的认识程度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对别国进行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权利,反战的声音非常微弱,战争爆发后,所有参战国的民众都卷入了对战争的支持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掀起和平主义运动,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的调整。1919年,国际联盟成立,尽管它长期被少数大国操纵,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持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还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②战争责任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参战的目的有维护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一面,但这些国家不是战争的挑起者。绥靖政策的动机、作法和后果是应该批判的,但是英、法、美与德、日、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民主与法西斯的矛盾,它们属于民主阵营,也没有法律上的战争责任。战争责任的不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两次大战爆发的形式也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交战双方已经做好进行战争的充分准备,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个月,各国相继宣战,很快就进人了全面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爆发全面战争。法西斯称霸世界的野心和实力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能逐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逐渐增强战争能力,试探英、法、美等国的反应。这样,先后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等局部战争。在这期间,如果受到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是可以防止世界大战发生的。但是,英、法、美等民主国家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这样就使法西斯国家有恃无恐,反而结成了联盟,增强了实力,挑起了全面世界大战。
④由于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不同和战争责任不同,两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也有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利用战场上的优势,把战争责任推到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强迫战败国签订了苛刻的和约,对战败国进行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建立了民主体制,而且根据战前的国际条约,追究了个人责任,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2.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德国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日本破坏了《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认识: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新秩序,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为此加剧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②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对这一格局已给予严重冲击。③体系反映出协约国之间既有为瓜分利益进行的激烈斗争,又有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勾结。④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⑤由于体系是暂时妥协的产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惩罚性的掠夺也必然会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引发新的冲突和战争。
(2)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和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包括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内容。在这一体系下,出现了冷战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出现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相伴而生的局面。1945~1955年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的突出表现是美苏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认识:①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这对二战后初期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苏联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②体系建立在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③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④二战中成立起来的联合国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合国逐渐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台;目前联合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发挥比较明显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看,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这是因为:①西欧主张西欧在欧洲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在世界新秩序中和美国平起平坐,为此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力图成为政治大国,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③苏联解体,俄罗斯实力明显削弱,但仍然拥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力图恢复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单独称霸;④随着东欧剧变,南北矛盾日益突出。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增强;⑤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尝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课题,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认识:在21世纪,各国无不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尽管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最大的发展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是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南方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发达国家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重要原因。在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每一个民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要具有全球意识,遵循民族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建立起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只有这样,和平才能够维持,发展才能有保证。现代化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道路,同时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又有自己的特点。
⑷ 20世纪初,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表现
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各国商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流动;铁轨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国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速,出现了海外移民的热潮;各国间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出现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
