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的鼠疫有多可怕,各朝各代都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上的鼠疫可怕到能够使一个王朝陨落,因为鼠疫本身就是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疾病,而各朝各代针对鼠疫的措施有:掩盖病死的尸体、寺庙 祈祷和开放宫廷诊所。
据历史记载当时针对鼠疫的措施就是掩埋病死的尸体,因为尸体也可以作为鼠疫的传染媒介,还有就是朝廷拨款建立寺庙或去寺庙祈祷,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鼠疫属于天灾。在明朝时期朝廷还开放了宫廷诊所,让官医出去看诊,为民间服务。
② 古代瘟疫肆虐 ,古人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
这个流行病在欧洲造成了2500万人的死亡。而在明朝史料记载,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隶,河南三省人员大量死亡,当时三省在爆发之前的人口多达2560万,但是等到8年瘟疫过去之后,人口剩了不到1300万,死了将近一半的人。
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瘟疫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而且致死率非常高,所以人们对于瘟疫都非常的害怕。
古人将瘟疫会看成是老天发怒在惩治人间,因此在瘟疫爆发之后,家都会重点治理贪官污吏,而各地官员也会躬身自省,并且赶快祭拜上天,希望上天能够饶过百姓。
③ 人与瘟疫的斗争从明代起,古代人是怎么对抗鼠疫的
提到鼠疫,大家能想到什么?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可能首先会想到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能会想到民国年间的东北。确实,鼠疫这种疾病是个棘手的东西,前几年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其中有几集不是也再讲北京流行瘟疫,谭允贤在北京城悬壶济世嘛,那么真正的明代京师的瘟疫是如果防治的呢?文史君带大家一起看看。
3、派遣官吏问诊施药。这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面的镜头了。古代社会科技不发达,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的确有一套。明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官方的太医院医官医生一般都有300多人,地方上京师所在地顺天府还有惠民药局,明代皇帝还真的是不错(当然你要说他为了维护统治吧,我也不和你刚),一旦瘟疫爆发,尤其是嘉靖朝之后,皇帝都会命令太医院开门,令太医等人深入民间问诊、施药。这一点作为统治者爱民亲民的表现,史书会大记特记,所以史书中很容易找到记录。如《世宗实录》所载:明世宗本人亲自撰写方书(世宗衷心道教,对求生炼丹非常擅长),制成《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还命令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嘉靖24年更直接“于朝天宫门外施药“”
除了官方就诊施药之外,政府也会向民众发放钱财、动员民间医生。京师重地民间医馆自然也不少。万历10年,万历皇帝不仅命令太医问诊施药,还直接动用太仓官银,给每个患病者“银六分、钱十文”(《神宗实录》)。
正是明朝皇帝重视疫病的传播,所以虽然疫病来势汹汹,但在最坏的情况下,把损失减少到了最小,这样一看明朝皇帝也不像《明史》所讲的一个比一个混蛋嘛!
④ 在清朝末年爆发了大鼠疫,究竟是怎么把疫情控制住的
1910年10月,随着满洲里死亡了第一例鼠疫病人开始,疫病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蔓延到东北的边边角角。甚至河北和山东等地,也发现了鼠疫病人。那么,这场瘟疫是如何引发的?最终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伍连德旧照)
伍连德虽然一直在国外求学,但是他也知道中国人一向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他也不敢擅作决定。于是他只能上书清政府,将东北尸横遍地的悲惨情形向清政府做了详细的汇报。并明确地告诉清政府,那些尸体里活跃的病菌将会导致更多人死于疫病。
清政府不敢马虎,为了早日控制疫情,他们特意以皇帝的名义下发了一份批准火葬的圣旨。
这份圣旨对东三省的百姓,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很快,许多疫病死亡的尸体都被堆积在了公共墓地上,一些已经掩埋的尸体也被挖出来放到一起。
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春节的祥和气氛中。但哈尔滨郊外的公共墓地上,却有大大小小100多口棺材累叠在一起,看上去极为悲凉。
在东北官员的组织下,200多名防疫人员挖了一处极深的深坑,随后,大家把这些装满尸体的棺材堆放在深坑里,由于棺材不够,许多尸体又被堆放在棺材上面。
随后,防疫人员浇上煤油,点上火。
在熊熊烈火中,2000多具尸体很快就化成了灰烬。
伍连德深知死者的家属们不能接受这种丧葬模式,为了安慰那些活着的人们,他下发了传单,鼓励大家放鞭炮冲走晦气。
众人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于是城乡处处鞭炮震天。
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一切忙碌告一段落后,不光死亡的人数开始下降,疫情也慢慢得到控制。
原来,鞭炮中的火药在爆炸后,能起到消毒防疫的作用,这无形中又为防治疫情,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再加上伍连德不光阻断了感染源,并积极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猖獗了两月之久的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随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直至死亡人数为零,为闹得人心惶惶的鼠疫,画上了个完美的句号。
伍连德不仅战胜了鼠疫,同时还有效地阻止了日俄侵略东北的行径,因此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甚至,诺贝尔基金会还把他列为诺贝尔候选人名单中。
⑤ 晚清时期当时用了什么方法,使肆虐的鼠疫仅用4个月搞定
