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看待完全公开历史

如何看待完全公开历史

发布时间:2022-04-27 18:15:00

‘壹’ 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首先,我们应以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即所谓“务实的实在论”。虽然语言本身是不透明的,是建构出来的,也有其内在主观性,但是语言还是可以与事件连在一起的,“事实”与“语言”更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来,历史学家便可以用语言来捕捉自身之外的事物了。其实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会构建他们自己的一套词汇,这就达成了一种语言共识,即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以前的历史资料都变成了一种文本,已不具备以前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但是这个问题也要辨证地来看待,正是因为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所以文本所蕴涵的内容还是可以被传播的,即文本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这种可信度已经相对化了。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相对主义的历史学。虽然后现代主义以相对主义来怀疑一切,解构一切,但是无形中却将相对主义绝对化,即绝对的相对主义。这种绝对主义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一切都不可信,人类便无法生存。所以我们需要的历史观应是一种合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把相对主义本身也相对化、务实化。前文已经讲过世界上不存在普世的史观和史学,所以从多元文化角度来看待历史的相对化历史便势在必行。但是将历史相对化到什么程度,即所谓合理相对主义中的“理”的定位问题却是很难弄清楚的,并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理”等同于理性主义中的理性。我认为这个“理”本身也是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最后,我们需要新文化史所倡导的史观,即微观史观。新文化史其实是传统的现代科学历史与后现代主义历史之间的一种妥协,是一门通过深度描述语境(context)来研究象征符号的历史。既然我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何不如将历史研究微观化、细致化。虽然这是一种看似文学化了的历史,但是新文化史却是在将古人的日常生活细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供其得出自己的结论,比纯粹文学还是要客观很多的。过去史家的任务是解释历史,而新文化史家却是通过呈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唤起世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虽然“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终归定位的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除了理解,新文化史倡导的另一个任务便是保持怀疑,即认识到历史本身的局限和不足。若没有这个怀疑精神,以比尔德为代表的美国进步学派也不会揭穿爱国颂扬式的精英历史,如此,历史便走入死胡同,就不可能进步。而绝对客观的历史也会将历史问题盖棺定论,历史研究之路也会越走越窄,直至消亡。我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门开放并且有活力的学科,没有定论、百家争鸣的学风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所有历史都是中期报告”。其实我本人从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以及研究生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客观的科学史观到新文化史观的转变,恰好也是20世纪国际上史观转向的一个缩影。纵然“那高尚的梦想”(历史的客观性)如同彼岸花一般遥不可及,但是历史的魅力还是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史家向“那高尚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迈进!

‘贰’ 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分析,从古代的角度看古代历史,要有逻辑思维。

1,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分析。没有哲学思想的评价历史那等于没看书一样,要有唯物主义,不是你说什么就什么,要不然变成唯心主义。所以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不要有偏见和极端思想。

2,从古代的角度看古代历史。而不是现在的发展眼光看古代历史,古代杀人和现代杀人的性质和制度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不能现代的法律道德价值观来衡量古代历史。古代没有手机,现代有,这样不可能对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剧,穿越剧,不符合历史。

3,要有逻辑思维。用历史来论证事件,用逻辑思维的思考问题,而不是偏见、讨厌这个朝代就失去了理智,使劲的抹黑一个历史朝代,所以你的偏见和极端思想影响你的历史判断能力,这样永远找不到历史的真相。

(2)如何看待完全公开历史扩展阅读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叁’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管是看影视剧也好,读一些小说也好,或者是本来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看了很多历史相关的书籍。其实一个人要想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是比较难的,因为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感情、思想,都是不可控制的,而正确的评价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放下自己个人的情感,用一个完全客观的视角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处去看之前的人和事,无关乎对错或者喜恶。

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读书,尽可能读不同门类的书,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唐诗宋词,散文,经济学,法律等等等等。

人如果只读自己喜欢那一类型的书就容易偏执,如果你真的能静下心来读几本哲学的书,境界绝对会有所提升。所以我们要多方位的去看书,你会发现其实一件事情,自然科学可以解释,社会科学也可以解释,经济学也可以解释,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很多事换个角度和方法来看,都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感觉,逐渐的就没有那么多的个人情感参杂在其中了。

有时候会突然发现,之前自己觉得厌恶的事情自己也都能理解了,比如之前看到慈禧太后卖国求荣还杀变法人士,觉得面目可憎,实在该死。但是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动物,人性中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天性,这件事本来又是没有错的。

这并不矛盾,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比比皆是,你可以把自己最讨厌的历史人物拿出来去分析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他们的做法放在另一个角度很好理解。

其次要摆正自己位置,就拿我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都不是,相比之下,那些史书上但凡能提一下名字的人都已经是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历史的长河一直不停的奔流,之前有几十亿年,之后还有更长的时间,送走无数的人和事,我们每个个体也不过就是几十年光阴,沧海一粟都是高抬我们自己。

