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类历史上取火的方法有哪些
1、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在上古洪荒时期,三皇之首的遂皇(即燧人氏),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方法。后来人们又用弓钻取火,是直接用手钻木的发展。钻木取火,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2、金燧,即聚光取火。周代,人们发明了阳燧,又称夫燧、金燧、火镜,是金属的凹面镜或尖底杯。金燧将阳光聚集于一点,使得艾等易燃物起火。由于阳燧在天阴或夜晚无法取火,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与其他取火方式并存。
3、石燧,即敲石取火。魏晋六朝起,人们以铁片击石所发的火花,点燃艾或纸(称火绒),再用片状木头、麻秸(称取灯、发烛)引火。使用的石头称为燧石,俗名火石或打火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铁器敲打容易产生火星。
4、光绪初年,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被普遍使用。火镰又称火刀,外观为装有铁刃的皮包,包内有火石、火绒。使用时将火石上放置火绒些许,用铁刃敲出火花,火绒即刻被点燃。火镰是吸食旱烟、鸦片的必备用具之一。
5、火柴已于同治四年(1865)传入中国,当时称洋火或自来火。火柴,是用易燃的木材做成细梗,一端蘸以药料成为火柴头,擦划包装盒一侧的刷磷面,能迅即点燃。火柴的出现令取火变得简单方便,所以不久以后,火镜、火石、火镰、火褶子等物就逐渐被淘汰,最终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❷ 远古人类是怎么人工生火的
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类最早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
1、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传说是燧人氏发明的。他看到鸟在啄木时,摩擦产生火花,因此受到启示,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之后,更多加热食物的方法出现,茹毛饮血的时代结束了,“烹饪”渐渐出现。
❸ 没有打火机与火柴,古代人做饭是怎样生火的
相信一谈起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很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但是有一项比“四大发明”还要久远,而且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的创举,反而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这项举世无双的创举就是“火”。
“火” 作为现实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必备用品,它的作用与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火”人类可能,依然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如果没有“火”世界也将一片黑暗。
结 语
事实上从“钻木取火”开始,古代人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火”以及取火的方法。无论是“以石击石”还是“阳燧”或“石燧”,其实都体现出了古人的进取精神。他们并未停留于“钻木取火”的低级阶段。
而是通过不断努力与发展,将“火”以及“取火”的方式不断改进和替代,最终发明出了更加适合人类需求的取火方法。虽然“洋火”出现之后,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取火方式,但是古人创作的“钻木取火”,在当今社会中依然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❹ 远古人是怎样开始用火的
在出土的古物遗迹中,常有显示用火的痕迹,这表明在四五十万年以前远古人就开始使用和控制火了。
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记录,从出土的北京人住居中,人们发现了火的遗迹。从而知道几十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就懂得使用和管理火了。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有灰烬、炭块、烧过的骨头和石头。经火烧过的骨头,表面上出现了裂纹,甚至变得七扭八歪的,有的颜色变成了蓝、绿、灰、褐和黑色。烧过的石头也都裂开了纹,有些埋藏在灰烬中的石灰岩变成了石灰。
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确凿,毫无疑义,而成堆的灰烬,不使火向四周蔓延,证明他们已有控制火和管理火的能力。
用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社会的进程。
但在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人是怎样取得火种,怎样管理和利用火?如何使火永保不灭?所有这些问题仍然是北京人留给我们的谜。
❺ 原始人类如何生火
以下资料可以帮你:是物质燃烧产生的光和热,是能量的一种。火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反应,必须有可燃物、燃点、氧化剂并存才能生火,缺一不可。火失控时,常常称作失火或火灾。
猿人是怎样点燃文明之火的
作者:马龙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6号 邮编:100039
文摘:垃圾堆中可燃物的自燃导致垃圾堆中经常缓缓冒出烟来,偶尔还会有火苗出现,然后火苗又逐渐熄灭。针对身边出现的这种少见的奇怪现象,某些猿人基于好奇心,会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烧着火苗的垃圾堆旁边去察看,于是,从猿到人的具有划物种意义的一步,就这样迈出了。后来,一个名叫燧人氏的原始人,受到垃圾堆自燃现象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堆木造火,钻燧(木)取火”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石块、沙土人工建造的洞穴,在其中填满某些易于燃烧的木头和柴草,然后将洞口表面用石块、沙土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封闭,经过一段时间,洞穴内的木头就会缓慢的自燃起来。原始人将这种人工填满易燃木头的洞穴称之为“燧”。
