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从社会学角度看待双十一
虽然有网红和明星带货的疯狂输出,大家的购买还是更理性了。因为消费不是一次性的,生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其实,不管是买还是卖,市场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温度计。怎样不让这支温度计爆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商业伦理和文明。对消费者少一些套路,给店家多一点选择,让物流变得更加顺畅……这样一来,才不会让购物节变成打劫的劫。
双11,拆开来看:一端是消费者,另一端是商家。只有两个“1”都兼顾了,才能实现1+1的双赢局面。而我对双11的期待,除了买买买,还有环保。如果快递包装能更加环保,变得绿色一点。那么,这些才是双11最好的意义。
(1)如何看待双十一改变历史扩展阅读:
双十一发展至今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优惠券越来越复杂,购物节之前可能存在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又或者电商平台也存在二选一的争议,双十一过后的退货潮也值得关注,以及各大平台纷纷发布年年创新的成交额,也似乎有将双十一带偏的趋势,需要警惕。
但这些都是双十一迅猛发展之后出现的“小瑕疵”,但瑕不掩瑜,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双十一的存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在双十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看待双十一的“劳民伤财”,其实它不劳民,而是激发和释放了用户需求;它也不伤财,而是通过一个促销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用户实现了消费升级,享受到了互联网的便利。
㈡ 来谈谈双十一的利与弊有哪些
双十一的影响:影响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企业与个人对网络营销的影响等。利:提升消费体验、加速新零售发展、提高商家企业知名度。弊:过度消费、监管不易、活动压力。
利:
1、提升消费体验。
在我国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往往采用的是商家入驻的模式,淘宝,京东基本都是这种模式,这其中在双十一特卖的品牌和商家共计高达上百万家,去年也就是18年双十一期间总共成交金额超过了2000亿,按照前几年的增幅对比,去年比前年的增幅降低了十几个点。
2、加速新零售发展。
2010年以前是线下零售商店的主流消费模式,2016年以前是电商单方面的碾压式消费模式,而如今新零售的发展在双十一的影响下,线上线下结合成为了主要的市场消费模式。
3、提高商家企业知名度。
在双十一当中,几大平台京东、淘宝、哪怕包括新起之秀拼多多都会对于商家或者某些品牌商提供大幅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打造品牌和宣传在前期预热时间,或者双十一晚上进行一些广告宣传。
弊:
1、过度消费。
双十一活动为什么吸引人大量消费,主要的原因就是折扣,在提高了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容易使消费者造成过度消费行为,这其中以女性消费为典型,由于购买了许多不需要的商品,从而造成的过度消费,消费者的预期利益将会受到损害。
2、监管不易。
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双十一期间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各大电商平台也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难以对商品进行该有的正常监管。
这就导致了在双十一期间就会出现很多价格欺诈行为,或者是商品质量低的问题,对于商家而言也可以在这种监管不能正常的情况下,事前调整商品价格然后在活动期间进行商品降价处理以获取消费者的消费。
3、活动压力。
这一点的压力主要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商家,在双十一期间,电商的相互竞争主要就是通过压低价格,或者活动优惠,对于大型商家和品牌店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回本的买卖,而对于小商家来说,不良的竞争环境,导致双十一过程中前期策划和活动宣传付出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㈢ 对于双十一的看法
网络消费,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盲目性,利用价格的优势吸引消费者,在我们都作为生活中的消费者,应该要学会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适当消费。
首先,消费要趋向理性。我们都知道,网购虽然快捷方便,所选商品种类齐全多样,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和自由都很大,但是由于不是实际选购,不能亲自感受商品的质地和材料,在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差距,很可能看着好看,但实际却不是自己需要的或者心仪的商品。人们在网购的时候,会因为视觉冲击而盲目选择,导致消费的不理性。无论网购有多少优越性,我们还是呼吁消费要理性,避免盲目消费。
其次,消费要合乎需要。如今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品都已很好。手里剩余的钱多了,就会提升自身消费,那么也就会买自己实际不需要却又喜欢的东西,其实这些并不是实际生活中需要的,甚至买回来都不会再喜欢,所以人们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买很多并不是用的东西,到头来花了钱还没有任何用处。因此,消费要以自己的需要为前提,如果是生活中必须要用的东西,在“双十一”这样的促销日期里,建议消费者去买物美价廉的东西。
