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希腊王国的历史真的是被近代欧洲人故意伪造出来的吗
首先,古希腊早期城邦并没有太大的军事贡献,仅仅是在较南方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一块土地上的多个小城市而已,有什么必要伪造这样一组国家的历史?第二,作为实际出现的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不仅希腊记录了他的丰功伟绩,而且在波斯历史,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亚洲的塞琉古帝国都有记录,强大的波斯帝国几次失败史,在波斯帝国的史书上都有记录,反证了希腊的历史,第三,古罗马人有着和希腊城邦相互牵连的血缘关系,甚至连神话除了神的名字有差异外,其他内容都一样,由真实存在过的罗马帝国来证实希腊城邦的存在,一个强大的征服世界的帝国,有什么必要伪造一个没什么强大的城市群的历史?第四,无论是在希腊大陆还是克里特岛,均出土了能够证实历史文化存在的文物和遗迹,没什么迹象能指向这些文物是伪造的;就算现代欧洲想伪造欧洲远古历史,可古代的这些相互毫无联系的,互相不认识的王朝干嘛当时也要毫无来由的必造出一个希腊史来呢,况且希腊土地就在那里,又不是中世纪才从海里升出海面的,那么那段时间要是假的,那空出来的大么大段的历史时期,究竟发生过什么,是如何被现代人彻底抹掉的?
❷ 为什么古代欧洲人要用羊皮记录东西
因为羊皮不易磨损,而且便于携带!价格也比较便宜!
❸ 古代,中国和外国,用什么材料记录文字
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来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来写书。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简。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句话,可以成“书”了。我国周秦两汉魏晋两三千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简书”。传世至今的上古经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简书”。
西周末年,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时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铜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简与缣帛。春秋后期,郑国有位邓析,在子产“铸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简录写的国家刑典。邓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也说明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论语》中有“子轼负版者”的话,说是孔子向背负版籍的人行注目礼,这“版”(木牍)便是政府登录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画“土地四至图”和刻制“家族谱系表”。西晋时期,有个叫不(fǒu)准的人,盗掘了汲县的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简就装了十几大车,还被他当火把烧掉了不少。后经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好几种书,记载了炎黄舜禹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它的发现,确证了上古就有简书的存在。
《论语》中又有“子张书诸绅”的话,绅是丝织品,在丝织品上录文记事,看来已成为当时的日常活动了。另外,元魏时的《齐民要术》中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国宝”。加之考古发现先秦人手抄的帛书《老子》,这又证明那时节确有帛书的流布。神仙家把“帛书”尊为“天降圣书”,不无缘故。
简的出现,使书面作品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这才有了专供“传授知识”的“书”的生产,这才为诸子着作的涌现准备了前提,也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条件,中国南北朝以前的书,基本上都是“简书”,其文化学意义怎么估量也不算高。
❹ 古代欧洲没有纸,为什么历史记录得比中国都详细
在纸传播到西方之前,西方人使用莎草纸和羊皮卷。莎草纸诞生于古埃及,流传于古希腊等国的莎草纸。使用比中国得竹简方便很多。
其实莎草纸并不是“纸”,而是将纸莎草的茎切成薄片浸泡后,再平摊捶打后形成的薄片。与中国人的造纸术,完全是两回事。这种莎草纸可以在干燥环境下保存,主要出口到欧洲。
欧洲是因为有了好用的羊皮卷和莎草纸,比我国的竹简好用很多,所以才会在记录历史时,会比中国记录的还详细许多,人们更愿意记录,是因为书写比较的方便,比在竹子上刻字方便许多。
❺ 何新:欧洲人是何时知道古希腊的
1、欧洲人在“黑暗”千年中全然不知道所谓”希腊文明“的存在
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知道古代曾经存在过什么古希腊。
根据欧洲近世史家的分期,所谓“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之间的1000年。而这1000年中,整个欧洲并没有人知道什么古希腊文明的存在。所以,号称文艺复兴之父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称欧洲不知道希腊的这一千年为“蒙昧”时代——“黑暗千年”。
所谓“黑暗时代”的概念是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光明会的异教徒作家通常用传统的“光明“与”黑暗”来隐喻“善与恶”。彼特拉克巧妙地利用这个比喻,并赋予它以一种非宗教的世俗意义。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不再是那个被认为因缺乏基督教信仰而“黑暗”的时期,而是现在被彼特拉克所称作的古代最“光明”的时期,因为那个时期的文化成就相当之高。而相反,彼特拉克所处的现实年代,即天主教教权统治的时代被视为“黑暗”时代。
彼特拉克的时代观念影响了当时所有的人文主义者。他们把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光明”时期,以及目前所处的天主教“蒙昧黑暗”时期。
