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时,中国和日本是如何交往的
在17世纪初德川幕府建立以后,它对明朝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但是后来德川幕府是向清朝称藩了,也就是臣服了清朝。在这段时间到明治维新之前基本算是维持了一段和平的关系。日本国内也相对平静了250年的时间。幕府同样实行的闭关政策,直到佩里的黑船到来,尊王攘夷思想盛行后,导致了后来的明治维新。在攘夷浪潮中,吉田松阴对后来的中日关系影响很大。他的思想中有一条就是占朝鲜以窥清国,这也正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策略。虽然松阴的下场不是很好,但是他的学生们很多都成为了后来明治政府的要员,包括三杰的桂小五郎,和后来签订马关条约的伊藤博文。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德川幕府200年的与清朝和平开始动摇,随着倒幕的成功新政府的上台,便开始计划入侵中国,到甲午战争时只不过是已经具备条件了
② 说一说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例子和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中日友好交往事例: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田中角荣访华等日本侵略中国史实: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
③ 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的史实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着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并不灰心。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着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④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1、唐朝: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日本成功,传播佛教。
公元894年,日本派出第十一次遣唐使,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从前期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至后期第十一次遣唐使的停止,中间经历近二百六十余年,在唐日两国之间进行外交、文化和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的遣唐使,终于结束了。
2、宋朝:
宋日双方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
(4)历史如何与日本正常交往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国文化,日本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中国也毫不悭吝。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现代
邓小平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现在的松下)的电视机工厂。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
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邓小平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以“抢跑”速度实施救援,日本去了60个人(救援)并提供了5亿日元的紧急援助。
3.65万亿日元(约2551亿人民币),这是自1979年以来日本对华援助总额。而ODA援建或部分支持项目的名单,很长——京秦铁路电气化改造、北京首都机场、上海宝钢、武汉长江第二大桥、安徽黄山仙源镇河道整治工程、黑龙江省防止焚烧秸秆改善空气项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作出表态:“日本对华官方资金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⑤ 急!!~在线等!!中日历史交流的方式
日本与中国的古代交流史主要是以‘遣使’的方式进行的。日本从公元607年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在此之前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她们在公元238年--247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公元607年日本的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派遣大礼官小野妹子谴隋,小野妹子是所有遣隋唐使中最有名的大使之一,就是这个人在‘退休’后将中国的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形成了后来的日本第一大插花流派——池坊派。
在中日之间的交流史中,大批中国人和日本人将中国先进的服饰、饮食、科学、技术、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美术、乐舞、风俗娱乐甚至年中行事等带到了日本,帮助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各方面先进的生产资料后进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后又促使日本进入到了历史上辉煌的平安朝时代。
另外,至今日本人还把鉴真尊奉为榨糖、缝纫、制作豆腐和酱油的祖师。
⑥ 结合历史相关知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是如何正确地看待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呢
国与国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没有真正的敌人,也没有真正的朋友.
中日关系无非是一种利益关系.当一国损害另一国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时,两国交恶.反之,友好.所以两国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中日其实就是表面合作背后斗争.但公开的合作对两国都有利.所以,斗争是暗地里的......但不会停止.只要两国分歧存在,斗争就会继续进行.
作为学生当然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⑦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历史题
1、雪舟画圣——明代中日绘画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与明朝通商贸易而致富的大名(诸侯)大内氏的邀请,前往他的领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国(今山口县)。他在周防创办了画室云谷轩,从事绘画创作,声名逐渐传扬四方。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达北京。他除了参加遣明使团的一些礼仪性活动外,主要是访师会友,学禅作画。他曾向明朝着名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泼墨、晕染技法。
2、日本禅师荣西传播饮茶之风
荣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来向荣西问禅。荣西请他喝茶,还赠给他茶种。高辨于是就在栂尾山种植茶树,出产珍贵的本茶,成为日本着名的产茶地,而后世有名的产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种大多是从栂尾移植过来的。
1191年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时,因风在长崎县平户岛登陆,又将茶种播在该地富春园。次年,荣西将他所着《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
3、鉴真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4、弘法大师——留唐学问僧空海
空海795年受戒于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在此后10多年里,他苦心修炼,潜心钻研佛学。为了寻求佛教真谛,穷经问道,立志西渡到中国求学。由于他对汉学和佛学具有深厚基础,又仰慕中国文化,所以被选中留学唐朝。
804年,日本第17次遣唐使受命西渡,大使是藤原葛野麻吕,学问僧空海与最澄及留学生橘逸势等随行。5月12日由唯波津(大阪)解缆出发,8月10日抵达福州长溪县赤岸镇海口。过几十天后,朝廷敕令至,大使与空海等23人于12月21日抵达长安城外长乐驿。
唐朝内使赵忠带马23匹相迎,由春明门入城,居住在皇城外宣阳坊官宅。次年2月21日藤原大使等东归,空海被敕准留学,居住长安西明寺。这是仿照天竺(印度)祇园精舍所建的唐代名刹,三藏法师玄奘曾在此译经。
805年5月,空海拜长安青龙寺高僧、三朝国师、真言宗(密宗)第七代传祖惠果为师。
5、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盛举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
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向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年至895年的260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