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艺术性和历史真实性的取舍
历史剧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电视剧。顾名思义,历史剧所叙述的主要事件、描写的主要人物要求历史上有其人其事。这就意味着历史剧不等同于古装戏,历史剧是古装戏之一种,与一般古装戏不同的是它的讲述不可任意为之。而应以历史为取材来源。同时历史剧又是以剧为本体,这决定了历史剧不是严谨的教科书。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基于某种视角的对于历史某一片段的审视、渲染、发挥,应该凸显它的戏剧本色。
时下的历史剧研究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研究着笔墨于历史剧分类的精细化上:不论是将历史剧两分的历史纪实剧、历史故事剧:还是将其三分的历史正说剧、历史亚正说剧、历史戏说剧,或是正说剧、改编剧、戏说剧:此类研究往往是将已有剧目进行归类,分别列举其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特点之所在。种种类别划分自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止步于类别划分与特点罗列,此类研究对于历史剧的再创作并无多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种研究致力于析解历史剧与历史记载之间的差异,以历史记载为准绳指摘历史剧的失误,探讨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做法仍有欠妥之处。
首先,探讨历史真实问题以历史记载为准绳难以立足。历史真实问题即历史剧对于人物事件的叙述是否与事实相符,而历史记载不等于历史事实。历史记载是主观化之后的产物,因此,以史书为准则证明历史剧的内容不符合历史真实就等于以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事物为标尺度量另一种思想产物的主观化程度,这本身就是难以立足的。当然,历史记载的主观色彩并不能成为否定史书文献在研究历史方面所具备的价值的依据,更不能成为某些荒唐的戏说剧以“历史不可追寻”为理由进行自我辩解的挡箭牌。确定的一点是。纠缠于历史剧与史书记载之间的偏差、要求历史剧“为史学买单”,这种做法有失允当。
第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分属于不同的层面,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依存关系。历史真实是实有层面的,发生过的、存在过的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虚假的、伪造的:艺术真实则是在假定性情境中展现的内蕴的真实。是抽象层面的,具备历史的可能性、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固然重要,但艺术真实才是历史剧的关键之所在。倘若拘泥于历史真实的严正,失去了趣味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历史剧只能沦为生硬刻板的教科书。
第三,事实判断不能代替历史判断。即使历史剧如实展示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也仅仅是提供了作出事实判断的前提,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提供给人们有关历史的知识,而历史剧的目标在于作出历史判断,即在于传递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历史判断包含着探讨“为什么”的成因判断以及回答“应该怎么办”的价值判断。与历史研究相似的是,历史剧创作者同样应该“总是带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目的、动机去研究历史,也就是说,研究者要通过历史的考察寻求某种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因此,上述两种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同样疏于对目前历史剧创作整体性问题的析解和把握。历史剧创作目前的困扰不是剧种比例的失调,即不在于说正剧太少而戏说剧泛滥,戏说历史、正说历史都是可取的形式,关键在于如何戏说如何正说,即历史剧该怎么说。在于整体创作理念把握得是否精准。
历史剧创作的主旨是什么?仅仅告诉人们往昔发生了什么?充当声画并茂的教科书?在有限的篇幅里,它所能给予的历史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人们收看历史剧的动机不在于单纯地获取历史知识。当然,与其他种类的电视剧一样,历史剧作为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消费品之一种,提供消遣和娱乐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历史剧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在提供娱乐消遣的同时,挖掘深藏于历史之中的能够启迪当下、昭示来者的内蕴,吸取前辈的教训:揭示往昔的智慧:将历史书写成为对当代社会具备启发性的潜文本,以史为鉴,从而赋予历史以鲜活的面孔、崭新的生命。
2. 如何拍好在世的抗日英雄才有意
