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最终却自刎乌江,你如何看待这一人物
项羽这个人,是有人格缺陷的,他的个性有点像张学良。
基本特点:就是个公子哥,没大志气,也没大出息。之所以搞成一番事业基本是命运的安排,最后搞砸了却是他自己的原因。
公子哥什么特点??特点就是早年、幼年生活优渥,项羽的幼年、少年、青年时代过的很爽,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爽得很。首先家室,楚国贵族,根本不担心钱的问题,再看项羽相貌,身高拔众,力能举鼎,天日之表,从小就是孩子王,长大了也到哪儿都是头,手下总有一帮跟班小弟。追求的姑娘更是多到踹都踹不开。
项羽不光物质外形双丰收,项羽有思想么?其实是有的,一点思想没有,那今天也没人知道他。
说白了,项羽输就输在,他的成长时代,日子过的实在太好,以至于成年后还没没回味,认为那是他一生中过的最爽的日子,所以不顾一切的要恢复幼年时代去。大家不要把项羽想成一个顶天离地的大英雄,其实项羽在钢针般的胸毛、举鼎的身体里面,是一个贾宝玉,希望全世界都围着他转。
在项羽爽并成长着的时候,刘邦干嘛呢?正盲流状态四处闲晃呢,饥一顿饱一顿。韩信干嘛呢?正寄人篱下,乞食于人呢。这成长起来,心理坚强度,不用说了吧。
最后项羽自杀也很好解释,他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功成名就,有钱有权了,回江东给父老乡亲显摆下去,结果被逼到乌江,要灰头土脸的回江东去了,对大丈夫来说这也不算啥,但对项羽这种贾宝玉式人才来说,这么回去太丢人了,丢人到他宁可自杀也不要回去。自杀好啊,面子有了,伟岸的身形有了,留名千古也有了。
‘贰’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一,也是历代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诗中,他们从多方面描绘了项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四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种观点,来自唐代最优秀的咏史诗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更是独辟蹊径,常常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咏项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渡乌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倘若他能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回来后与刘邦再决雌雄,胜败尚未可知。
项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后世推崇,而乌江自刎,是项羽主观的选择,如果当时他选择渡江,其实不会身死,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唏嘘和假设:假如项羽没有自刎,刘邦还能坐稳皇位吗?
杜牧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种,是“中原一败势难回”
这一观点,来自于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给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项羽用兵如神,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向往和平与安定,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于是,他在开篇便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兵疲”!
的确,经过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汉之争四年。其余详情可直接查看蓝色标记的“头条网络”内容)的混战,士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当时的社会大势,刘邦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项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势,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其实咏项羽的诗歌和观点,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太喜欢项羽了,所以总期望有奇迹能够发生,所以才愿意相信“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于我而言:
在政治军事上,我反而觉得王安石说得更对一些,战争不可能是主旋律,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苦于战争久矣,急需稳定的发展和休养,既然刘邦已经赢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有战争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实,很难逆转。
从项羽的人格方面讲,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嘘,其人格也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
‘叁’ 你怎样看待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呢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肆’ 如何看待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功利的人生,一种是艺术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难理解艺术人生。刘邦、项羽正好是这两种人生的代表。对项羽,我们总是从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个女子告诉我们的艺术人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女士的后面两句,不是为项羽婉惜,认为过了江东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样了。她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反复,不肯过江东,才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呵。这样的壮怀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项羽到最后还是没有弄清楚他为何是这样的结局。是“天亡“还是“人亡“?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正如人们说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其实“破釜沉舟“是有点心理学的味道,项羽是洞察出了这一点,还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一般来说像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并存的。他是“战神“,却不是治世的谋士。也可以说他是“君子“,在同刘邦这样的“小人“的斗争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毁掉他。这样的人,虽可独霸一方,但是很难能成为国君。 他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对于项羽的死,人们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怜“。因此他的悲剧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 营垒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营垒内,烛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浊酒,一曲悲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哭了,泪流满面——“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豪杰,发出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鸣。一幅英雄末路的画面,就这样色彩鲜明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令他们唏嘘不已,遗憾不已,感动不已。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传世名篇《史记&8226;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场景,所传达的情感——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或许是因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际遇的缘故,太史公对悲剧人物是有些偏爱的,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对西楚霸王,这个与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对头,太史公更是偏爱有加,不仅让其位列朝代承继之帝王本纪,而且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如:巨鹿救赵时,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垓下突围时,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等战争场景,将项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又有多少人掩卷叹息,为项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之诗,甚至连宋朱熹,这位理学家也对《垓下歌》赞叹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这自然是有赖于太史公《项羽本纪》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了。
项羽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人物,他的确鲁莽的,但他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如果你真的认真的读过那段历史,你就会被他的勇猛所折服,很多战争,都是他一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与之搏斗;有时徒步与数百敌兵激战。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 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伍’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灵魂!
英雄,永恒不灭的灵魂!
‘陆’ 你怎么看待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柒’ 如何看待项羽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功利的人生,一种是艺术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难理解艺术人生。刘邦、项羽正好是这两种人生的代表。对项羽,我们总是从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个女子告诉我们的艺术人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女士的后面两句,不是为项羽婉惜,认为过了江东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样了。她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反复,不肯过江东,才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呵。这样的壮怀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项羽到最后还是没有弄清楚他为何是这样的结局。是“天亡“还是“人亡“?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正如人们说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其实“破釜沉舟“是有点心理学的味道,项羽是洞察出了这一点,还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一般来说像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并存的。他是“战神“,却不是治世的谋士。也可以说他是“君子“,在同刘邦这样的“小人“的斗争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毁掉他。这样的人,虽可独霸一方,但是很难能成为国君。 他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捌’ 如何评价项羽这人人物
以下是易中天的评价,我觉得写得很深刻。可以以他的思路作为参考: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玖’ 你是如何看待项羽的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拾’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该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他气盖一世,勇猛无敌。项羽称霸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他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咤风云,赢得“战神”之誉。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几乎全是以少胜多。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行为残暴,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他任人唯亲,气量狭窄,缺乏远见;他出生贵族,孤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都导致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连同他自己生命,只为后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别姬》。诚然,项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因此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