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看待历史无用论

如何看待历史无用论

发布时间:2022-04-28 16:54:27

❶ 中国近代史学习体会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学习体会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的前辈学者根据种种调查、研究、论证,认定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认识已经为全部革命实践和历史发展所检验、证明。现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说“两半论”是所谓毛泽东的“失误”,影响了中国反封建任务完成的;有说外国侵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有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无所谓“两半”的;有说“半封建”不准确,妨害与“境外”同行交流接轨的,等等。对历史上传流下来的学术概念有疑问,应当讨论、阐述,但事实终归无法改变。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独立,国家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重点讲的对外一面;半封建指长期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但没有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重点讲的对内一面。它们互为表里,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国多了一个外国侵略,少了一个民族独立,多了一个外国支持的封建统治势力,少了一个工业化、近代化。中国社会历史要前进,必须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独立,打开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认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出这个历史真理,这就是它的意义。说什么提出“半封建”延误了中国反封建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个“全封建”除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废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蒋介石政权又是什么呢?说外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不能改变社会制度,那么,英国占领香港、日本占领台湾和东三省,是不是对那些地方实行殖民统治?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那岂不是说,辛亥以前以后都不存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踪影了吗?这一些,不管出于什么设想,实在是不通之论。科学研究只追求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与“境外”境内是否接轨全不相干,就像中国革命、中国历史走自己的路,与“境外”态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民族压迫与近代工业同时存在的下降与上升两条线,两个走向的矛盾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运动的两个方面,两种方向。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推进了黑暗深渊;民族工业、新的社会力量出现,给中国前景带来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统治下在黑暗深渊里下沉,也是否定经济基础变化、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以及中国开始朝着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看来,中国近代110年的正反两面,实际上什么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团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与改良方面的问题,报纸上有专文论述,不去重复。有两点在这里强调一下:
(一)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脊梁或者说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运动,人民起义。中国严肃的历史着作是这么叙述的,西方严肃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着作也是这么讲的。因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那样。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学者费正清于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讲孙中山、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书,题目就叫《伟大的中国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书题目叫《观察中国》,叙述中国革命,一直讲到“四人帮”垮台。他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历史的基调是革命。“基调是革命”确实讲到了中国近代史的点子上。谈论革命与改良,首先必须抓住中国近代历史的脊梁或者基调。人们不管赞成与否,对此是无法否定,也无法王顾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独立国。但中国除了部分地区,到底又没有变成外国殖民地,这与历史的脊梁即革命运动、人民起义又是什么关系?在此且看看义和团这个由农民群众掀起,一直受人贬责的历史风暴。义和团抱着排外思想,带有不少封建愚昧的东西,最后被地主阶级统治者出卖而告终。尽管如此,它却起了阻止了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列强瓜分,变为殖民地的历史作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前后,对于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国,讨论和争论不休。这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已经37年的西方侵略中国的谋主、代言人赫德说,瓜分中国行不通。“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话讲得相当透彻。换一个说法,侵略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同一致来反对中国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国,把它变为一块块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赫德又说,义和团“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运动对于世界其余各国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国将有权力采取行动,中国将贯彻它的民族计划”。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中国人民的反抗,对帝国主义是“不祥之兆”,但又是无法加以阻止的。
中国近代历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对革命的声浪起。革命残酷流血呀,革命不如改良、不如开明专制呀,革命破坏稳定呀,革命过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态度从来是相应不理,向着时代指引的目标、道路前进,曲折反复,直至达到某种解决。中国革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革命也是这样。所谓时代目标的某种解决,是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现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变革,旧的制度、秩序靠边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树立起来。革命于是宣告胜利了,历史由此再展开一个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伟大民族、先进国家是不把自己历史上的革命引以为光荣的。美国隆重的国家节日是独立纪念日。法国的国庆是大革命中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俄国有十月革命节,有卫国战争胜利日。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光荣,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妄自菲薄。一些论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恶,像变戏法一样,描绘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对于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运动则说成仿佛是中国穷困落后、黑暗纷乱的祸首与根源。它与学术研究不沾边,但确实是一种在讲历史的名义下制造的社会舆论。“历史无用论”被人们说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论,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❷ 如何反驳历史无用论

