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廉江在广东什么地方
廉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省湛江市代管县级市。
廉江市东西相距79.5公里,南北相距60.2公里。总面积2867平方公里。海域以10米等深线计算,行政区域内的面积达11755公顷。其中浅海面积5343公顷。
廉江是传统农业大县和工业强县,盛产水果,号称百果之乡;是广东40个产粮大县中表现较突出的县级市;是粤西唯一一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工业类别齐全,尤以电饭煲产业表现突出,其电饭煲产量占全国3成以上,是“中国电饭煲之乡”。
(1)廉江多久的历史了扩展阅读:
在廉江境内出土的肩石斧、穿孔石钺、石镑、砺石等文物,证明了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廉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勤劳、淳朴的廉江人民世代相传,辛勤劳动,创造了廉江的历史和文明。
丰背村落遗址,展现了战国时代当地人民生活的风貌;建于公元7世纪的罗州古城,以其仿唐代长安都城的不同凡响的格局,显示了廉江当时盛极一时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廉江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改造山河,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
特别是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廉江人民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工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
1991年,廉江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从此,廉江历史掀开新的一页,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逐步从以农村为主向以城市为主、城乡结合上转化,廉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Ⅱ 廉江的历史沿革
秦属象郡地;汉属合浦县地。
晋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属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
隋朝,仍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注:罗州城遗址在河唇镇龙湖村东侧,面积约6万平方米。此遗址布局有仿唐代长安城的明显迹象。1962年,此城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在县境之西及西南同时建招义、零绿两县。唐天宝元年,招义县改为干水县,此县名即为石城县之始。)公元623年(唐朝武德六年),罗州徙治石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
972年(宋太祖开宝五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复析置石城县。元朝,属化州路。
1368年(明洪武元年)属化州府。1374年(洪武七年)属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属高州府。清朝,属高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至3年,属高州道。1914年(民国3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1920年(民国9年),废除道制,仍属高州善后处。1923年(民国12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1926年(民国15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1936年(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1949年(民国38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
Ⅲ 粤语有多久的历史啦
粤语常识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开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在封开举行。会上历史专家公布了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粤语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助理巡视员、广东省着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今天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原来只通行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应提高,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最早将雅言带入岭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后从各地征发到岭南的“垦卒”。这些“垦卒”多半是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广信是岭南文化和粤语发祥地
潇贺古道和湘桂水道(即灵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重要通道。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在岭南是个交通枢纽。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经潇水和贺江到达广信,再经桂东和粤西两条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鉴江两条贸易通道到徐闻、合浦,广信就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商贸活动离不开语言交际,中原传入的雅言正是通过商贸活动而融合当地百越土着语言,形成粤语。
广信又是岭南最早传播中原文化的阵地。陈元、士燮等在这里办学,使百越土着逐步接受中原传入的儒家文化,汉族移民也从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从而形成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体的早期岭南文化。随着文化交流的开展,以雅言为主体吸收一些百越土着语言因素的粤语,也就逐步成为这一带人们的主要语言。广信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粤语的发祥地。
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在广信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除此之外,粤语还有两个次方言区:一是漠阳江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广东江门及其所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市(区)历史上称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称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门区。四邑地区距广州并不远,四邑话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珠江水路上并不相通。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早期粤语的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
粤语保持雅言音系长达数千年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州治也在广信,广信便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着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着居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着部落的共同语。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元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在中原和北方长达数千年的战乱动荡岁月,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汉语标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则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
离开粤语岭南文化便不复存在
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广府地区许多岭南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粤语的自身价值和保护问题。
专家呼吁 建立粤语馆保存活化石
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建立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但一直没有实现。封开作为粤语发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粤语馆,收集、积累本地粤语的材料,包括语音记录、文献资料,以及粤语扩展和分布地图等等。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音现象,例如上面讲过的浊塞音等,正在消失过程中,及时将粤语这一不可多得的我国最古老的“普通话”的活化石,作为-个宝贵的历史遗存保存下去。
粤语里又保留了大部分的古文言词汇.
用粤语来朗诵古文,词曲比用其他方言更能容易领略其中的意境.
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见《诗经�6�1国风�6�1郑风�6�1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烟”,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炊烟”,就是说“悬崖边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险了);“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再如,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没有差异,但是广州话当中,“行”就是走路,但“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这个字“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普通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已经很少被使用。保留古文化,粤语是一环.