人文主义者相信终有一天,希腊民主城邦和强盛的罗马帝国将会再度崛起并复兴。在这个新时期之前,也就是被彼特拉克视为黑暗的时期,只是一个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中间(Middle)”的时期。“中世纪(英语:Middle
Age)”这个词就是这样出现的。(中世纪这个词是Flavio Biondo 在大约1439年的时候提出的。)
2、文艺复兴被看做欧洲的再生
汉语的“文艺复兴”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已约定俗成的翻译错误。“文艺复兴”源自意大利语:Rinascimento,这个词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两部分构成。而这个词本身源于一个共济会的秘密术语,即死亡与再生。英文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也有“复活”的意义。
据共济会秘典,加入共济会者要经历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入会者要进入象征死亡的棺材然后在祭司的帮助下走出棺材获得第二次生命。简化后的现代入会仪式则仍需要喝下骷髅杯(象征死神)的酒而后进行复活再生的宣誓。(有关仪式可参看丹-布朗的书中的描写)
3、文艺复兴打出的旗帜是重建古希腊文化
近代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最早兴起于几个意大利城邦共和国,即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这三个城邦具有政治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雇佣军,聚集着当时欧洲最有钱的银行家和富商。这些银行家资助下在意大利兴办了欧洲最早的传播人文主义新思潮的大学。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发源地,是佛罗伦萨共和国。
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献的学习。引发拉丁民族人们对古希腊兴趣和热潮的原因,是在1204年第四次东征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财宝、艺术品和书籍文件被劫掠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以及一批从东方君士坦丁堡流亡来到意大利的希腊语学者(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
中世纪后期,正是通过君士坦丁堡的东方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的媒介,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的修道院中出现了研究古希腊罗马着作的思潮。天主教教会一度鼓励这一思潮,教会的本意是为天主教神学理论寻找方法论和依据,但一些研究者们却从中发现了与天主教理论不同的一种新的文化境界。
在意大利的共济会银行家资助下,在意大利的波罗那(Bologna,1008)和帕都阿(Paa,1222)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大学。在大学中人文主义者推动模仿拉丁文学和希腊文学的创作,收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抄本,以及考察古典的历史遗迹等等,逐渐掀起了研究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潮。
3、三位佛罗伦萨诗人掀起了希腊热潮
古希腊文化在意大利成为热潮,特别仰仗三位诗人的鼓吹,即:但丁、彼特拉克、薄迦秋。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有文艺复兴教父之称。但丁曾经担任佛罗伦萨最高执政官,是希腊罗马文化较早的热情鼓吹者,他的代表作品是充满异教色彩的着名宗教诗篇《神曲》。他在诗篇中猛烈地抨击讽刺了教皇和天主教廷。
另一方面,但丁是一个生活经历复杂的人,他曾经是一位活跃的政治家,是一位阴谋活动家,是共济会中的光照派信徒。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银行家族,祖上依靠金钱得到贵族封号。但丁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商人和银行家。
中世纪意大利的银行家多数是犹太人或“马兰诺”(marranos)即改宗犹太人。西方有研究者考证,但丁家族有可能也是改宗犹太人。
关于但丁可靠的生平记录很少,有人说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读过大学。据说他自学而掌握了拉丁语、普罗旺斯语,擅长音乐。
但丁年轻时曾经参加十字军,成为圣殿骑士(属于共济会的武装骑士团),渡海参加过对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但丁的家族是共济会家族。据我得到的共济会内部印制的《共济会秘史》,但丁年轻时就加入了光明会,是光照派的信徒。当时佛罗伦萨共和国分为对立的两派“白党”(吉柏林党)、“黑党”(贵尔夫党),前者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者效忠教皇。但丁与彼特拉克的父亲都加入了反对教皇势力的“白党”(白色象征光明),但丁是白党的中坚人物,一度被选举成为佛罗伦萨的最高执政。后来黑党得势时与一批白党一起遭到驱逐(其中包括彼特拉克的父亲),此后终身未再回到佛罗伦萨。
但丁是彼特拉克的教父,彼特拉克的密友是薄迦秋。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他以着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和教会则极尽揶揄嘲笑之能事。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城拉文纳去世。
4、彼特拉克和薄迦秋杜撰或改编了荷马史诗
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镇。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Ser
Petracco)是佛罗伦萨交易所中一位公证人,与但丁曾经是政治的合作者,二人一起于1302年被黑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
后来,彼特拉克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罗马教廷的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居住,他的早年生活也在那里度过。
