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古代历史书如何保存下来的

古代历史书如何保存下来的

发布时间:2022-04-26 12:07:43

① 资治通鉴是怎样被后人保存下来的

资治通鉴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刻印了不同的版本,从而保存了下来。但是其中还是有残缺的。《资治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最好的版本。
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资治通鉴》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历史着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② 古代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是通过史官记录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2)古代历史书如何保存下来的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几位史官: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干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着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官

③ 古代文物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由于文物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收藏家可根据自己的居住条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1、温度和湿度
为了使藏品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15~18℃的湿度和50~65%的相对湿度对各类物品都比较适宜。在温度太高时,应进行降温;温度太低时,应进行加温;湿度太大时,采取除湿 措施;湿度太小时,进行加湿,在室内须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加以观察,根据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应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柜、箱等均不能紧贴地面或墙壁摆放,应将其垫置到适当高度,或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并要时常检查挂在墙上的绘画、挂毯等背面的墙壁是否有潮湿现象。
2、有害气体和灰尘
现代社会空气中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大气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时候,能使铜、铁、铅等金属氧化,使织物、纸张和彩画上的颜料褪色或变色。许多有害气体,如煤中、 腐败的食物及厕所中散发出的硫化氢(有臭蛋气味)气体对银器、铜器和铅器等均有害处;氯气能使染料褪至无色、对织物、纸张和皮革等都有破坏作用,并引起金 属腐蚀;飞机、汽车、烟囱、煤炉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说了。空气中还常混杂有极微细的硬质颗粒,它们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易于细菌和霉 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各种有机质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为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应将藏品放在空气较为清新处,尽量减少煤烟及粪便气味等可能对藏品造成的损害。室内注意清洁,经常用微湿的软抹布消除灰尘,用吸尘器定期清扫房屋,甚至可将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闭起来。有条件的,应采用空气净化设备。
3、霉菌和虫害
防止霉菌生长的有效办法是自然通风,并想方设法消除室内的生霉环境。已发现有霉菌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也可用一些消毒剂如麝香樟脑、苯酚等制成杀菌溶液,进行喷雾。对于害虫可用固体杀虫剂,如氰化钾、对位二氯苯、烟草等,并应积极参加灭鼠、灭蝇活动。
4、光线
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引起物品脆弱变质,可见光会损害色彩,对藏品起着破坏作用,因此藏品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窗户上应当安置百叶窗或玻璃,以减少紫外线对藏品的影响。
5、常见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
由于各种藏品的质地、性能不同,对它们的保管措施也就相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纸制品
图书、文献、字画等类主要由纸张或织物构成的物品,极易成为霉菌和蛀虫生长的食物,还易于吸水,纸张经过曝晒后,还会褪色、变脆。因此现代一般家庭收藏此类物品,应注意防潮和低温,纸张和织物应放在暗处保存。