读书有无用处,这个问题每次被人提起必有一个背景, 一个让人深觉经济上的投入与所得的效益极大的不平衡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正如在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环境下提出“金融无用论”一样的可笑。读书有无用处,历史的发展早已告诉给我们确凿的答案。同样历史也在告知人们:人们从来没有尊重历史。因为人们很容易忘记历史告诫人们的教训,同样的事情在人类的身上复制。
提出“读书无用论”的人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他在用经济理论中的短期效益来衡量大学教育。(本次的话题中数次提到“考大学”,无疑读书之意所指的就是大学教育。)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并不是所有东西都用经济来衡量的。正如对待身患绝症的病人,决不能因得知对其救治无望,就从经济效益上来判断,断绝对其治疗。大学教育同样也无法用经济上的规律来衡量有无用处,因为精神方面的所得是无法立刻用经济理论来衡量出精确的价值的。
回顾近几年来“读书无用论”的几次抬头,所引起的争议指向大都是大学教育高收费的弊端。高收费自然就会有人无力接受大学教育,同样也会让心神向往大学教育的人,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负出沉重的代价。被报道出来的此类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但未被人知的事情恐怕更是多不可数。正如几年前有人所说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富人消费,有钱上得起大学就去上大学。”。虽然这句话招来无数人的臭骂,但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读书无用论”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一个指向大学高收费的折中提问。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的再次亮相,只不过是人们内心中对现实的消极妥协的一种外在表现。
“读书无用论”的前提条件是大学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在新的历史潮流下,瞬息万变,早有人提出终身教育的教育方向。试问如果先找工作,找到工作之后不读书不继续接受教育的话,是否能够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呢?是否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发展呢?答案无需多说,这无异于杀鸡取蛋。
同样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读书无用论”还有一个隐含着的问题,即对当下大学教育的全盘否定。固然中国的大学存在很多问题,只要翻一下熊丙奇的那本大学教育批评论着《大学有问题》,便会感觉到中国大学所存在的种种病症。大学有问题并不是否定大学教育作用的合理理由。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问题,要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联系。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太伟大了,面对着古今中外从未遇到过的教育难题,把超过8000万的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培养到大学毕业,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太了不起了。”。大学教育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自然免不了会出现问题。同样,在这样的大学教育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也应看到大学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只因一叶障目,便道天下乌黑,决不是可取的。
“读书无用论”这个概念也是很有问题的。“读书”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大字典》里面有三种解释:一是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二是指学习功课;三是指上学。中国有句话“名正言顺”,就讲的是要师出有名。而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来讲,“读书无用论”已经把“读书”这个词所包含的三个意义都包括了,同时这个话题也把这三个意义混淆了。因为在这个话题上“读书”所指的只不过是上大学,在概念确立范畴上来说是可以用所指的精确概念来替换的。钱钟书在解释“易”这个概念,用了上千字,从而让人们清楚的把握“易”的含义;康德曾用好几页来解释一个概念,都是为了把概念讲的清晰精确,为随之的讨论奠定基础。只要对“读书无用论”这个概念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它大而不当,逻辑混乱,漏洞百出。“读书无用论”并没有在根本上否认读书的作用,只不过是极为巧妙的转换了指向上的概念,利用了大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人们对大学教育爱恨交织的心理,从而迷惑了一些人,误导了人们的观念而已。

❸ 为什么我们班对历史问题一无所知

这个现象有点普遍性,主要是学历史无用论造成的。
功利主义
现在很流行。

❹ 请简要论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传统史学对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误解与认识缺漏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忽略了历史学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会教育功能,由此而导致了今日国民对国情和自我认识的严重不足与失误。我们甚至于连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历史学教育都被整体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碍了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大失误。每当言及现在国民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和社会上泛滥成灾的历史戏说剧,笔者总是忧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会教育功能是史学的两大传统功能之一(另一为借鉴功能),古人称之为“教化”功能。对于它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中外史学家都曾有过不少的论述,像中国南宋郑樵、近代梁启超、章太炎,古希腊波里比阿、德国的黑格尔等都曾阐述过。不过,总的来说,传统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和爱国主义两方面,而且都是点到即止,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即使是在现代历史学中,有关着述也基本上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偶尔也有论述人生观、伦理观教育的。应当承认,用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仅仅把历史教育局限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则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误解。即使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存在着极大的缺漏和偏差,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与论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对市场经济下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诠释