彼特拉克年轻时游学意大利和法国,曾经得到共济会系统的大学授予的“桂冠诗人”称号,此后即成为职业诗人。他的弟子兼密友薄伽秋(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也是一位桂冠诗人。
彼特拉克热情鼓吹希腊,以此作为一种新的旗帜来反对天主教会。他通过修道院和商人购买了一批据说来自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人的希腊文稿。
彼特拉克50岁那年(1354年),声称从一位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手中获得荷马史诗的抄本。但是,同时代的权威希腊学家皮拉图Leontius
Pilatus对这些抄稿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彼特拉克则声称他获得的这些抄稿是可信的。
薄伽秋的老师是在意大利大学中最早正式讲授希腊语的君士坦丁堡着名学者曼纽尔·克利索罗拉斯。曼纽尔·克利索罗拉斯(Manuel
Chrysoloras,1350-1415)出身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贵族世家。他既是东罗马帝国晚期帕列奥列格文艺复兴的代表,也是着名的外交家,在君士坦丁堡他以修辞学家、哲学家着称,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神学、修辞学、哲学等领域。
克利索罗拉斯曾经过罗伯特·罗西(Roberto
Rossi)学习希腊语,后者把他介绍给当时的佛罗伦萨执政官克鲁乔·萨卢塔蒂(Coluccio
Salutati)。萨卢塔蒂是佛罗伦萨的执政官,也是反对神权主义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庇护下,佛罗伦萨共济会的人文主义者经常就希腊文化举行秘密集会。
薄伽丘并与另一位人文学者皮拉图(Leontius
Pilatus,
死于1366年)合作,把据说是“荷马”作品“伊利亚德”及“奥迪赛”翻译成近代拉丁文。皮拉图写了一本希腊文文法的教科书,被广泛采用。他们不仅是重要的抄本发掘及收藏者,也是再创作者。
还应当指出,目前西方所有的希腊文献,包括希罗多德、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或哲学着作都非传承有自、一脉相承,自古到今流传有序地保存下来的。现在所知的全部希腊文献都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对所谓“希腊古典的发现”,然而其中究竟有多少确实是原始着作,又有多少是经过篡改或者伪托和伪造的——由于西方从来没有发生“古史辩”的文献批判和证伪运动——所以我们很难知道。
5、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文艺复兴最有名的是在绘画和雕塑领域引起的艺术风格变革,以及建立大学取代修道院的教育制度变革。随着复兴古希腊运动而发生了一系列的艺术新思潮和出现许多新作品,最着名的代表者就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三杰。(而据丹·布朗的考证,文艺复兴“三杰”都是共济会员。)
文艺复兴运动背后的政治推手,也是艺术资金的赞助者,是着名的银行世家、商业贵族梅迪奇家族。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后果,引发了15世纪以后德国、荷兰、瑞士、法国、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17—18世纪光照派发起的“光明运动”——即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后爆发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德意志统一运动,此后世界走出中世纪的千年而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近现代社会。所以文艺复兴运动确实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起点。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声称:“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宗教皆根源于希腊”——意思就是西方日耳曼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原则上,这是一句完全违背历史真相的谎话。
❻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如何记录年历
要明确一个问题:纪元法和历法不是一回事
纪元只是以某个历史时刻为原点开始
而历法是以太阳或月亮的运行来区分四季、年月。
现行的耶稣诞生纪年,是从533年开始的,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狄奥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元。据他推算耶稣在当时的532年前诞生,因此下一年就定为基督诞生后533年。
采用儒略历和现行格里高利历,在耶稣纪年上不存在矛盾,格里高利历只是为了修正儒略历的误差而做的改进。
在此之前,古代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以公元前5598年为纪元,它来自所谓的世界创始的神话。古代罗马兴起之后,占有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公元前753年为纪元。 ——罗马当时(从前43年开始)就用儒略历,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蛮族入侵罗马后,仍然使用罗马过去的历法,直到采用基督教的耶稣纪年,但原来罗马的儒略历仍然作为历法使用
❼ 中国历史在外国人中是如何被记载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一直以来是整个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中心。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影响,一直到近代这种影响才被全世界的工业化进程打断。但是现在的中国依然对整个世界形成很大的影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每5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当然也有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更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凭着日常的电视报纸和教科书。大家知道这些人对中国是什么印象吗?