摘要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对人物真实性与丰富性的塑造。1、在制作和细节上,抗战剧要做的是尊重历史真实,“再现抗战历史”,而不是娱乐和扭曲抗战历史;
3. 如何基于史实创造出适合观众需要的优秀历史影视剧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抗战剧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对历史资料和真相进行核查,不能随意篡改、戏说。(3分)②要充分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抗战剧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3分)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历史剧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既要尊重历史事实,符合历史的逻辑,又要进行艺术的升华。(3分)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历史剧的创作者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采风活动,从实践中获得抗战历史的真实资料,在实践中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3分)
4. 抗战剧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不久前,人民日报媒体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警惕娱乐埋葬了历史。笔者王锦思也深深认识到,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比,国人常常这样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军事不行看经济,经济不行看体育,体育不行看文艺。即使上述领域自认为都行, 也要让文艺成为最后一道虚设的心理防线。
抗战影视无疑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作用,粗浅掌握了有关抗战的启蒙知识。但是这些文艺作品虚构情节, 夸大胜利事实, 掩饰失败落后, 满足超英赶美、打败日本的急功近利心态,以此扭转历史的遗憾。但是往往曲解悲剧,以戏说历史的喜剧色彩取悦受众,讲究善有善报,功德圆满,清一色是人民战胜敌人,正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圆落幕,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悲悯情怀和哲学深度,跳不出臼套。虽摸不着,不能真看见,但却投资少,见效快。中国人外形与白人相差大,酷似日本人,于是日本人就一再成为抗战文艺的玩偶和丑化的对象,并勾画了许多智勇双全,堪比孙悟空的抗日英雄,甚至可以达到百战百胜的境地。
中国人心中的鬼子形象是拿着三八枪、戴着布条军帽、哈着腰偷偷摸摸,最后撒腿就跑或跪地求饶。应该说是历史书和电影、小人书给人们这样的认识。近些年来,抗战文艺作品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最近又有《亮剑》《番号》等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热播。清一色的胜利轻而易举,让人们觉得八路军武工队神通广大。
我们的确需要胜利,拒绝失败,以免伤心窝火。但喜欢胜利并不一定能够永远胜利,回避失败并不一定不会失败。固然小说可以虚构,艺术应该加工。但是把战争当成游戏场和人间乐园, 这种浅薄的喜剧方式,导致被涂指抹粉的英雄丧失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忽视了流血牺牲,戏说了血腥苦难。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只能长自己的虚气,灭不掉敌人的威风。打败了我们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抗战无疑也会贬值。其实作品中我军在日军猛攻下损失惨重,真实再现让观众思考也许效果更好,这才是还原历史。抗战不是演习,不是小说,不是阅兵式,可以从容地戴着白手套,迈着正步,意淫敌人。抗战历史是科学,不全是胜利,不能讲策略和戏说,只能讲真理。
1938年,昆仑关战役,国民党军队取得战胜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的大捷。20世纪80年代,我国花3000万元拍摄电影《铁血昆仑关》,应该有助于了解国民党将士的丰功伟绩。但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认为,国民党主攻部队10万人攻击日军一个大队800人扼守的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他进而讥讽:“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于是他极力呼吁禁止放映《铁血昆仑关》,“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铁血昆仑关》因此深陷禁宫,无缘与广大观众见面。按照张宏志的想法,只有胜利才能拍电影宣传,那么反映中共领导的战斗的电影本身就一定胜利了吗?