⑸ 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其实, 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如果将地球界定为100岁,生命的起源告诉我们:在有生命的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在一百岁的最后一天产生了,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有了人类……,生命的产生是如此的艰难!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是如此的脆弱,曾经称霸地球一时的恐龙灭x了,人类才有了发源的可能……。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的灾难,“诺亚方舟”、“女娲补天”、“后弈射日”、“伊甸园”就是人们熟悉的故事,他揭示了人类的经历。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存在的本身,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群体的发展,生命的意义的在于享受生命、热爱生命带给生命体的一切。感受阳光、空气、森林、秀美山川;感受人群、生物群和其他事物给与生命体所能感受的一切也是生命意义的重要一部分。这个问题最终追问的还是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们无法回答的。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不只取决于它自身是否存在, 一事物存在与否。还取决于它能不能够让别的事物“知道”它的存在,或者说它能不能被其它事物所“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像贝克莱那样把“感知”狭隘地理解为人类自身的“感知”,它应该是包括人和其它所有事物在内的“感知”。如果人和其它所有的事物都不能“感知”一个事物的存在,那么这个事物也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事物自身是不能说明自己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它也无法说明自己究竟是什么,它只能通过相互作用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对其它事物施加作用,它才能够“告诉”别的事物自己的存在,才能够表明自己是什么。 2、 事物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来“认识”别的事物也无法凭空“感知”别的事物。它们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反应)来“感知”其它事物。事物自身的这种变化(反应)来自于其它事物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无法先天知道别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其它事物对它施加了作用,从而引起它自身的一些变化。事物正是通过感知自身的这种变化来认识其它事物的。棉花在燃烧中“认识”了火的温度,石头在破碎中“知道”了铁的硬度。
3、人只能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人也无法先天知道它们是什么。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 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x,感觉器x中的感受器将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感受这种变化来认识世界。从本质上讲, 认识的这种产生机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知道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因为。感觉只是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种东西,它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x以后在人的大脑里产生的一种变化,是外界事物与人体共同作的一种效果。很显然,对感觉效果的认识并不能等同于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但它不能告诉我们感觉的对象本身是什么。一个手指, 感觉只能告诉我们它感到了什么。碰掉了桌子上的一个苹果,苹果掉下来,砸在一个电源开关上,开关接通电路,引爆了1万公里外的一个核弹,于是核弹爆炸了!在人的感觉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各种细胞数以亿计,外部事物转化为人的感觉,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手指引爆了核弹,如果把核爆比作是我们的感觉的话,那么外部事物就是碰掉苹果的那个手指,很显然,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把对核爆的认识等同于那个手指。科学在探索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也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期以来。然而它却始终回答不了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们看见了一个物体,然后把这个物体叫做狗。那么,这个狗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告诉我们它是由皮毛、肌肉和骨骼组成的,那么这皮毛、肌肉、骨骼又是什么呢?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什么呢?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每一次的追问,科学都要把事物分解一次。然而,每一次的分解,我们都只是得到了一些比原事物更小的部分,都只是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而已,我们还是始终不能回答它本身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分解至最后,科学终于发现原来分解掉的正是想要找到的那个东西。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就像盲人无法体会色彩是什么样子一样。 (二)我们无法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 那我们能够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吗?诸如, 撇开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谈。物体的形状、运动变化过程等等,它们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吗?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它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到也是非常让人失望的。声音不是、味道也不是……, 颜色不是事物本身的东西。我们通过感觉得到的都不是外界事物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注定了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比如,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是这样的:感觉器x接受到了一些光线,这些光线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通过判断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我们产生了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眼睛接受到的只是物体反射光线的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反射光线都没能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不只是主观的,而且还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电影原本只不过是一张张不连续的静止的画面, 知道电影、电视机构造原理的人都明白。电视也只是通过电子枪一行行扫描出来的东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和它实际发生的完全就是两码事情。那么, 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科学能够我们实现这个目的吗?目前看来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科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所有的科学观测仪器也都是一种接收、转化装置, 1、与我们的感觉系统一样。它得到的结果也不是事物本身的东西。 2、科学仪器的观察结果最后还必须转化为我们的感觉信号才能为我们所认识。还没有哪一台仪器能够帮助我们看清空气分子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3、科学仪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到目前为止。 在远处看和近处看是不一样的, 4、我们无法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世界的真实膜样。同一个物体。肉眼看和用放大镜看是不一样的,放大倍数不同看到又不一样,那么哪一种才算是世界的真实样子呢?谁又能保证我们的眼睛就不是一套放大或者缩小装置呢?北半球的星空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 科学告诉我们。这张图是对星空的真实面目的描述吗?假设我们有足够快的速度,一秒钟之内能够到达所有的星球,那么按照这张图所指示的位置,我们可能连一个也找不到。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星体数千万年前甚至上百亿年前发出来的光线,而此时此刻这些星球究竟在哪里,估计连上帝也不知道。 (三)认识是观察现象与化妆品商城事物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也不能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子, 我们既不能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这岂不就等于说我们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了吗?