Ⅳ 廉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廉江市是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于1994年撤县设市,地域总面积2835平方公里,总人口160多万,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排前10,目前市区非农业户籍人口约20万,市区常住人口三十几万,是湛江市辖人口最多、面积较大、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 廉江是传统农业大县和工业强县,盛产水果,号称百果之乡;是广东40个产粮大县中表现较突出的县级市;是粤西唯一一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工业类别齐全,尤以电饭煲产业表现突出,其电饭煲产量占全国3成以上,是中国电饭煲之乡。
具体你看网络吧,参考资料里的。
Ⅳ 廉江的来历
唐天宝元年(742年)置廉江县,因县西有廉江,故名。
1993年12月1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41号)撤销廉江县,设立廉江市。
Ⅵ 廉江一中的历史
廉江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2007年师范 (只有初一) 2008年旧六小(只有初一和初二)廉江第一中学成立 2008年9月1日上午,廉江市第一中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这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取得的一大成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康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井基,市政协副主席、廉江中学校长黄兆恋以及市教育局等单位领导参加了开学典礼。
Ⅶ 廉江市长山镇上红江村有多少年历史
1949年到2017年自己算
Ⅷ 急!!!求廉江话的发展历史
廉江主要有白话、涯话、黎话三大方言
1、白话的分布和特点
廉江白话,属粤语次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廉城、车板、安铺、营仔、石城、平坦、良垌五个镇。新华、吉水、新民、营仔五个镇部分居民也讲白话(编者注:良垌、新华和平坦这三个镇已于2003年5月18日合并,并后叫良垌镇),人口约占廉江总人口的35%。
廉江的白话跟广州话在语音、词汇方面有差别,带有浓重的高州(粤西)口音,受祖居地方言的影响。如廉城镇一带白话受高州、化州话的影响;良垌镇一带讲白话的人中、有祖辈由顺德迁来的仍带顺德音,由东莞迁来的仍带东莞音。
2、涯话的分布和特点
涯话属客家方言。它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塘蓬、石颈、和寮、长山、石角五个镇,河唇、石岭、青平、高桥四个镇的大部分乡村,河堤、营仔两个镇的部分乡村,人口约占廉江总人口50%[引自《湛江市志》(2003年出版)]。
廉江的涯话与福建旧汀州府和广东旧嘉应州地区的客家话相类似。因为这些居民的祖辈基本上都是明清之际,从福建西部的汀州府和广东东部的嘉应州陆续迁来的。
3、黎话的分布和特点
黎话,属闽南方言。它主要分布于横山、安铺两镇。新民、营仔、新华、良垌(编者注:良垌、新华和平坦这三个镇已于2003年5月18日合并,并后叫良垌镇)部分居民讲黎话,人口占廉江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引自《湛江市志》(2003年出版)]。
廉江的黎话跟雷州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4、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獠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近5万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和吉水梧村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其他廉江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主要指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互相交流,同一方言的不存在这种情况),以讲廉江白话为主,廉江白话逐渐成为廉江的“通用语言”。
Ⅸ 廉江籍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官
蓝鲸所有恐龙震龙(120吨)都没有蓝鲸个头大。体长可达33米,体重20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它的力气也无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机动船,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曾出现过的最大动物。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长得这么大:一来是食物丰富,蓝鲸虽体躯巨大,却以小得和它无法相比的磷虾为食。这种虾数量多,容易捕,养得起这些大肚子汉。二来是水的浮力大,支撑着蓝鲸的巨大体躯。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体重5吨左右,若非洲象的体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撑不住了,所以不能长得太大。但在海里却不然,动物基本上处于失重状态,再大也能浮得起来。但也不能无限增大,超过一定限度,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满足需要了。
Ⅹ 湛江有多久的历史
据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之间),就有人类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1911年10月起,五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南区善后委员会公署、南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1936年)起,南部三县先后属广东省第八 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川县先后属第七区、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宁景炎三年(1278年),宁帝禺即位于市区硇州岛,升硇州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民国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 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督 察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现湛江市共辖二县:遂溪县、徐闻县,四区: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坡头区,代管三个县级市:吴川市、廉江市、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