在笔者看来,历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它那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进行社会教育独一无二的绝好材料。用历史,特别是用祖国的历史进行社会教育,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与社会团结、国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建构和谐社会的到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国辉煌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扬起奋发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仅此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我国历代名人辈出,成就非凡,贡献卓着。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论语》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会的重视。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都已被译成了数十种文本,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于文化宝典和古迹遗存以及古代科技发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与法比肩的。举世无双者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湖北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万里长城、浑天仪、水运仪像台、四大发明、圆周率、大衍求一术、《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凡此等等,不胜枚举。诚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动具体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用中华文明史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知道我们祖辈先贤的光辉成就,从中领悟到尧舜亦人、催人奋进的自豪与感慨。中国搞建设求发展,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扬我国家之威名,树我民族之雄风,这就需要利用中国的历史从根本上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这一方面我们作了不少努力,但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如凤毛麟角,学者们更愿意从理论上而不是从历史事实上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二,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气节教育方面。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对于历史学的这一传统功能,论者颇多,这里只做简单阐述。
在所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历史学一样容纳了那么多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为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奋斗、英勇捐躯的历史;一部中国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锥刺股的苏秦、头悬梁的孙敬、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书的车胤、映雪而读的孙康等这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历史人物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自不待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烈爱国诗篇!战国的屈原、南宋的岳飞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焕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强占我山河、屠杀中华儿女、盗劫我珍贵文物、践踏我文化遗产和古迹……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光大,有多少中国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三元里英勇抗敌的人民群众、镇南关挺身陷阵的冯子材、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的丁汝昌和邓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等,毋庸赘述。丘逢甲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凄然壮烈诗篇,至今读来都让人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正是历史上这些仁人志士和他们的壮烈爱国诗篇,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以两千一百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为代价赢来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这样的历史难道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最生动最具体最感人的材料么?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祖国的历史!忘记祖国的历史,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丢掉民族的精神,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何在?
第三,在伦理教育方面,历史学一直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观念的强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过历史长河的潜移默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历史上那些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社会公德、行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断弘扬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和效仿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学家都特别强调历史学的伦理教化作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注重文明礼貌和个人品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讲究严于律己,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义、礼、爱。在调整人际关系的自律伦理上,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安邦治国的政治伦理上,主张以德治国,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要求治国者必须先正己、修身,礼贤下士,廉洁奉公,以民为贵,“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并把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融为一体,认为“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广之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人使众也”(《大学》),至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如此才能达到“安民”和稳定社会的目的。在为富做人伦理上,主张以正当手段合法致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坚持“见利思义”,并要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学说“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这些早已成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伦理教育、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确立良好社会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增强领导干部人民公仆意识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场经济时代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会团结教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局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有利于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实上,不管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济建设还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各民族之间都建立了利害与共、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民族团结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三个大动荡时期,但中华民族正好是在这三个时期经历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中华各族先民更是为我们树立了无数的榜样。单说清代,就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平定内乱、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左宗棠抗击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才创造了祖国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持续五千年而连绵不衰、从未中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武力侵扰,最终赢得了在世界东方的崇高地位,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奋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而表现出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荣辱与共的团结拼搏精神。特别是各族人民在经过近代百余年共同浴血奋战、力挽民族危亡历史的洗礼之后,这根维系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已经变得非常坚韧了。诚如近代史学家邓之诚所言:“二千年来,外患未尝一日或息,轩黄胄裔,危而复安,弱而能存,灭而再兴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来。其艰难经历,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缔造之迹,莫如读史。”在此,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何时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社会就会发展得快,如汉唐盛世、两次国共合作等时期;何时闹分裂战争,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停滞不前,如三国混战、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乱、北洋军阀混战等时期。所以,祖国的历史又是进行团结和统一教育、培养团结一致奋斗精神的生动材料。
第五,在国情教育方面,历史学可以帮助国民认识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国策制定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基本情况。历史学之所以能够认识国情,是因为国情包括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两大部分,而且,现实条件实际上只是历史条件的延续,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历史学与国情认识》一文中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写出了有利于国情认识的史学作品,国策的制订才有据可依,国情教育才有籍可凭。比如,为什么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史学家就应该向国民说明,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具体的历史特点,是以中国历史为依据、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是中国有几千年来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凡是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同中国的固有文化相容,这叫因国制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施行不同的政策,这就是特色,中国必须依据自己的历史特点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国近代百年救国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或别的什么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三是建国之初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在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绝对行不通的。再如,为什么要把我国现阶段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很久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后的状态之下。这种状态是历史的延续,是现实的反映,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即国情。又如,为什么不少边远落后地区的老百姓不懂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为当地老百姓还普遍地停留在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生产不发达人多好办事的传统宗法家族观念里,所以要想让当地老百姓明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须首先把他们从宗法家族传统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像这些基本的国情国策,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启示,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历史运动的连续不止性和中国历史传统的相对稳定性对中国当代社会的限定与制约。只有让国民对这种国情有了

