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

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

发布时间:2022-04-25 05:49:29

① 教研随笔·听美国中学历史老师说怎样上历史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许多国家都重视历史教育。但文化传统不同,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对历史及历史教育的理解便有很差异。身为历史教师,对别的国家怎样上历史课便十分好奇,遇到能了解外国中学历史教育教育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知道大家都有这种心思,于是策划了中外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交流。地点在西城教研中心,内容是双方历史教师就上课的内容、方式、设计思想进行交流,中方选择了两位历史教师,美方请芝加哥大学附属中学(翻译如此说,但美国也有大学附属中学,待考)的历史教师介绍她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方老师先进行说课,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路、课后反思等进行了介绍,全面细致。内容说的什么现在已经时间久远,大体已经记不清,记得清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娴熟,教学设计系统而连贯,行云流水,课程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滴水不漏,看这样的设计,必需佩服授课教师的匠心独运。轮到美国老师,主讲是一位女士,没有讲教学设计,却微笑着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对美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各种好奇,女教师便一个又一个将大家的问题列在了黑板上,列完之后,便逐个进行解答,解答完了上课的问题就解答完了。看到大家很不解渴,女教师便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曾经和中国的同学讨论过中美历史课的不同,结果她儿子的回答是很简单,在美国历史课堂上孩子可以批评政府,对中国国情十分了解的女教师很坚决地让孩子闭了嘴。童言无忌,不知这是不是中美历史教育的不同?
抛开对政治议论引发的尴尬,只就双方对历史课程的介绍作一点简单的分析,双方对课程的理解实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历史教育侧重于外在目标的达成,这个目标并非孩子自己的目标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设定的一个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将这个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去。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虽说发挥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设计中激发思考、激发讨论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这样的激发总有一种外在的目标象提线的木偶一样制约着课堂。教学设计虽有出入,但是总体差异不大。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确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因为目标的一致性,所以我们的行为可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美国教师所介绍的课程中,我们见不到什么外在的目标,多的是孩子的问题,围绕某个中心话题五花八门的问题,千奇百怪的问题,荒诞不经的问题,甭管什么问题,都是孩子思考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孩子学习的进步,而这些孩子可能根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在课堂上争论辩难,课堂的中心在哪里?教学重点在哪里?教学的目标在哪里?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问题出发,到孩子问题的解决结束。这是不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但是中美历史教育的差异已经很明显,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中的历史,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心中的历史,我们关注的课堂上的历史问题来自教师的思考较多,他们课堂上的历史问题来自孩子的疑惑较多。
我们现在提倡创新,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自由。无自由,不创新。课堂上对知识的追求亦是如此。自由度越大,课堂越有活力。(好事者莫可以将自由理解为乱来)自然科学如此,人文学科也是如此。
绝不是说美国的历史教育就比咱们的教育强多少,更不可以将人家的教育模式悉数拿来,水土不服是肯定的,说不定还会惹更大的麻烦。只是同一个地球之上,为人才培养计,为民族未来的发展,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吧。

②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的美国

日前,来自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的研究团队,就美国教科书和美国教育中出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地统计分析。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人在青少年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终生,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对方,无疑将会对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带来积极的影响。

小学阶段:只言片语

1

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这一概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才有一些只言片语提到中国。

在美国小学六年的教学中,教科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先秦和两汉。

尽管少量提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但是所使用的语言与现在我们谈论丝绸之路的语言不通。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美国人通常认为,与其他殖民国家相比,美国对待被殖民国家相对仁慈。例如美国曾推掉中国赔偿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并在中国建立了教育和医疗。”

③ 程映虹:看美国怎样教历史

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

④ 推荐:美国人是怎么学习历史的

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
美国人对历史研究的态度,仅从一场普通战役的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就可见端倪……

中国历史5000年,美国历史200多年。在历史学者牛大勇看来,“我们(的历史遗迹)呢,我敢说,我们没有美国保存的多”

教学方法:没有霸道的老师

1992年,我去了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作为职位博士进行访学。从一开始,我就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感到吃惊。