至于韩国则不说也罢了,明明是一个弹丸小国,自古以来靠依附中国生存。在历史书中却把自己意淫成一个强盛大国,屈原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都是韩国的。四大发明是有韩国人合作才研发出来的,这也是醉了。他们对自己国家有种谜之自信,所有的历史全靠一个字:吹。
❽ 古代欧洲人通常把文字记录在什么上
羊皮上呀,过去的欧洲人通常都是在羊皮上书写文字,至今仍遗留下了很多羊皮书.
❾ 中世纪欧洲人是怎么记时的
爱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有一个与人类一样古老的问题——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伽利略为提高记时工具的精确性做出了很大贡献。�从古人类到爱因斯坦,我们试图描述人类时间观的演化过程。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令人生发出无限感慨。我们面对着一个古老而又始终新奇的话题: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它从往昔流向未来,从不曾逆转,也不曾停顿;发生过的同一事件便不可再现;当人身心愉悦的时候,时间转瞬即逝;当人百无聊赖的时候,便感到度日如年。时间对现代物理学来说也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试图解释时间的活跃议论,像“黑洞时间”、“虚数时间”、“时空旅行”、“时间粒子”等等,可谓奇想篇,不胜枚举。这些议论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实现在时间长河中的任意遨游。超时空旅行是人类无数世代的梦想,古今亦然。1895年,英国着名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他的《时间机器》这部小说中,第一次把人类的梦想化为一部形象的文字。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乘着时间机器前往公元80万2701年的未来探寻了一番。在威尔斯之后若干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从理论上证实这种超时空旅行是可能的。在一部名为《背向未来》的脍炙人口的科幻电影中,主人公实现了前往已逝岁月的旅行。这种旅行可能性一直困扰着包括当代着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内的不少科学家,他们尚未对此做出是否可能的回答。对这种可能性有人斥之以异端邪说无稽之谈,如果哪个人真的实现了回返往昔的时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请问他自己是如何来到世上的呢?时间是什么?它是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经年累月寻求其答案的最深不可测的谜。我们不妨试着描述一下从往古人类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人类时间观的演化过程。
时间:周而复始之物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发现,当东方既白出现大犬座的天狼星,这便是尼罗河将要泛滥的前兆。据此,他们把一年分成了泛滥期、土地恢复期、干期三部分,沿尼罗河创立了农耕业。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是以农耕业为中心的文明,所以详细了解一年中季节的转换是必要的。可以想见,他们会认真观察形形色色的星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努力理解时间推移的含义。经过长时间观测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拥有了这样的知识,古代人类当然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久而久之,古代人类知道了天文现象各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具有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在古埃及遗留下来的卡尔纳克神庙中,就有能够正确判断夏至日日没、冬至日日出方向的回廊。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在天空经过的“路径”,了解了一年的长短,据此制订了“太阳历”。通过详细的天文观测,他们发现一年之长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天狼星拂晓前升上东天的周期是1460年。根据天文现象计算时间推移的不光是埃及人。英国有一座巨石阵,其中有一条被称为“大街”的平坦道路。它指向可以看到夏至日日出的方向,这里还可以观测冬至日日出的方向,一年里月亮在天空的移动情况,形状各异的巨石被安排得各有其位。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通过观测装点着夜空的星群,发现一年之长差不多是365天,还找到了与之对应的36个星座,通过星座的移动,了解一年中四季的变换。在这些星座中,他们把位于太阳运行“路径”上的12个星座称为“兽带座”,一直保留至今。他们根据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把表示月亮在每天晚上位置的星座划分为28个星宿,通过观测这些星宿来判断时间。其实,月亮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是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左右,28个星宿的划分并不正确,可是古代人类并没有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他们只能想象月亮停留在28个星宿上。迄今为止,我们划分时间的方法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想到,古代人类会觉得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是循环往复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凭着时间周而复始的想象,制订了历法。