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后,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顺利实施,市场经济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商周的甲骨、青铜文化到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从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到魏晋玄学,从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学,从明清的启蒙思想到观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左传》《史记》到《文史通义》、从《禹贡》到《皇舆全图》,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再到《天工开物》,从《九章算术》到《算经十书》再到《测圆海镜》,从《甘石星经》到《授时历》,从《考工记》到《梦溪笔谈》,从《北堂书钞》到《古今图书集成》,等等,无不饱含着中国先民杰出的才能和聪颖的智慧,显示出中国历史内涵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中国人学习专业知识,必须先打好人文知识基础,这基础就是传统文化。通过对历史学文化教育功能的实施,既可提高国民文化、精神和科学素质,又可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文之正确判断标准,引导国民自觉地吸取历史的智慧,高瞻远瞩,鉴往察来,以史观我,认识并完善自身,更可以帮助国民从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个要点便是笔者对新时期历史学所应具有的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的解释。换句话说,这六个方面就是用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在新时期对国民进行社会教育时所能够达到的具体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个方面我们到底做得怎样了?由于误解和认识上的缺漏等种种原因,现状令人堪忧。

三、在新时期重视并加强历史教育的理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学不能丢。对在新中国的舒适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这位孔方兄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进行历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为什么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们这代人没有经过亡国的惨痛,就算要爱国,如果不懂历史,也不知从何爱起。二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为富不仁、见利忘义、弄虚作假、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骗、嫖娼赌博等等不道德行为和腐败现象充斥其中,物欲横流,腐风滋炽,人情冷漠,传统文化沉沦,国民与干部的整体伦理素质正在不断地下降,社会风气正在被严重污染。三是国民对国情国策不甚了了,在市场竞争和其他工作中处处受到历史的制约和束缚,致使损失惨重。四是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正在不断地淡化。五是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学素质更是让人忧心,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封建迷信严重、虐待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对邪教歪理学说识不破等等,都跟人文与科学素质不高、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有关。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国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应懂得包括那段血泪斑斑、惨绝人寰的近代史在内的中国历史,从中了解国情、汲取养分,找到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领悟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起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起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为市场经济建设、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和繁荣富强、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尽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最大责任。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开口闭口抱怨中国落后,说西方比中国好,也没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怀抱里贪图享受,更没有理由抱怨历史学无用。
国耻遗址圆明园又遭破坏,历史的耻辱被人为地抹去,既砍伤了历史,更砍折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来子孙后代对那段外国殖民主义者奴役中国的历史,就只能去纸上凭吊或全靠想象了。曾几何时,国耻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发”,文物盗卖猖獗,以日本侵略战舰为模型的玩具、游戏二战史实的日本游戏软件、皇军帽、德国纳粹勋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刘文彩、西门庆、潘金莲、黄金荣、湘西土匪这些遗臭万年的历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业“题材”!就连思想、文化、艺术乃至史学界也是“钱”字当头,历史人物的籍贯和活动、革命烈士的性别和经历、庄严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随意改变或捏造,以致以讹传讹,信以为真;至于历史戏说、宫闱轶事、鬼神术数、封建迷信、乱改成语这类的小说、影视剧和广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误导力量。什么职业道德和策略,什么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什么历史良知和是非,什么社会责任,什么历史尊严和民族精神,全然没有了,剩下的就一个“钱”字!也难怪青少年一代对历史茫然无知,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谁重视历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学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绝大多数专业连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课的影子都没有!再加上社会的误导,还有几个青少年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呢?所以只好问“林则徐唱过什么歌,拍过什么影视片”了。当有演员穿日本海军军旗服做封面广告的时候,当许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专业对别的一无所知的时候,当《三星堆文化大猜想》这种把中国人种归为耶稣后代的书居然也出版了的时候……难道就跟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所有这些,既是市场经济下思想文化的贫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坠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缺憾。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正规历史教育,否则,任由历史糟粕继续泛滥,任由学史无用论和史学无用论继续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你不学历史就不懂祖国是个什么样子,那就无异于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义者之所以要宣扬“中国人种西来说”,就是想达到让中国人忘掉自己的历史和祖宗、服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饰侵华战争、修改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史及游戏二战史实,其目的也是想让世人和后代忘掉日本军国主义者那段惨绝人寰的侵华史。而历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继续泛滥则只会比不懂历史更糟糕,它不仅是对自己祖宗和祖国的背叛,更是对祖宗和祖国的践踏,既不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认识,也不利于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遗害无穷。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建构和谐社会,不仅不能忽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还要加强,国人也应更自觉地去学习历史。否则,当历史虚无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四、结语