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还可以改造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究竟认识了一些什么呢?我们所说的认识又是什么呢? 1、 给事物起了一个名字知道一个东西无非就是意味着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普通认识论》[德]M.石里克着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第23页)我们无法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但我们可以起个名字指代它,我们所谓的认识也就是知道它的名字而已。 2、 认识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它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我们不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首先是观察现象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观察现象虽然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我们知道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外界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借此我们就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了。我们认为事物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并且把这个样子存贮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就与原有的存贮记忆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我们认识的是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
包括整体与部分、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你上前说:“小姐, 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时。请你吃饭好吗?”这时,她一定会是满脸的诧异:“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吃饭?”这句话表面听起来很正常,但其实它是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人就站在她面前,她居然还说不认识你,那她究竟要认识什么呢?如果你继续说:“我个头一米八零,体重80公斤,三围……”她一定会说:“你有病啊!”碰到这种情况,你郁闷吗?究竟怎样她算是认识了你呢?这时,如果你说:“我叫李四,在某单位上班。”她会说:“哦……”这个“哦”的含义其实就是表示她正在认识你,如果你继续说:“我爸叫李x,我家有的是钱!”这时,你就会听她说:“有几个臭钱你就了不起啊!你这个杀犯!”这下子她算是彻底认识你了……。从这些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她所说的认识其实就是指你的名字和各种社会关系。 (四)? 人的认识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呢?我认为。 1、 观察探测人们主要是对外面的物理世界进行探测, 这一阶段对应于人的感觉过程。在这个阶段中。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外部刺激,生成各种各样的感觉。 2、 标示并把它赋予事物本身——认为外部事物就是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样子。
比如, 对应于人的知觉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外部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当我们看到红苹果时,我们就认为苹果是“红”的;听到小提琴演奏的声音时,我们就认为声音是从小提琴发出来的;看到浪花时,我们认为浪花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 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进行一项工作——符号标示。给事物起个名字等等。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给事物贴上各种感觉标签的过程。 3、 解释一是为了认识方便, 大概可以对应于人的思维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完成两个男士护肤品工作。我们对事物进行分割和再标示,比如,把一个瓶子分为瓶口、瓶底、瓶身等。二是对各种观察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比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把它解释为受到了万有引力的作用。 4、 形成科学认知体系积累对事物的各种认识, 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各种认识活动。认识既不是要说明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它只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标示和解释,就这点而言,我们可以说认识只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它还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描述世界的方法有关。认识手段不同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不同,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只是与世界本身有关。对世界的标示就不一样,描述方法不同,我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就不一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把认识与客观世界等同起来,思想的混乱大多是由于我们错把认识等同于事物的真实面目。
比如,还原论、系统论与整体论之争。其实它们都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世界并不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组成的,它就会由部分组成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一个个的系统,它们就真的是一个个的系统……。 (五)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那我们又如何能够保证它的正确性呢?下面有三个标准: 如果说认识只是人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方法。 1、实证我们可能无法判断认识正确与否, 我们对事物的标示与解释要与观察结果相符合。在一次认识中。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错误的标示和解释就必然会出现与观察结果不相符的现象。比如对颜色的认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一直认为颜色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光学出现以后,人们就发现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 2、自洽如果原来的一些认识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理的, 科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了大量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那它必然会与该体系内的其它标示和解释发生矛盾。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自洽,那就意味着它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3、促进人们的认识进程那么就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对同一个世界的标示和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描述模型(理论体系)。其实, 既然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标示和解释。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就拿各门学科来说,一般情况下,老师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语文学习不好会影响数学的理解能力;数学不好会影响物理、化学成绩,因为它们都需要计算……。其实,这些解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现有的各种学科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它们是在描述同一个对象——世界。各门学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同一对象。我们眼前的一个小小的茶杯几乎就能将所有的学科统一在一起:哲学、心理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经济、美术、逻辑、伦理……。只要这种描述方法能够符合前面的两个条件我们就不能说它是错误的。那么在不同的描述方法之间还有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呢?当然是有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一种理论体系是对还是错, 原则上。但我们还能够判断它的优与劣。好的认识模型能够促进人们的认识进程,它会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变得简单、清晰而且条理,不好的
美容护肤产品
