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唯物史观是如何破解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这一历史之迷的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观揭示、破解所谓“历史之迷”并得以创立的关键环节之一 又是唯物史观原理阐述的基本层面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② 在历史发展之谜问题上唯物史观如何实现了科学突破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规律。
③ 历史学与历史观的关系兼谈如何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学研究
历史观毫无疑问影响着人们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而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带动人们的历史观的发展。
例如英雄史观使人常常更加注意大人物们的一举一动,但即便在这种不完全正确的史观影响下的研究者,仍然能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逐渐发现一般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条件对于大人物们进行活动的基础性影响,进而使得其史观趋于完善,不唯英雄是论,可见史观影响着史学的发展,史学的发展也在带动史观的完善。
而要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史学研究,必须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结合史实理解透彻,做到在历史研究中逐步认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并且在史学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收集整理分析史料,提出史学观点,但同时不能片面地、死板地理解唯物史观,更不能认为万事万物皆由生产力决定,妄图将整部古史机械地加以消化,片面把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理解为机械化的运作,要注意保持一份敬畏与温情,坚守自己应有的立场。总之唯物史观的运用可以使史学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更具科学性,但也要在史学研究中逐渐完善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提升运用能力,甚至丰富创新唯物史观。
④ 例谈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
摘要: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因而要学好历史,最基本的是要学会以这些原理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必须,也是综合考试中政史结合的需要.笔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对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作些探析,供大家参考.
⑤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的五千年历史
马克思的第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能否正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们习惯于从主观去认识社会历史,缺少客观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一些卓越任务的思想、神的意志甚至一些神秘的事物方面进行分析,善于结合精神因素来探究历史,这样不仅容易去接社会发展的历史,还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解释了我国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规律和一些思想路线,更是阐明了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中,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不仅可以正确处理和分析问题,还能客观、科学地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尤其在我国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我国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动进行了系统、具体的分析,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世界提炼出了正确的方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无数个胜利。
⑥ 唯物史观如何解释宗教或者某种信仰改变的历史进程呢
首先,宗教里面有很多是唯物的因素。这些唯物的东西改变历史并不违反唯物论。辩证一点就能解释通。不用辩证思维很容易会走进死胡同。
⑦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代思想界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但在相当多的论者那里,已经脱离了其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也脱离了其阐释载体,那些蕴涵深邃但非常散乱的文本,独立成为可以随意掺杂、剔除任何内容的“大口袋”,或者成为一种抽象而简单的认识方法和理论教条。鉴于此,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追溯其特殊语境下的具体阐发和论证,是比纯粹原理性的讨论更为“鲜活”的思想史佐证、评判依据和发展基础;而且,在对文本细节的甄别中也可发现“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主线、思考重点、擅长领域和诠释界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释和论证唯物史观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其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与青年黑格尔派把握社会和历史的方式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既不是充满神秘色彩无可把握的存在,也不是可以任意幻想和虚构的王国。“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社会的情况是这样,那么由不同形态的社会更替而构成的历史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也是可以确证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过程、有结局的,可以为后来者所把握的。对历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构成要素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这里既包括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包括人们生存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诸如地质条件、山岳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不仅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马克思、恩格斯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论据之一。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悉心勾勒出由城乡分离→行会制度的建立→商人作为一特殊阶层的出现→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大工业的发展与垄断等各个环节次第过渡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物质需求、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构成了根本的推动力量,这就使历史本身的运动呈现出一种线形发展、向上发展和自在发展的轨迹,表现为一种不为观念、精神所把握、引导乃至操控的必然性,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解释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类似于自然界变迁、运动般的确定性、规律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里,“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主线、思考倾向非常明确;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曾经被花样翻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所遮蔽,或者被形形色色的主体性哲学家解释为“上帝”创设、“绝对理念”显现和“自我意识”超越,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都被排除了,据此,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一条独特的致思取向和解释方式被确立起来。
不能把“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做简单化、极端化的理解
现在的问题是,“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能不能反过来被视为一种抽象的社会认识方法乃至理论原则呢?或者说,它对历史的解释,其思考重点、擅长领域诚然是非常独特的,但这种解释有没有界域和边际?提出这样的问题,绝不是要质疑其科学价值,更不是动摇其历史地位,而是鉴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和人自身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视域、更多样的思路和更深的层次上综合观察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比较鉴别,以便能博采众长、传承创新。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还需回到前文所论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和环节之中。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受物质生产支配的历史发展之径,而就真实的历史而言,这里有没有遗漏?比如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欧洲社会历史发展中,宗教改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和环节,在那些很少和风细雨、潜移默化而更多的是充满激烈、残酷、血腥和曲折的斗争中,宗教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我们知道,宗教所关乎的主要是精神观念和信仰问题,其距离物质需求和生产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很远或者不很直接。即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过的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时期”,迫于生计和贸易缘由的其实较之基于精神信仰的要少。这至少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提供了解释历史发展至为重要的线索,但这种线索的涵摄范围和诠释内容仍有补充的空间和余地。
二是当社会的结构要素、发展动力和具体机制被明确地揭示出来,从而历史发展的规律被发现的情形下,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该如何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较其以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本,他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因素和意识发展的阶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固定而成熟的看法,并做了相对完整而系统的表述。这是他们解决曾经一直困扰他们、使他们“感到苦恼”的“社会之谜”和“历史之谜”的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自认为找到了复杂的社会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把它们揭示、概括出来,并且以为掌握了这些关系和原理,就把握了社会、历史的规律,这确实使社会、历史变得可理解了,不再是纠缠百结的乱麻或者变幻莫测的云团了;但这里也潜伏着一种可能或者危险,就是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历史会脱离具体的个人而成为与自然一样的存在,不管个人有怎样的主体性,社会、历史都走着自己的路,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人的主体性至多只体现在促进、阻碍或延缓这一进程,而永远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⑧ 谈一谈唯物史观与破解历史之谜有什么关系
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不断的探索和破解历史之谜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另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⑨ 什么是历史之谜,学了唯物史观对历史之谜揭示有何启发
唯心史观主要表现形态:以“神意”或上帝为最高主宰的神学历史观;主张精神或理念是历史本质的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
以“神意”或上帝为最高主宰的神学历史观: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最高力量。即否认了社会的客观性,又否认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
⑩ 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史观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
方法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方法论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0)唯物史观如何破解历史之谜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的学习,重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得出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