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山东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产业化

山东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产业化

发布时间:2022-04-27 03:42:21

A. 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 白痴、相信我的答案

B. 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悄然兴起凸显着统筹发展的新亮点。为了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调研成果,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提供决策依据。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界定和统计范围划分

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公众消费需求的演化决定的。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统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根据部门管理需要、文化活动特点及产业链细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个大类,再分为24个中类、80个小类。

二、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资源优势和主要特点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精神产品成果喜人,在艺术教育、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一支文化生力军。省统计局按照国家分类标准统计测算,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7.6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

(一)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003年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949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9个、文化馆138个、文化站1792个;从业人员5990人,其中:群众艺术馆643人、文化馆2325人、文化站3022人。与1996年相比,机构和人员数分别减少了26.2%和8.2%。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20个,从业人员5998人。文化事业单位的精简和人员的重组无疑为产业化趋势的明朗做了必要铺垫。

2003年全省文化事业机构组织文艺活动21924次,举办各类展览5468个,训练班7910班次,放映录像42124场次,观众811万人次。全省174个文物机构举办陈列、展览活动1145个,全年参观者502.3万人次。全省文艺表演团体当年新排上演剧目159个,国内观众2143.7万人次。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评选中获奖。104个文化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35000场次,观众609.4万人次。140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2245.6万册(件),总流通量1055.1万人次。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以及“公益文化社会办”和“文企联姻”工作的突破,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2003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总收入78179.4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94%。其中:事业收入增长37.1%,事业收入所占比重降低8.8个百分点;财政补助收入增长了1.4倍,所占比重提高了13.4个百分点;经营收入减少了5.4%,所占比重降低了2.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单位总收入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的增加,显示了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而经营收入的下滑预示着文化产业从文化事业中尽快剥离的必然性。

近年来,山东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至2003年全省图书发行流转量逐年上升:图书购进由51.3亿元提高到64.5亿元,图书销售由49.9亿元提高到60.3亿元。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猛增。2003年,全省出版录音带制品12种3万盒,出版激光唱盘11种7.8万张。

山东广播影视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很大。2003年全省市(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79%和91.25%,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7.63%。部分地区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广电领域的资源重组和产业化运作改革初见成效。

(二)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12436亿元,同比增长13.7%,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连续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399.91元和3150.49元,比2000年增长了29.43%和18.48%。近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性消费。

支出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一路上扬。如图1所示,从1996年到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3.6%降到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2.7%下降到41.8%。从消费构成情况看,2003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941.4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5.51%,比1996年和2000年分别提高了5.49个和1.32个百分点,但比2002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非典”影响,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为96.58元。2003年农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1.3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3.66%,与1996年和2000年相比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4.98个和1.92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多元化、时尚化甚至另类化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彩信业务、电子商务等开始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假日经济带动着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全面增长,预示着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丰富厚重的齐鲁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策源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

山东是第二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存量优势明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每十万人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335人,比1990年“四普”时的976人增长了2.4倍;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比1990年增加了1.3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撑,也为文化观念的更新和产业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

(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省部分文化单位率先闯入市场,尝试企业化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生产属性初步显现。与先进省市相比,山东文化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起步不早,但发展潜力大。如今,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即将进入快速积累期,电影院线改革的推行,出版、报业、广电集团的建立,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试点等,一系列新举措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从统计视角看,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从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看,势头看涨,速度加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从图2看,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7.61亿元,比2002年增加71.61亿元,增速高达22%,高出同期GDP增幅8.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比2002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文化产业测算数据相比,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12%,份额不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略高于全国3.06%的比重。

2、从文化产业内部构成及分层情况看,新兴文化产业实力在膨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2003年,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03.68亿元,仅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6.1%;而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293.93亿元,占73.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83%,而相关文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36%,后者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前者。而从全国情况看,文化服务业、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8%和52%,二者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7%和1.59%,相关文化服务业略高于文化服务业。

将文化产业细分为三个层次看(见表1):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占GDP的0.26%;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71.53亿元,占GDP的0.58%;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93.93亿元,占GDP的2.36%。三层增加值之比为8:18:74,而全国这三层增加值之比为25:23:52。可见,山东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呈后来居上之势,而文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又极大地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山东传统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表1:2003年山东及全国文化产业各层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对照表