历史学所从事的研究和价值判断,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有机结合,其生动具体性和说服感染力等优越性,为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用历史学来进行社会教育,在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国情国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净化心灵、注重伦理道德、增进团结、振奋精神、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形成健康心态、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社会和学校学史无用论的流行、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历史意识的淡化以及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历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滥,都是危险的。所以,真诚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扶植历史学学科的建设,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历史学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来;也希望我们史学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对现实,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希望国人在忙于经济建设时别忘了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养分。章太炎说:“鄙人提倡读史之志,本为忧患而作。顷世学校授课,于史最疏,学者讳其伧陋,转作妄谈,以史为不足读,其祸遂中于国家。”此言极是,谨此作结

❺ 如何看待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无用论

侵略这一行为,指的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以领土为目的的进攻。这个描述本身还是比较客观的,稍微有一点偏贬义,也就是说这一行为本身是无功无过的。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侵略有功,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国家进行【殖民】侵略的时候,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度以及思想带过去了。他们感觉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国家的进步是西方列强的功劳。
这些人显然是没认真学习过历史。首先,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这个道理我已经不想多说了;其次,综合硬币的两面来看,侵略行为也是过大于功的。
第一,并不是所有侵略都能带来进步。如蒙古满清的侵略,带来进步了吗?只怕正相反,带来的是退步,是落后。元朝带来了妇女守寡、削弱中央集权等反历史潮流的“特色”,我不知道被这种人侵略凭什么他是“有功”的。清为了打有大炮的明军,清初的时候他们是十分重视火器的,但是后来满清统治者自己放弃了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到清末洋人打进来的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当年老祖宗曾经有过并不弱于西方的火器。这种带来退步的侵略,也叫“有功”?虽然明朝是真的烂,真的该死,但是代替大明的居然是清这样一个同样不是好鸟的朝代,这更令我窒息。以后我要专门写一个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元清的文。
第二,侵略者本身并不是为了带来进步,正相反,他们反而会尽可能地遏制被殖民地的进步。比如殖民美洲时,不但要把印第安原住民杀光,还要在印第安人基本消失殆尽、白人移民成为美洲人主体的时候,继续剥削白人。美国不就是为了反抗英国的剥削而独立的么?侵略者——尤其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们,他们侵略被侵略者,绝不是为了带来进步带来文明,而是为了剥削殖民地的原料、市场、劳动力,要赚钱,他们的侵略行为是为了解决其内部无法解决的内生性经济危机而做出的。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列强,就像吸血的蚊子,不吸血就没法活。从这个角度讲,甘地对英国的抵抗也多少有那么点道理,当被殖民地人民用同归于尽的决心不让侵略者挣钱的时候,也算是让侵略者这只蚊子无法吸血的一种办法。至于侵略者带来的技术进步等积极影响,那只是为了方便他们压榨被殖民地的人民的劳动价值而不得已地移植过去的一些低端生产线罢了。如果这也是进步,那应该反思的是被殖民地怎么跟人家比落后了这么多,而不是应该歌颂侵略者的“功德”。
第三,侵略者带来的源于他们的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被侵略者,被侵略者学来用的时候并不一定好用。美国有大面积的适合种地的平原,他们可以随便搞机械化大农场,中国呢?中国本身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现代化以后适合种地的平原还要割相当一部分去用来建设城市,发展经济,适合搞机械化大农场生产方式的地方,没有那么多。那美国的经验能照搬到中国么?如果美国侵略中国,把中国打下来,然后实施他们的生产方式,那能发展好么?君不见被西方忽悠到议会民主制道路上的那些发展中国家,他们有几个发展好了了的?多少国家本身日子还过得去,被忽悠地颜色革命了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当然,其实侵略者也知道这一点,他们也不是傻子,他们在全球推广他们的所谓先进经验就是为了上面第二条的目的,也就是遏制落后国家的发展让他们没有发展起来的可能。
可以说,侵略者有功论是典型的对历史一知半解就敢出来评论的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忽悠瘸了的人。解决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一个被西方骂了几十年没停过的典型的“不守规矩”的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发展成发达国家发展成世界强国的发展奇迹。只有用事实说话,让我们成为别人仰望的对象,那些被忽悠瘸了的人自然会被铁一样的事实教育过来的。