我的一个老师,叫裴宜理(ElizabethParry),研究方向是中国群众运动史。她给我讲了民国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到“文革”这一段历史。我到她那里起先是希望学习关于这段历史的系统知识,不料一堂课下来,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整堂课她都在讲最前沿的不同流派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不同认识,东一家,西一家,莫衷一是。而裴宜理自己似乎从课堂上消失了。

后来我渐渐发现,这是中美历史教学的最大不同。1997年,我去了哈佛,得知哈佛校训中引用主教曼德尔·克雷顿(MandellCreighton)的话,方才彻悟:“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问”。

哈佛大学对一年级本科生并未严格划分专业,学生必须选择6个领域的核心课程。历史学即属其一。哈佛大学的学生虽然必须学习历史,但他们可以在《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1945年-1975年的美国与越南》等约31门历史课程中任选一门。

美国的历史教育,是想培养出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创造知识的人。中国不是,中国老师会尽其所能,灌输给你最完整的知识。作为学生,你最好诵记于心。这些都是“上面”或导师整理好的体系,你就学这个,这个就会成为你以后工作和做人的基础。

哈佛老师批阅学生论文,最好的评价是:“这个学生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最差的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

基于此,我那里的历史课看来不繁重,一周一节一小时的课。但辛苦在课外。你要在这周完成的阅读量估计在200页以上。光读还不行,第二周,讨论开始了,人不多,20个左右,一个多小时内,每个人都要发言。如果你讲的东西尽人皆知,谁会听你的?所以,这一课,就是检测学生在这周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美国老师会让学生上台讲,开始我很不习惯。讲什么呢?课本上都有的东西讲来有什么意思?那是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开拓新知识的意识。

回北大之后,我意图尝试美国式的教学方式,但异常艰难。首先,学生选修课程非常多,少则10门,多则二十几门,没有人会为一门课花这么大心思。美国本科生,四年估计就三十多个学分,平均一学期,四门课就够了。其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还习惯于老的教学模式,谁会来选我的课?所以,我现在最多只是在细节方面作一些调整。

教材:没有统编教材

据我所知,美国历史教学没有所谓“统编教材”一说。政府对学术思想和大学教育基本是不管的,自主权完全下放。

学术界似乎也没有编写教材的意识。有的历史书,会标明“适合大学生阅读”之类的提示。但是没有任何人胆敢声称他的书要被全国统一采用。美国这方面是不讲统一的,而是追求不同。你的书必须有旁人没有的内容,才有出版价值。

另外,编写学生读物,即便非常出名,也不能为作者赢得学术名声。能否被学术界承认,不是看教材,而是看专着。这和中国稍异。

同一历史问题,诸多学者都有卷帙浩繁的着作。导师有权择其一隅,备为教案。举例子说,这门课是讲美国独立战争史的,那学生就会被告知,哪些书籍可以拿来学习。可能这节课老师讲某本书的第二章,下节课就变成了另一本书的第三章。

我留学时,曾寄居在一个美籍华人家庭,我免费带他们的孩子,他们让我免费住宿。我白天带着孩子,以为晚上可以好好读自己的书。没想到这孩子拉着我去泡图书馆。我才发觉,哪怕在小学,教科书的概念也是淡薄的,孩子要完成作业,还是要到图书馆。

回过头来想,美国政府对历史教学貌似不闻不问,实则做得很巧妙。1992年,苏联解体不久,独联体成立。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新生国家,他们的历史都没有被美国人专门研究过。美国政府马上向一些大学拨款,鼓励它们设立相应的研究所,并在这方面设立很高的奖学金,吸引生源。因为有钱,之前只是对中亚有过泛泛研究的人,这下子就真跑到阿塞拜疆去了。归国后,很可能就成了美国政府智囊团的一员。

我在哈佛时,丝毫感受不到美国政府正在宣传它想要的东西。而是学校突然有了某个奖学金项目,鼓励我们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些奖学金的名头绝不会是什么国家奖学金,而是什么福特奖学金之类。其外在面目是纯民间式的。