最后,消费要遵循适当原则。网上购物因为并不能看到实物,所以很多人买这件商品的主要信心来源于购买相同物品人们的评价。看着评价多而且都是好评的时候,就会增加购买的信心。尤其在这样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就会疯狂的购买,每年的“双十一”过后新闻总会报道一些因为过度网购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比如引起家庭矛盾,夫妻矛盾甚至更多,都是因为人们并没有适当消费而导致的。
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并不反对人们去消费,去网购,但是我们在消费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必要的原则,不要失去理性,不要过度消费。让这样的日子成为人们能够买到物美价廉商品的好日子,让网络商家更加诚信,也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周到的服务。卖家高兴,买家开心,才是“双十一”应该有的景象。
㈣ 双十一战绩公布,天猫、京东成交额均刷新往年纪录,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认为这一现象能够充分地说明我国经济实力,而且也能够体现大众的消费水平。双十一狂欢节不仅是商家的发展机会,而且也能够成为电商平台增加营收的大好时机。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不仅能够加大宣传力度,而且也能够大获成功。
虽然我们在购物之后可能会感到后悔,但是我们的确能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而且也能够购买更多自己喜爱的商品。双十一战绩公布,天猫、京东成交额均刷新往年纪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有三个看法:
一、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
电商平台的总交易额已经超过八千亿,这既是一个巨额数字,而且也能够打破原有的记录。这一现象能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而且也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在双十一狂欢节的确会比较疯狂,而且也会极力购买心仪已久的商品,这份底气来源于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㈤ 你是如何看待双十一商家明降暗涨这一现象的
双十一是让剁手族们狂欢的节日,由于电商平台联合打折,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双十一的时候疯狂的剁手,买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满减的规则,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就会在双十一期间,暗戳戳的涨价,然后各种凑单抵扣之后,跟之前下单的价格差不多,这种商家也是非常无耻的。会使得人们对于双十一这样的大促活动失去信任,以后就不会有这么多疯狂的消费了,所以在这里还是希望商家们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双十一这种活动的促销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也希望商家们珍惜这次机会,真正的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优惠,让消费者尝到降价的甜头,这样再次年的双十一才会更加疯狂的去消费,如果是这样明降暗涨,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危害的还是商家的利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㈥ 如何正确对待双十一
双十一”数百亿的成交额再次验证了互联网改变世界的预言。但跟风式的突击消费与成熟、理性的大消费市场建设目标距离还不小,而且冲动之下,不少人也落入了“败金”的陷阱。“双十一”其实不过是商家“有需求要消费,没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消费”的营销手段,亦是一种假借节日之名凭空制造销售噱头的策略。商家无限放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提供种种看似超值的消费便利,从而达到疯狂地利润攫取。
商家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用相应的手段和策略去谋求利润本也无可厚非,而且消费者如果都以优惠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和需要的东西,并从中得到实惠,也称得上两全其美。但现实的状况是部分商家大打心理战,以打折、促销为名,实则暗中抬价,鱼目混珠,拿来促销的商品更是凤毛麟角,表面是回馈消费者,背后则是低价缺货,新款撤柜,旧款倾销,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消费者被大幅的价差假象蒙蔽了双眼,也失去了冷静的思考,非理性购物现象随之而来。一些“购物狂”听闻打折促销,便寝食难安,跃跃欲试,最终难抵低廉价格的诱惑,以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支出成为几百亿成交额的一名贡献者。这种非理性购物的后果不言而喻,贪图便宜如批发般买回来的东西,或是没有使用价值或是没有使用需求,最终只能将其尘封压箱或是扔掉了事。
客观地说,“双十一”最开心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电商业和快递业,而所谓捡便宜一样的心情说不定也只是种价差幻觉。其实,从经济理性消费角度看来,消费者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电商“双十一”一天可以大捞一笔,而你却要为他劳累一个月?