关键词:垃圾堆;自燃;钻燧(木)取火。
在人类的演化史上,火的使用堪称是一个具有划物种意义的进步,并因此导致哺乳动物纲的灵长目中人科、人属的诞生。虽然自火的使用之后人类又继续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但这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只能称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而不能称之为具有划物种意义的进步。那么,远古时代的猿人是怎样开始使用上了火的呢?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的许多猿人常常生活在洞穴中,在有植物果实的季节,它们以采摘来的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而在植物凋零的季节,则以狩猎获得的食物为生。由于许多猿人群体常年在洞穴中和洞穴的附近作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将大量采摘来的植物和猎获的动物携带回自己的洞穴中食用,同时还会携带回大量的用于铺窝的柴草,其中一些不能食用的植物果实的碎壳、树枝、树叶,以及动物的碎骨头、皮毛和更换下来的铺窝柴草等生活垃圾,会被集中堆积在每个洞穴内或者洞穴外附近的某处,经过多年的积累,堆积在每个洞穴内或者洞穴外的生活垃圾就会形成一个个体积甚为可观的大垃圾堆,这些堆积如山的大垃圾堆,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大量堆积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在室温时进行迟缓的氧化,氧化发生的热不易发散,使温度逐渐升高,氧化加快,最终将会引发垃圾堆内可燃物的自燃。而由垃圾堆中动物骨殖分解出来的磷化氢,也有可能在垃圾堆上方自动燃烧发光。
垃圾堆中可燃物的自燃导致垃圾堆中经常缓缓冒出烟来,偶尔还会有火苗出现,然后火苗又逐渐熄灭。针对身边出现的这种少见的奇怪现象,某些猿人基于好奇心,会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烧着火苗的垃圾堆旁边去察看,于是,从猿到人的具有划物种意义的一步,就这样迈出了。
由于洞穴中和洞穴附近垃圾堆的反复自燃,必然导致大批猿人开始反复接触燃烧着的火。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猿人会逐渐发现火具有温暖身体的作用,如果向火中添加树枝、树叶,火苗就会加大,如果向火中扔进石块、沙土,火苗就会变小甚至熄灭,如果垃圾堆仅仅处于冒烟状态,扒开覆盖的杂物,就会让火苗燃烧起来。从此之后,每当寒冷的季节,猿人就会有意识的走近自燃的垃圾堆,设法让垃圾堆的火处于燃烧状态,并一边向火中添加树枝、树叶,一边利用火来取暖,由此使得猿人开始了有目的的用火,人类也从此诞生了。
远古时代曾经堆积在每个猿人居住的洞穴外的曾经自燃过的垃圾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是,如果自燃过的垃圾堆是在猿人居住的洞穴内,就有可能保留下当年可燃物自燃造成的灰烬层。例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就发现有很厚的灰烬层,并且其中埋有大量被火烧过的烧骨。这表明当年堆积在北京猿人洞穴中的可燃物是非常多的,所以能够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很厚的灰烬层。考古工作者还发现灰烬层中埋有大量的被火烧过的烧骨,这有可能是垃圾堆中曾经被北京猿人遗弃进去了大量动物的骨头。至于北京猿人是否曾经用火来烧烤食物,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在远离灰烬层的地方也发现动物的烧骨,就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笔者认为,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的灰烬层,有可能是当年垃圾堆中可燃物自燃造成的,因为在洞穴中燃烧树枝、树叶会产生大量令人窒息的烟雾,因此,北京猿人不大可能会在洞穴深处烧烤食物或点火取暖。此外,即使由于洞穴的特殊构造允许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烧烤食物或点火取暖,洞穴中的灰烬层也不应该很厚,因为洞穴中的空间通常非常有限,北京猿人必须要陆陆续续将灰烬清理出洞穴,才能确保洞穴中有限的空间能够被充分利用,除非该洞穴不是用来居住的,而仅仅是北京猿人用来保存火种和烧烤食物的“燧”洞。
显然,仅仅依赖生活垃圾堆的自燃是很难保证及时得到火种的。根据我国的《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中记载:燧人氏“钻燧取火,教人熟食。”据此推断,一个名叫燧人氏的原始人,受到垃圾堆自燃现象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堆木造火,钻燧(木)取火”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人工建造的洞穴,在其中填满某些易于燃烧的木头和柴草,然后用石块、沙土将洞口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保温封闭,经过一段时间,洞穴内的木头和柴草就会缓慢的自燃起来,为了纪念燧人氏的这一伟大发明,原始人将这种由人工填满易燃木头和柴草、用来制造火种的洞穴称之为“燧”。自从有了“燧”,每当原始人正在使用的火种不慎熄灭、需要新的火种时,原始人就会察看一下自己建造的一些“燧”是否已经处于自燃状态。如果某处的“燧”处于自燃状态,原始人就会“钻燧(木)取火”,也就是搬开封堵着“燧”的石块、沙土,移出外面尚未燃烧的木头和柴草,钻到洞穴内的木头和柴草堆里面寻找处于燃烧状态的木头和柴草,然后取出来作为火种使用。取火完毕后,再将移出的木头和柴草放回“燧”内,将“燧”的洞口重新按一定方法封闭起来,以便日后继续使用。
到了后来,随着燧人氏发明的“堆木造火,钻燧(木)取火”的方法被不断推广开来,原始人用火的火源开始有了相对可靠的保证,人类从此也逐渐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吃熟食的时代。
有学者认为,猿人是从自然界中的雷电引发的自然火得到了原始的火种,并因此最终学会了用火,这种假设不能说完全不成立。但是,基于原始森林中的百年老树比比皆是,表明自然界中由雷电引发的自然火非常罕见,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对于某个方圆几十公里的固定区域,雷电重复引发自然火的发生几率大约是几十年至几百年一次。假如猿人仅仅依赖雷电引发的自然火得到火种,则一旦保存的火种不慎熄灭,猿人就有可能在几十年至几百年间都无法得到新的火种,如此漫长的岁月断层势必会使猿人彻底忘掉当初是怎样用火的。因此,猿人不大可能是依赖雷电引发的自然火得到火种的。而猿人洞穴内或附近的生活垃圾堆的反复自燃产生的火源,则是一个相对易于调整和控制的火源,从而可以给猿人提供一个长期学习和掌握怎样用火的场所。