考试:没有标准答案

就我所知,在美国历史教育上,没有所谓惟一正确的思想。多高的思想,多有威望的思想,被用了多少年的思想,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的。

对历史问题,他们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有新意见”、“切勿人云亦云”。这是他们评价一个优秀学人的标准之一,“统一的和标准的”是不受欢迎的。

如果说美国有政治正确的东西,最明显就是这个词:“民主”。但是,很少有人知晓,美国为数不少的学者对古代专制和当下的专制并非完全否定,他们不认为必须将美国式的民主铺向全世界。

1993年,在华盛顿访学期间,我的办公室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距白宫只有两百多米。某日,艾略特教授请我参加他的聚会。一开门我才知道,什么聚会,原来是纪念会———纪念十月革命。你想,1993年是什么时候?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正处最低潮。但是与会者却多是美国人,个个身着红T恤,正面印着列宁的头像。艾略特和另一教授都是在讲十月革命对人类的推动意义和列宁思想里有价值的地方。一个距离白宫这么近的地方,一个那样的年代,居然有一群人在做那么反体制反主流的活动,却完全合法。

有这个背景,也就晓得,为什么历史考试一般是出几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南北战争试题,在中国人看来:北方正义,废除奴隶制,维持国家统一。这肯定是标准答案。可是你去美国南部,听南部人讲那段历史,参观那里的内战纪念馆,你会发现他们站在南方一边。我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理解那段历史,往往会同自己家族的遭遇联系起来,非常感情化。但这并没有妨碍美国的统一,关键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统一,要是这种学术争论还能使美国再次南北分裂,那太可笑了。

公共历史教育:美国肯花心思

美国很重视对公众的历史教育,比我们重视多了。美国有两个频道: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它们每年赔钱,也很少有广告,每天不停播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专题片。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台,大概美国人也爱看吧。我们没有这样的电视台。我们的《百家讲坛》?其一,它不是政府努力做的;其二,它只是一个节目。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可是专门的历史教育频道,一天播到晚。

美国历史不长,两百多年。但史迹遍布全国:破门、残瓦、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开枪人的房子、战报传递路线;高楼大厦之下,一幢矮小的白房子,人们会告诉你,那是当时议会的遗址。波士顿有一个着名的游览线,游览一遍,佛如置身事发当场,游者从孩子到老人,这岂不是一种最好的历史教育!

我们呢,我敢说,我们没有美国保存的多。

表面看来,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教历史。似乎比美国人还重视历史。但那不是历史,那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我们整天呼叫要日本为二战赔礼道歉,我就愤怒,如果当时我们把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的遗址都保护好,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淞沪会战被炸损的民房,慰安妇女遭到虐待的集中营……铁证如山,日本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再看看日本人,他们把那些生了锈的大炮,哪怕一块破瓦、一扇破门都保存得好好的,让它们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们遭侵略的证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牛大勇口述)

⑤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⑥ 美国是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

第一次对美国小学生如何了解历史有点感觉,是从我女儿那里得来的。当时我们在波士顿,有一天说起城市的历史典故,尤其是发生于1770年3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几名抗议平民的“波士顿惨案”,保罗•李维尔据此画的着名版画,当时在上小学的女儿说:我们的老师说那是夸张的,那幅画是当年波士顿爱国者的宣传。在我接受的中国历史教育中,“波士顿惨案”是英国殖民者的暴行,李维尔是英雄(他也是1775年4月18日深夜骑马去列克星敦向那里的民兵报告英军即将到来的传奇人物),那幅画表现了英国军队的残暴和北美人民大无畏的气概。女儿的话让我感到很吃惊——美国的历史教师怎么不站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用我曾经熟悉的语言来说是“激发”对民族仇敌的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爱,而是对这种“爱国主义”泼冷水?