模型则会造成人们认识的混乱。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虚无主义认为:在这众多的星星中。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得更精确些:最终会变得毫无意义——吃饭对于饿的人有意义,睡觉对于困的人有意义,但对于死人来说,它们全无意义。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死就是无意义,生因此也无意义。人为什么要在世上匆匆忙忙地奔来跑去呢?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意义。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万事万物犹如过眼烟云,都会逝去,它们留下了什么踪迹呢?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联,组成了无名的水流,涌向大海。”因此对于永恒的头脑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人最大的目标是青史留名;有人说,有人说。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够遗臭万年也是好的。说这话的人没有想到:在地球热寂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就像在沙漠中脚迹一下子就会被吹没了那样,时间也会抹掉我们存在的痕迹,仿佛我们的脚就从来没有踏过大地似的。” 总之、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观点多不胜数。二、 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是要问:他为什么恰恰这样做,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常常不问某人为什么做某件事。而不是别样做。努力在人的具体行为的差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只在刹那间,飞蛾扑火时。生命便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一个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消亡。它傻,因为它太热爱光明,火焰是它向往的天堂。它不顾一切地冲向死亡,在肉体的丧失中,灵魂得到升华。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为了某种理想的追求,可以献出一切,以至生命,无怨无悔。其实:飞蛾并不一定知道扑火的结果。它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进化中的“趋光”的本能。自然界中还有类似的情况:大马哈鱼在大河的入海口集结,适应淡水后逆流而上、冲破艰难险阻到达一片水平山美的地方,集体产卵,然后死去。雄性的螳螂在交配后、成为雌性螳螂的产前食物。这些、如同蝴蝶为什么会有薄薄的羽片、反射阳光,变成为五彩美丽的样子。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自己身上的皮肤颜色、消失在从林之中。猎豹的花纹,树木的绿色等等都是进化中的选择。因此:就有了地球这个充满生命的地方,一个有无限生机的地方。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身。人类生命的过程也是如此。
它踏着生命的力量一路走来,人类的历史是生命的历史。触摸一下它身上所沾有的血迹已分不清年代,古老或新鲜。唯有那些生命爆发出来的力量,一直推动着它不断前进。奴隶们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回溯至奴隶社会。他们的肉体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每天的劳做使他们受尽折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不是单纯的劳具,他们也会有向往也会有化妆品希望。虽然无数的奴隶因沉重的劳作而走向死亡,但灵魂是不会轻易灭亡的,生命的摧残让他们明白了反抗与斗争。自由啊!他们终于站起来,拿着劳具依仗着生命的力量冲出了压迫。即使代价有多惨重——无数的奴隶的生命随着灭亡的制度一起灭亡。但这是两种极不相同的灭亡啊!一个是代表着一种落后制度的灭亡,另一个则是人类生命意义的升华。生命的意义是那么裸裸。只为了灵魂与肉体即生命的自由而勇敢斗争。历史是不会忘记那些无名的生命。它们像花朵一样绽放在历史长河的两岸,在奴隶社会中。传播着人类历史灿烂的花香。一种可以放弃一切的追求。在人类的斗争历史中是这样,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追求。在人类永恒爱情长河中也是这样。虽然许多的爱情都是以悲剧结尾,但它们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也是如此,爱情是美丽的,但生命的结局在爱情的长河中泯灭了色彩,而对爱情的忠贞就成了生命新的含义。这也是一种追求。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
谁会知道一个远古的地球,每一个生命活着都会有其存在的原由。不管是否值得。比大漠更荒凉的多地方,会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之地球。自古以来,生命都会因为一种信念而存在,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不需任何原因的,但活着只是因为某种原因,生命就太不值了。沉思一下吧!如果你还不明白,你为何而在,那么你的生命真的就失去了意义。生命本身会告诉我们如何使生命有意义。生命的色彩!我们从降生那一刻开始我们便被赋予的最美丽的色彩。我们能生存成长到今天,就更应该能体会得到“生”与“死”只是生命的过程,而并非生命的全部意义!活着注定要接受生命的种种不幸与悲哀,但也许就在此刻我们便能接到生活的惊喜与回报!在用心去感受生命。三、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体验生命、感受生命并在不断的竞争中完善生命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给与我们的一切,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魅力在于:活着敢于向强者挑战!”。酸甜苦辣是生命的过程,没有生命的事物就不能感受它的。各种感觉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甜的感觉就如同素然无味。对待人生当中的成功或艰难莫不如此。要向大海和森林一样有宽广的胸怀,这样就具有了大海和森林的无限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大海和森林生机勃勃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还在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四、关于生命意义的随想(一)关于“勇敢”的随想:不管这些东西是否还会损害自己。这说明人们的害怕的本能,有一个心理学试验:在一个人的面前、摆放一系列两盘物品:马蜂和虱子;蚯蚓和蛔虫;蓝色的胶体和像脓一样黄色的液体。人们都会比较讨厌后者。不愿意接触他们。它能使生命“回避”风险。这些本能和人类一起经历了几百万年。这就是“恐惧”,恐惧是人类或者生命体生存的本能。人类的出生、一个人迈出的第一步、长大后人们每一次的外出都是具有危险的,另一方面。但是人们却总会去实践它、完成它。这就是“勇敢”,勇敢也是人类或者生命体生存的本能。也没有看到优美的体操运动员和冰上芭蕾舞运动员由于惧怕摔倒而放弃运动。虽然这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很简单的例子:没有人因为惧怕危险而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但很能说明问题。
⑹ 从交往的视角谈一谈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们在系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
⑺ 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李泽健 要想弄明白物质、运动和时空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如果这一点不清楚,那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关系。 (一)我们无法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 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其实,这个问题最终追问的还是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们无法回答的。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 一事物存在与否,不只取决于它自身是否存在,还取决于它能不能够让别的事物“知道”它的存在,或者说它能不能被其它事物所“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像贝克莱那样把“感知”狭隘地理解为人类自身的“感知”,它应该是包括人和其它所有事物在内的“感知”。如果人和其它所有的事物都不能“感知”一个事物的存在,那么这个事物也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事物自身是不能说明自己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它也无法说明自己究竟是什么,它只能通过相互作用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对其它事物施加作用,它才能够“告诉”别的事物自己的存在,才能够表明自己是什么。2、 事物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来“认识”别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无法先天知道别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无法凭空“感知”别的事物。它们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反应)来“感知”其它事物。事物自身的这种变化(反应)来自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其它事物对它施加了作用,从而引起它自身的一些变化。事物正是通过感知自身的这种变化来认识其它事物的。棉花在燃烧中“认识”了火的温度,石头在破碎中“知道”了铁的硬度。3、人只能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 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人也无法先天知道它们是什么。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将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感受这种变化来认识世界。 