再说说我们每天办的事情,都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中的,我们要赚钱,要结婚,要生孩子,要娱乐......这都是早就设定好的,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是这样的,现在多的只不过是一些手段而已,而实现这些的手段越是高端,我们被社会的束缚也就越来越厉害。

摆正了自己这个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姿态,放下了那些你主观里的自以为是,什么改变世界,什么寻求自由,什么决不妥协,也就是自己想想。主观削弱,客观才能加强,其实所有人都和你一样,都是这条河流中转瞬即逝的,你的行为可以用来分析一部分相似的行为,不用再给历史人物套个光环,或者泼盆脏水,那么你在读史书时也是轻松愉悦的。

我们总喜欢搞一些个人崇拜,好像总要找一个偶像出来才能证明自己的类型,其实当有一天你没有偶像了,你才是成熟了,不论那个时候你多大年纪。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抄来的话:成功只有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肆’ 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发展大神们帮帮忙

先声明不是我写的,这篇是李崇武先生写的文章, 给你看一下,也许能回答你问的问题。 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是就历史教学的功能而言的,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历史知识中获得启迪和升华,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具体地分析每一个问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在分析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对于如何认识拿破仑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显然是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在法国,革命后的新型国家尚未定型,拿破仑给了它一整套行政机构,在摧毁欧洲旧制度并把现代社会秩序的各项原则传入欧洲时,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可拿破仑虽然继承了法国革命的某些成果,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又严重地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他的称帝可能属于某种需要,否则纯属历史的倒退,如对西班牙的侵略等,更不能掩盖他的政治野心,他在西欧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也奴役了当地人民并遭到反抗。 运用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在分析英国圈地运动时,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进行公开合法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建立起典型的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羊毛,同时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规模地推进“圈地运动”。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规模推进“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这是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以一因多果关系为例,分析一因多果的基本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使辽、日、俄矛盾尖锐

采纳哦

‘伍’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1、“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首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学说。最先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其实是马克思的论敌。原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性文献——即《共产党宣言》,嗣后“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在其后的160余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招牌的理论学说可谓多矣。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有“青年马克思”、“晚年马克思”的说法;也有“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提法。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学说,有着不同的理论上的历史表现形态。另则,马克思有句话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事要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且是一种社会运动。因此,说到“怎样看待评价马克思主义”,不应当只是从理论形态方面来评价而且也应当从社会运动形态方面来评价: a.“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原始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类思想的产物。 b.同时,它也是自由资本主义深刻的内在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上,就是受压迫的受剥削的产业无产阶级级同资本家阶级的深刻尖锐的阶级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一深刻的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这个总趋势至今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今天观察、审视、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有效的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因而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进而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 e.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社会政治要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而仍是当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最具社会进步意义的理论学说。 2怎样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基于社会存在,来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这种活动中,是通过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来进行的,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情形下,即只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才能谈得上、也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结果。但在历史长河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总是相统一的,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地前进的态势。 3、 怎样看待当今资本主义世界 当今世界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而言,其基本属性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此,所谓“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几乎就是“当今世界”的同义语。 几次金融危机已经表明: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源依然是马克思曾经揭示过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的反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个总趋势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走到它的尽头,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陆’ 如何了解真正的历史