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疾病的恐怖程度能与发生在十四世纪4、50年代的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相比。在短短六年时间里(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们现代人都知道,黑死病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鼠疫,这是一种名叫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
image.png
鼠疫曾给中世纪欧洲带来极沉重的打击,然而鼠疫的梦魇却并不仅仅发生在当时。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许多时期,都发生过大小不一的鼠疫疫情。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惨痛的鼠疫经历发生在1910年到1911年的东北。这场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流行性鼠疫”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夺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一时间整个东北地区都可谓是谈“鼠”色变。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场疫情的来龙去脉。
image.png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发现第一例感染鼠疫的患者。在随后两个月时间里,疫情沿着当时的中东铁路肆意蔓延,从海拉尔、齐齐哈尔到哈尔滨、长春、奉天(今沈阳)。感染鼠疫的患者成批死亡,整个东北地区都笼罩在鼠疫的阴影之中。
1910年12月,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赶赴东北处理疫情。由于鼠疫是非常烈性的传染病,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因此伍连德究竟能不能打赢这场与鼠疫的较量其实在许多人心中都存在疑惑。然而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伍连德和他的团队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控制住了疫情。截止1911年3月1日,鼠疫死亡人数下降到了0。一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却被伍连德实现了。那么问题来了,伍连德当时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战胜疫情的呢?
image.png
首先,伍连德通过对患者尸体解剖确定了这次疫情是鼠疫中的肺鼠疫。这种传染病可以通过呼吸和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有效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伍连德派1000多名士兵对中东铁路中方管理沿线进行交通管制,所有途径旅客都要观察5天后才能放行。当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沙俄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管制。如此一来就有效阻止了患病人员在旅途中扩散病情。
image.png
当时还处于清朝晚期,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什么知识,也不相信科学。家里有人去世后,往往要想方设法将尸体偷偷运到城外土葬,以求得入土为安。可是患鼠疫去世死者的尸体本身就是高危传染源,无论是在送葬过程中还是在土葬之后都存在极强传染性。因此伍连德排除重重阻力,派士兵挨家挨户进行搜查登记,发现病人立即送到定点医院,发现尸体则必须进行焚烧掩埋。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初一,2200多具尸体在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墓地进行集体焚烧,其中有不少尸体还是从已下葬的坟墓中挖掘出来的。通过这种近乎铁腕的方式,伍连德团队终于控制住了传染源。
⑥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黑死病是如何停止肆虐的呢
2020年一开春,从武汉病源地爆发的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各地人民迅速作出反应,对待新冠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采取隔离制度,通过村村隔离、区隔离的办法,我们终于战胜了新冠病毒。
早在14世纪黑死病肆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采取了这种办法。
黑死病其实就是属于鼠疫病毒的传播,跳蚤通过吮吸带有病菌老鼠的血液,然后叮咬人群成为了这种疾病的传播办法。
市政的运尸车整天没日没夜的将尸体拉到城外掩埋。
原先繁华似锦的城市空荡荡的,简直就是一座鬼城。
只要有黑死病爆发的疫区,人们就在墙上写一个大大的白色P,放眼望去整个城市全是吓人的P。
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直到1894年才被发现,而在14世纪当时的医疗水平很差,当时人们只能通过隔离的方法来阻止疾病的传播。
当时威尼斯规定来自疫区的船只,船员必须在船上隔离40天才准下岸。但这样也阻止不了老鼠将病菌带到威尼斯城。黑死病所到之处,易感染的人群很快病亡被淘汰,不容易感染这种病毒的人,活了下来。感染后但挺过来的人也获得了免疫能力。
人类对于这种病毒的抗感染率在不断提升,黑死病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当时欧洲各国、各个城市、各个社区都参与采取非常严密的隔离制度,也有效控制了黑死病的传播。
⑦ 曾夺去欧洲上千万人生命的鼠疫,它最后究竟是如何被控制住的
曾夺去欧洲上千万人生命的鼠疫,它最后能被控制住是因为隔离,从古至今解决疫情的最好方法从来都是隔离,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办法,只有严格地做好隔离,疫情才会更快地结束,我们今年发生的新冠状病毒采用的是这种办法,而曾在欧洲发生的鼠疫也是通过这种办法来解决的,据说当年的鼠疫曾造成了2500万欧洲人死亡,尸横遍野,非常的悲惨。
吃发霉的蜂蜜是因为里面含有青霉素,这种说法还靠点谱,但是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吃完肯定会拉肚子,鞭笞自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鼠疫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他们要用鞭笞来进行赎罪,上帝感受到他们的虔诚自然疾病也就消失了,不得不说真的是挺愚昧的,不过幸好鼠疫还是被顺利解决了。
⑧ 鼠疫压垮了明朝,清末也爆发了东北大鼠疫,为何却能成功控制