后来用心了解了一下,历史真相还真是如此。当时一小队英国士兵,在占绝对多数的群情汹涌的波士顿居民的逼迫和雪球攻击下惊慌失措,一位士兵于慌乱中首先开了枪,共打死五个平民。整个事件可以说完全不是军队对平民的一场有准备的镇压,而是双方在局面失控下的冲突。事件发生后,英国军队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波士顿着名律师,也是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约翰•亚当斯出面为那些英国士兵辩护,认为他们无罪。亚当斯后来始终认为那次辩护是自己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它不是为敌人而是为真相和正义辩护。至于保罗•李维尔的那幅画,一方面进一步激起了波士顿人民的反英情绪,有利于独立运动,但另一方面把英国士兵描绘成行刑队而波士顿居民是无辜的被害者,歪曲了历史真相,是典型的政治宣传。

⑦ 美国人讲的历史课内容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实美国的历史课和中国的历史课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美国的历史课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甚至在很多州里,历史课的内容可以由授课老师自行决定。因此,在美国的历史课堂上,许多老师用绝大多数时间讲述本州本地的历史以及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课题。在一些学校里,历史课不是一门课,而是许多与历史相关的专题,比如非洲政治,苏联经济等等,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题目。由于试卷都是老师出题,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天马行空式的,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似中国的标准化试卷。
虽然内容差异很大,但是精髓是相似的。首先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其次是通过历史问题的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容忍不同观点的气度。最后的灌输一些普世价值观,如自由平等法制。

⑧ 如何有效地学习美国历史

如果你想学习美国历史,你可以多接触一些美国人,你也可以找美国教师去请教一些美国的历史,可以上网络上多搜索一些美国历史,可以有效的学习,美国历史有很多,你可以买一些美国历史的书籍去阅读,不过最有效的方法,那应该就是找美国教师去请教一些美国历史。

⑨ 美国中小学是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

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再来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
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有意无意地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
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容纳没有统一结论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多重侧面)和无实际效用的历史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增进对人性之复杂的认识),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认识强烈的自信和确定感。
而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
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历史教育拒绝“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观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真相和历史阐释的困惑,但正是这种困惑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朝开放的、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某个单一的和既定的结论进行思考。如果一个老师蓄意“引导”学生去达到某个结论,学生会在教学评估中提出尖锐的意见,甚至认为自己的知识人格(智力)受到了侮辱~

⑩ 美国高中历史课怎么上的

从一名历史教师的视角观察美国的高中课堂,得到一些直观的认识,也引发了些许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课堂教学

旁听的两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中略知一二。

1.讨论中的历史课

我们在大都会学习中心听了一节历史课。这是一所公立磁石学校,授课的是一名全美优秀教师,学生则是九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的学生)。这位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掌控力,全程很好地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们跟着这位老师完整地上完了一节课,连中途校方请我们换教室继续参观,都没舍得离开。

这节课的主题是“WHAT MAKES A GOOD
QUESTION?”(怎样能提出一个好问题?)。问题一出,同行的老师禁不住悄悄问:“这是历史课吗?”这时,教师假设情境:假如你遇到一位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移民,你想问他些什么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五个问题。写完后,两三人一组交流,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至此,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位老师是把历史知识当成了问题探究的素材,我们不禁暗自叫好。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提问的规则,学生先独立写出,再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总结了提问的四个基本原则。由提出具体的问题到总结提问的方法与规则,课堂探究在一步步深入,也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我们。

然后,老师又提出新问题:“什么是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把刚才提出的问题按类型分类。封闭式问题就是只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开放式问题就是需要解释的问题。老师又要求学生从两类中各找出一个问题进行转换。学生们讨论十分热烈,争着介绍自己的问题是哪一类型、怎样转换的,还有两个学生针对哪种问题更好辩论了起来,课堂出现了高潮。

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从刚才的问题中“挑出你认为最重要、最有趣的问题”,并写到教室后边的白板上。学生们“倾巢出动”,把大大的白板写得满满的。就在我们以为本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认为这几个问题更重要?”画龙点睛,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这节课,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
既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整节课的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升华,把教学的重点指向“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主探究和思维碰撞中,学会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未来拥有独立思考、善于表达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一节不像历史课的历史课,让人难忘!

