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0年后,历史书上会如何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之中,这场变革的目标是什么,没有人给我们指明方向,更没有人给我们确切的答案,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安全些,但谁知道石头会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以前写文章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知道岸在哪里?但现在来看。岸的方向似乎越来越模糊了。
变革未必是坏事,但问题是,我们搞不清变革的方向,到底我们是在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还是在一个繁荣时代的尾声?作为经历这场变革的人,我们茫然无知,但历史肯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到底是什么,却是我们这些不知道的人最想知道的。
我时常在想,当我们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去阅读历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因为社会的发展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中国历史的每个朝代一般都是经历建立,累积、强大、没落、灭亡这几个阶段。有人把帝国的兴衰归因于帝王个人的能力,这其实是很片面的,秦皇汉武其实未必就比崇祯或者咸丰更英明,事实上前者比后者更荒淫、贪婪和残暴,只是因为他们的前代经过长期的累积,到他们执政时国力都已经非常强大了,才为他们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但也是由于他们的好大喜功,过量的输出国家的国力,才使国家很快的由盛转衰。秦在统一中国后很快就灭亡了,而在此前秦国强盛了几百年,汉朝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衰落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唐朝的唐明皇,比如明代的万历,再比如清代的干隆。我时常想,如果没有秦始皇,秦国可能还会强盛很多年,没有汉武帝,西汉不会那么快就灭亡,没有李隆基,大唐的盛世可能还会持续很久,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更令人光荣,中国的文化,也许会发展的更加完善和丰满,也许就不会出现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大混乱时代。
所以说,一个国家从积贫积弱到逐步发展起来,到最后强大,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但要想挥霍,很快就会挥霍一空。强国难,强国后要想保持强盛就更难。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些西方的国家能保持长期的强盛,而我们的强盛却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不敢说西方文化比我们更先进,否则有被骂作汉奸或者洋奴的危险,但人家能比我们做的好,说明人家确实有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作为这个迷茫时代的经历者的我们,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也许是我们摆脱迷茫,找出我们自己发展道路最应该做的。我最害怕历史吧我们这个时代和合秦始皇,或者和汉武帝、或者和唐明皇、干隆时代相类比,因为他们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是长期的黑暗。
Ⅱ 如何记录历史
1 根据时间顺序,将发生的事情逐一记录。只不过工程量有点大
2 根据国家纪录。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候的发展不同
3 根据重要人物纪录。比如在某一时段,对其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例如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美国的民主建设做出伟大贡献。拿破仑,虽然对外战争一定程度上具有侵略性,但他将法国的大革命思想用《民法典》和对外战争传播和流传。
4 根据小说纪录。比如说你想了解这段历史,但又不想读干巴巴的史书,可以读历史小说来增加兴趣,从而记忆。例如想弄懂南北朝的,可以看《兰陵缭乱》,明代史,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清朝的《独步天下》《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等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Ⅲ 历史是怎么记载的记载的那人怎么知道所有的事
中国古时候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所以记录下来的基本都是可信的。也正是因为他们不管你做的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所以经常会遇害的了。司马迁就是个好例子=。=
Ⅳ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4)历史将如何记载扩展阅读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Ⅳ 史官是怎么记录历史的
古代史官是如何记录历史秘闻的?
老K谈历史
06-24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欢看那些历史秘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既然是密闻,那么在当时都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么史官是如何知道并且记录下来的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史官是指那些专门负责记录和撰写历史的官员,虽然每个朝代对史官的称呼和分类不怎么相同,但他们大体上都将史观分为记录型和撰写型两种类型,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不怎么区分这两种类型。后来又细化出了专门记录皇帝言语行为,与政治主张的起居注史官和专门撰写前代王朝历史的史官。那么古代的史官是怎么知道别人密谋的聊天详情的呢?
其实一件事,只要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那么必定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史官们进行了仔细的访谈查询之后总是能找到一些线索的,再结合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也就不难得知历史事件的真相了。从商朝开始就会有专门的人记载统治者的言行或重大行动。这些人会随侍左右,将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甚至骂人的话也不放过,这就给后人修史提供了方便。历朝历代都有起居注,并设置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职被编写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人评价说,中国古代史就是帝王将相史。在唐朝以后先皇驾崩之后,丞相都会组织官员编写实录,结合起居注等材料,成为“编年体史书”,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明神宗实录”。当然写史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咨询历史人物的后人,比如太史令写“鸿门宴”的时候自己不可能在现场,那么他是怎么记载的呢?他就咨询了樊哙的后人,所以才将樊哙喝酒吃肉的场景描写的维妙维肖。很多大人物都喜欢在后辈面前讲述自己的光辉历史,这些资料也都会被采集下来。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人记录,虽然当事者本身没有意识留下着作,不过学生后代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了下来,“论语”就是这种情况。另外,岳飞的很多言行也是根据其子孙后代的作品,而是采集的。写史书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需要作者自己来脑补了。比如战争前夕的战前对话或者叫阵等等,不可能有史官在旁边记录,这个时候史官就会根据传说、背景以及氛围和主角的性格等等自己补充,主要还是突出人物形象为准,那么这个就考验书写者的想象力了。
所以一个好的史官,同样是一名好的小说家,有强大的故事构建能力。史官只在历史上占了一个小角色,但是我们从中窥到的,这是所有史官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的灵魂。虽然到了最后,封建王权常常压制这些政治的史官,使历史成为了王侯将相的家世,但是我们从不能否认这些勇敢无畏的史官,为我们的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