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

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

发布时间:2022-04-29 17:31:01

1.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怎么样

清代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满矛盾的思想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雍正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1)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

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吗要在这卖字为生?”

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

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2. 历史学家对雍正夺位一事是如何看待的

清宫四大迷案,雍正就占了两个,最闹得纷纷扬扬则当然莫过于雍正夺位之迷。此在野史中是如此圆说的:即在康熙的传位遗诏中原本是写“传位十四阿哥”,而雍正把这个“十”字加上一横一勾,“十”字篡写成了“于”字,如此一来则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四阿哥者正是雍正帝。这种传说在民间十分盛行,我怀疑这“盛行”亦只怕与一些文人创作加工的影响有关。以近观之,则是由于其出现于梁羽生等武侠小说之中,而我从前就是受其影响的,并且因为他编的活灵活现,一直以来还信以为真。直至后来随读书日渐的多,并且也曾偶尔在一些书中文中读到有关雍正在位十三年里的一鳞半爪之事,发现其对吏治对刑法典狱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这种贡献即使对于目前的中国社会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所读过的文史资料中发现其对农民的政策措施并非如传言一般是暴政,至少穷苦百姓对这个皇帝还是认同的。然而由于在历史上,百姓的声音向来是十分微弱的,甚至归寂于无声,这是因为他们大都不识字,也不会写文章为自己诉苦,如此虽有感受也难形之于文而不为后世所知。因此我们所知的历史确切地说应该是文人们流传下来的历史。至于民间口头流传的则要么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如格萨尔王传等,要么就是神话与传奇,而这是不会令人产生误解的。最令人发生误解的是那些与真理和事实相近的东西,七分真三分假的《三国演义》不是使广大读者信以为然吗?既然历史的流传是出于文人的手笔,那么其中我们所见到的历史亦已是蕴含着各时期文人的思想倾向在内,并不能完全代表占大多数低层贫苦农民的亲身感受。 历史上所谓的贤明君主,其实也是经众多文人的粉饰方为我等后人所知,其中或许也有一些所谓的贤明君主并不一定是名符其实的。譬如汉时的“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一直以来被后世史家描绘成是一个“恭俭爱民”的贤君,其实呢?在南宋孝帝年间洪迈的《容斋随笔》就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例提出景帝其实是一个“刻戾忍杀之人”,只不过在其后代君王,如汉武帝等时期的历代文史之人的粉饰,才使后世不明其真相而已;还有一个就是宋太宗,只因为北宋除太祖之外都是他的子孙当皇帝,业经过一百多年的粉饰也就使他弑兄篡位的恶行得到掩盖,至今还很不易被后世发觉,而这亦在《容斋随笔》中把史家隐约之词挖掘出来,并加以考证得出历史的真面目。此或许正是洪氏《容斋随笔》的不朽之处,也是其历史价值之所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因此只要不得罪天下官吏或地主阶层——这一阶层向来是劳骚最多,也多数是舞文弄墨之辈——,另外对天下一些穷困潦倒的文人之辈又不迫的太甚,加之又非衰落时期的皇帝则一般大都是好名声的多。可惜雍正帝却偏偏对以上几种人都得罪光了,他整顿吏治实行强国政策的大改革,得罪了天下大多数腐败已成自然的各级官员;他打破千年来的地主乡绅的即得利益,实行按地和家产纳税则得罪了天下地主乡绅,因此他怎能有美名流芳或得到公正的评价?只怕不能。即使到了其儿子干隆年间,也因为雍正所得罪的面太广并且这些人大多数还生活于干隆盛世时期,因此对于干隆来说则尽管现成享受雍正改革所带来的果实,却也不敢对雍正有太多的提及,因为他也不想开罪那些天下官吏和文人,为此对雍正流言亦也难禁且难以进行申明、美化及粉饰,如此对于不明真相的后世百姓当然只能随风附会,流言四起,这也就成了野史之料。 其实,只要明知事理的学者对于上述雍正“篡位”这种传说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其一是康熙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有为的一个明君,当然知道立嫡的重要性及后果,而从他既然早已把遗诏存放于机密之处,那么说明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他不可能在自己的遗诏中只写“传位十四阿哥”如此几个字,如果在“十四”后连其名字也不写则是不可想象的。其二,清是满清,他们也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清朝的遗诏等重要文件一般是用两种文字写成,即使汉文可以改,满文也难以下手。其三,现代汉字“于”在古代一般写作“于”,虽然“于”“于”是同意,但是古代书籍中只有在《诗经》、《尚书》、《周易》等前秦时代是作为常用,而在秦之后的书籍及日常生活中多作“于”字,“于、于”归于统一“于”则是在汉字简化时的事了,而在清代亦以“于”为常用,那么对于“于”字则根本不可能由“十”字改得。至于小说家之言当然并不能当真,因为他们所要的正是这些野史以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对于隐私和捕风捉影的事,向来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是被人所津津乐道的,谁还去会理它是真是假?今也不会例外