奉劝热衷网购的消费者理性选择、合理消费,冲动是魔鬼,与其在冲动清空购物车后看着“消瘦”的钱包,不如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㈦ 如何正确看待双十一
双十一就是跟现实的一些商店打折一样的啊,有的真的便宜,有的就是太高价格再大优惠的骗人手段。要说如何看待,只要你生活中多留心,在购物前理性思考,也就很难受骗啦。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没什么购物技巧经验的人,就不要盲目去参与了。双十一网购戒指,我推荐你买乐维斯。倒不是因为有打折,恰恰是因为它的原则是不打折扣,真爱不能打折扣的原因。每一枚乐维斯都需要实名定制,寓意了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要是你要买来送爱人送恋人的,就去定制一枚吧,这样的心意她一定会很喜欢的。
㈧ 谈谈对双十一的感悟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以光棍节为由头举办的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由于“双十一”的影响力逐年增大,在2014年前后各个电商平台除了自己也举办线上促销节外,也开始围绕“双十一”进行自己的促销或阻击。
今年,12日0时的钟声敲响,阿里系的销售金额毫无悬念再次刷新9年的新纪录,定格在1682亿元,同比增长39.35%。与阿里直接抗衡京东商城下单金额也超过1271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十一”现在已经不再单单是淘宝一家的购物狂欢节了。
“双十一”已经常态化
回顾一下“双十一”的历史,2009年仅将其定位于一个购物节,2010年迅速增长到9.36亿,2011年直接飙升到52亿,2012年再次暴涨到191亿,2013年跃升至350.19亿,2014年已高达571亿元,2015年快接近千亿的912.17亿,2016年交易额中突破千亿,定格为超1207亿。
由于“双十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在年轻人中已经形成一种潮流,似乎谁不上网购物谁就落伍于时代,因而可以在短短一天内吸引那么多用户;另一方面天猫的吸金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商家谁愿意放过这样时代赋予的机会。因此,当时的强势商家渠道都被卷入到这个潮流中。就这样,经过9个年头演化,“双十一”已经从淘宝的一个线上促销活动嬗变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购物节日。
“双十一”不仅在规模上,由于从天猫一家独享到全部电商平台参与,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的一个人造购物狂欢节。据说,有创意的美国旅行社已经开发出“中国“双十一””游项目,专门让那些喜欢购物的美国人来中国既购物有旅游,旅游采购由电商提供发运,人回到美国所购货物也抵达。
对于国内的“双十一”狂们来说,已经有过8个年头的经历,在今年“双十一”显得就比较冷静。一位曾经“双十一”血拼达人就说,现在天天都是“双十一”,为何要在一天再去疯狂呢?据央视2套第一时间栏目介绍,来源于京东的数据显示,“5年来对促销敏感用户降低了31%,并且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可见,消费者对“双十一”的已经习以为常。
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对于“双十一”的是非功过,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赞成者说,这多好呀,给了人们极大的方便不说,一不用购物还得进商场;二不用自己购了物还得自己扛;三化解了人们过去的不信任感,不是没付钱就提前把货送到,再不就是先付了款还不知货在哪儿,显然没有交易双方的信任,是远不能做得到的。
不赞成者却说,“双十一”有啥好,一来卖的尽是假货,成了伪造假营造了天堂;二来助长了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坐享其成;三来扰乱了市场秩序,逼迫很多实体店为此倒闭关门;四来助长了那些购物冲动者的狂热行为,成就了一大批的“剁手党”。
实际上,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赞成者与不赞成者都恰如其分的描述了“双十一”的利弊。客观的讲,“双十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肯定会对原有格局,包括商业流通、产业配置、消费习惯,甚至家庭生活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痕迹,免不了对原有的存在有所冲击。
“双十一”的好处就不必多说,是电商从业者们顺从了时代潮流。从微观上来说,给用户的购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宏观上确实因此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一个信任做前提,这种隔山打牛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从产业角度来说,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新的补充;再从带动上来说,给了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其实,对于”双十一“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于商业模式的进化,以往那种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遭遇挑战。可以看出传统零售业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的居民生活,必须有一个新生力量来打破,而“双十一”的出现只不过是这种力量的表现形式,催生出线上交易的新流通模式。
可以这样说吧,“双十一”作为一个人造购物节,是科学技术进步而改变生活方式的必然,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和参与,它仍然会存在。只不过这样的购物节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中。比如,当初“双十一”仅仅是衣物、日用快消品等小商品,后来发展的食品、家用电器等大件商品,现在包括房地产都可以在“双十一”成为购物标的。今年的“双十一”大家电与手机就成为交易金额最大的商品。
你说,“双十一”变味了吗?确实是变了,原来设计参与的是光棍汉一族,而现在连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都知道“双十一”买东西便宜而参与。不过笔者以为这种变是正常的发展,既是国内民众购买力提升的表现和提升,有说明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㈨ 2021年“双十一”国货崛起,绿色低碳成亮点,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一、2021年“双十一”国货崛起,这一现象也说明很多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国货品牌,而国货品牌本身也非常争气,开始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本身的质量,让人们看到了对国货的希望。
除了在包装上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发现今年的双十一,虽然在交易量上超越了以往,但是官方并没有公布最终的成交额,再加上很多人都曾经在网上吐槽了今年的双十一。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也许今年的双十一成交额并没有那么理想,这也说明大多数人会更加理智,不会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放在双十一购物这件事情上,其实也算是一种低碳环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