项目山东全国山东占全国的比重

(或增减的百分点)

核心层增加值(亿元)32.15883.84山东占3.64%

核心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260.76-0.5个百分点

外围层增加值(亿元)71.53834.61山东占8.57%

外围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580.71-0.13个百分点

相关层增加值(亿元)293.931858.27山东占15.82%

相关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361.59+0.77个百分点

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在华东地区属偏低省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90万,其中:文化服务业38.9万,占43.22%;相关文化服务业51.1万,占56.78%。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39%,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93%,高于全国0.04个百分点。与华东各省市比(缺安徽数据),山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少于上海、江苏,多于浙江、福建、江西;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山东仅高于江西(见表2)。

表2:全国及华东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及所占比重情况表

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全国1377.811.89

上海135.3419.55

江苏109.983.08

浙江863.1

福建39.482.35

江西23.181.2

山东901.93

资料来源:2001年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

4、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蓄势待发,市场化改革将带来超常规发展。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各领域中增幅相对较慢的就是处于“核心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0.1%,而“外围层”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幅为21.1%。从“核心层”总产出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分别占37.7%、44.8%和17.5%,而三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分别为8.1%、8.5%和19.3%。随着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传统文化服务业特别是文化艺术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行政系统内格局将被全社会多元发展格局所取代。

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多,效益增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制造业企业)836家,与2000年和2002年相比,企业数分别增加251家和107家;从业人员也由32万、33万增至35.8万。2003年全省全部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3.1%。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180.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3%。文化制造业企业的主导产业集中于“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2003年三行业增加值分别为64.18亿元、52.77亿元和35.33亿元,各占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的35.6%、29.3%和19.6%。

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企业增加值率高,主营产品文化特色鲜明。2003年全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企业实现增加值60.66亿元,增加值率高达43.7%。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推算,文化销售业中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几个行业是:与文化有关的家用电器批发、零售占35.3%,图书报刊批发零售占23%,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批发、零售占12.2%,音像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占11.5%;比重最低的是文化物品拍卖仅占0.9%。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用品销售形势看好。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当前,山东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同先进省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只有清醒认知我们的劣势,才能准确定位,谋求突破。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远未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2003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落后于先进省市。虽然(表3)中的数据因统计口径不一、年份和数据来源各异而缺乏规范性和可比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如今,一些省份提出要在未来5至10年内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至6%的目标,这对山东是个不小的压力。如果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2003年的发展趋势预测,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还需15年左右。

表3: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和部分省市比较表

地区年份文化产文化产业增与上年相比加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业

业增加加值占GDP文化产业增值值增长率与GDP统计范围

值(亿元)的比重(%)增长率(%)增长率相比

全国20033576.723.1----国家分类标准

北京2002163.505.114.9+4.5与国家标准基本相同

吉林2003113.404.512.5+2.3国家分类标准

浙江2001359.005.324.1+13.6含教育、体育等

安徽2002137.003.816.9+8.0含教育、体育等

山东2003397.613.222.0+8.3国家分类标准

湖北2001160.003.5----含体育等

广东2002668.935.714.6+3.8含教育、体育、科技等

海南200320.522.911.5+1.0国家分类标准

四川200354.501.068.7+56.9与国家标准基本相同

注:全国及各省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取自有关调研报告,年份和产业界定范围均有差别。

(二)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相对分散,制约了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山东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看,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24人,其中文化服务业更少,只有20人。从文化制造业企业看,单位人员数也在缩减: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542人、460人、427人。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

(三)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目前,山东本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与评估,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比如,一些着名的旅游资源尚未发掘出深遂的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从前几年省外“水浒城”旅游热抢占先机,而正宗水浒故事发源地旅游产业经营惨淡且内耗性竞争严重,到今年亚洲杯足球赛期间济南文化市场鲜见相关纪念性旅游工艺品等怪现象看,山东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开发中抢抓机遇、创新竞争意识的弱化可见一斑。远离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资源对文化产业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四)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有效需求不足,文化市场供求结构失衡。2003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5.51%和13.66%。将教育消费剔除,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7.27%,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3年山东人均GDP达到1651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6%,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五)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且各自为政,文化市场呈“围棋”状分布,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如音像业的内容审查、出版发行和市场管理,分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旅游业的服务、文物管理、餐饮销售等也分别由旅游局、文物局、工商局主管。这种“三国演义”格局,使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部分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充分利用。一方面是基础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层文化设施陈旧,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轰动效应的文化造势工程中投入产出比的低下,在风行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地区名片”式文化节庆活动中,有些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只是一个吸引投资、招揽生意的诱人幌子,沦落为“托儿”的文化资源既得不到应有的文化尊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投资开发。