当年游击战让日军吃了大亏,地雷战的故事也家喻户晓。电影《地雷战》主题歌唱到:“小河边,大路旁,用地雷筑起万里屏障;山沟里,山顶上,用地雷筑起铁壁铜墙”,让日本侵略军体验到“寸步难行、无法躲藏”的原因。可是许多亲眼亲身领略过的老百姓并不喜欢。因为生产生活都要走路,踩上地雷就会造成死伤。鬼子不来,还要把地雷起出,然后情况紧急时再下,翻来覆去,十分危险,有的地方老百姓死伤远远多于鬼子。杨成武将军回忆地雷战时曾说“效果小,不及时,甚至炸到老百姓和自己人。就是打垮了敌人,我们自己不敢硬扑穷追,怕炸伤自己。”
《铁道游击队》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鲁南地区工人、农民在津浦铁路线和微山湖上,扒火车,搞机枪,端炮楼,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生动刻画了刘洪、鲁汉、芳林嫂等英雄形象。作者知侠曾与队员们生活战斗,画作者丁斌曾、韩和平到枣庄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达1年之久。
从《铁道游击队》中,笔者王锦思得到最初的抗战知识启蒙,从小就渴望同老洪他们过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过一把英雄瘾。我仿佛看见那20响德国驳壳枪、日本歪把子机枪,烤蓝熠熠生辉,机件、枪拴发出清脆的响声。应该说《铁道游击队》吸引人的是战斗方式和战无不胜。作品提到我方伤亡不到10人,而歼敌估计至少2000人。当许多人审视铁道游击队原型时,不禁惊呆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群体牺牲150多人,其中有1个大队长、3个政委,伤130多人,死伤占全员大半。1943 年, 微山湖一战, 在三路敌军围攻下, 刘洪最主要的原型大队长洪振海和六七十名战士牺牲, 几乎全军覆没。作品中此段情节加工成政委李正赶来, 阻止了刘洪的蛮干, 队伍方才脱险。因此,当抗战胜利时,队员们并没有兴高采烈,而是都想起倒下的战友,放声大哭。
铁道游击队血洗洋行,杀死几个退伍下海经商的日本中年鬼子。但是一个名叫杨玉芳的老八路对笔者王锦思讲述,八路军某排宿营某个山西小村,深夜熟睡之机被日军包围。本田小队长一人手持战刀,杀死了10多个八路军战士。
这血写的历史,因为死去的不是百姓,我们就没有当作屠杀而大肆宣扬;因为死去的不是鬼子,我们就不能当作杀敌业绩而欢欣;因为他们是没有抵抗或无法抵抗的八路军,因此他们的死去就不能载入历史,只能流传于当事者的口头传播。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是历史难以成为历史的历史。我不止一次领悟到这种历史的沉重和压抑。
这些年来,抗战电视剧《亮剑》豁然出鞘,掀起万道霞光。《亮剑》再现了日军的狡猾野蛮和高超的军事素养。但是必须看到,硬伤仍然十分突出。比如,日文对白发音不准确,用词不到位;几十人试图营造出成百上千人惊天动地的血战,散兵线不拉开就一窝蜂地往前挤;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手榴弹满天飞,却很少有冒烟爆炸的,和铁疙瘩无疑;日军特种部队的美制M3A1盖德冲锋枪二战后期才开始装备部队,不知1940年前后的日军如何得到;八路军一串串的长点射也似乎和弹药紧缺状况不符。许多该完美却没有完美的地方和刻意表现的有棱有角的李云龙性格结合起来,明显过于滑稽和做作,好莱坞《兄弟连》才逼真得战栗。
《亮剑》许多战斗以正史为原型,在表现我军死伤上有较大突破,但是仍然过于失实。
日军山崎大队被包围在李家坡高地。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预备队,担任主攻,两分钟之内,全团3600颗手榴弹一起飞出,全歼山崎大队,显得煞是干脆淋漓,荡气回肠。
这一战役原型为1940年关家垴之战。1 2 9 师久攻日军岗崎大队600人固守的关家垴不下,彭德怀亲自指挥,不惜动用陈赓、彭明治两个主力旅,共七个团。但10次冲锋10次被打退,经过三天激战,残余日军冲出包围,八路军损失2000多人。而电视中的李云龙显然比彭德怀、刘伯承还要高超,未免有过分拔高之嫌。
明知敌强战必致死的所谓“亮剑”精神,是种热兵器时代的冷兵器剑客式思维,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正常的战斗逻辑。
“《亮剑》是男人拍给男人看的电视剧”,“《亮剑》吸引男人,感动女人”。赞扬声远播神州大地。但是艺术来源于真实。一个人犯几十个错误,在革命队伍中没有生存环境,战死是最好的归宿。因此对于李云龙而言,只能出现在《亮剑》电视剧之中,而不是真正的战场。
而王宝强、张国强“强强联手”出演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 “穿帮”令人捧腹。比如爱国战士“顺溜”把日军尊称为“皇军”。战斗场面成了面对面的步枪射击,手握机枪没有弹匣却还疯狂射击。“顺溜”击毙上百个鬼子和日军华东总司令,也是采用牺牲姐姐清白的这种老套的手法。
陈毅元帅说:“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呀!”“ 我就不赞成把革命写成轻而易举。革命不是端起碗来吃醪糟,不是荷包里面摸糖果。”王震将军[《恶魔导演的战争》,序说:“我们的敌人并不愚蠢,甚至很聪明。任何仅仅把敌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不错,艺术需要加工,但是加工也别太过分啊。在忙碌浮躁的时代,我宁愿看小时候钟情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愿意在当前虚幻胜利的抗战剧面前耽误时间。