3. 历史上对雍正的评价

评价

1、雍正帝与康熙帝一样勤于政事。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2、《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3、着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评价道:“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

4、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5、清宗室、史学家昭梿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3)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扩展阅读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4. 后人对雍正的评价

1、清史研究专家杨珍说:“雍正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如果从在位时间相对短暂,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这一角度审视,雍正帝当属更为不易。”

2、着名历史学家郭福祥说:“清代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满矛盾的思想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佐哲说:“雍正帝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4、刘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过人、勤奋、干练,亦为常人所难及。”

5、着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4)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扩展阅读

资助书生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

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参考资料网络-雍正

5. 历史上对雍正的评价是什么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一般指爱新觉罗·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历史评价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昭梿:“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濮兰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 ”
杜赫德:“尽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现得像是一个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称赞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热衷于政事,他为了天下百苍生的福乐安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改革政弊。您能给雍正皇帝带来最的乐事就是向他提出一个能够提高民众福利、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的良策;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将这项计划尽快诉诸实践。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扬美德奖励善举的政策,使得臣工们纷纷效法雍正皇帝(节俭的作风)以帮助灾荒之年的百姓渡过难关。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伏尔泰:“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
魁奈:康熙皇帝的继承者(雍正)制定了各种法规,全都有助于树立起尊重农民的观念。除了他自己亲自犁田播种作出表率外,还下令各城市的总督每年度都在其所辖地区选拔出勤恳耕种、诚实正直,并富有卓越管理才能的杰出农民,加官至八品,享有崇高的声誉及相称的特权。”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稻叶君山:“帝承康熙疏节阔目之后,稍加清理,遂创定清朝财政之基础。至日后盛运期之财政,实帝之所赐也。譬如农事,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干隆得以收获也。”
萧一山:“世宗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社会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社会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 “世宗治国天资独高,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好名图治,于国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孟森:“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圣祖诸子,皆无豫教,唯世宗之治国,则天资独高,好名图治,于国有功。则天之佑清厚,而大业适落此人手,虽于继统事有可疑,亦不失为唐宗之逆取顺守也。”
冯尔康:“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干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在古代历史上,唐朝刘晏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很得人们的赞誉,雍正的经济政策,比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杨启樵:“康熙宽大、干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 ”“有人说他雄猜阴鸷,是否如此姑且不论,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确是事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贡献,但为期过短,遽尔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务;即使已经施行的,由于“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正如遗诏中所说:‘志愿未竟,不无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样的寿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会不同;要是像儿子干隆那样的长命,多活三十一载,政治上变化之大,自不在话下——夸大的说,也许因而改易了此后中国的命运,亦为可定。”
佐伯富:“谚语云‘王朝基础多奠基于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关后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即为雍正所奠定。”
林瑞汉:“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历代仅见。”
杨珍:“雍正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如果从在位时间相对短暂,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这一角度审视,雍正帝当属更为不易。”
郭福祥:“清代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满矛盾的思想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冯佐哲:“雍正帝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刘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过人、勤奋、干练,亦为常人所难及。”
南怀瑾:“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易中天:“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将雍正帝称为“希世仁君”。

6. 求历史上对雍正皇帝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雍正是满清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以前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又通过文字狱抑制了汉族的思想、巩固满洲人统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经多番历史研究,这些传说都相继被推翻,使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革新吏政、活络经济、提升民间生活水准的政绩。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学历史教授盛赞雍正节俭支出,称“雍正朝后宫一年支出费少于明朝万历帝后宫一天支出费用”。
英国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第三帝国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7.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呢

其一,皇位-来路不正。

康熙帝驾崩以后,隆科多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拿出字迹潦草的遗诏,当场宣布康熙帝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康熙的本意是传位于十四阿哥。不管是从事务安排,还是从康熙帝的喜好程度来讲,继位的人都指向十四阿哥。而从反面考虑,当时宣布遗诏的人恰巧是四阿哥的宠信。而且诏书字体非常潦草,而清朝的遗诏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准备好,康熙皇帝也以严谨着称,断然不会在诏书上写下潦草的字迹,所以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这种说法很有研讨的价值。

其二,日常-身体力行

雍正继位时年纪尚小,但他并没有在继位之后“放飞自我”。据《清史稿》记载,雍正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平均睡4个小时。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批阅奏折,雍正在位期间一共批阅了19万件奏折。雍正在位期间,从来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这样的身体力行,让雍正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大专中国历史》:“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历代仅见。”

雍正的一生是积极向上的,但他的一生又充满悲情色彩。雍正是幸运的,处心积虑终如愿登上皇位。雍正又是悲哀的,太多坎坷让他空有抱负却无法大展宏图。

8. 雍正为人如何他真的是一位冷酷无比的人么

奋发有为,意志坚强,性格刚毅,而且目光锐利

电视上,野史上说他是一个冷酷的人是抹黑。

名家评价以及依据:

1、日本东洋史学者、文学博士佐伯富:“谚语云‘王朝基础多奠基于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关后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即为雍正所奠定。”

2、林瑞汉:“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历代仅见。”[55]

3、清史研究专家杨珍说:“雍正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

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如果从在位时间相对短暂,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这一角度审视,雍正帝当属更为不易。

4、着名历史学家郭福祥说:“清代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满矛盾的思想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佐哲说:“雍正帝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6、刘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过人、勤奋、干练,亦为常人所难及。”

7、着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南怀瑾说:“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

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8、着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8)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扩展阅读:

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轶事: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人的一项重要发明。雍正帝很喜欢西洋眼镜,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风雅,确实是他已经眼花了,需要眼镜的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等等。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

在雍正帝经常起居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里,甚至在他的銮轿中,都放有专门的御用眼镜。不仅如此,雍正帝还把眼镜发放给泼灰处的工匠,作为一种实用的福利待遇。

9. 雍正皇帝的历史评价究竟如何

历史上的雍正,公正的来说是很伟大了不起的皇帝.
他接手康熙的皇位时,国库空虚,贪官污吏横行,那个时候太平盛世已经衰落了.同样嘉庆接手干隆的皇位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即使嘉庆还没收了当时的世界首富和珅的家产也是让清朝继续走向衰落.而雍正呢?

雍正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是对雍正治理国家的公正评价.改土归流也是雍正的一大功绩,可惜的是很多历史书只是说"康熙以后".摊丁入亩也是雍正的重要功绩.还有密折制度,严防官员的贪污腐败.还有废除贱籍,老农顶戴,八旗改制,平定青海西藏叛乱等功绩.促使了国家有衰弱转为昌盛,稳定了国家政局,促进了民族融合..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由于他站在反对利益集团的前端大力改革,所以被那些利益集团妖魔化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今人对他的认知.如果没有雍正的作为就不会有干隆的盛世.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杀光兄来争夺皇位,甚至逼迫父亲退位.鲜少听到有人说唐太宗的不是.雍正只是和大多君王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杀不安定的兄弟.而且雍正在即位之初并没有大开杀戒.反而给兄弟升官加爵.却和唐太宗有不一样的名声.

雍正的性格是情绪化的,急噪的.康熙也批评过雍正性格急燥.所以雍正就把"戒急用忍"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并且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来克服自己的缺点.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子发现自己的缺点很难的,更难得的是用了很多年去改正.如果太子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如果他能改正的话,康熙朝也不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故事.如果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的话,并且改的话.也不至于把机会给不起眼的雍正!
大阿哥在太子被废的时候,直接向康熙表示:假如父皇想让太子死掉,而又怕天下人说闲话的话,他可以代替父皇动手.在被康熙指责以后,还想谋划巫术.最后被康熙圈禁.

八阿哥仁爱好礼,很得人心.八阿哥摆脱母亲的影响力争上游,是了不起的.但是他并不讨康熙的喜欢.康熙认为八阿哥:"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乃,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凶险百倍于二阿哥."并且与八阿哥断绝"父子之恩".八阿哥与康熙快到了反目的地步.一次康熙出塞狩猎回京,八阿哥非但不恭迎,反而派太监送2只快要死的老鹰,表示对康熙狩猎的蔑视,在康熙47年八阿哥就被锁拿.
十四阿哥在八阿哥被锁拿的时候,拼命求情,康熙当然明白十四阿哥也是八阿哥党的,气的康熙要当场杀了十四阿哥.后来十四阿哥又学八阿哥广泛联络人世,谋取储位,然而康熙最恨的就是结党.最后康熙把十四阿哥派到西北出征,远离京师.康熙年时以高,不可能立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

雍正韬光养晦使他成功的做到了"热爱手足,诚孝父皇".在太子被废的时候,只有雍正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就算是作秀,一做那么多年,而且做的不露声色.隐忍的级别是练到很高的地步了.
自从雍正继位,到现在282年间,史学界乃至民间对胤禛得位是否正、为君是否正的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议论和争论。野史笔记、文艺创作,更是对此,特别是对雍正即位之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段时间播出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进一步将雍正继位疑案加以渲染,更引起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

10. 史书大多评价雍正勤能干,雍正真是工作过劳死的吗

众所周知,雍正是清代非常能干的一位皇帝。说到清朝,不得不提的就有三位皇帝,分别是康熙、雍正和干隆。在这三位有能力的皇帝中,雍正成为能力之最。据说雍正在位14年的时间,基本上每天都花费了20多个小时在政事上,用挑灯夜战4个字形容是不足为过的。


雍正勤勉政事,终于导致心力交瘁。自雍正上位以来,由于继位时的艰难,雍正始终觉得有人觊觎他的皇位。为了让所有的大臣和百姓信服他尊重他,雍正便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创造越来越多的福利,造福百姓,收获民心。而在忙于政事的过程中,雍正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58岁走向了终结。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家如何评价雍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