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大英雄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西楚霸王项羽,那就是:一个平庸的帅才。
首先,来说他的帅才。
他的“帅”主要体现在长相上:他天生就一双大而黑的重瞳子,有一张清秀英俊的脸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良好气质,这样相貌堂堂,玉树临风的人物自然受人欢迎和喜爱。
他的“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力气大、本领强。可以说论勇猛,楚汉时期的勇士们无人能掠其缨。二是讲仁义、守厚道。项羽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从不屑玩阴谋诡计,人品好,威信高。三是对事业专注、对爱情专一。项羽对于自己的远大理想坚持到底,哪怕再多艰难险阻,也从不轻易放弃。同时,他是爱情专一的典范,不花心,不放荡,一生只钟情于虞姬一个女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爱情。四是雷厉风行、果敢果断。决定的事从不优柔寡断,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果敢自身笃行,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同时,凡事能处变不惊,能做到泰山压顶而神色不变。这一点很难人可贵。五是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他是狠抓作风的践行者,在训练时要求严重,纪律严明,打造了一支作风强悍的特种部队。在生活中,对士兵们相当关心,士兵们生病时,项羽亲自去看望,嘘寒问暖,送药问汤,视士兵们如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是挺让人感动的,也是士兵们誓死为他卖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来说他的平庸。
他的“平”主要体现在虚伪上:项羽疑心重,能和士兵们同风雨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比如说将士们因为立了战功,要进行分封时,项羽却拿着将印舍不得给他们,生怕他们的权力大了,地位高了,自己的形象就矮了,魅力就低了。结果这种玩印不授之后的后果是,将士们对他这样的主子寒了心,一些能人异士纷纷选择了跳槽。这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久是韩信的愤而投奔刘邦。还有,范增对项羽最忠心,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之高,然而,项羽却对他没有百分之百信任,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疑和防”的作风。鸿门宴不听范增之言,固然有他人性的弱点作崇所致,但同时,也有“叛逆”的思想作怪所致。项羽对待任何人都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排斥心理,如此虚伪之人,自然让别人无法靠近,这也成了他的致命弱点。
2. 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句话总结: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项羽英勇善战,性格豪放刚强,秉性正直,爱护士卒;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没有政治头脑;文化水平低,缺乏历史知识;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没有自知之明,不能取长补短。性格还有点残暴。
3.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一、陈平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译文
项羽的为人,恭敬仁爱,节操清廉的士人的好多归顺的。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食邑,很偏心,士也因此不附,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他所信任的,不是族亲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有奇才也不能用,所以我才离开楚国。
二、韩信评价项羽
1、原文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2、译文
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勇猛无敌,一千人页打不过他;但不能任用贤能,这就是匹夫之勇。
项王带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别人生了病,把自己的十五分给别人;别人立了功,当封的人,绝对会封,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三、刘邦评价项羽
1、原话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译文
项羽用范曾却不用(意思是项羽不能知人善用),这就是被我打败的原因。
四、苏轼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2、译文
项羽只有忍耐不住,因此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
五、朱元璋评价项羽
1、原文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2、译文
项羽在南面称王,仁义不施,而自己夸耀功劳。高祖知道他这样,恭顺,待他宽仁,最后打败了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项羽
4.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
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汉五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4)如何评价项羽这一历史形象扩展阅读:
司马迁《史记》: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城,故姓项氏。据唐朝《元和姓纂》和《大宋重修广韵》记载项羽为周朝分封同宗的周王族诸侯国中姬姓项国后代,春秋时项国被鲁国灭后以国名为族姓。
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5.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灵魂!
英雄,永恒不灭的灵魂!
6.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该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他气盖一世,勇猛无敌。项羽称霸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他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咤风云,赢得“战神”之誉。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几乎全是以少胜多。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行为残暴,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他任人唯亲,气量狭窄,缺乏远见;他出生贵族,孤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都导致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连同他自己生命,只为后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别姬》。诚然,项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因此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同情。
7. 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但是正史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8. 谁能分析《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 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8)如何评价项羽这一历史形象扩展阅读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9.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做为男人,他努力了,虽然失败,但至少他用自己的肩膀抗起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他的死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一个真的男人的选择。
10.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一,也是历代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诗中,他们从多方面描绘了项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四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种观点,来自唐代最优秀的咏史诗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更是独辟蹊径,常常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咏项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渡乌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倘若他能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回来后与刘邦再决雌雄,胜败尚未可知。
项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后世推崇,而乌江自刎,是项羽主观的选择,如果当时他选择渡江,其实不会身死,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唏嘘和假设:假如项羽没有自刎,刘邦还能坐稳皇位吗?
杜牧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种,是“中原一败势难回”
这一观点,来自于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给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项羽用兵如神,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向往和平与安定,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于是,他在开篇便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兵疲”!
的确,经过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汉之争四年。其余详情可直接查看蓝色标记的“头条网络”内容)的混战,士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当时的社会大势,刘邦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项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势,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其实咏项羽的诗歌和观点,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太喜欢项羽了,所以总期望有奇迹能够发生,所以才愿意相信“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于我而言:
在政治军事上,我反而觉得王安石说得更对一些,战争不可能是主旋律,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苦于战争久矣,急需稳定的发展和休养,既然刘邦已经赢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有战争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实,很难逆转。
从项羽的人格方面讲,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嘘,其人格也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