认识的这种产生机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知道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因为,从本质上讲,感觉只是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种东西,它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以后在人的大脑里产生的一种变化,是外界事物与人体共同作的一种效果。很显然,对感觉效果的认识并不能等同于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感觉只能告诉我们它感到了什么,但它不能告诉我们感觉的对象本身是什么。一个手指,碰掉了桌子上的一个苹果,苹果掉下来,砸在一个电源开关上,开关接通电路,引爆了1万公里外的一个核弹,于是核弹爆炸了!在人的感觉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各种细胞数以亿计,外部事物转化为人的感觉,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手指引爆了核弹,如果把核爆比作是我们的感觉的话,那么外部事物就是碰掉苹果的那个手指,很显然,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把对核爆的认识等同于那个手指。 长期以来,科学在探索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也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然而它却始终回答不了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看见了一个物体,然后把这个物体叫做狗。那么,这个狗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告诉我们它是由皮毛、肌肉和骨骼组成的,那么这皮毛、肌肉、骨骼又是什么呢?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什么呢?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每一次的追问,科学都要把事物分解一次。然而,每一次的分解,我们都只是得到了一些比原事物更小的部分,都只是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而已,我们还是始终不能回答它本身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分解至最后,科学终于发现原来分解掉的正是想要找到的那个东西。就像盲人无法体会色彩是什么样子一样,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 (二)我们无法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 撇开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谈,那我们能够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吗?诸如,物体的形状、运动变化过程等等,它们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吗?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它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到也是非常让人失望的。 颜色不是事物本身的东西,声音不是、味道也不是……,我们通过感觉得到的都不是外界事物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注定了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比如,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是这样的:感觉器官接受到了一些光线,这些光线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通过判断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我们产生了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眼睛接受到的只是物体反射光线的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反射光线都没能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不只是主观的,而且还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 知道电影、电视机构造原理的人都明白,电影原本只不过是一张张不连续的静止的画面,电视也只是通过电子枪一行行扫描出来的东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和它实际发生的完全就是两码事情。 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那么,科学能够我们实现这个目的吗?目前看来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科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 1、与我们的感觉系统一样,所有的科学观测仪器也都是一种接收、转化装置,它得到的结果也不是事物本身的东西。 2、科学仪器的观察结果最后还必须转化为我们的感觉信号才能为我们所认识。 3、科学仪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台仪器能够帮助我们看清空气分子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4、我们无法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世界的真实膜样。同一个物体,在远处看和近处看是不一样的,肉眼看和用放大镜看是不一样的,放大倍数不同看到又不一样,那么哪一种才算是世界的真实样子呢?谁又能保证我们的眼睛就不是一套放大或者缩小装置呢? 下面是一张北半球的星空图。 科学告诉我们,北半球的星空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张图是对星空的真实面目的描述吗?假设我们有足够快的速度,一秒钟之内能够到达所有的星球,那么按照这张图所指示的位置,我们可能连一个也找不到。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星体数千万年前甚至上百亿年前发出来的光线,而此时此刻这些星球究竟在哪里,估计连上帝也不知道。 (三)认识是观察现象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我们既不能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也不能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子,这岂不就等于说我们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了吗?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还可以改造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究竟认识了一些什么呢?我们所说的认识又是什么呢? 1、 给事物起了一个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个东西无非就是意味着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普通认识论》 [德]M.石里克着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第23页)我们无法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起个名字指代它,我们所谓的认识也就是知道它的名字而已。 2、 认识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首先是观察现象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观察现象虽然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是它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我们不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但我们知道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外界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借此我们就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了。我们认为事物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并且把这个样子存贮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就与原有的存贮记忆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其次,我们认识的是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整体与部分、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 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时,你上前说:“小姐,请你吃饭好吗?”这时,她一定会是满脸的诧异:“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吃饭?”这句话表面听起来很正常,但其实它是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人就站在她面前,她居然还说不认识你,那她究竟要认识什么呢?如果你继续说:“我个头一米八零,体重80公斤,三围……”她一定会说:“你有病啊!”碰到这种情况,你郁闷吗?究竟怎样她算是认识了你呢?这时,如果你说:“我叫李四,在某单位上班。”她会说:“哦……”这个“哦”的含义其实就是表示她正在认识你,如果你继续说:“我爸叫李刚,我家有的是钱!”这时,你就会听她说:“有几个臭钱你就了不起啊!你这个杀人犯!”这下子她算是彻底认识你了……。从这些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她所说的认识其实就是指你的名字和各种社会关系。 (四) 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呢?