不知道是基于何种动物试验,有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都有怕火的本能。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根本不了解的事物,包括猿人在内的一些智力较高的动物,出于小心谨慎的本能,有可能会试图与其维持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接触状态,一般不至于立即开始害怕。例如,每个第一次见到火的小孩,并没有被火吓的丧魂落魄、放声大哭,每个第一次见到火的小猫、小狗,也不会被火吓的惊慌失措、立即转身逃窜。如果某只动物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火的伤害,甚至从未以任何方式接触过火,又为何会无缘无故的害怕火呢?事实上,只有当某一事物给人或动物造成了伤害,人或动物才会害怕该事物。因此,远古时代那些没有接触过火的猿人,是不应该怕火的。
❻ 古代人怎么生火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❼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钻木取火,那么火焰是如何从两根木头中产生出来的呢
原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们不会对猎物进行加工,也不会烹煮,所以很容易生病,寿命也很短。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吃火烧过的肉类不容易生病,天气寒冷的时候围着火取暖很舒适。可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火的机会并不多,人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自己生火。于是一个叫燧人氏的人便出发寻找取火的方法。
人类从燧人氏那里学会了点火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时间,到如今只见中国人供火神菩萨,不见供燧人氏的。
❽ 古代没有火机和火柴,人们是如何生火的
古代人们进行生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1种就是我们常见的利用自然条件来取火,比如说一些闪电击中一些树木,产生大量的火焰,第2种呢就是钻木取火了,通过不停的旋转产生高温,最终将周围的东西点燃,第3种那就是利用传说中的火折子,这种东西可以很好的起到生活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都是非常落后的,因为我们当代社会取火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煤气天然气,等等,还有打火机,这些都是非常方便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在古代那个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之下,这些古人还能够发明出这么多生活的一些方法,实在是让我们感到惊叹。
一直到后来人们再次发明了火折子,火折子这种方法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将一些纸卷点燃之后,然后将它熄灭,并且用盖子盖住,当人们想再次使用的时候,只要把盖子拉开,对着这个火芯用口吹一下,它就可以再次燃烧了。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呀,可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来临,这种传统的火折子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人发明的火柴以及打火机。
❾ 原始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的
原始人第一次获得火一定是个艰辛的过程,碳基生物都能被烧着,所以天生怕火,可人类却以理性突破了天然的恐惧,在大约200多万年前的时候就开始采集利用天然火种。
对人类用火的历史的研究,开源于原始人活动区域附近遗留的古老炭堆,这种证据显示原始人在200多万年前就掌握了天然火焰的应用,我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非洲发现的接近这一时期的猿人,都已经掌握了天然火的应用,原因是找到了炭堆但是未在周围找到人工生火的工具。
采集天然火到自己生火,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也是人类闹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距今20多万的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就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类的规模,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至今人类文明仍是建立在火焰之上,农业、工业、航天,各方各面的动力来源最后都可以归结于火或者进一步的类似火一样可以产生高温的方式。而火对人类文明相当重要,因此在古代人类获得火种都被列入了神话传说,西方有普罗米修斯,我国有祝融。
❿ 清末火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生火的呢
火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火,人们才可以做饭炒菜烧火。只是火柴是清朝末期才传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之前人们是怎么生火的呢?其实,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生火的工具—石火,清朝又有了火镰,但是由于它们没有火柴简单实用,所以它们在火柴出现之后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除了以上主流的取火方式,在民间也还有其他的取火方式,比如阳光取火,硫磺取火,但是由于这些方式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没能够普及起来。到了清朝末期,火柴传入我国,人们发现火柴取火更加方便,价格也便宜,于是就都采用了火柴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