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并且壮大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的小国是“战国七雄”的陪衬,虽然有些“小国”在某些时期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他们被七雄逐个消灭,所以问题应该稍微修改一下,说“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比较恰当,因为在战国时期那些小国要在七雄的夹缝中壮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他们如果壮大了,那么他们就不是小国了,而是“八雄”甚至“九雄”之一了。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业已经成了过往云烟,国与国之间更多的征讨、战争,很多春秋时期的小国都被吞并了,最后战国时期最为人知的是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② 北汉最为一个小国,在历史上为何生存力如此顽强
唐末乱世,让群雄有了逐鹿天下的野心,由此诞生了五代十国。在中原地区割据称霸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以及其他附带的割据政权十国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梳理不清其中的关系。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北汉这个割据小政权。
只是到了赵光义时期,宋军再次攻打北汉。辽朝派兵救援,才被宋军埋伏击退,孤立无援的北汉,只得开城投降。北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刘继元,被押解到开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③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能存活九百多年
第一, 适当的治国措施;第二,合适的外交手段;第三,能理智地认清自己的实力,夹起尾巴态度恭敬,不碍大国的眼;第四,擦亮眼睛谨慎站队,避免成为炮灰。最终卫国作为一个小国成功地存活了906年。
1、治国措施
卫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俚等都是在卫国的土地上长大的,只是因为在小国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后来离开卫国另谋出路。卫国能人遍天下,自然在关键时刻会适当地保全自己的家乡。
4、谨慎站队
在不同的形势下,站不同的队伍,还不着痕迹地使劲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与其他国家也不交恶,卫国在这一点上处理地非常好。
最后被在秦国的大一统趋势下主动归降也是一种策略,给百姓带去了最少的伤害,卫国虽弱小却不卑微。
④ 被四大强国环绕的小国是如何靠抢劫和装孙子存活60年的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多次朝代的兴盛衰亡,也出现了无数次分裂和统一的不断重复。在某一次分裂时期,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国家,这是一个十分顽强的小国,被四大强国环绕,但是却靠抢劫和装孙子存在了60年。而这个国家,便是南平国。
⑤ 春秋晋楚争霸,战国七雄兼并,小国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战国策》历史典故简析:
秦国向东周借道以进攻韩国,东周担心借道给秦国必然得罪韩国,不借则得罪秦国,进退两难。
史?对东周君说:“您何不令人对韩公叔说,‘秦敢出关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想借道于东周。您何不给东周土地,再派重要使节到楚国,秦国必产生怀疑,不相信东周,便不会再攻打韩国。’然后再对秦王说,‘韩国强行给我们土地,想以此离间东周与秦国,我不敢不接受。’秦国必定没有理由让东周不接受韩国的土地。如此我们既从韩国得到土地,又不得罪秦国”。
个人评析:自古小国夹于大国之间,往往都是两边不讨好,投靠其中一方,则得罪另一方。想保持中立,则双方往往威逼利诱,甚至直接出兵争抢,根本不得中立。
纵观整个春秋时代,晋楚两国在中原争霸,时而晋强楚弱,时而晋弱楚强。每当晋楚强弱转换一次,这些中小国家就倒霉一次。例如,晋强时,这些国家往往投晋叛楚。一旦晋衰楚盛,楚国既想声讨他们跟晋国压制自己的罪行,又要把他们拉到自己一边,晋国由于自身衰弱又罩不住这些小弟,最终这些小弟又被楚国威逼利诱到自己一边。待到楚再弱,晋再强之时,晋国又会再威逼利诱之些小国。所以,介于晋楚两国之间的郑、陈、曹、宋等小国苦不堪言,大多在两强左右摇摆间被兼并。
如果从晋楚争霸夹缝下的郑、陈、曹、宋等小国的处境来对比东周,也就不难理解东周介于秦、韩之间的困境。史?能以此计谋让秦国取消了借道东周攻打韩国的计划,不仅两不得罪,还能有利于东周,着实高明。比之烛之武退秦师远为高明。
由此不能不令人联想起三国时董昭的谋略。关羽攻襄攀,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为之震动。曹操召开会议,讨论迁都以避锋芒。会上司马懿、蒋济等人认为刘备发展太快必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可联合孙权,让他进攻关羽。孙权一心想夺荆州,立马回应曹操“愿讨关羽以自效”,并要求曹操保密。
曹操将孙权的信拿给大家看,问众人要不要保密,多数人都认为要保密,只有董昭站出来说:“不能保密,应该泄密,因为保密对孙权有利,泄密对我们有利。一旦泄密让关羽知道,关羽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撤兵回去对付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二、关羽即便不管孙权,继续围攻襄樊,人心也会动摇。同时,樊城守军得知孙权出兵,关羽腹背受敌之时,士气也会受到极大鼓舞”。
董昭泄密之建议的确起到了双重效果,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曹魏都不仅不吃亏,还有好处。某种程度上讲,有异曲同工之精妙!