在观赏藏品时,也应注意对书画的细心保护。《画禅室随笔》曾谈到画不可随意示人,并概括为五不可:灯下不可,酒后不可,雨时不可,妄加批评不可,武人(指不懂画的人)不可。
油画、版画等艺术品保存也应注意防潮、低温和隔尘。挂在墙上陈列的油画可事先在背面保护上一层不透水的聚乙烯薄片,并用聚乙烯胶带粘封,以防因湿度的变化 而发生翘曲。油画尤其不能靠近炉子和其它采暖设备放置,因为这易导致油彩的融化。油画应放在光线柔和之处,不能强光照射,但也不能完全没有阳光。保存版画 要注意绘画颜色的固定,以免其脱落。可用合成树脂的稀溶液喷雾加固,如用5%聚乙烯酸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苯溶液等。如操作恰当,可完全做到 不改变原来的色感。
(2),石 制品料
石质艺术品比较耐久,对光也不敏感,在一般的居室中足以长久保存。对于雨花石等观赏性石头,一般人爱将其浸在水里,但有些地区的水质碱性较大,可稍加些食用醋中和。但是过于潮湿的空气也会导致石制品风化现象的产生,因此,最好存放于干燥的环境保存。
(3),金属制品
青铜器主要注意保护它的稳定状态,避免各种氧化腐蚀反应。如采用5%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氧化银封闭法、金属缓蚀剂等对青铜器进行保护性处理,将其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保存。
铁器在金属器物中最易被氧化腐蚀。在稍带潮湿的环境中,短期内可能被全部氧化物腐蚀掉。对铁制品可采用缓蚀剂、磷酸盐或鞣酸盐、涂蜡或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封护等方法进行表面保护(如已生锈先去锈或氯化物),并放在较干燥的环境保持存。
金器制品应保存在托盘上、套子里、垫棉花的盒子里或者放在小袋子里,勿使互相碰撞或受到挤压,以免机械损伤。
银器易受含硫物质的浸蚀使颜色变得晦暗,此为黑色硫化银,它也易受氯化物腐蚀,形成角银(氯化银)。银器对光不敏感,耐低温,宜放在空气净化的环境方。
锡器制品保存时,温度一般不低于18℃。因为在气温低于18℃时,锡就有变形趋势,温度愈低,变形趋势愈大,严重者导致出现“锡疫”。锡器本身柔软,要避免机械碰撞和挤压,应放在盒子里或套子里,并存放于干燥环境保存。
铅主要用于铸造货币、装璜艺术品和雕塑等。它易受有机酸(如醋酸、鞣酸)及油、脂等物质污染。在潮湿情况下,过量的二氧化碳会与之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铅。铅 制品保存时不能使用橡木制的橱或抽屉。因为橡木家具中有时会渗出鞣酸腐蚀铅器。其它木材也应充分地干燥,最好涂上抗蚀性的漆,并存放于干燥环境保持。
(4),陶瓷制品
陶器和瓷器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止碰撞或摔碎。陶器一般是多孔性的,可吸收大量的水份,气温若骤冷骤热、时干时湿,对其长期保持良好状态不 利。一般稍具历史年代的陶瓷器已成为人们珍爱的艺术品,宜注重室内的陈列设果,也要注意经常性的清洁保养措施。
(5),含纤维材料制品
保存漆器、木器和竹器要避免过于潮湿的和过于干燥的环境,潮湿易于滋生霉菌,干燥易使物品开裂。另外要注意防虫和杀菌。因许多虫害是造成木制器物损失的重 要原因。在使用杀虫剂时最好先做一下试验,以确定所用试剂对油漆、彩饰没有什么损伤时才能用。若想使器物不发生开裂、收缩和变形,可对器物采用自然干燥或 用明矾浓液煮沸等方法进行脱水定形,这样也有利于器物的长久保存,最好放于湿度恒定的环境。
丝、毛、绵、麻织器及人造的合成纤维制品(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等)均由有机物质组成,其保存应注意防霉、杀菌、杀虫。如在织物上发现有轻微霉菌,可在 荫凉通风处晾晒,以阻止霉菌的蔓延。表面上的霉可以用软毛刷刷掉。倘若霉菌蔓延很宽、很深,那就应当消毒杀菌。此外,樟脑、萘球、对位二氯苯常用驱虫剂可 用纸包着放在箱柜中,或置于布袋中悬挂在橱内。纺织品对光特别敏感,因此要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最好放在暗处保存,空气应当干燥、新鲜、洁净。
皮革制品收藏时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护。光线特别是紫外光线对皮革有破坏作用,高温对皮革也明显不利。太干燥了,皮革易于脆弱;太湿了,皮革易 于生霉、腐败。皮革亦容易被虫蛀蚀,可用0.35%对位硝基苯酚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杀菌,麝香樟脑、硫酸锌和水杨酸等也都可作为皮革的消毒剂。用滴滴涕和 除虫菊混合配制成的杀虫溶液对保护皮革制品也有较好效果。最好存放于干燥环境保存。
(6),骨质角质制品
骨和象牙制品有较好的抗袭、抗压和抗折性能,但当遇到热力和潮湿的变化时,容易翘曲。酸、碱类及细菌对骨蛋白都有腐蚀作用,酸性作用还会使骨质松散,必须加以注意。 角制品(牛角、鹿角等)质地脆而多孔,收藏保管的方法与骨制品基本相同。
琥珀遇高温(120~130℃)易变软,性质脆弱,常有裂隙。裂隙中的水一经冻结,再经膨胀就会酥裂。又因琥珀是一种树脂,应避免接触醇类和醚类试剂。
玳瑁、螺钿(贝壳)、珊瑚类器物常以装饰品形式出现,其主要成份是白垩(碳酸钙),易被酸分解,故应避免接触酸性。
上诉制品都会被霉菌侵蚀,最好存放于干燥环境。
(7),其它
在拿取珍贵文物收藏品时,也必须要注意对文物收藏品的保护。如必须精神集中,轻拿轻放,并注意保持藏品的清洁,防止汗水、唾液污损文物,也不要持烟或吸烟接近文物。
文物藏品的陈放也应注意的问题。根据现代的一般收藏条件,书画作品要进行装裱,并且在卷紧之后,装在纸盒内;易碎的藏品最好放在橱、柜或纸箱、木箱内。一 般一箱一件,不能乱堆乱放。较大、较重的藏品,要放在安全、稳固之处。用排架或书柜陈放藏品,轻巧者可放在上层,笨重者放在下层;小件藏品放在前面,大件 藏品放在后面;细长、重心不稳的藏品宜横放,或有其他稳定措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采用常温干燥箱或者低温干燥箱以及恒温恒箱等技术措施;来保存文物藏品,已经开始得到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一切从确保藏品的安全出发。掌握基本的保管常识和“贵在精心”是藏品得以长期保存的基本条件。