❻ 在历史学上,有人主张历史无用论,你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学习历史的

以史为鉴,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有时间的时候就看看历史方面的书。

❼ 现在有多少认为 历史无用论 的

“历史”怎么“用”?什么历史有用无用,分析起来全是扯蛋。历史的意义与启迪在于善恶分辩是非判断,人们从过去历史事件中分辩得出什么样的事是善的也是是的要肯定的,什么样的事是恶的也是非的要否定的,这样人们就看到了将来。

❽ 每当有人跟我说历史无用论类似的话,我就大为光火。凭什么,凭什么你不懂历史就可以随便亵渎历史

----的确有这么一些人。不以对历史的无知而羞耻,反以替古人担忧戏谑别人。对自己国家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很难想象他对国家的未来有什么高见。不爱看历史的人,往往会重蹈历史失败的道路,因为他不知已有前车之鉴。包括一些领导人也未必知道的历史知识多,看看千百年来仍然在沿袭的一些陋习就知道,诸如迎来送往,公款消费,官本位意识等等。不知历史,也难以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有深刻了解,诸如领土领海问题,领国关系等,没有自己的历史知识,往往会一知半解,盲目随流,这样的知识只会引发极端主义,或太“爱国”了,或漠不关心,还有一等骑墙者,说东向东,说西向西,毫无定见,糊涂虫一个。

❾ 怎样认识抵抗无用论

在中国近代史几乎只有抗日战争取得满意的结果,但其不能认为其余的抵抗就没有意义。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就陷入了非常幼稚可笑的英雄史观,不论说衡量英雄的标准是否为事情的成与败,而退一步,是否失败就一定一无是处,有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

在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上,比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等等,正是这些失败的反抗才有了后来的总结教训,提炼经验,才最终赢来最后的胜利。

失败并不可耻,更不该去指责那些拼命的人。任何国家都有理想主义者,但亲身践行它的可谓寥寥,如果不珍惜这些格外耀眼的星星,谁又来冲破那一望无际的永夜。

(9)如何看待历史无用论扩展阅读

对抵抗无用论驳斥,简单有四点:

1、落后就要挨打是个积极的命题,落后只有挨打是个消极的命题;

2、落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失败无科学依据;

3、被侵略者主动反抗已降低侵略要求的例子并不罕见,但主动放弃以获对方让步的事闻所未闻;

4、许多斗争都是失败的,但这些都是中国人民走向更高形式斗争的阶梯和基础,正是这些失败的反抗,才激励和指导了国人继续战斗,并迎接最终的胜利。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历史无用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