我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观察探测 这一阶段对应于人的感觉过程。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主要是对外面的物理世界进行探测,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外部刺激,生成各种各样的感觉。 2、 标示 对应于人的知觉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外部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并把它赋予事物本身——认为外部事物就是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样子。比如,当我们看到红苹果时,我们就认为苹果是“红”的;听到小提琴演奏的声音时,我们就认为声音是从小提琴发出来的;看到浪花时,我们认为浪花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进行一项工作——符号标示,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给事物起个名字等等。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给事物贴上各种感觉标签的过程。 3、 解释 大概可以对应于人的思维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完成两个工作,一是为了认识方便,我们对事物进行分割和再标示,比如,把一个瓶子分为瓶口、瓶底、瓶身等。二是对各种观察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比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把它解释为受到了万有引力的作用。 4、 形成科学认知体系 总结经验,积累对事物的各种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各种认识活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认识既不是要说明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也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它只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标示和解释,就这点而言,我们可以说认识只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只是与世界本身有关,它还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描述世界的方法有关。认识手段不同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不同,对世界的标示就不一样,描述方法不同,我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就不一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把认识与客观世界等同起来,思想的混乱大多是由于我们错把认识等同于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还原论、系统论与整体论之争。其实它们都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世界并不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组成的,它就会由部分组成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一个个的系统,它们就真的是一个个的系统……。 (五)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如果说认识只是人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方法,那我们又如何能够保证它的正确性呢?下面有三个标准: 1、实证 我们对事物的标示与解释要与观察结果相符合。在一次认识中,我们可能无法判断认识正确与否,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错误的标示和解释就必然会出现与观察结果不相符的现象。比如对颜色的认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一直认为颜色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光学出现以后,人们就发现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 2、自洽 科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了大量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原来的一些认识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理的,那它必然会与该体系内的其它标示和解释发生矛盾。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自洽,那就意味着它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3、促进人们的认识进程 既然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标示和解释,那么就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对同一个世界的标示和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描述模型(理论体系)。其实,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就拿各门学科来说,一般情况下,老师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语文学习不好会影响数学的理解能力;数学不好会影响物理、化学成绩,因为它们都需要计算……。其实,这些解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现有的各种学科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它们是在描述同一个对象——世界。各门学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同一对象。我们眼前的一个小小的茶杯几乎就能将所有的学科统一在一起:哲学、心理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经济、美术、逻辑、伦理……。 原则上,只要这种描述方法能够符合前面的两个条件我们就不能说它是错误的。那么在不同的描述方法之间还有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呢?当然是有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一种理论体系是对还是错,但我们还能够判断它的优与劣。
⑻ 促成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以迪亚士、达伽马发现经非洲南端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第一次实践环球航行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又称大航海时代)打破东西方地理上的隔阂,促成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⑼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正人类社会最初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时期。14世纪前后,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催生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推动了西欧国家的商业扩张和早期殖民掠夺,使东西两半球开始直接往来,形成世界各地区间日益密切的交往。18世纪中叶,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打开了一个个闭关自守的农本国家的大门。人类社会的历史越来越紧密地从分散走向整体。在这一巨变过程中,科技革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⑽ 你是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
形成科学认知体系。总结经验,积累对事物的各种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各种认识活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认识既不是要说明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也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它只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标示和解释,就这点而言,我们可以说认识只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只是与世界本身有关,它还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描述世界的方法有关。认识手段不同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不同,对世界的标示就不一样,描述方法不同,我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就不一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把认识与客观世界等同起来,思想的混乱大多是由于我们错把认识等同于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还原论、系统论与整体论之争。其实它们都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世界并不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组成的,它就会由部分组成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是一个个的系统,它们就真的是一个个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