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界定历史事件的性质
1,看领导阶级
2看目的
3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是否站在多数人的立场上
5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
Ⅱ 如何回答历史性质。
某一件历史事件的性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往往那些你认为这件事性质恶劣他的发起者不顾大局考虑,但其实总是在他的立场来考虑所谓大局就是破釜沉舟,古人多用的一句话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Ⅲ 历史中性质和意义的区别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着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意义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来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Ⅳ 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19
历史试题的解答中,有不少对性质、实质和本质的考查。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包含,特别是在中考试卷中这类试题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为了便于同学们能在解答历史试题中正确把握历史评价用语区分性质、实质和本质,本文对此作一些简要的说明,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实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往往隐蔽的,要透过现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试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分析时,我们知道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称霸和互相争夺;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结。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对实质、内容及其影响的全面掌握,必须有论有据,史实回答必须概括、凝练。
本质:本质寓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任务就在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如:将“英国资产阶级”、“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历史概念来比较,它们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三者的本质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带有妥协性,革命不彻底;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人民群众在革命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这次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我们在解答性质、实质和本质一类试题时,应根据其不同特点加以比较,以大量的历史概念为基础发挥有关知识点的作用,自然会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Ⅳ 历史是人写的,怎么确保它的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着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Ⅵ 历史事件的性质是指哪些
是阶级 ,比如戊戌变法就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跟当时掌握权利的阶级有关
Ⅶ 怎样分清楚高中历史的性质与实质,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目的,出发点,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Ⅷ 社会历史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从历史角度又被分为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封建,当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原始氏族时期,分母系,父系氏族,两个时期,其分期原因,男女地位,它更多地是体现劳动地位,而氏族时期,又群居,因为个人力量不够对抗自然,不能对抗自然环境,个人能力这里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由此可推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