在人类灾难史上,瘟疫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第一大杀手,而在诸多瘟疫排名中,14世纪欧洲发生的黑死病最为恐怖,有学者统计,在1348-1350年的三年时间里,黑死病带走欧洲三千万人口,此后三百年更是肆虐蹂躏欧洲,将近一半的欧洲人口因黑死病而丧生,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厉害之处。
对于我们来说,黑死病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其实黑死病就是我们熟知的鼠疫,感染黑死病的人,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很多黑斑,因此,欧洲人管这种瘟疫叫“黑死病”,我们称其为鼠疫。
根据资料显示,黑死病很可能是沿着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路线传到中东,再传到欧洲的,在1346年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由于久攻不下,就用抛石机将感染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入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细菌战,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鼠疫对两三百年后的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当多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当时明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没有精力去控制疫情,其实在我看来,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未必比明朝好哪去!
晚清时期面对的局面更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从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环境中,天灾人祸不断,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然而都没有推翻清朝统治,想来也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比如1876-1878年华北地区发生两百年不遇的旱灾,受灾人数多达千万,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采取一系列非常手段,最终成功治理了这场灾难,其中很多措施至今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李鸿章为募集救灾钱粮,公开出售政府官职,这在近代历史上是难以想象的。
相比于清朝应对灾难的措施,以崇祯为首的明朝政府始终是没有意识到治国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前方战事吃紧,于是加紧对社会摊派苛捐杂税,激起更大的民变,灾害只能更进一步加深,战事扩大之后,再次强征苛捐杂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无法收拾。
我始终相信,最后能够打垮人类的,从来都不是病毒,而是愚昧!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诟病良多,但是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上,始终是积极应对,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⑨ 鼠疫作为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是如何被消灭的
鼠疫在历史上出现了不止一次大流行,而鼠疫的的每次大流行都会带走无数人的生命,可是因为鼠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这些特殊原因,鼠疫还没有办法完全预防,也就没有“消灭”之说”。
鼠疫曾经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东罗马。当时的大规模传播几乎毁了整个君士坦丁堡,死了二十多万人,在疫情高峰期的时候,每天要有两千多人去世,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又有大大小小的几次传播,这次大规模疫情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统共带走了一亿人的生命。
鼠疫是国际公认的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现病例便要及时隔离,历史的多次惨痛教训也让我们深深的知道了鼠疫的可怕,所以虽然近几年仍偶有鼠疫病例,但是并未造成大流行,鼠疫并没有被消灭,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降低它带来的伤害。
⑩ 110年前,东北爆发了大规模鼠疫,当时中国人是如何防治的
1910年10月,坐落在东北中俄交界处的东北三省,突然爆发极为罕见的肺鼠疫瘟疫,此次瘟疫不仅遍布东北三省全境以及国内大部分地区,其持续时间更是长达半年之久,至少6万多人死于这场鼠疫。这场爆发于110年前的东北鼠疫,正值中国经济落后、列强欺凌的悲惨时代,医疗卫生条件也十分落后,那么,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防治这场鼠疫的呢?
设立的隔离医院
第三:积极向老百姓普及和宣传防鼠疫知识,通过掌握防疫知识规避鼠疫的无限传播。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极为有限,加上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不强,所以许多百姓根本不懂任何防疫常识。为了给老百姓普及鼠疫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鼠疫,清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百姓进行防疫宣传。
民间的一些报刊杂志,在此次防疫宣传中也担当着重要作用,当时赫赫有名的《申报》、《大公报》等诸多期刊杂志,一直坚持追踪报道疫情,披露真相,报纸上更是开辟了专栏刊登防疫知识。为了让底层百姓能够更加快速的理解并掌握防疫知识,有些民间组织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防疫歌》,使基本的防疫知识能够在底层人民之间传播开来。通过多方力量的支持,中国最终打赢了这场东北鼠疫战。在此,笔者也相信,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绝对有有信心,有力量彻底解决“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