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 城市里如何保留传统文化
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改善。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的积淀。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不少教训。1966年,许多城市园林和文物古迹被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放弃民族文化的取向,简单地认为学习和模仿西方就是现代化,导致城市建设“西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旧城改造与建设,许多城市“脱胎换骨”,但同时又再次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
二是把保持地方特色作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保护传统文化,既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当今时代,文化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生活品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文化力与文化生活品质本质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传统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深厚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我们应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优秀传统,倡导“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振奋民族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是把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既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能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应以生态文化为原则来引导空间布局和产业组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需求。全球城市发育的历史证明:一个城市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产业结构,就会导向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当城市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把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创意、娱乐、旅游、商贸、教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组团式分布,依托各种网络链,以绿化和生态功能地带进行环绕,形成紧凑型、智慧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B. 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关键是从实际出发、走合理捷径。建议在如下四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与灵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上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鲜明特征。从历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过,哺育了上虞;从地理位置看,杭州湾敞开怀抱,呵护了上虞;从地形地貌看,河道纵横交叉,滋润了上虞。可以说,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乡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牢牢把握滨江生态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定位,着力构建以曹娥江为轴、城区河道相互贯通的城市水系,并加强对河道的修整护岸、水体治理、绿化亮化,形成水系发达、绿树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亲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积极提升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城市文化景观是增强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建设城市靓丽的文化景观。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游品牌。在现有曹娥江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推进两岸道路全线贯通,实施水路、游步道、陆路立体通行,种植同一树种,增设舜江十景,物化曹娥传说,配套运动项目,使之成为自然、人文、时尚交相辉映,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依托曹娥庙景区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依托龙山建设虞舜文化主题公园,把历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把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效运用进去,使之成为人们文化娱乐、假日休闲、社交活动的目标去处。三是构建标志性建筑。着力建设具有文化、会展、体育等综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剧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合理设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们美的倾诉。建议把城市雕塑作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规划。将城市雕塑规划作为城市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规划的子规划,在城区重要节点处规划和建设文化雕塑,避免盲目发展、轻易改变。二是注重特色雕塑开发。面向全国统一征集一批具有上虞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征的雕塑作品,切实增强城市雕塑个性,真正发挥其“画龙点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合理设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题纪念性雕塑、广场标志性雕塑、环境感召性雕塑、公园绿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真正让城市雕塑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
有效改进城市建筑风貌。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们审美观念、社会艺术思潮、建筑技术进步、地方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体。建议积极营造优美的城市建筑风貌。一是突出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对城市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务建筑、桥梁、公园设施的设计,要在保证内在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观艺术性,使这些建筑物具有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二是突出建筑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视建筑体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视建筑体以外的空间利用,使功能区之间的隔离更美丽、每个小区之间的衔接更优美。三是突出建筑命名的特色性。将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务机构、道路、桥梁等建筑的命名之中,并结合城市广告适度介绍建筑命名的文化背景,让人们时时感受文化熏陶
C.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
致谢3-4 摘要4-5 Abstract5-10 1 绪论10-16 1.1 研究背景10-11 1.2 问题的提出11 1.3 研究的内容11 1.4 研究的意义11-13 1.4.1 明确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把握历史文脉的重要性12 1.4.2 古城改造,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也要注意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12-13 1.4.3 通过巢湖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脉延续的关系,积极探索一种滨河环境改造新模式13 1.5 研究的方法13-14 1.5.1 资料分析法13 1.5.2 实地考察法13-14 1.5.3 图片分析法14 1.5.4 设计分析法14 1.6 研究框架14-16 2 城市历史文脉的探索与发展16-22 2.1 文脉的概念界定16 2.1.1 文脉在狭义上的理解16 2.1.2 文脉在广义上的理解16 2.2 文脉的起源16-17 2.3 文脉相关理论探索17-18 2.3.1 “十次小组”——簇群城市(Cluster City)17 2.3.2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场所17-18 2.3.3 马丘比丘宪章18 2.4 古城历史文脉内涵的分析18-22 2.4.1 古城历史文脉是人类长期不断的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见证18-19 2.4.2 古城历史文脉是其历史文化不断更新的表现19-20 2.4.3 古城历史文脉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城市管理者、不同规划设计者水平和素质的综合体现20-21 2.4.4 古城历史文脉是古城赖以生存的基础21-22 3 关于古城历史文脉延续的研究22-26 3.1 历史的延续性22 3.1.1 历史的延续性是城市发展的根与源22 3.1.2 历史的延续性是建设独特城市的基础22 3.1.3 历史的延续性是城市建设创新的原动力22 3.2 内外空间形态的连续性22-24 3.2.1 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23-24 3.2.2 室内外空间的延续24 3.3 风格特色的多元性24-25 3.4 传统心理的延续性25-26 4 城市建设中古城历史文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课题26-32 