(六)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1.93%,略高于全国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虽是人口大省,但山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五普”资料显示,全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在各省(市、区)中仅列第15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四、对山东文化产业资源重组、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实现山东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体制改革促政府职能转变,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内向全社会延伸,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来。各地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

(二)精心打造创新亮点,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只有放开视野,学习创新,才能引领文化娱乐时尚经济、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创意经济的新风向,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产品的丰富,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各地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采取不同的产业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要正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格局,发挥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环渤海湾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框架。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山东文化产业要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发挥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的后盾。

(三)通过多元化投融资,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全面整合文化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挖掘国有文化资源存量潜力,释放民营文化资本增量实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四)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铺设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高速路”。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放开市场准入,通过优胜劣汰,有序引导文化商品流通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消除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形成按市场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良好局面。特别要加快文化产业中介代理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培养演艺市场经纪人,发展经纪公司,建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院线制等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企业经营质量。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严厉打击盗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缔,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五)立足“复合型”构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实践证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除山东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设有文化产业专业,省内院校此类专业设置均为空白。全省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代理人才、数字艺术软件、网络游戏开发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优秀骨干力量,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培养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又要培养熟悉艺术、有较高创新意识和文化品味,懂市场运作、有较高经营管理才能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六)研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省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计机构密切合作,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信息交流平台,从山东实际出发,尽早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及时准确地开展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分析研究,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建议将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纳入行政效绩考核体系。因文化产业涉及面广,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统计难度较大,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才能完成统计监测任务。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和活力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呼唤、激发文化的伟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坚信,在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与文化产业的百舸争流中,齐鲁文明将重铸辉煌。

C. 齐鲁文化的产业发展

2008年山东省和12个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总额已达2亿多元。济南、青岛、莱芜、临沂、滨州、烟台、潍坊等7个综合试点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方案,改革进展顺利。全省已有20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遍地开花,形成了以孔子文化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为代表的文化节庆品牌,以电视剧《大染坊》《闯关东》为代表的鲁剧品牌,以《大羽华裳》《蒙山沂水》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品牌,以《圆明园》《晶莹小子》为代表的动漫品牌,以杨家端口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达尼画家村荣登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是快速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根本所在。山东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逐步寻找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从2008年起,山东省财政将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为构建济南市文化产业链,济南市将重点培育108个文化产业项目,并面向全社会招商融资,投融资总额达人民币172亿元,共涉及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节会展览、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体育产业等领域,显示出了省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潜力。
据介绍,济南市重点打造的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及未来规划设计,要对金銮大厦、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厦、东航三角地片区、济南市艺术大厦、济南箱包市场等几处地产进行整合,从而打造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动漫影视艺术文化创意中心,力争成为济南及山东省动漫产业核心区和示范区。重点开发的齐鲁文化产业园中心,位于长清大学科技园,距济南主城区16公里,规划占地面积800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周围现有高校9所,主要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会展中心等约20万平方米,将成为济南、山东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时具有公务和交易功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
济南市还要打造济南华山水景园,依托历史名山华山,开挖大湖面,形成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按照“七岛伴三山,玉带连两湖”的总体结构,建造“一山两湖十八园”,再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风貌。
济南市还要求,要把泉水作为城市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加以保护。以正常降水条件下保持泉水常年喷涌为目标,妥善处理泉水保护与旅游发展、城市供水的关系,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泉水之都”的城市形象。坚持泉源、泉脉、泉眼、泉系并重的保护原则,制定泉水保护总体规划和重点泉群保护详细规划。加强泉景观建设,增加泉文化内涵,做好泉水申报国家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特色风貌。
省城将严格执行《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以古城区、商端口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文化保护为重点,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加强以明府城、大明湖、环城公园为核心的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保护古城区传统格局、轴线、路网、水系和建筑风格,保护商端口区路网街区和近现代优秀建筑,加强对芙蓉街、曲水亭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D. 如何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答案: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等)。
(2)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3)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 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 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
(4)人 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 积极性。