④ 古书如何保存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

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4)古代历史书如何保存下来的扩展阅读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

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⑤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保存的~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 竹简渊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简、木椟和锦帛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册"字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册"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着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木牍图片 牍是与简策同时使用的记载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制成,所以称为"木牍"。它和竹简不同的是,竹简的一片虽只写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绳子系联起来,可容纳较长的文章,而木牍则是以一片为单位,在一片牍上记载较少的文字。木牍的一片也称为"方",一般较长的文章用策来书写,而较短的文章则书写于牍上。木牍的长度一般为一尺左右,所以也称为"尺牍"。在一片木牍上,可书写一百多字,也可以两面书写。 以竹简为主要形式的书籍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各种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术着作层出不穷。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编定了一批古代的着作,这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赐》、《书》、《诗》、《仪礼》、《春秋》五经。这些早期的书籍,当时就是以竹简的形式出现的。孔子所开创的教育活动,更打破了极少数人垄断文化知识的现象,出现了"士"的知识阶层,这反过来又促使了更多着作的出现。 写在锦帛上的书 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在纸张未发明前,帛书是和竹简同时使用的一种书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着作中,往往是竹简和帛书并提,说明帛在当时已是一种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上层社会也普遍用缣帛作为书写着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纸纸发明以前的几百年历史中,帛书曾是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曾发现原始的丝织品和石器、陶器制成的纺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丝、蚕、帛、桑等字。安阳殷墟中也发现过丝帛的残迹。研究证明,当时的丝织技术已很进步。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已有很久的历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层社会的衣料外,也是书写的理想材料。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如竹简使用的普遍。 大约在秦至西汉间,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由于丝织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缣帛,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丝织品虽是当时最轻便的书写材料,但其价格还起很昂贵的,除了上层社会以外,普通人是难以使用的。 在帛书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发现。这次出土的帛书有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用黑墨书写于丝织品上,字体有小篆和隶书。 在简策和帛书应用的时代,"篇"是竹简的单位,而"卷"则是帛书的单位。
记得采纳啊

⑥ 古书应该如何保存

古籍善本本身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因此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好好的珍藏。近年来,对于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为众藏家非常青睐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则它很容易被破损。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虫、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下气”。特别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打开书柜,古代的纸张一般都是用竹纸或绵纸,并用石灰水打纸浆,造出来的纸吸水性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同时,每年要“晒书”两次。天气干燥,吹西北风时,要打开柜子,让空气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来“晒”,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晒,而是放在室内通风之处“晒”。

此外,还要增加书的“体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烟叶、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同时也使书的“体味”更浓——书香。但千万不可放樟脑丸,长期则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使纸张变得更脆、发黄,是对纸张的破坏。

⑦ 古代历朝历代战争不停三国志 史记 资治通鉴是怎么完整保存下来的

这些老版书籍当时都是靠手抄流传的,所以好多书都失传了,例如曹操的《孟德新书》等。而三国志这些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一方面是这些书名气较大,再者算是正史记录,所以誊抄的比较多,因此流传了下来。

另外,明朝的永乐大典为这些古籍的流传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清朝的四库全书中的好些老本都是从中抄录出来的。

⑧ 古代的书籍是怎么保存到今天的如史记孙子兵法,等等

首先要知道古代书籍的记录方式,史记和孙子兵法都是用竹简刻录的。先说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人所见的先秦诸子之书都经西汉刘向、歆之手重新编订。史记最初也是可在竹简上,到司马迁外孙之时,就有不少缺损,现存的书籍中有褚少孙增补的成分。到了后汉,蔡伦发明造纸,再往后的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发展流布。历史上书籍经历几次大多厄运,尤其是改朝换代及兵矢之乱,一些爱书的藏书家的功绩不可泯灭。漫漫历史长河如同大浪淘沙,好的作品被历史筛选出来,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后形成中华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

⑨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历史着作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还有一些诗人的作品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史书:每朝每代都官方都会修史,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大多都是后代根据前朝的官方史书编撰而成的.而像史记,三国志等这些私人编撰的史书.多是靠民间名流保存下来的.

文人的散文,诗词:多是由家人整理流传开来的,宋朝开始也有书商出版,一直流传到今天

⑩ 《史记》如何保存下来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骃着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阅读全文

与古代历史书如何保存下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