4.1 历史文化古城的普遍属类及开发机遇26 4.2 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26-28 4.2.1 以城市化发展为龙头的经济带动战略,必然引发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产生新与旧、现代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冲突26-27 4.2.2 城市化发展面临规划的挑战27 4.2.3 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是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7 4.2.4 在重现历史遗迹中,保持遗迹现有风貌与仿造遗迹之间的矛盾27 4.2.5 法制建设薄弱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7-28 4.2.6 保护与发展的难度28 4.3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28 4.4 保护的内容28-29 4.4.1 文物古迹的保护29 4.4.2 历史地段的保护29 4.4.3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和延续29 4.4.4 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9 4.5 古城历史文脉保护的方法29-31 4.5.1 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29-30 4.5.1.1 冻结保存30 4.5.1.2 重建30 4.5.2 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30-31 4.5.2.1 博物馆式保护30 4.5.2.2 拼贴式保护30-31 4.5.3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方法31 4.6 小结31-32 5 巢湖古城文脉延续中的问题研究与实践方法体会32-41 5.1 实践中的问题32-33 5.1.1 曾经片面追求经济,错误理解城市现代化32 5.1.2 开发方法欠科学,存在“保护性的破坏”32 5.1.3 项目决策草率,试验成本过高32 5.1.4 刻意追求旅游效益,不顾历史真实原则32 5.1.5 项目投资比例不当,保护与利用失衡32-33 5.1.6 在文脉保护中遇到了一些法律法规上的疑惑33 5.2 保护方法研究33-36 5.2.1 管理方法制度化,评价队伍专业化33 5.2.2 保护层次应细分,保护标准须科学33-34 5.2.3 改建措施要多元,开发力度应适宜34 5.2.4 继承传统,融合现代,必须调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34 5.2.5 物质人文相统一,城市文脉特色化34-35 5.2.6 合理追求 GDP 的增长,走出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误区35 5.2.7 要权责明确,有法可依35 5.2.8 古城历史文脉的延续需要全方位的投入35-36 5.3 历史文脉延续的成功案例分析36-38 5.3.1 古城丽江——古城保护典范36-37 5.3.2 泉州新门片区改造设计——继承传统建筑空间,保护古城风貌37 5.3.3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运用市场理念来指导进行资金运作和市场开发37-38 5.4 历史文脉延续的失败案例分析38-40 5.4.1 巴尔的摩港口复兴计划——历史文脉的中断38-39 5.4.2 北京古城墙的灰飞烟灭39-40 5.4.3 绍兴的城市开发——曾经的东方“威尼斯”40 5.5 总结40-41 6 探讨巢湖三河滨水区的历史文脉保护规划41-49 6.1 项目概况41-42 6.1.1 项目的背景41 6.1.2 巢湖滨河区存在的问题41-42 6.2 规划的依据42 6.3 规划设计总体思路42 6.4 规划设计原则42-43 6.4.1 特色创新的原则42 6.4.2 以人为本的原则42 6.4.3 景观多样性原则42 6.4.4 可持续发展原则42-43 6.5 主体定位43-44 6.5.1 天河景观带——商贸文化水景带43 6.5.2 西环城河景观带——水泽田园水景带43 6.5.3 陆家河景观带——现代文化景观带43-44 6.6 巢湖市历史文脉保护的实践44-49 6.6.1 古城遗韵——古城墙遗迹的修复性改造44-46 6.6.2 天河水苑——废弃码头改建46 6.6.3 古巷风韵——牵牛古巷的保护及洗耳池改造46-47 6.6.4 水乡采韵景区——恢复卧牛山远眺三绝之“板桥落日”一景47 6.6.5 金码头商业步行街——卧牛山远眺三色之一“屋内行舟”一景47-49 结语49-51 参考文献51-53 详细摘要53-56
D. 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使城市文脉连绵不绝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城市建筑以及相关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城市雕塑等是城市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积累、凝聚而成的,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结晶。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文化反映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文化有着多种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城市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能够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着名的历史文物、园林建筑、民俗民风等,所有这些,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是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例如经过800多年都城历史洗练而成的北京“京味文化”,由中外文化融会而成的上海“海派文化”,都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挖掘城市的特色时,不但要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特征以及一些文物古迹等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质。
城市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的。一般来说它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前沿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城市中的建筑等都能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也能够客观反映出对城市发展的肯定与否定。也就是说,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如一种建筑类别,一种风俗习惯等等,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然存在,说明它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是值得保存、延续的优良文化;如果被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排除战争、自然灾害、保护不利等因素外,则说明它反映的只是当时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征,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产生出大量的新文化,其中,有些是能够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有些是与历史相矛盾的,但是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是正确的,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城市文化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从市民的角度讲,城市文化还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通过了解城市文化,提高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最终形成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个性,有人情味,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家乡的追忆与认知,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看,人类既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如此,城市中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
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遗憾
历史遗迹毁坏严重。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很重要的就体现在有形的历史遗迹上,这些文化遗迹存留在城市的建筑群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设、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原汁原味保护这些文化遗迹,不仅仅是城市个性的需要,而且是城市文化延续的需要。然而,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被严重损坏,除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外,急功近利、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每一个城市都在致力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热潮中,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功能,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仅仅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有的城市在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毁,这实质上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
盲目建造假古董。许多城市热衷于建造假古董,有的大量建设大屋顶、琉璃瓦的古建筑,有的仿建十八九世纪欧洲的小洋楼别墅,这都是与建筑反映城市历史文脉的原则相违背的,是城市文化的倒退。历史遗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科学、工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特征,是历史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好的再现。对历史建筑、历史遗存要真实的反映,容不得半点人为的作假。