终于看了最近被谈论甚多的《东京审判》,感触良多。电影本身的视点不错,编导的历史观已经不是过去的年代的水平层次了,虽说加入了不少多余的情节,但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关心的,是“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电影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没有做到全面和客观;再看维基网络的日文版的同一条目,因为各方意见不能一致而被设定为受保护页,如同中文条目中的那些敏感事件一样。在事件发生60年后,仍然不能有一个比较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定论,正说明了了解历史的困难性。 “东京审判”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不准备在本文中展开,有机会另外写一篇出来,谈谈我的看法。编导说了:影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均有根据。我相信这是真的,如同《达芬奇密码》作者所说的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一样,这并不等同于电影完全再现了历史,或者情节是完全真实。 日本有两支职业棒球队在比赛时发生斗殴,这两支球队正好又都是属于日本大报社所有,因此第二天这场斗殴都上了头版,且不论文章怎么写,头版上的照片都是对方队员在殴打己方队员的。当然这都是真实的照片,但选取怎样的照片构成版面,已经表露了报道的倾向性,而对于读者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舆论诱导了。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过去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熟练的用户可以在短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也可以通过古狗和饱读诗书的文人谈论纳兰容若,并使后者大吃一惊;网上掐架,双方也能引据论典,俨然一副专家模样。但这并不是一定能认识历史的保证。 据调查,在30%的美国成人中相信911的劫机犯中有几个是伊拉克人。事实上到底有几个?0。在这个自诩为最先进的国家里,为何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是因为新闻消息封锁,更不是因为有组织的欺骗。如果要怪罪布什和他的政府,那么只能和他们自911后连续不断的宣传萨达姆和基地组织的勾结有关,导致这些人潜意识中产生了这种印象。如果说是自己承担责任,那么就要说这些人在信息爆炸的情况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了。 很多中国人到了北美,一面痛斥以前所受的宣传蒙骗,另一面却又对这里的宣传照单全收,深信不疑。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那人生经历丰富的乌克兰大胡子同事。他曾对我说过:在一个如此欺骗了你的国家生活过,怎么还能相信有不欺骗人民的国家呢?他自然是怀疑论者,甚至有这样的名言:什么都不要相信,根据多维空间的概念,现在在这里和你对话的也不一定是我。我问:这怎么理解?他说:只能说,有99%以上的可能是我,但还是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可能是我在另一空间,比如法国巴黎街上散步哪。 这自然是开玩笑了。但他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倒是不错:有关历史事件,各方众说纷纭,如何才能辨别是非?先要打定主意,哪一方都会贩卖私货,所以不要偏信哪一边。需要做的,是先调查清楚背景,利益冲突和来龙去脉,然后决定:哪一方的可信度有百分之几,然后带着这个比例去看他们的资料,综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比较全面可信的真相。

‘柒’ 如何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发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乱,就会在发展中出现倒退和冒进的错误、以致反复折腾,付出惨重的代价,得到血淋淋的教训。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历史,尤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必须进行客观公正的的评价,才能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方向,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反对的。 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抛弃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特别要抛弃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绝对不要掩饰错误,也不要夸大成绩;不要涂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蔑。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切记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恶丑的惯性思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紧紧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重点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探讨,千万不能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实,有理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乐于接受,才能激励或警醒后人!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你都必须接受历史的检验和评价!毛左对现实很不满,在网上牢骚满腹,甚至破口大骂,这个其实很正常。本来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问题确实很多,对现实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顾历史事实,对毛时代歌功颂德,大肆鼓吹毛时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泽东推上神坛,搞的跟邪教一样,这样只会严重误导青少年,影响国家的发展、进步、繁荣与稳定,这就不对了。毛泽东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吗?蒋介石真的是反动透顶的人民公敌吗?根据现有的资料就知道这是多么荒谬的结论,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相的,也是严重不符合我们的常识的。毛左们动不动就说谁谁谁,你们没资格评价毛泽东。只要谁对毛泽东稍有负面的评价,马上就会有毛左们跳出来,给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纲上线的进行批判。我想问问毛左们,你们毛左又有什么资格不让别人评价毛泽东呢?你们有什么资格肯定、歌颂、崇拜、鼓吹毛泽东呢?那不是搞邪教吗?毛左们的逻辑就是只许自己评价,不许别人评价,你毛左有什么资格这么蛮横和霸气呢? 实际上,我觉得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根本不是什么资格不资格的问题,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资格不资格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也是由人来评价的。我们社会应该开创一个人人都敢于探索历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评价历史,人人都敢于评价历史的大好局面。我们绝对不能为尊者讳,绝不能让历史真相湮没无闻,绝不能用虚假的经过包装的伪历史来误导年轻一代,绝不能容许历史的悲剧重演,绝不能因无知而让社会陷入动荡和动乱。当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历史的评价肯定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会荒谬绝伦。这没什么可怕的,必须允许别人评价,不惧怕别人评价,通过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讨论、争辩、验证,历史的真相必定会逐步浮出水面,历史的结论也会慢慢的逼近客观公正。 现在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评价为什么争议不断,不同的群体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许多历史的资料未解密,历史的真相被人为掩盖,当然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其次就是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标准。不同的人出于各自的目的,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标准去进行评价,当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样不但不能形成共识,反而造成矛盾对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会的分裂。 1.评价历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民族不熟悉历史,就会在发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现混乱和倒退,以致反复折腾,付出惨重的代价,得到血淋淋的教训。 2.评价历史的前提条件: 公开全部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抛弃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避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 3.评价历史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 4.评价历史的主体: 人民才是评价历史的主体。 必须全体公民参与,官方与民间互动,专家与草根合作,共同参与评价! 5.评价历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明确发展方向。 减少分歧,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少走弯路。 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捌’ 如何看待公开场合歪曲党史,情节严重可开除党籍

如果只是对党史、军史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没有改变历史的内容和真相,则不构成违纪。

如果以“真相”、“揭秘”为噱头,大肆宣扬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很多都不是“真实的历史”,属于故意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事物作不正确的反映,显然违背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坚守的政治立场,情节严重可开除党籍。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完全公开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