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姓名 符彦政 单位 海南省三亚市第二中学 邮编 572000 【关键词】历史人物 阶级论 生产力 历史人物可以说在历史课本中随处可见,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活动史,离开了历史人物也可以说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历史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对初中学生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历史课本中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有好有坏,贡献各不相同,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她们进行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的对历史人物的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 坚持阶级论的观点 人类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条主线发展下去。因此历史人物在活动中就不可能超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性,和所代表的阶级。只有用阶级论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如评价拿破仑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拿破仑前期颁布了《法典》。《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残余势力,保证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拿破仑曾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拿破仑前期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为了打退反法同盟对法国革命的干涉,属于自卫的正义战争,它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可是拿破仑后期为了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欧洲,屡屡对外用兵,占领了欧洲很多地区,拿破仑已经转变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者,他的侵略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灭亡。从这里可以看出拿破仑战争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本身就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掠夺性)。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我们就对其持否定态度。因为不能苛求拿破仑超越自身的阶级,希望他在对外战争中完全充当解放者的角色。 二、坚持分方面评价的观点 分方面评价就是对历史人物根据其一生的活动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有利于防止以偏概全,全面而正确的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 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打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巩固了北部边防,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坚持时代的观点 坚持时代的观点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例如:李鸿章和左宗棠同是清朝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可是两个人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李鸿章在创办洋务运动时,还代表着清朝政府跟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中国主权,完全是一个卖国贼。李鸿章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左宗棠则不然,虽然他身上也沾着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是在清政府西北边疆新疆出现危机时,义无反顾地抬着棺材出征。最后经过浴血奋战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导完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左宗棠理所应当地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称赞。 四、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 以生产力为标准就是历史人物在活动中,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活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则肯定。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否定。这一标准常用于对历史人物改革活动的评价。例如对商鞅的评价。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纺织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还编写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经过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日益增强,为秦灭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也惨遭车裂而死。可是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秦国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对商鞅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五、坚持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不能感情用事,人云亦云。此一观点常用于对有争议的人物。例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他统一北方大力发展经济,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但由于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角色,使得封建正统的卫道夫们斥为是奸臣。因此假如不坚持客观公平,而感情用事,则对曹操的评价常常是有失偏颇。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具体历史背景作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从杰出人物身上吸收精神财富,以杰出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海南省三亚市解放路426号第二中学
㈡ 说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初一历史课本里的人物。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张骞、司马迁……)
嬴政(秦始皇)
中国史上第一为皇帝,是我国历任皇帝中为中国文明做出最大贡献的君主之一。但在贡献中是最大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人们公认的暴君之一,他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典型领导性人物。
李世民(唐太宗)
他也是我国历任皇帝中为中国文明做出最大贡献的君主之一,他时国人公认的贤君,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桧(南宋丞相)
虽然被公认为奸臣,但笔者认为他只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贼,应为他是在帮助宋高宗巩固宋高宗的政治权力,因为如果岳飞把宋钦宗就回的话,宋高宗就该下台了,所以为了宋高宗,秦桧只是忠于职守而以,而岳飞则是一个牺牲品。
㈢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初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历史人物评价五大原则:
1、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2、历史原则
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
3、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4、双赢原则
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在她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现在疆域的版图内,曾经多次出现过国中有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两点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如评价曾国藩,就存在这个问题。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
参考资料网络-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人民网-陈云党史观的鲜明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㈣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初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参考链接:
网络-历史人物 (史学名词)
㈤ 如何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请举例说明)
评价历史人物,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都可按以下所述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坚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为例外,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如对毛主席的评价,我们既要看到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卓着功勋,又应正视他在“文革”中的错误,并且是功大于过,功劳是主要的;又如拿破仑,在民族利益上,他反对外来干涉,保卫法国,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对外又实行侵略扩张,(客观上有利于铲除欧洲封建势力,解放占领地人民的作用),充分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本性。
二、结合历史处境,具体分析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阶级归属、家庭背景、个人的性格特征等相关联的,因而应把杰出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作具体分析。
如岳飞,处于南宋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他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抗金主张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进步的,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再加上岳飞从小受“忠君”思想(其母在背上刻有“精忠报国”四个字)影响根深蒂固,结果造成了时代悲剧和个人的性格悲剧。对岳飞的思想和能力我们要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或超越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用现代的思想去责备留下“遗憾”的英雄,更多的是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吸取教训。
三、坚持唯物主义,客观分析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又不能陷入历史决定论,而忽略了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又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
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但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主要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初中历史书对曹操的个人资料介绍不多,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史实从哪获取?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究竟是曹操还是枭雄?历史史实不准确就可能评价不客观、不公正、证据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颇。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具体历史背景作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
㈥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初中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案例分析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二、评价历史人物的评卷标准;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实例说明。
历史人物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感初中学生对评价历史人物非常头痛,考试时也很容易丢分,因为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必须对当时社会有较深刻的认识,还要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表述等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对社会的认识较肤浅,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无定法,学习有法。对于初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关键在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教材,总分叙述。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2、应抓住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价;
3、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
4、对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秦始皇、拿破仑、哥伦布等),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5、要用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总结性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评卷标准
如果把评价历史人物的评卷满分定为10分,则有以下几个给分层次:
1、第一层次,没有答题或完全离题,得0分;
2、第二层次,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但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得1—4分;有论无史,只谈自己的观点,没有用史实加以证明,得1--4分;
3、第三层次,有史有论,且史论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谬,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上不够严密,语言上不够优美,得4-- 7分;
4、第四层次,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辞优美,有自己的观点,并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得7--10分。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㈦ 初一历史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的政绩篇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于全国。
二、军事
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于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于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六、对外
秦始皇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 秦始皇暴政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五、结论:秦始皇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他伟大的贡献,但他残暴的个性,却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许这是秦朝灭亡的一大因素吧!
------------------------------------------------
汉武帝在位期间,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建立羽林军、羽林孤儿和八校尉。统一货币,发行五铢钱;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从政治、军事、财政、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勘定外患,拓土启疆,造成了西汉的盛世。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生也是声色犬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在他的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
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发现有第二人。
㈧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后者是方法和路径,路径正确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