忽视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的开发、保护应该与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相得益彰,但现实的问题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开发原则经常被忽略,城市发展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建设性破坏。肆意拆毁古城、古建筑群,割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破坏了城市独具的人文环境,使得一座座城市无根可寻、无源可溯。同时,又缺乏对新城建设的科学规划,在一堆废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以至于盲目抄搬外端口模式,直接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另一个是机械、简单的强调保护排斥开发,忽视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死抱着历史文物停滞不前,一样会断送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
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城市建设
挖掘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城市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要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改造应该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围绕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切忌大拆大改,更没有必要在历史遗址上恢复重建。要将服务市民和保护遗存统筹考虑,在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脉。
二是处理好发展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创造城市旅游资源和财富。但要注意游人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考虑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容量。
三是处理好挖掘、开发传统建筑与保护历史文脉的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为了保留城市风格和城市特色,必须注重对传统建筑的整理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的目的。如在天津实施的海河开发中,就注重了文物古迹和风貌建筑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奥式、意式、德式等一批风貌建筑区,在综合整修的基础上,在这些建筑物中安排文物展览、美术展览和高档旅馆等,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建筑物进行开发利用,如交通饭店、中国大戏院、劝业场等,利用这些建筑物在文化、艺术、历史事件、商业开拓上的特殊地位,扩大知名度,提升建筑物价值,充分反映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四是处理好建筑的保护与新建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既要体现多样化,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历史,审慎发展新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新旧建筑是并存的。一个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要重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设特色城市要体现地域文化。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积淀和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由历史文化、建筑技术、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要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标志,避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色危机”,就要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本土文化,将城市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发扬光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因此,要将涵盖了文学、绘画、建筑、园林、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巧妙的融入城市建设,在建筑色彩、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比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上海的外滩等区域就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好例子。
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反思与批评。在我国的文化界早已形成了一股反思与批评的风气,正是形成了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建设领域,反思与批评之声可谓少之又少。当今在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一个建设方案的出台往往是首先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单位提出意见,管理部门审核后,就开始实施,缺乏专家的科学论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参与。其中,媒体更应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提供渠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进行公示,让广大群众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使规划方案不断完善。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建设速度如此快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反复斟酌,各项建设的实施必须慎重,要多进行反思,接受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以洋为美、盲目复古、互相攀比、千城一面等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误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研究、批评、辩论、反思的氛围,才能推动城市合理、健康的发展,才不会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遗憾。
E. 如何理解“一尊重,五统筹”
"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是在2015年12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指出,如果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就需要做到“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
一个尊重: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五个统筹: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一尊重,五统筹”这个思想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指明了城市的发展方向。
F.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有利于增强我国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促进我国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增强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3分)
加强文物、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承载城市精神和气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展示不同城市文化多样性;(3分)
有利于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继承与发展,凝聚我国城市的气质和精神;(3分)
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分)
(如答到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也可酌情给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
(2)(12分)
G. 地方特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延续
在城市建设急剧加速、人口密集化程度大幅提升的今天,地方文化正随着统一的规划理念、设计方案、建筑形式等城市建设逐步消失,使得城市个性逐渐模糊,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可度下降。
同时结合多途径宣传模式,吸纳近现代文化成果,让传统文化更加历史悠长,现代文明更加贴近时代,形成系统效应,共同策划、制造需求,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落在实处,将优美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融合,让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H. 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出两条建议
1 多重视文化传承。二 多以这些历史来教育后人。叁 把这些历史文化整理好,方便别人或孩子们学习。
I. 传承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一)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建设
(二)在旧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三)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法制化,方案评审要阳光化、透明化,同时要加强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