5. 怎么看待抗战题材电视剧只追求利益而亵玩历史
造成抗战电视剧如此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电视剧市场清规戒律比较多,这不能拍,那不能拍,唯独抗日题材电视剧门槛最低,且最容易通过审查,让那些拍武侠、搞玄幻的导演们不得不转行去拍抗日剧;二是创作成本较低,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需要多么细致的取景考量,出场人物多以群众演员为主,剧本情节简单,播出以后收益确很突出;三是如今影视制作的门槛过低,影视公司良莠不齐,影视市场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剧作和节目有漏洞可钻。
不难看出,抗战电视剧如此之多,如此泛滥,使得我们所收获的抗战题材作品只能是不见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只能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这将给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留下莫大的创伤。
其实,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应该做到:复述那段历史,把合理的艺术加工呈现出来、显现历史应该借鉴学习之处,电视剧不应该因加入民族与抗战历史元素就变得低幼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已经更多地从纸质文字转向了网络和电视,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主体,已经集中于青少年和一般知识水准的普通百姓。如果电视剧创作者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那么作品所呈现的影像及其表达的主题就会误导观众,对他们产生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大中城市电视开机率已经明显下降。年轻人都上网看美剧、韩剧了。如果我们国产电视剧还是不能改变一昧的“跟风”现象,不去扩宽思路某寻发展,那么只会“因噎废食”
将中华民族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认
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
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
是电视对塑造
国家形象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贡献,
也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随着
时代的变迁,
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已经更多地从纸质文字转向了网络
和电视,
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主体,
已经集中于青少年和一
般知识水准的普通百姓。
如果电视剧创作者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
史,
那么作品所呈现的影像及其表达的主题就会误导观众,
对他们产
生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遗憾的是,在近些年的荧屏上,一些电视剧
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
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
这种对历史不
负责任的创作态度令人堪忧。
6. 辩论赛怎样说抗日神剧真实反应了历史呢
抗日神剧的剧情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的不尊重,用庸俗的剧情掩盖了革命者的艰辛和苦难。
真实反映的历史也只有最终的结果
7. 中国近代史:讨论对抗日神剧的思考
1.游戏历史,丧失文化自尊
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远远超出
和平年代的人们的想象,抗日英雄是时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然而他们又是和我们
一样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刀枪不入。可在有的电视剧中,真实
的英雄却被功夫了得的
“
超人
”
所取代,与日寇的残酷搏斗成了不乏魔幻色彩的武侠传
奇。电视剧《抗日奇侠》中的几位抗日奇侠,有的以绣花针为暗器,能不留痕迹在瞬
间致人死地;有的拥有铜头铁臂,能一掌断石,几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还有的
会缩骨功、易容术、化骨绵掌,能避开子弹
……
在这接二连三、让人眼花缭乱的功夫
炫技中,观众仿佛在观看一部金庸式的武侠传奇剧,全然忘了该剧特殊的时代背景及