E. 怎样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和依托。先不说宽泛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资源是何其丰富多样,仅就区域文化资源而言,就包括区域环境内的地理、人文、人力资源。有许多是自然和历史地形成和拥有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加以改造、开发和利用。浙江横店本是偏僻山村,可是已经被开发、打造成中国着名的电影产业基地;常州并无恐龙资源,但也开设了“恐龙主题公园”,而且成为常州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产业要在空间集聚,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创意-领军型人才。人力资源的作用绝不比物力资源次要。佛罗里达把创意产业最重要的资源浓缩为人才、技术和包容度三方面,值得我们在这方面下大工夫。真正的文化产业人才,一定会看准什么是可利用的资源,一定会把它开发利用好。

F. 怎样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墨子、庄子、孙子、管子、荀子等人提出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以来,山东经常处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前沿,经历了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红色文化。
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鼓励创作一批具有齐鲁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更加重视档案事业,推进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做好党史资料和文物的征集工作,建设好山东抗战线上线下博物馆,举办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加快促进文化艺术与金融融合发展,打造文化艺术金融试验区。筹办好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支持山东大学办好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G. 文化产业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把“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再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些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明确的信息: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明朗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它包括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商业体育比赛、文化旅游、广告、集邮、收藏、信息传输、咨询服务、装饰设计、工艺美术制作等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他能够较多体现文化特征和审美艺术特征的行业。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对闲暇的需求就会增多。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从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后来居上,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出现了大批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如我们熟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索尼、迪斯尼、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西格拉姆等公司都是以文化媒体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文化企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可以多次重复开发、不断转换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将是未来发展最为迅猛、利润最为可观的产业之一。
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文化产品必将大量涌入,在丰富我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与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相抵触的东西。为了既顺应开放潮流,又能有效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有实力参与国际文化资本的竞争,就要从根本入手,深化文化产业改革,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迅猛。据统计,北京市2001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6%,达到130亿元,已显现支柱产业的势头。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天津、四川、重庆等地也都纷纷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他们都力图使文化产业在未来5至10年内占GDP的5%—6%,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专家统计,我国今后几年内,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有3000亿元以上,到2005年将达到5500亿元左右,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由于存在观念滞后、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以及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等原因,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无论是与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具体到我省的文化业,与发达省市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较大差距:2001年,我省实现文化产业产值249·32亿元,只占GDP的2·64%,而同期北京、浙江已分别占到4·6%、5·3%。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观念落后。长期以来仅把文化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手段,没有把它当作产业来开拓。二是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相应的发展战略。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散、小、弱,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四是创新不够。在观念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延续和遗留的计划体制的东西比较多,制约了各单位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针对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我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片面强调文化活动政治性强,把文化行业看成只能花钱不能挣钱,而且是由国家花钱的非生产性部门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市场性,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人们懂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只有文化产业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科学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近年来,为抢占21世纪经济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美、英、法等一些发达国家和我们周边一些国家、地区,纷纷投入巨资研究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制订新的发展战略。美国实施了“授权区计划”,英国通过了新的广播法,德国修改了《统一德国广播电视国家协议》,日本实施“文化经济国家”的发展战略,等等,并纷纷进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加强文化产业调研,在比较研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对文化产业的要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特别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调整产业结构。走出各自为政、斤斤计较于地区、部门、团体利益的怪圈,从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经营。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行业监督管理。应根据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该管住的切实管住,该放开的尽快放开。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从现实和长远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二要促进开放,鼓励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吸收国外产业运行的先进经验。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产业,平等参与文化产业竞争。
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致力于开发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高新文化产品,促使山东文化产业循着高起点、新特色、多层次、多方面和高质量路子发展。
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造就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H. 材料一: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文化繁

(1)①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给经济以重大影响。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
(2)①作为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能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标志城建设应能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I.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J. 山东旅游文化资源如何进行产业化开发

首先不要各自为战,要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带动,你带动周边的同时,周边也在带动你。本身山东的优势就很突出,有山有海,孔府文化,饮食文化挖掘潜力都很大,近年宣传力度也不小。

阅读全文

与山东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产业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