古人的达观和对时间的追求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60天与5天之和,把5天加在一年的末尾,并用“360”将天空分割开,作为测量角度的基准。测量角度的“六十进制”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被发明的。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观测这些星座在一年时间里横贯天空,从而利用星座计算时间。夏夜大约有8个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有12个星座横过天空,于是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小时,由此看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一年中的时间是可以伸缩的。由于昼夜每小时的长短在一年中是“灵活”的,依今天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别扭了。古人如此满不在乎时间的精确性,真是过于达观了。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为了在一天内把握时间的进程,古人研究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在古埃及,人们把木板装订成“T”字形,竖板前端弯成90度,这样就可以根据横板在竖板上投下的影子来判断时间。这种工具看上去很像今天的剃须刀。在古人具有的时间概念中,每天、每年都是循环往复的,没有必要把握准确的时间。不过,古人萌发了这样的思考:固然无须把握循环往复的时间,然而接踵发生的事件却是不会重复的,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会倒流和停顿。信仰古代犹太教的古代犹太人就对这种“直线性”的时间有过思考。人们认为,他们所信仰的神会让特定的历史事件只发生一次,历史是神为达到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所以,那种以为历史事件是周期性重复的想法是对神的亵渎。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最中心的事件是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因此同样的事件会周期性重复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知,这种来自宗教教义的见解成就了这种思考,即沿着直线前进的时间也就是直线性的时间。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于时间和日期似乎并不怎么上心,如果时间是循环往复的,那么日期差不多也没什么意义了。然而慢慢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正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进入14世纪后,有人研制了具有机械结构的记时工具,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延伸成为人们的共识。
时间之子
———伽利略与爱因斯坦为提高记时工具精度做出很大贡献的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有一桩广为人知的轶事:伽利略通过观察意大利港口小城比萨某座寺院天井下摇摆的油灯,发现了振子的等时性。所谓等时性也就是振子的振动周期,仅由振子的长度决定,而与重量无关。应用这种振子的等时性原理,有人研究成功了钟表的调整装置。把它变成现实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克里斯琴安·惠更斯,那是在伽利略辞世14年后1656年的事。计算一定周期运动的次数的方式,直到今天在精密的原子钟上仍在使用。时间的测算方法从那时至今没有什么变化。伽利略还有这样的见解:时间的步伐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转移,时间在这个宇宙的任何角落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在流逝。他计算了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和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发现距离与物体从下落开始后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伽利略根据在船上所做的实验确认,这种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式,在沿地表以等速运动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两样。1632年,伽利略观察了一个密封船舱中发生的现象,他写道:在这里(只要船的运动是等速的),你在一切现象中都观察不出丝毫改变,也无法根据任何现象来判断船在运动还是停在原地———当你在船板上跳跃时,你跳过的距离和你在静止的船上跳过的距离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当你向船尾跳去时,并不会———由于船在很快地运动———比向船头跳去时跳得更远,虽然当你跳起在空中时,你下面的船板正在向着相反的方向奔驰;而且,你若要把一件东西抛给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靠近船头而你靠近船尾,你也不必比你俩调换位置后费更大的力气;从挂在天花板上的装水杯子中洒出的水滴,会竖直地落在船板上,而没有任何一滴水偏向船尾,虽然水滴尚在空中时船正向前进。苍蝇继续飞来飞去,在各个方向毫无不同;它们绝不会聚向船尾,为追逐疾驶的船而疲于奔命。伽利略发现的是一个相对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不论进行怎样的力学实验,都不能判断一个惯性系统是处于静止状态或是在作等速直线运动。根据这一结果可知,相对于静止的某参照系,以等速向着某确定方向运动的参照系也是与时间同步前进的。这一参照系被称为“惯性参照系”。时间的进程不受惯性参照系的任何影响。如果时间的推移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都同步前进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存在超脱于这类参照系的共同的时间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把这种时间称为“绝对时间”。然而这个“绝对时间”由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登上科学舞台而分崩离析了。爱因斯坦以实验事实出发,对空间、时间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是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空间距离是相对的,时间也是相对的,在相对于尺和钟做匀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中的观察者看来,尺变短了钟变慢了。在这个意义上,尺的长短,时间的长短都是相对的。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仍然在深化,在逐渐逼近那个真理——时间是什么?
❿ 欧洲没有造纸术 怎么记录早期历史
羊皮,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