2.游戏中的历史课

还有一节历史课,同样值得深深品味。

我们在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顶尖私立高中,见到了这位厉害的马克老师。马克老师自1975年耶鲁博士毕业后,就在此教学,已经有40多年的教龄了。多年的教学生涯让马克老师对历史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为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

这节课的主题是“早期世界贸易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学生们则通过游戏和讨论来完成课堂学习。

首先,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学生们分别扮演商人、买家、海关人员等角色,相互讨价还价,买进卖出。过程中,学生须知道自己扮演角色的商业规则,要办清关手续,要考虑运输中可能会遇到风暴或海盗等因素,把货物都运到、能赚钱的组就算获胜。

然后,大家围坐进行分析讨论。马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了网上一篇关于耶鲁先生支持贩奴的文章,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与他们的游戏之间的关系,并谈谈做游戏的感受。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商人为了利润会不择手段,所以一定要制订贸易法案;有的学生质疑这篇批判耶鲁的文章,反问如果没有像耶鲁这样的人去做这些不光彩的贸易,今天的美国会怎样;结果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认为当时的新大陆太邪恶了,竟然贩奴,为了赚钱不顾道德。这时马克老师适时追问:你认为当时的商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把贩奴从整个贸易中去掉又会怎么样?……讨论进行得不亦乐乎!

在笔者看来,身临其境的模拟游戏使学生能够站在特定时代、以特定身份去思考,发现并提出了很多有独立见解、甚至有思想高度的问题,表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这已非常了不起。但马克老师并不满意,他本想让学生发现早期国际贸易对文化和对现在世界的影响,但学生在讨论中并没有生成这一预设目标,于是他决定再用一节课,设计新情境,继续做游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马克老师认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要指望学生能迅速发现问题,学生肯定要思考一段时间,教师要耐心等待,要给学生比较高的期待和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成为独立思考者、终身学习者。

二、对美国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

1.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一节中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在美国教师看来,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可以不需要老师仍然能很好地学习发展。所以课堂上,我们从未见过教师侃侃而谈,都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并重。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一定是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案,再进行分组讨论,哪怕只有六七名学生,也会分成三个小组讨论,最后才是全班交流。在这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美国的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健全人格。

2.“翻转课堂”是教学常态

近几年,我们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在我们还纠结于要不要“翻”、怎样“翻”才适度时,美国的“翻转课堂”早已成为教学常态。

马克老师认为,“翻转课堂”
的最大困难是让学生真正能够自己学习。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困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等有趣的、经常变换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学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对问题产生更高的兴趣。最后教师再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恍然大悟,回归历史真相。

在美国,教师不是教“教材”,甚至不是用“教材”教,课本只是阅读材料之一。而且,开发课程资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美国的高中历史教师,或者只教美国史,或者只教世界史,都可以深入研究某些问题。反观我们,我们可以说的上是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全知全能”的。

3.其他特点凸显美国的国情与教育理念

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开放性测试。小测试、综合写作、阅读笔记、角色表演和发言时的表现、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时体现的思维品质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笔者见到一堂历史考试中有两道论述题,每题都含两到三个观点,全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发表独立观点的思辨性问题。

二是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美国
高中生的阅读量远远大于中国学生,又厚又大的课本,要在课前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和提出问题;老师还会发阅读资料及学习任务单;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综合写作,不论人文课还是科学课,学生们常常一写就是一篇论文。

三是小班教学与走班上课。小班教学大大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指导,大大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学生没有行政班,但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课表,走班上课。

四是高科技手段支撑及个性化、实用的教室布置。美国的课堂在硬件配置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借助软件、系统,或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教学和管理已形成常态;教室布置往往取决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例如:一节与家庭有关的选修课,老师会把教室布置得像间大厨房;很多教室的前半部分是课桌椅,后半部分是实验区,实现了实验和教学实现完美融合;教室里的桌椅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方便学生完成不同任务。

反思美国的高中历史课堂,不由得想起一位哲人对教育的认识:“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看似游戏化的课堂,却赋予了学生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走进美国课堂,更让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理念和举措有了深切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的高中教学应当充分借鉴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阅读全文

与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