⑥ 揭秘春秋小国的生存之道,弹丸小国是如何在霸主手里存活下来的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地位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同样,国与国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差别,国土面积的大小,人口数量的多少。因国力的不同,有称霸一方的大国,也有委曲求存的小国。国力不同,生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强国有强国的方式,弱国有弱国的手段。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国在采取国家行动时尤其需要符合实际。小国的试错成本太高,一旦决策失误,轻则损伤元气,重则身死国灭。
通过以上宋襄公和东周的例子来看,小国限于国力的弱小,切忌出头争强,另外在处理两难问题时应以智取而非力胜,无论进取还是自保,都要立足于小国的实际。对于国家来说如此,对于集体、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⑦ 春秋小国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它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西周末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后迁都新郑。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为了争霸不断的吞并小国,斗争激烈,使得小国生存艰难。南方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生死搏斗,最终由楚国统一。但是北方仍然分裂,有秦、晋、齐三个大国和几十个小国存在。大国之间表面上恭敬如宾,实际上尔虞我诈,暗藏杀机。小国则夹在大国之间处境艰难,尤其是郑国,北有超级大国晋国,南有南蛮楚国,那么郑国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呢?
综上,春秋时期战火延绵,大国为了争霸,吞并小国,小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年战争不断,大国有它的争霸之术,小国有它生存之道。春秋中期晋、楚开始争霸,小国都面临站队的棘手问题,鲁国当时选择投靠同宗诸侯国晋国,因为楚国与鲁国之间相隔宋、陈、蔡三国,距离遥远,楚伐鲁还是比较困难,鲁国站队的策略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郑国地理位置就比较尴尬了,它北靠晋国,南依楚国,站在哪边都不合适,只能择强而从,做墙头草在夹缝中求生存。到了春秋后期,郑国由于有贤人子产主政,郑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为子产的为人和威望,晋、楚两国对郑国越发的尊敬,子产主政二十年间,政绩显赫。他深知怎么样才能赢得大国的尊敬,子产为内忧外患的郑国制定一系列的生存之道,使得郑国生存能力更强了。
⑧ 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附庸还有哪些生存战略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小国,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小国是如何生存的?与大国联姻、委质于大国、附庸于大国
提起春秋时期,大家首先会想到春秋五霸,专业一点的会想到春秋三小霸,或者后来的战国七雄中那些大国,或者根据成语或典故会想到郑国、鲁国、卫国、宋国……,其实春秋时期的中原大地跟中世纪的欧洲一样,小国林立,诸侯满天飞;战争频发发生使大国兴衰无常,小诸侯国存亡更是朝夕可变。
附庸于大国
春秋时期,小国不得不依附于大国,希望免遭灭国之灾,这种附庸行为是小国求得生存的重要策略。最为典型的要数郑、宋两国,他们时常依附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谁来就附属谁,谁打它它就臣服谁,谁衰败它就与谁解除盟约。
此外,还有纪国通过“大去其国”的办法,寄托于齐国羽翼之下;陈国依附于楚国,当陈国受到侵犯时,楚国出兵相救;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当郑国要攻打许国是,楚国曾给予协助,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总之,初期时期,小国附庸大国现象是大量存在,这既是国家邦交往来的重要形式,也是当时社会缩影,大国之间争霸战争,只有瓜分小国才能增强实力,扩大疆域,当小国领土不断被蚕食,处于孤立无援时就会采取附庸大国的策略,实行救亡图存。
⑨ 春秋时期跟着大国征战的小国,是如何保证兵源的
那些小国的力量不够,只能受大国的驱使,并且再加上为大国做先锋,也有一定的利益可图。还有就是春秋时其实死亡率比较低,那些俘虏也是可以用钱去赎回来的,所以小国就算是出兵当前锋也可以保持兵源。
并且在春秋时期打仗一般都是点到即止,只要一方认错那并不会赶尽杀绝,不会像后来的人一样不断的杀戮。所以在那些诸侯国之间也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就算是有战争俘虏,只要通过足够的财富进行赎回都是可以达成的。这也是为何小国就算一直当前锋,也能有足够兵力的原因。
⑩ 世界上有那么小的国家,他们怎么生存啊
存在就是合理的,他们可以附属在某些大的国家,或者一些小的国家结成联盟,形成互惠互利 的关系,然后可以申请联合国的保护,只要对别的国家没有威胁,而且能够忍得委屈,不会有其他国家冒天下之大不韪来侵占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