沉重的历史主题,也更感受不到民族抗战的悲壮和牺牲的惨烈。还有就是过分强大中
国士兵,弱小日本鬼子。
2
、
戏说史实,混淆民族记忆
电视剧创作离不了艺术加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历史
记忆注入血肉,
涂抹色彩,
使其鲜活起来,
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
也是它的挑战所在。
而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创作者为了收视率,
为了吸引眼球而出奇招,
不惜篡改历史,
把年代、地点、人物、情节肆意地重组,违背史实,编造故事,误导观众对历史的正
确认知。与《滇西
1944
》同类题材的《国际大营救》,同样是从一架失事的飞机开始
的,故事的背景、时间及地点一致,失事起因与结果也大致相同,飞机所乘人员都携
有军事秘密,失事后都被日军俘虏,然后我方展开营救。唯一不同的是俘虏的身份:
一个是携有国际联盟作战机密的美国飞虎队上校,一个是携有远征军渡江作战部署的
普通中国军人。
如此雷同的剧情,
又如此随性的设计,
观众看后难辨真假,
莫衷一是,
很容易迷失在混沌的历史记忆中。
3
、
色情剧情泛滥,只为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
很多抗战剧中花很大篇幅描绘色情场面,很多是不必要的,可以一笔带过,但有些抗
站剧中却出现了长达五分钟的激情场面。这是对抗战的侮辱,也对当代青少年造成了
错误的价值导向。
4
、
过分强调敌后战场,忽视正面战场
游击战好像就是全部,
总让人觉得打游击就是抗战火拼的全部,
正面战场上的
战士去哪了?多描写正面战场,
正个抗战史不应该只有游击战和间谍战,
正面
战场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多描写抗战的其他力量,抗战是全中国的事,我相
信当时的中国社会各界不在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抗战的历史洪流中。
三、原因
1
、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为了缩短创作周期,尽快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
创作者普遍前期准备不足,
对历史资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
核查过程,
在故事本体还未
成型时,便仓促进入艺术创作。手头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时,便信手拈来进行编造
2
、创作者急功近利,贪图收视效果及其经济回报,一味追求以奇制胜,吸引眼球,从而忽
略。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3
、国家广电总局的影响、压力和错误的引导。对很多题材的影视剧的限制和压迫,使很多
投资商选择安全性高投资小回报相对可观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
4
、如今影视制作的门槛过低,影视公司良莠不齐,影视市场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剧作
和节目有漏洞可钻。
如此等等,
娱乐化、
铜臭味致使一些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作品误入歧
途,
这是对历史也是对观众的极端不负责任。
即便我们拥有可供多维度、
多视点创作的丰富
历史素材,
但如果继续深陷商业和娱乐的沼泽中,
我们所收获的历史题材作品只能是不见当
时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
只能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
这将给一个民
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留下莫大的创伤。
8. 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为何会存在随意戏说解读历史的情况
抗日战争的题材的电视剧是我们还念那个艰苦的岁月,以及守护革命先辈胜利果实的动力。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非法侵略。让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期间对我国平民以及战俘的大肆迫害,是我们现在无法磨灭的伤痛。很多坑日题材的电视剧以及背离了这个方向,成为了抗日神剧。这些抗日神剧可以说就是歪曲了历史。
9. 抗战电视剧符合历史吗
1 抗战剧的大体是符合历史的,基本上内容都围绕着外国攻打中国,使中国生灵涂炭,战争四起,老板姓们颠沛流离,陷入吃不饱穿不暖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毛泽东主席带领着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得到了解放,并成立了新中国的故事。还有一些和日本军斗智斗勇并战胜了日本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