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时间如何计算

历史时间如何计算

发布时间:2022-04-27 04:18:23

❶ 以前的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1、以前的时间就是古代的时辰,常用的有十二时辰制和二十四时辰制等。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2、各类时辰计算方法:
1)、十二时辰制:
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一顿饭:约1小时。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3、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❷ 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比如:敬王元年,如何计算

常用的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公元纪年法。第二种是某某年法计算法,是指皇帝在位的年份就叫某某年,第三种就是农历算法。问题所说的敬王元年,敬王是一位皇帝的称号,元年是第一年的意思,所以敬王元年就是指敬王执政的第一年。古人对礼仪纪法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对年号的称呼也十分敬重,个人不能乱称呼年号,否则会引来杀生之祸。

第三种就是农历算法。农历算法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时间算法。它对时间的划分是按照月相来的。这种算法不但能计算时间,而且对农业的生产生活很有帮助。比如芒种时节到了,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时间点是芒种的好时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算法对农民来说,既简单又实用。所以深受广大农民喜欢。

❸ 历史的年代怎么算如:1900是多少年代

1900年是20世纪10年代,1900年-1999年都是20世纪。
想要知道一个年份是几世纪几年代,前两位数字加1,就是所属的世纪;第三位
数字加1,就是所属的年代。例如:1657年就是17世纪60年代
如果年份是三位数,例如:342年。第一位数字加1,就是所属的世纪;第二位数字加1,就是所属的年代。那么,342年就是4世纪50年代。
这是挺通俗的方法。
看得明白么,希望能帮到你。

❹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❺ 历史的年代怎么计算

千纪、世纪、年代问题 一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❻ 如何计算历史日期

如果是跨公元前的话,我们可这样做,举例比如西汉(公元前202年-9年)持续了多少年呢?我们可以把公元前记做一个负数就可以
9-(-202)-1=210年,为什么要减去1呢,这是因为比如数学上的数轴有0,而我们的公元纪年没有0年,公元前1年(-1)结束直接就到公元元年(1年)了,多算了1年所以要减1。

❼ 历史年代及世纪的算法 (比如算哪个朝代

历史年代及世纪的算法。(比如算哪个朝代距今多少年?)
我们现在一般是用公元纪年法,此纪年法就有公元前和公元后之分,耶稣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元年,这年之前的就叫公元前,这年后就叫公元后,简称公元。
这就像数学上的数轴一样,原点左边为负数,右边为正数。算时间的方法也和负数的加减法一样,有三种情况。
第一、计算的年代都为公元前,就用绝对值大的减去小的(如,算公元前211年与公元前118年相隔几年,就可以用211减去118年等于3) ;
第二、计算的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就用公元后减去公元前(如,算公元前209年与公元100年相隔几年,就可以用100减去—209等于309年);
第三、时间都为公元,就比较好算了,也是用大的减去小的。

❽ 历史时期是如何计算的

这些都是公元纪年法的术语。
公元纪年法是以基督教义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1年,之前的时间为公元前。
一个世纪有100年,公元1年~公元100年是1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是2世纪……依此类推。
一个年代有10年,10年~19年是10年代,20年~29年是20年代……90年~99年是90年代。另外,01年~09年称XX世纪初,00年称XX世纪末。
比如1967年是20世纪60年代,1903年是20世纪初,2000年是20世纪末。
公元前跟公元后基本相同,只不过起讫年顺序相反。
比如公元前16世纪50年代是指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550年。

❾ 如何计算公元前到公元后的时间

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与单纯的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有所不同,即必须在计算出的 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

这是在使用公元纪年时,应当指出的一点。

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这种算法归纳成一个简单公式“前后相加再减一”。

这里之所以要减出一年是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不能按照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间。

(9)历史时间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

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

❿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古代时间的计算:

一、古代一日时间的计算

1、中国古人的每日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其中,十二时辰制应用最为广泛。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换算

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以此类推。

二、古代历法对年月日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般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10)历史时间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古代的计时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阅读全文

与历史时间如何计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