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做好社会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社会有所奉献的意识。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呢?
一、从学习中培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知责任感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无聊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新人,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
二、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但是,我们却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比如,不开无人灯、无人电脑、无人电视,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等等,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培养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担任重任的人。
三、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中培养讲礼貌、讲文明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的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上、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更要学会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需要关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举止文明,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生活画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四、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责任感
② 如何培养责任感
如何提高责任心
杭州莱福特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总经理 郭力文
一、责任心的概念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一个人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参加了工作,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都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一个人高度的责任心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且这种责任心不但体现在工作和学习上,也表现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说准时、诚实、信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
二、不负责任的表形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不负责任,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不为他人着想,做事不计后果等等。
严格地说,极少数人的犯罪、杀人越货,无数的车辆事故、安全事故,甚至自杀自伤……都是不负责任的结果。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不够,没有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没有自发自动地提高责任心的自觉性。
2、家庭教育以子女为主,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三、责任心铸成的分析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个人是主体,只有个人有提高责任心的要求,自己才会主动去培养、锻炼、有意识地加强责任心,积极承担工作、承担责任、主动实践,敢于负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习惯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工作过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责任心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要从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责任心的方法
1、 加强自我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工作、学习、锻炼,即包括自身的工作、学习、锻炼,也包括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锻炼,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事业合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加强工作责任心: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提升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诚信守诺、认真学习、忠于职守等六大要素。
3、加强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是领导,要对员工负责,对朋友负责,对合作伙伴负责,对生意对象负责,对公司负责;是员工,要对同事负责,对朋友、对同学、对网友负责,对领导负责,对公司负责。
4、加强社会责任心:讲公德、守规则,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纪,对社会负责,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对人类生存各种条件负责。
5、加强家庭责任心: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是家长,要对孩子负责,负责孩子的生活,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负责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是子女,要对长辈负责,要洁身自好,要努力学习,要尊重和孝顺长辈,要关心和爱护老人,要尽职尽守。
以上方法只是启发和引导个人自觉加强责任心,作为公司或者社会对每个人加强责任心也要采取应对措施:
1、严肃法律法规,惩罚和约束没有责任心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
2、形成社会舆论,树立榜样和偶像,塑造责任心的氛围,提升每个人的责任心。
3、公司或单位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把责任心和个人的利益挂钩。对有高度责任心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员工给予惩处。
五、我们如何提高责任心
1、自问:我对自己负责任吗?我对公司负责任吗?我对工作负责任吗?我对他人负责任吗?我对社会负责任吗?我对家庭负责任吗?
2、自律:随时随地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
3、自纠:一旦发生了不负责任的事情,要及时纠正,决不能文过饰非,自己原谅自己,再造一次不负责任。
③ 怎样培养社会责任感
1、理论引导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身担负的使命,明确身上的责任,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2、实践养成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在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环境熏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积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④ 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如何加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
1、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而在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教育也应该作为其主要途径。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道德建设。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培养,从细节入手,让孩子初步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公民社会责任感。
2、其次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从幼儿园、义务教育一直到学业结束,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接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还应该接受完整的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教师应该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
从思想道德、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社会属性等角度对学生开展教育,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成为一个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
3、再次是社会教育。社会是一所学校,它对于公民的教育是实用且有效的,学校虽然也会针对公民社会责任感进行教学培养,但是其教学内容相较于社会实践则显得没有说服力。
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会接受社会的洗礼,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国家的发展阶段,并面临多元化社会价值理念对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冲击,进而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官员将国家公器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通过权钱交易破坏市场的公平性。近年来落马的贪腐官员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政绩工程、懒政庸政等现象的存在也破坏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在经济领域,经济利润最大化成了许多企业经营发展的“金科玉律”,在市场竞争中,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其中,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文化领域,资本的大量涌入摧垮了一些文艺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大量抄袭、盗版的作品充斥市场,使得精品文化资源越来越少;
在思想道德领域,部分公民个人诚信意识薄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崇洋媚外等价值观成为其指导思想、行为主导,从而造成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滑坡。
⑤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高校应完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机制体制,遵循“知、情、意、行”的品德形成规律,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坚定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并在社会实践中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理论引导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身担负的使命,明确身上的责任,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由于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在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理性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前提,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在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力求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大学生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勇敢肩负起国家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让学生铭记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艰苦奋斗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树立忧患意识,学会担当责任。此外,高校开设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教育课”,教师都要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如介绍本学科代表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价值等。
实践养成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在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势在必行。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在实践中夯实责任,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忱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再其次,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思维,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大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情感,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情感基础。
环境熏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积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学校党政管理部门要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使命意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规范管理和服务,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社会义务。三是所有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带动和感染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只有全体教师都树立起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四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使这种社会责任感教育活动纳入“常态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责任感的感染教育。
⑥ 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社会有所奉献的意识。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呢?
一、从学习中培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知责任感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无聊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新人,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
二、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但是,我们却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比如,不开无人灯、无人电脑、无人电视,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等等,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培养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担任重任的人。
三、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中培养讲礼貌、讲文明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的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上、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更要学会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需要关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举止文明,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生活画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四、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责任感
家务劳动是可以给学生带来责任感的生活实践。学会应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更加热爱劳动,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确保每天放学回家后15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做饭、烧菜、洗衣服、打扫房间各尽其能。学生分享了劳动的成果,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内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便会越发增强。
五、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主人翁责任意识
责任常体现了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敢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的空间。因此,言而有信,自己答应了别人,就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愿意,也必须这样去做。对于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应该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后果甚至惩罚。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捡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纸屑;不小心伤害到别人,感到内疚并勇敢承担责任,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都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做人必须要有责任感。我们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不仅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还要对关爱我们,为我们呕心沥血的爸爸妈妈和老师负责。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还要学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学生!
六、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成果的认识,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帮助他人,服务
社会的责任感中学生年龄小,力量单簿,但是可以为社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保知识,法律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感受蓬勃发展的生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关心祖国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心身边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生敢勇于承担责任,嬴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⑦ 如何培养的责任感
1、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小事。
习惯成自然,当你把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时,做事认真负责也就逐渐融入到你的生活中,而不需要他人监督才可以去做。当一个人主动去工作的时候,他就不会感觉到麻烦与劳累。
2、拒绝依赖别人。
有些人习惯在工作中依赖别人,本来应该自己做好的事却处处抱怨他人。比如销售业绩差就怪产品不好;和同事关系不融洽就怪同事不热情;没找到好工作怪朋友不给帮忙,事实上,这种抱怨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查找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
3、将企业兴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⑧ 怎样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身担负的使命,明确身上的责任,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由于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在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理性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前提,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在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力求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大学生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勇敢肩负起国家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让学生铭记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艰苦奋斗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树立忧患意识,学会担当责任。此外,高校开设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教育课”,教师都要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如介绍本学科代表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价值等。
⑨ 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
对于不同的时代,历史使命感也不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使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⑩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10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对于不同的时代,历史使命感也不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使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